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市市售水产品鱼类、贝类、虾类、蟹类中重金属镉的污染状况,分析其镉含量的季节性差异,对水产品的镉污染程度进行等级划分,并评估其健康风险。方法采集市售水产品样品1 554份,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各类水产品中的镉含量;通过描述性分析比较镉含量在季节之间的变化;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法划分水产品的污染等级;以镉暂定每月可耐受摄入量(PTMI)为参考值,评估水产品的健康风险。结果水产品样品中重金属镉的平均水平为0.116 4 mg/kg;总检出率为45.56%(708/1 554),其中贝类、蟹类、虾类和鱼类的检出率依次为86.26%(496/575)、66.43%(93/140)、32.48%(102/314)和3.24%(17/525);总超标率为1.74%(27/1 554),其中蟹类、虾类、贝类和鱼类的超标率依次为7.86%(11/140)、2.87%(9/314)、1.22%(7/575)和0.00%(0/525);污染等级评价结果显示,蟹类在秋季为轻度污染水平(Pi值为0.36),在春冬两季为中度污染水平(Pi值分别为0.70和0.89),其余种类水产品在各季节中均呈清洁水平;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一般消费水平下,不同季节四类水产品的每月评估摄入量(EMI)占PTMI的比值最大为0.35%,而在高消费水平下,EMI占PRMI的比值最大为49.33%。结论水产品中镉超标率在季节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变化,夏季镉污染最轻;除蟹类存在有轻度或中度污染水平外,鱼类、贝类、虾类均为清洁水平;一般消费人群和高消费人群因摄入水产品而产生镉暴露健康风险的可能性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济南市居民水产品中铅、镉、汞、砷四种重金属的污染现状,评估暴露风险。方法2016~2019年对济南市6类水产品中的铅、镉、汞、砷含量进行监测,以山东省居民食物标准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数据和4种重金属元素的健康指导值或基准剂量为参数,应用点评估方法对济南市居民水产品铅、镉、汞、砷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共监测水产品561份,镉超标率最高,为7.31%;其次为铅,超标率为3.39%。水产品中4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和P_(95)含量由大到小顺序均依次为砷、铅、镉、汞,铅、镉超标率较高,集中在甲壳类、双壳类和干制水产品等种类。居民水产品中每月铅、镉、汞、砷的平均暴露量分别为3.52、2.66、0.58、13.25μg/kg,与相应的暂定每月允许摄入量或基准剂量相比较,安全限值均大于1;P_(95)含量分别为15.60、13.21、1.96、67.76μg/kg,安全限值也均大于1。结论济南市居民水产品中铅、镉、汞、砷暴露水平位于安全限值以内,通过水产品摄入这4种重金属元素没有明显风险,但应重视干制水产品、双壳类、甲壳类中铅、镉富集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了解南通市水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卫生品质状况。2017年在南通市区范围内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品,4类共440份样品,进行铅、镉含量检测,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等级及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南通市区4类水产品中铅、镉指标均有检出;鱼类、贝类、头足类铅、镉含量符合《无公害食品水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限量》限量标准;甲壳类铅、镉均有超标,梭子蟹超标率最高,超标率分别为9.1%和18.2%。研究可为南通市水产品品质安全评价提供依据,为进一步研究重金属污染来源、富集及转移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深圳市某区市售水产品中镉的污染特征,评价水产品镉污染对辖区居民的健康风险。方法:收集2017—2022年深圳市某区水产品中镉含量的监测数据,分析镉的污染特征,采用靶器官危害系数法(Target Hazard Quotients,THQ)评价市售水产品镉暴露的人体健康风险。结果:295份市售水产品中,镉的含量为0.001~46.900 mg·kg-1,超标率为26.44%。水产品镉THQ的P50值均小于1,其他类(头足类、腹足类)水产品THQ的P90值为3.503。结论:深圳市某区市售水产品受到一定污染,水产品镉平均暴露对居民健康风险较低,但应警惕其他类(头足类、腹足类)水产品的镉污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中国居民水产品中铅、镉、汞、砷四种重金属的暴露水平和健康风险。方法利用2013—2017年水产品中铅、镉、汞、砷的含量监测数据和相应食物消费量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方法,计算中国居民水产品中四种重金属的摄入情况,依据相应健康指导值或基准剂量评估其潜在危险。结果各性别-年龄组人群镉、甲基汞的暴露量均低于其相应健康指导值,但除66岁以上女性组镉平均暴露量外,平均暴露量均在相应健康指导值的5%以上,高端暴露量(P95)超过健康指导值的20%。各人群铅、无机砷的暴露限值(MOE)均高于1。2~6岁性别-年龄组除无机砷外,另三种重金属平均暴露量和P95在各性别-年龄组中均最高。水产品中四种重金属贡献率最高的为海蟹和鱼类。结论中国居民通过水产品的铅、镉、汞、砷暴露量总体上低于相应的健康指导值或基准剂量,但达到通过制定限量标准进行管理的水平。鱼类和海蟹是对四种重金属暴露贡献率最高的水产品,高消费人群的重金属暴露需要加以关注,建议进一步开展重金属的累积暴露评估研究,明确水产品中重金属的累积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对北部湾水产品中镉的膳食暴露风险进行了评估。通过对近3年广西北部湾水产品中镉污染进行监测,分析不同种类水产品中镉含量的差异,通过简单点评估和概率评估分别对镉的暴露风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镉总检出率为54.65%,总超标率为0.66%,卡方检验表明各类水产品的镉超标率无显著差异,其中甲壳类和贝类的超标率有高于其他种类的趋势。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摄入镉对低端暴露人群健康影响极小,但对中高端暴露人群健康有一定风险;膳食贝类或软体动物类(主要为鱿鱼)的风险商都比其他水产品高出一至三个数量级。由北部湾水产品摄入镉引起健康风险的概率为21.10%。软体动物(r=0.71)和贝类(r=0.51)中的镉含量是影响镉风险商的关键敏感因子。广西居民应注意控制软体动物和贝类的消费量,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这2类水产品中镉污染量的检测力度,同时要严格监督工业农业各大项目对水域环境的污染。  相似文献   

7.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对市售10种常见鱼类铅、镉、铝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并根据鱼的生态分布、食性和来源特征进行重金属含量分析,探讨了居民食用水产品导致重金属暴露的风险性。结果表明,白鲢鱼中铅含量最大,为0.209 mg/kg,鲜鲳鱼中镉、铝含量最大,分别为0.042 mg/kg,0.613 mg/kg。鱼体内铅、镉、铝的含量与其食性、来源、生态分布有关,其中肉食性鱼类高于杂食性鱼类;淡水养殖中铅的含量较高,捕捞鱼类中镉、铝含量高于养殖鱼类;中下层鱼类受铅、镉、铝污染程度较其它区域高。暴露风险分析表明鲢鱼中铅含量和鲜鲳鱼中镉、铝含量占每周可耐受摄入量(PTWI)比分别为65.4%,72.4%和0.24%,铅、镉存在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8个不同地区稻谷中五种重金属元素含量, 分析不同地区稻谷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稻谷中总铬、镉、总砷、铅、总汞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地区稻谷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判别。结果 云南省不同地区稻谷中重金属元素具有不同特征, 超标率较低, 但是检出率较高, 尤其是总铬和镉的污染较为广泛。结论 云南省稻谷中重金属含量总体处于食品安全风险较低水平。但仍需进一步控制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源头, 并做好稻谷中重金属水平的持续监测与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9.
全面了解广东省市售水产品中铅镉含量水平,为进一步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按照简单随机抽样方法确定样本量,在广东省21个地级市和顺德区分别采集60份样品,按GB 5009.12—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GB/T 5009.15—2003《食品中镉的测定》分别对铅、镉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Pi)法和重金属污染指数(MPI)法进行评价。结果 2010—2014年共采集市售水产品样品1 326份,铅含量均值为0.040 mg/kg,超标率为0.15%(2/1 326),镉含量均值为0.178 mg/kg,超标率为5.35%(71/1 326)。5年间水产品中铅超标率变化不大。然而,镉的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水产品种类看,镉超标率高低依次为蟹类>贝类>虾类>海水鱼,淡水鱼中镉含量未超标。除贝类和蟹类中的镉外,其余水产品铅镉Pi值均属于背景值范围。从MPI看,污染顺序则为蟹类>贝类>海水鱼>虾类>淡水鱼。结论 通过连续5年的系统性调查,广东省市售水产品中铅、镉含量总体不高,单项污染指数值大部分处于正常背景值范围。但发现蟹类中镉有一定的超标情况,需加强蟹类高消费人群监测。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居民贝类水产品中镉暴露的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广东省贝类水产品中镉污染状况及居民对贝类水产品的消费情况,并对食用贝类水产品中镉暴露进行风险评估。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广东省的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地区采集贝类水产品样品307份,监测其镉含量,并结合广东省居民贝类水产品消费量数据,采用点评估模型评价广东省居民贝类水产品中镉暴露风险。结果本次研究共检测307份样品,贝类水产品中镉总超标率为23.8%(73/307),中位数含量为0.630 mg/kg;粤东、粤西和珠三角地区的镉超标率分别为19.4%(13/67)、23.5%(16/68)及25.6%(44/172),中位数含量依次为0.530、0.806及0.853 mg/k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4,P0.05)。人群摄入贝类水产品中镉的平均暴露量为0.957μg/d,高消费人群的暴露量为4.511μg/d;分别占暂定每月可耐受摄入量(PTMI)的1.91%和9.02%。结论广东省贝类水产品中镉含量存在一定程度的超标情况,但人群摄入贝类中镉暴露风险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内蒙古地区食品中铅、镉、总汞的污染水平,为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隐患和进行风险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按照2012—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食品中化学污染物监测计划,结合内蒙古地区地产食品种类及分布特点,采集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的本地产食品样品,采用国家食品安全标准方法对样品中铅、镉、总汞进行检测,按照食品污染物限量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共采集8类食品,其中监测铅含量的有效样品为4 212份,检出率为32.72%(1 378/4 212),超标率为0.76%(32/4 212),超标的食品类别主要为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超标率为7.37%(14/190);监测镉含量的有效样品为4 173份,检出率为54.18%(2 261/4 173),超标率为0.58%(24/4 173),超标的食品类别主要为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水产动物及其制品及肉与肉制品,超标率分别为3.68%(7/190)、2.06%(9/437)及1.15%(6/524);监测总汞含量的有效样品为4 217份,检出率为32.68%(1 378/4 217),超标率为0.50%(21/4 217),超标食品主要为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及蔬菜,超标率分别为3.68%(7/190)与1.01%(11/1 088)。结论 内蒙古地区生产的食用菌(以鲜食用菌计) 、水产动物及其制品、肉与肉制品、蔬菜中存在重金属污染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科学评估食品中化学性因素、致病菌、寄生虫、病毒的风险,有效地把大量的监督抽检的数据和"三率"(超标率、合格率、不合格率)转化为风险的量化分级,为确立优先监管顺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经验判断、专家评议、Delphi专家咨询等方法,结合食品风险评估理论,建立基于半定量风险评估的风险分级的具体指标和方法。结果初步建立了对食品中化学性因素和生物性因素的风险分级方法和指标体系。总风险分值=8×健康风险+2×影响因子,其中健康风险的一级指标为危害性、可能性、脆弱性,影响因子的一级指标为社会影响、经济影响、监管影响。每个一级指标由多个二级指标分段赋分值加权求和而成。结论此风险分级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能识别出食品污染风险的优先次序,为监管部门制定有针对性的预警策略、确立优先监管领域和合理分配风险管理措施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重庆市市售即食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情况,进行初步风险评估,为预防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6—2019年对全市39个区县的市售即食食品中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监测,并用半定量微生物风险评估方法,初步评估重庆市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风险。结果 重庆市2 680份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检出率为1.77%;中式凉拌菜的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熟肉制品、生食水产品和即食豆制品(非发酵)(P<0.05);超市、餐饮单位、农贸市场、便利店的即食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大致相当(P>0.05);第四季度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最高(P>0.05);包装形式上,散装食品污染率最高(P<0.05)。重庆市每年预计因食用熟肉制品、中式凉拌菜、生食水产品、即食豆制品(非发酵)引起每百万人口的李斯特菌病的发病例数分别为633.7例、126.1例、2.4例、31.5例。结论 重庆市即食食品中存在单增李斯特菌污染,其中熟肉制品致病风险最大。建议对即食食品加工后期采取有效的控制和监测措施,优先开展熟肉制品和中式凉拌菜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定量风险评估研究,以降低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针对重大活动中供应食品分级抽检缺乏理论和数据依据的问题,评估粮食、油脂、肉类、乳品、蔬菜、水产及其制品共6类主要供应食品中49项风险因子级别,指导构建重大活动中供应食品的科学监测防控体系.方法 整理分析2015—2019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各地方监管部门(食药监部门)的监督抽检数...  相似文献   

15.
食品化学物风险评估中一些重要参数的选择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我国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将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监管决策的科学性。评估方法、统计学参数、模型构建和健康指导值是影响评估结果的几个重要因素,而对这些因素的选择和使用往往存在模糊认识和误区。本文主要针对食品中化学物的风险评估,对上述几个参数的选择和使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广州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人群致病风险。方法对2006—2018年广州市售鱼类、甲壳类、软体动物等水产品中的VP进行定量检测,利用广州市食物消费量调查、文献综述等方法,应用快速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软件(swift quantitative microbiological risk assessment,sQMRA),开展水产品VP风险评估。结果广州市2006—2018年水产品VP检出率为21.39%(566/2646)。广州市居民每年因食用各类水产品导致VP感染发病例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鱼类8375人,甲壳类1727人,软体动物1305人。结论应高度重视水产品VP致病风险,减少生食动物性水产品的摄入,重点防范VP交叉污染,做好公众风险沟通及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18.
我国水产品安全风险来源与风险评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进行风险评估是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贸易和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我国水产品中安全风险来源,对我国在微生物和病毒等生物危害,渔药、甲醛、多聚磷酸盐等养殖、加工与流通过程中的投入品与添加物,重金属及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开展的风险评估研究工作进行综述,分析指出我国在水产品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水产品风险评估方面的相关建议,为进一步开展水产品风险评估,以确保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和进出口安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产品中农药扑草净残留超标的警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我国水产品中扑草净频频超标,日本加强对我国水产品的命令检查,出现了严重的贸易壁垒。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扑草净残留限量标准的现状、扑草净在我国的使用情况、日本对扑草净残留的研究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了扑草净超标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建议重点开展对鱼类、贝类及虾类等产品中扑草净含量的风险评估,为制定水产品中扑草净限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强化对鱼类、贝类、虾类等产品中农药扑草净含量的监测,避免高残留产品冲击国内市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消费量不断增加,水产品供应链愈加复杂,一些新技术在水产品生产中应用的同时伴随着新的风险产生,非传统食品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由此,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目前,我国的水产品安全性虽然已经达到可控的状态,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也获得了长足进步,但新兴问题的出现促使新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技术的发展。本文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对水产品风险监测、原料溯源、危害控制、产品召回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评估5方面的新型监管技术进行综述,为水产品监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并为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