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常累及降主动脉的夹层。主动脉瘤突发性破裂或夹层累及重要分支血管时常致相应脏器血供减少。传统的治疗方法为开胸行人工血管重建术,其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慢,加之老年患者多并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常不易耐受。近年来,我院采用腔内支架(ESG)治疗此类患者9例,效果满意,现将术中麻醉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 目的 探讨术中支架植入术治疗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变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利用术中支架植入术治疗的6例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的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康复,围手术期无死亡, 1例出现声音嘶哑,1例术后出现乳糜胸。结论 通过随访结果观察,对于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变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该方法确实可靠,尤其是60岁以下的年轻患者,利用术中支架植入术治疗,是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国产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国产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院内及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覆膜支架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4例,经股动脉置入覆膜支架封堵胸主动脉破裂口,置入Aegis或Hercules国产支架后,造影检查证实疗效。术后平均随访(19±17)个月。结果34例手术均获成功。32例置入1枚支架,2例分别置入主体和短支架各1枚,平均支架直径(33.5±3.5)mm,平均支架长度(96.5±17.6)mm。1例术后2h死于夹层破裂。3例术后存在原发性内漏。2例肾功能不全。出院后随访,2例分别于术后5个月和9个月发生继发性内漏,1例1年时升主动脉再次发现夹层,1例6个月后发生截瘫,2例死亡。结论国产主动脉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期病死率约70%,传统手术治疗效果不理想。2003年3月~2005年1月,我科采用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7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7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中,男16例.女1例;年龄45~71岁,平均60.1岁;临床表现:胸背部疼痛16例(急性剧烈疼痛10例,轻微疼痛6例),体检发现1例(3a前曾有剧烈胸背痛)。伴有下肢缺血症状13例,高血压16例,冠心病2例,肾功能不全1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37例因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9例,女性8例。术前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及CT血管造影(CTA),术中造影再次评估病变部位及解剖位置,切开股动脉,行覆膜内支架置入,封堵原发破口,手术成功后再次造影检查。结果:37例患者共置入支架37枚,全部获得成功。术中造影见少量内漏4例,3例经支架近端球囊扩张后内漏消失,1例无需特殊处理。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真腔明显扩大。结论:采用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安全、创伤小、恢复快,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整体式分支型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血管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所有患者都进行了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确诊夹层原发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均距离1.2(0.5~1.8)cm。患者发病平均时间为7.6(2~15)d。所有患者都采用整体式分支型覆膜支架修复夹层破裂口,经股动脉顺序置入支架于左锁骨下动脉和主动脉弓降部。支架主干直径34~46mm,分支直径12~16mm,支架长度110~120mm。结果:16例支架均一次释放成功,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正常,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术后平均随访1~2年,无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整体式分支型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可在急性期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当近段锚定区小于2cm时,可保持分支动脉血流通畅,近期效果良好,长期结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治疗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动脉夹层(AD)是循环血液进入主动脉壁内并分离其中层所形成的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是一种具有致命危险的主动脉疾病.其主要病因为高血压、遗传因素、结缔组织代谢异常.其他少见原因为损伤、妊娠、梅毒性主动脉炎、心内膜炎、巨细胞炎、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相似文献   

8.
对17例S tan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EVGE)。均成功植入血管支架,13例夹层入口封堵完全,即刻内漏4例,经处理2例内漏消失,另2例轻微内漏未处理。术后随访2~56(14.5±11.6)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CT显示16例假腔内有血栓形成,13例真腔扩大,5例瘤腔内径缩小。术后半年CT显示9例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6例部分血栓形成,2例轻微内漏者自愈,支架移位并迟发内漏1例。无死亡、瘤体破裂和截瘫发生。认为EVGE治疗S tan 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微创、安全、有效,支架移植物的选择和准确定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主动脉夹层的病例越来越多,应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已成为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方法。我院于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6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 目的 探讨复杂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最佳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2003年1月至2014年1月共46例复杂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其中男性41例,女性5例,年龄33-64岁,平均45岁。16例采用2枚支架植入术,30例应用长直筒支架。术后1、3、6及12个月之后每年均行CTA复查,比较两组内漏发生率、围手术期有无脊髓缺血、假腔血栓化及支架远端有无并发症。结果 46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急性脊髓缺血导致截瘫,远端支架贴附不良1例,支架远端相关并发症4例均为放置长直筒支架患者,无支架内漏、无支架移位,无脑梗及脏器缺血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无死亡。结论 采用2枚支架植入术避免了现有支架长度及直径的限制,可根据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不同特点制定腔内修复治疗方案。此方法适用、可行,避免支架与主动脉远端直径不匹配引起远期并发症。对于远期临床效果,有待大样本及长期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杂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治疗的最佳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3年1月至2014年1月共46例复杂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行覆膜支架腔内植入术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5例,年龄33~64岁,平均45岁.16例采用2枚支架植入术,30例应用长直筒支架.术后1、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均行CTA复查,比较两组内漏发生率、围手术期有无脊髓缺血、假腔血栓化及支架远端有无并发症.结果 46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急性脊髓缺血导致截瘫,远端支架贴附不良1例,支架远端相关并发症4例均为放置长直筒支架患者,无支架内漏及移位,无脑梗死及脏器缺血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无死亡.结论 采用2枚支架植入术避免了现有支架长度及直径的限制,可根据Stanford B型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不同特点制订腔内修复治疗方案.此方法适用、可行,避免支架与主动脉远端直径不匹配引起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Gao L  Yang YF  Wu Q  Tang H  Xu XH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1):984-988
目的 创建应用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置入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新方法,探讨其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5例经CT证实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术前应用超声心动图判断病变,并根据测量参数选择覆膜支架型号.术中以超声心动图(包括经食管和经胸超声心动图)实时、动态地引导和监测,精确定位后置人覆膜支架封闭主动脉夹层破口.术后以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评估置入覆膜支架的疗效.结果 5例患者应用超声心动图引导置入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均成功置入真腔.1例患者主动脉夹层的远端有一小破口未覆盖.术后随访3个月,未发现覆膜支架移位及新生内漏,未发现主动脉管壁穿孔、肾功能衰竭、截瘫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2d比较,术后1个月和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中位数分别为59.9%、67.4%、68.1%)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中位数分别为31.4%、33.7%、39.1%)均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创建了临床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新方法.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置入覆膜支架治疗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并发症少,近期效果满意,中、远期结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破裂,血液从内膜破裂处进入主动脉中膜,使中膜分离,并沿主动脉长轴方向扩展,形成血肿。此病来势凶猛,死亡率极高。我科对主动脉夹层B型经术前合理药物治疗控制后,采取了覆膜支架置入术方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现结合临床资料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联合远端限制性支架腔内修复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28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远端限制性支架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术中的疗效.结果:远端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28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3例.年龄30~73岁,平均(49.80±12.71)岁.急性期治疗22例(均为急性复杂性夹层),慢性期治疗6例.主体支架直径为30~36 mm,长度150 ~ 200 mm;限制性支架直径为24 ~ 28 mm,长度为60~ 80 mm,其中覆膜支架23例,大口径裸支架5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观察Ⅰ型内漏3例,无截瘫发生.术后随访3~ 14个月,平均7个月,3例有明确Ⅰ型内漏的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主动脉CTA检查显示内漏消失,1例患者术后第11个月发现肾衰竭,5例患者左侧肢体发凉,2例患者头晕,无脑卒中、截瘫及死亡.结论:联合限制性支架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术较传统腔内修复术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DSA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方法 对我院2012年3月_2014年11月,明确诊断的15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住院病人通过介入方法进行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并对围手术期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 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治疗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临床效果满意,成功率高且安全有效,良好的围术期护理是疗效满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特征,寻找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住院期间转归,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4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男73例,女11例,平均年龄(52±12.7)岁,发病时间以3、...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4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随访近、远期效果.结果 术前死亡4例,未手术1例,施行TEVAR 129例,手术操作均成功,部分封堵左锁骨下动脉27例(20.9%),完全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2例(9.3%);Ⅰ型内漏13例(10.1%),夹层逆剥为Stanford A型1例,低氧血症23例(17.8%),肾功能衰竭需血液滤过9例(7.1%),术后精神症状37例(28.7%),脑梗死3例.随访2个月~5年,随访110例,随访率85.7%,1例术后1年和1.5年出现支架远端夹层,两次手术植入覆膜支架,部分封闭了腹腔干动脉,1例术后2个月时因肠梗阻在外院行手术治疗,1例术后4年时支架远端发生夹层破裂死亡,1例术后3个月突然死亡.Ⅰ型内漏消失11例,持续存在2例.结论 急诊TEVAR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安全、可靠,近期效果良好,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可进一步改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检出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50岁以上同时进行主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的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4例患者中,冠心病的检出率为26.1%(35例),其中单支病变22例(16.4%),2支病变9例(6.7%),左主干或3支病变4例(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6.682,95%CI1.01—44.13,P=0.049)及吸烟(OR=3.513,95%CI1.05-11.70,P=0.041)是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预测因素。结论50岁以上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患冠心病的比例较高,在主动脉造影时有必要常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9.
Cardiac surgery us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liver cirrhosis has been infrequently performed, and reported to be too risky. Aortic dissection accompanied with liver cirrhosis is extremely rare. A 61-year-old woman who had aortic dissection and Child B liver cirrhosis underwent ascending aorta replacement. Liver protection during cardiopulmonary bypass was successfully accomplished by moderate hypothermia and use of an aortic occlusion balloon to maintain sufficient hepatic blood flo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