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以AMT为研究对象,以实现电控操纵选换挡为目标,设计电控操纵系统试验台。由d SPACE控制变速器试验台操纵机构自动完成选换挡动作,通过运动模拟软件计算和试验验证两种方法获得换挡操纵杆运动过程中操纵杆特定点位的空间位置、速度和定向载荷及其变化率等系列参数。对比验证表明该设计方案合理可行,对开发AMT操纵系统测试装置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32位微控制器MPC5604开发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控制系统。设计了换挡规律,制定了换挡控制策略、起步和换挡过程离合器及同步器执行机构的动作时序。根据DCT的结构特点及功能要求,实现了多任务控制系统,提出了基于表驱动的多任务调度方法。基于xPC560B硬件系统测试平台对所设计DCT控制系统功能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开发的控制系统工作可靠,实现了起步、换挡过程的目标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3.
重型车辆AMT换挡过程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了同步器式机械变速器换挡过程的基础上,结合电控液压式AMT换挡操纵机构的工作原理,提出换挡过程的控制策略.它基于对液压系统的高速开关电磁阀的脉宽调制控制,实现了换挡过程的准确控制.通过台架试验,得到了电磁阀控制占空比与换挡力的关系.最后通过实车试验,证实了换挡控制策略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结合手动挡汽车的操纵稳定性和自动挡汽车换挡的便利,根据手动挡汽车的特点设计一种新型离合器操纵装置。该设计主要是把离合器的功能集成在换挡杆上,取代离合器踏板,变脚动为手动控制,实现传感器—微处理器-汽车控制单元—执行器的流程控制。通过这样的设计简化了手动挡汽车的换挡过程,解放驾驶员劳动力,节约换挡时间,提高汽车操纵性。同时相对于自动离合器能显著提高离合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为了改善液力自动变速器的换挡品质,通过对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的分析,采用电磁阀控制换挡离合器接合分离的方法,基于Simulink建立了换挡电磁阀控制系统模型,包括电磁阀工作逻辑控制和开闭合曲线控制模型。利用该模型,对换挡过程中电磁阀控制规律的变化对换挡冲击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为了进一步验证开发方向和控制策略的正确性,设计了基于dSPACE的自动变速器快速控制原型试验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换挡电磁阀控制系统能够减小换挡冲击度,改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6.
乘用车自动换挡操纵机构在设计开发、验证过程中,内部评价团队提出换挡力不合适引起换挡操作不舒适。通过对相关自动挡车辆换挡力测试和主观评价得分相关性分析,确定了换挡力优化的必要性及提出了换挡力的优化目标。进一步地分析、确认换挡器和换挡拉索无负载操纵力的影响因素,综合考虑换挡操纵系统的开发成本和周期,选择成本低,周期短的优化方案来达到优化换挡力目的。最后把优化方案的改善样件进行装车效果确认,满足了优化换挡力及操作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自动换挡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构成。在控制软件的设计中,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应用实时多任务软件控制技术,以中断控制为核心,保证了软件的可扩充性与重组性,为便于对换挡过程的监测,设计了PC机数据采集软件。为验证电控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正确性,进行了模拟试验,结果表明,自动换挡控制系统的原理正确,技术可行,数据采集软件能够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系统在试验过程中产生换挡冲击、同步器异常磨损等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分析具体换挡工作过程及机理,提出了消除换挡冲击的控制方法并实车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避免换挡冲击并延长同步器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换挡驻车机构是自动变速器乃至整车的重要组件,对驻车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要求较高,但又要求结构简单和操作简便,因此换挡驻车机构设计时需要平衡上述各者之间的关系。文章研究了该机构的功能需求和结构设计的关系,并对关键零件的设计要点及机构的试验方法进行了介绍。旨在对自动变速器换挡驻车机构的设计开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工程车辆智能换挡规律的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装载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工程车辆自动变速系统的结构及原理,建立了工程车辆电控自动变速系统组成原理图。针对工程车辆的作业特点,以适应性和在线实时性等综合性能最优为控制目标,确定了工程车辆智能换挡规律控制原则。基于仿人智能模糊控制方法,对换挡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装载机动力传动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并应用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将仿人智能模糊控制方法应用于工程车辆智能变速系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车辆动力传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承林  陈慧岩  孙业保  丁华荣 《汽车工程》2002,24(2):130-133,104
动力传动控制系统是对柴油机控制模块和自动变速模块的系统集成。本文针对动力传动控制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系统方案,并根据方案设计了柴油机控制模块和自动变速模块。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具有实现容易、集成度高的特点;所研制动力传动控制系统工作可靠,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2.
王瑾 《上海汽车》2014,(11):6-9
变速器脱档故障的发生会使车辆突然失去动力,直接影响行车安全。通过对换档系统的结构原理分析,研究汽车变速器脱档故障产生的原因,并从设计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提升变速器的换档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DCT智能换挡控制系统中体现驾驶意图和行驶工况各种模式的主要特征。采用模糊逻辑技术对驾驶意图和行驶工况进行统一识别,并在已划分的各种模式基础上进行了各模式下标准换挡规律的智能修正。利用所建立的DCT换挡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选取急加速意图和上坡工况进行了DCT智能挡位决策控制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DCT挡位决策控制系统能更好地发挥车辆的性能,验证了DCT挡位决策的智能化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纯电动轿车AMT换挡过程协调匹配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装备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的纯电动轿车能够快速、准确、平稳地换挡,以建立的换挡过程数学模型为基础,详细分析了换挡过程不同阶段换挡冲击产生的机理,提出了摘挡前驱动电机切换至自由模式的转矩控制方法,确定了摘挡后驱动电机调速目标值和执行机构最优运动速度,提出了挂挡完成后驱动电机转矩恢复方法。针对换挡过程驱动电机的协调控制问题,提出了整车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参与换挡过程的综合协调匹配控制方法。为了验证控制策略的正确性,研制开发了纯电动轿车用AMT样机,并进行了样车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制定的控制策略能很好地实现挡位的自动平顺切换,且换挡时间短。  相似文献   

15.
AMT换挡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具有传动效率高、结构紧凑及工作可靠等优点。介绍了AMT换挡品质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了几种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在此理论基础上寻求一种可获得最佳AMT换挡品质的方法。AMT按照其对发动机控制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柔性控制和刚性控制结构。  相似文献   

16.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动力总成换挡过程协调控制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装有AMT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HEV)换挡过程协调控制逻辑。在Matlab/Simulink和Matlab/Stateflow平台上建立了动力总成模型,并对分离离合器和不分离离合器的两种不同换挡控制策略下的换挡过程协调控制进行了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仿真模型能够对HEV的换挡过程协调控制进行模拟,所采用的协调控制逻辑能够使换挡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7.
AMT换挡过程的离合器控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电控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的离合器控制是AMT开发中的一项关键技术。系统地分析了换挡过程中离合器接合特性及其对换挡品质评价指标的影响。以冲击度最大值为约束条件,以减少离合器滑摩功为原则,提出了离合器接合的控制策略。将该控制方法应用于某越野车上,对车辆换挡过程进行实时控制,试验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车辆的换挡品质,满足了军用越野车辆对行驶平顺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A novel hybrid optimal algorithm for DC motor of electro-mechanical Automated Manual Transmission (AMT) is presented. It combines non-linear time optimal controller and optimal Linear Quadratic Regulator (LQR) consequently used at different shifting stages. The working principle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MT system are firstly presented, and the model of the DC motor is analyzed in detail. The non-linear time optimal controller is designed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the motor and minimize the gear shifting time. While the optimal LQR is then adopted at the final shifting stage to avoid overshoot and increase system robustness. Based on the position control algorithm of the actuators, the coordinated shifting control strategy is also proposed. Both simulation and vehicle test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control algorithm could decrease the shifting time and improve the shift quality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