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的辨证要点.方法 选取肝癌患者36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62项四诊信息并量化计分,应用SPSS13.0软件的主成分分析,客观评价各症状对该证候的贡献度,优化肝癌证型的辨证要点.结果 肝癌分五型,其中脾虚证的主要症状: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自汗;次要症状:腹胀食后尤甚,口粘不欲饮,腹泄,肢体困重,舌色淡,胃脘胀闷,脉细.肝郁证的主要症状:情志抑郁,胁肋胀闷窜痛,脉弦,喜太息;次要症状:胸闷,大便溏结不调,腹胀时轻时重,舌苔薄腻.湿热证的主要症状:心烦,口苦,易怒,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次要症状:口干,胁肋灼痛,溲赤,便干,便溏不爽.血瘀证的主要症状:痛处不移,痛处拒按,面色晦暗,舌质紫暗,舌面瘀斑或瘀点;次要症状:胁肋刺痛,胁痛引背,爪甲紫暗,口唇紫暗.阴虚证的主要症状:盗汗,形体消瘦,舌体瘦薄,咽燥,潮热,失眠;次要症状:胁肋隐痛,膝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酸,舌苔少或光剥.结论 经主成分分析可优化肝癌各证候的主要变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性乙肝)患者中医证候及舌象客观量化指标的变化同中医病理因素的关系,初步建立慢性乙肝舌象客观量化信息数据库,为中医客观化在临床疗效评价方面做初步探讨。方法:采用中医智能舌象仪对慢性乙肝患者舌象客观量化指标进行采集,并对其与相应中医临床证候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舌苔面积与临床症状胁肋疼痛、肝脾肿大、身目发黄、脘闷腹胀、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神疲懒言、恶心呕吐、嗳气、大便稀溏呈正相关;2)舌质颜色R、G、B与临床症状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嗳气呈负相关;3)舌质颜色G、B与临床症状身目发黄、倦怠乏力呈负相关;4)舌质颜色B与临床症状肝脾肿大、口干而苦呈负相关;5)舌苔颜色R、G、B与临床症状胁肋疼痛、身目发黄、食欲不振、嗳气呈负相关;6)舌苔颜色R、B与临床症状倦怠乏力呈负相关;7)舌苔颜色B与临床症状肝脾肿大、口干而苦呈负相关;8)齿痕数量、面积与临床症状胁肋疼痛、肝脾肿大、身目发黄、脘闷腹胀、食欲不振、神疲懒言、嗳气呈负相关;9)点刺数量面积与临床症状胁肋疼痛、食欲不振、口干而苦、嗳气呈负相关;10)裂纹数量、面积与临床症状烦躁易怒呈正相关。结论:中医舌象仪所采集舌象客观量化指标的变化能够反映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能为临床诊疗慢性乙肝提供可参考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曾斌芳教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用药规律,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曾斌芳教授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肝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CHB病历。采用复杂网络及点式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对纳入病历的证候、症状、治法和用药,以及相互间关联进行分析。结果收集病例132例,共计277诊次、277首处方。高频症状依次为倦怠乏力、腹胀、胁痛、双下肢水肿等;高频证候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内蕴、肝胆湿热、肝郁气滞、气滞血瘀等,其中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达126诊次(45.5%);常见治法依次为和血柔肝健脾、清利湿热、滋养肝肾、理气活血、活血运脾等。采用点式互信息法具体分析CHB肝郁脾虚证的"证-症-治-药"关系,结果表明,其辨证要点为倦怠乏力、口干、右胁肋隐痛、纳呆、腹胀,以和血柔肝健脾为主要治法,常用药物为柴胡、党参、黄芩、当归、赤芍、炙甘草、法半夏、生地黄、香附等;复杂网络分析结果表明,CHB肝郁脾虚证核心处方为小柴胡汤合四物汤。结论曾斌芳教授治疗CHB注重整体观念及脏腑传变,用药以和血柔肝、疏肝健脾为主,配以滋阴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利湿之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证候规律,完善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辨证标准。方法遵循以方测证、以效测证的原则,回顾性分析经疏肝健脾法治疗有效的门诊病人100例,填写临床证候调查表,统计分析性别、年龄、病程、饮酒情况、症状、体征、舌象、脉象、HBV-DNA、B超、肝功能损害程度与肝郁脾虚证的相关性及用药情况等。结果入选病例发病年龄多集中在30~39岁;性别分布男性多于女性;病程多集中在1~5年左右,病程较长;不饮酒者居多;主要症状以倦怠乏力、胁肋隐痛、唇甲紫暗为主,次要症状以纳差、面色晦暗、小便黄为主;舌质以淡为主,其次为暗红;舌苔以薄为主,其次为白腻。脉象以弦为主,其次为沉细;HBV-DNA以>105copy/ml居多;B超结果以慢性肝损害为主;肝功能损害程度以中度居多;本次研究发现处方中肝郁脾虚证所用中药共计116味,其中应用频率最高的为柴胡,其次为甘草、茯苓、白术、白芍、郁金等。结论本次研究结果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证证候规律及辨证标准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差别,将来应扩大样本、采用多中心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一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王新华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0):169-169
慢性肝炎属现代医学的名称,散见于中医的"黄疸"、"胁痛"、"郁症"、"积聚"、"臌胀"等病症.临床上从肝功能损害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为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或虽有症状体征,但生化指标仅1或2项轻度异常,症状分型多属于:一、湿热中阻证:身目发黄,苔黄腻为主证.二、肝郁脾虚证:以胁肋胀痛,腹胀便溏为主证.重度为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腹胀,纳差,便溏等症,可伴有面色黎黑,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大但无门脉高压征者.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肝炎证治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乙型肝炎证治六法颜永潮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321100)主题词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治六法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临床上以右胁隐痛不适,腹胀,头昏乏力,腿膝酸软,便溏或便干,纳差等为主症。相当于祖国医学的“胁痛”、“虚劳”等。其病因和发病机...  相似文献   

7.
脾虚的常见症状有四肢倦怠,少气懒言,食少纳差,腹痛腹胀,神疲乏力,消瘦,便溏等。如《内经》云:“脾虚则四肢不  相似文献   

8.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分布及保肝宁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和保肝宁治疗的症状改善作用。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8例,参照中医辨证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对纳入治疗的12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4例)采用常规护肝治疗,治疗组(64例)给予复方保肝宁汤,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和肝脏病理肝纤维化程度改善情况。结果:中医证型出现频度从高至低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湿热中阻型>瘀血阻络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保肝宁治疗组能显著改善患者纳差、乏力、腹胀等症状。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证为肝郁脾虚,保肝宁具有较好的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症状和纤维化病理进程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开展全国范围内多中心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证候调查,归纳该病的证候分布特点以及主要证型。方法:调查全国共计1 003例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患者,采集舌象、脉象及中医症状指标,通过量化评价确定症状分布频次及构成比,分析该病的主要证候分类及占比。结果: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常见中医症状(前10位)依次为:困倦乏力(84.55%)、胁痛(75.67%)、尿黄(75.37%)、口干(66.20%)、烦躁易怒(60.42%)、胃部满闷(58.33%)、口苦(54.24%)、食欲不振(53.24%)、面色晦暗(51.94%)、腹部胀满(48.16%)等;在单一证候及有兼证存在的情况下,肝胆湿热和肝郁脾虚证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临床最常见相兼证候,肝郁脾虚及肝胆湿热证患者常见症状构成比及肝功能指标有显著差异。结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及复合证候“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证为慢性乙型肝炎(ALT≥2×ULN)核心病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失眠肝郁类证候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及其诊断性症状、体征。方法选取原发性失眠肝郁类证病例851例,采集患者的失眠特点、精神症状、头面躯体不适症状、心血管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泌尿系统、全身皮肤黏膜情况、二便情况、舌象、脉象。参考辨证标准进行辨证,统计各证型出现频率高的症状、体征(频率10%),将该证型的常见症状、体征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对证候具有判断意义的症状和体征。结果失眠肝郁证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证142例(32.7%)、肝郁阴虚证115例(26.4%)、肝郁化火证94例(21.6%)。肝郁脾虚证的初步诊断性症状、体征为:心烦易怒,情绪低落,时睡时醒,舌淡,胃脘不适,便溏,饮食乏味、纳少,腹胀,咽中异物感。肝郁阴虚证的初步诊断性症状、体征为:心烦易怒,情绪低落,潮热,胸闷,五心烦热,脉细数。肝郁化火证的初步诊断性症状、体征为:心烦易怒,情绪低落,口苦,面赤,舌红,脉弦数。结论原发性失眠肝郁证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肝郁阴虚证、肝郁化火证,其共有症状为:不寐伴情绪低落,心烦易怒。  相似文献   

11.
脂肪肝中医证型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中医病因病机初探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据流行病问卷发现脂肪肝常见证型及各型所占比例,探讨各证型与客观指标的关系。方法 流行病问卷调查全国范围内脂肪肝患者503例,观察记录中医证候、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腹围/臀围、肝功能、血脂、B超或CT结果。结果 流行病学调查脂肪肝症状共46种,出现频率最高的前10位症状依次是乏力、体胖、口干、头晕、胁胀(痛)、腰酸痛、神疲、口苦、膝癀软、腹胀。舌象脉象分别以舌质淡胖、淡暗;舌苔白腻、黄腻;脉象弦细、弦滑多见。据聚类分析统计,脂肪肝中医证型为4类,分别是脾肾亏虚兼肝郁、脾肾亏虚、脾虚痰热、未定型,其中以脾肾亏虚兼肝郁最多见,占62.32%。结论 脾肾亏虚兼肝郁为脂肪肝最多见证型。脂肪肝病机为本虚标实,肾虚为本,涉及脾土,痰浊为标,兼有瘀血。  相似文献   

12.
裴强  吴阳  郭晓鹤 《天津中医药》2019,36(7):655-658
[目的]观察白及合剂联合制霉素片治疗念珠菌性食管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肝郁脾虚型念珠菌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n=35),对照组患者应用氟康唑胶囊,观察组应用白及合剂联合制霉素片,疗程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变化、胃镜结果、综合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反酸/烧心、胃脘/胁肋痛、胸骨后灼痛、食少纳呆、腹胀、大便异常、舌质、舌苔、急躁易怒/抑郁、善太息、嗳气评分及总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2周后对照组反酸/烧心、胃脘/胁肋痛、胸骨后灼痛、食少纳呆、腹胀、大便异常、舌质、舌苔、急躁易怒/抑郁评分及总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在改善胃脘/胁肋痛、胸骨后灼痛、食少纳呆、腹胀、大便异常、舌质、舌苔、急躁易怒/抑郁、善太息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胃镜疗效及综合疗效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白及合剂联合制霉素片能显著改善念珠菌性食管炎肝郁脾虚型患者的临床症状,抗真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粘膜象等,探求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候宏观和微观诊断指标。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设立气阴两虚证、脾气虚证、胃阴虚证3组,观察各组病人腹胀脘痛、食欲、口渴、面色、体重、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内窥镜直视下,观察胃粘膜表现,并作病理活检。结果: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的主要症状为胃脘隐痛、灼热感,脘腹痞满不舒,嗳气呕恶,嘈杂,自汗,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形体消瘦,肢倦乏力,饥不欲食,口唇干燥,大便干燥或稀溏,舌淡红或红而胖嫩,边有齿痕,苔少或苔中剥,脉细等;胃粘膜红白相间,大片状苍白,粘膜变薄,粗糙干燥,分泌物少,呈龟裂样改变,粘膜颜色变淡,可透见粘膜下小血管网;气阴两虚证组肠化、异型增生所占的比例(46.67%)最高,明显高于脾气虚证组(20.00%,P<0.05)和胃阴虚证组(16.67%,P<0.05)。结论:提出了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的宏观与微观的诊断标准和辨证要点。  相似文献   

14.
乙肝后肝硬化中医症状学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后肝硬化的症状组合规律。方法:应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归纳出乙肝后肝硬化基本中医证候群;运用主成分分析,综合分析乙肝后肝硬化各证的症状,寻找出乙肝后肝硬化常见证候特异性的主要症状指标。结果:聚类分析提示:气(阳)虚是乙肝后肝硬化的基础病机。分析提示:湿热内蕴证主要症状: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脉滑数、烦躁易怒、渴喜冷饮、口干口苦等;肝肾阴虚证主要症状:脉细数、少苔、舌红少津、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午后潮热等;肝郁脾虚证主要症状:情绪抑郁、胸胁不适、脉弦、苔薄白、便溏等;脾虚湿盛证主要症状:头身困重、苔白腻、舌淡、脉濡缓等;脾肾阳虚证主要症状:舌淡胖边齿痕、脉沉细、畏寒肢冷、腰膝酸软、腹部膨隆、下肢无力、尿少等。结论:"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统计方法对症状组合规律、证候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脾虚证为祖国医学脏腑辨证之常见证型,主要是指由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常表现为食减纳差、腹胀痞满、面色萎黄、消瘦肢乏、泄泻、脾虚便秘、水肿等。临床上述症状无需皆俱,出现3个或以上即可确诊。近年来,虽然通过研究得出了诸多与脾虚证相关的指标,但并没有揭示其与中医脾虚证的关系。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脾虚证发生的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候规律。对象与方法:临床调查广州地区5所医院就诊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80人,获得有效病例资料352例,对常见中医症状频数、中医证候(虚证、实证)分布、以及证候与临床分期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1)症状频数最高为神疲乏力(78.7%),其次为纳呆(76.6%)、食少(75.3%)、痞块(70.5%)、情绪抑郁(69.9%)、形体消瘦(62.8%)、胁痛(61.4%)、口苦(60.5%)。以出血(6.8%)、青筋暴露(6.5%)、盗汗(5.1%)发生机率最低。(2)舌苔以白腻苔、薄黄苔、黄腻苔为多见,舌质以黯红、红色为多见,脉象以弦脉最多见;(3)脾虚证最多见,占38.0%,其次是气滞证,占34.4%,血瘀证占23.6%,湿热证占19.0%;较少的是心虚证,占1.9%,热毒证占2.3%。二证相兼共153例,占43.5%,三证相兼共70例,占19.9%;以脾虚气滞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最为常见,多分布于Ⅱ期肝癌患者中。在三证相兼中肝虚、肾虚合并阴虚证最为多见,且多分布在Ⅲ期患者。结论:广州地区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候主要集中在脾虚证、气滞证、血瘀证、湿热证,Ⅱ期患者多见脾虚气滞、气滞血瘀、脾虚湿热、肝脾两虚证,Ⅲ期患者多见肝肾阴虚证。  相似文献   

17.
256例原发性胃癌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及探讨原发性胃癌的中医证候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56例胃癌患者按照未手术、术后无病、术后复发或转移进行频次分析,分别按照证候表现聚类分析,并对聚类分析结果进行中医辨证。结果:纳差、乏力、腹痛、腹部压痛、舌红、苔白、脉细(51.56%~75.39%)为胃癌患者最常见的证候表现。总体上胃癌的中医证候特点可概括为脾胃气虚及肝郁,兼有痰湿、胃热、肝胃不和、脾胃失和、肝郁化热、胃气上逆、胃阴虚、湿热蕴脾、脾不统血、气血两虚、脾虚湿困;未手术患者以脾胃气虚兼肝郁胃热为主;术后无病期患者以脾胃气虚为主;术后复发或转移患者以脾胃气虚、肝郁兼痰湿为主。结论:脾胃气虚证贯穿疾病始终,在疾病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医证候存在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艾滋病患者经HAART 治疗后并发贫血和高脂血症的中医四诊信息,探讨其证候特点及共同病机。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方法,以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某课题病例资料为来源,艾滋病患者经HAART 治疗,对其中医四诊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艾滋病患者合并贫血或高脂血症出现较多的症状为:疲乏、面色异常、口味异常、健忘、腰酸、腰膝无力、食欲不振和不寐(>50%),出现较多的舌脉象为:白苔,淡白舌和细脉。面色异常、腰酸头晕、心悸、气短、面色萎黄、神志异常、特殊汗出、耳鸣、手足不温、自汗、白苔、齿痕舌、薄苔和弱脉在贫血组中出现频率较高脂血症组高(P<0.05);腰膝无力、食欲不振、腹胀荣润舌、厚苔、腻苔和滑脉在高脂血症组出现较贫血组高(P<0.05)。结论:艾滋病患者经HAART 治疗后并发贫血和高脂血症的证候以虚为主,主要涉及脾、心、肝、肾。贫血患者出现证型最多的是气血两虚证,其次是脾肾亏虚证,肝肾亏虚证。高脂血症患者出现证型最多为脾气亏虚,肾精亏虚,与脾、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升阳益胃汤的主治疾病谱及临床应用指征,为下一步的动物实验造模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为指导临床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文献信息挖掘方法,选取2012年9月以前公开发表于国内各种中医药期刊杂志的临床文献及医案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收集、筛选和整理后得到升阳益胃汤临床文献96篇,其中包含病例数共计909例,其所涉及的疾病种类中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主,共313例,占34.4%.其辨证的主要临床使用指征为①核心指征:大便溏泄、食少纳呆、神疲乏力;②主要指征:小便频数、面色无华、四肢不适;③舌象:舌淡苔白或胖大有齿痕;④脉象:脉细弱或濡.其常用加味药物主要配伍补益、固涩、理气化湿、消食之药.  相似文献   

20.
从肝脾论治肠易激综合征考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胃肠功能性紊乱疾病,其临床表现复杂,主要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等症状,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可资解释的症候群。笔者总结临床所见,从肝、脾二脏论治本病,以调和肝脾为治疗大法,自拟疏肝健脾饮,并随证化裁,用药精炼独到,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