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胫骨骨折患者血清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碱性磷酸酶(ALP)、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与患者骨痂形成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澄迈县人民医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123例,对123例患者进行随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注射用骨肽联合利塞膦酸钠治疗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后骨组织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行腰椎手术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利塞膦酸钠片,观察组患者在应用利塞膦酸钠片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骨肽。于术前和术后1个月,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骨性标志物水平: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总骨I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术前和术后3个月测量腰椎手术部位骨密度。评定两组患者骨愈合的疗效。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BALP,BGP和PICP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otal-PINP和β-CTX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的BALP、BGP和PIC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otal-PINP和β-CTX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骨密度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骨密度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注射用骨肽联合利塞膦酸钠能显著促进腰椎骨折患者手术后骨组织修复,调节骨性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的骨密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注射用骨肽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2例胫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 、B、C 3组,A组给予注射用骨肽及丹红注射液静滴,B组给予丹红注射液静滴,C组给予碳酸钙片口服.术后观察肢体肿胀程度、骨代谢生化指标及骨愈合疗效.结果 术后7 d A、B组肿胀程度较C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2个月A组血清骨碱性磷酸酶、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及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B、C组(P<0.05);A组有效率(93.3%)高于B、C组(53.3%),骨不连率(3.3%)低于B、C组(1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注射用骨肽联合丹红注射液给药可减轻肢体肿胀,提高骨诱导能力,促进骨折愈合,有效预防骨不连.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羟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表达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肱骨干骨折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于术后9个月或连续观察3个月评估患者术后骨不连发生情况。根据结果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设计基线资料调查表,详细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重点分析血清β-CTX、sICAM-1水平与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的关系。结果:经随访,100例肱骨干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19例,发生率为19.00%;发生组血清β-CTX、sICAM-1水平低于未发生组(P<0.05),组间其他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β-CTX、sICAM-1的过表达是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的保护因子(OR<1,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结果显示入院时血清β-CTX、sICAM-1水平预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70,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阈值0.11~0.37、0.46~0.74、0.76~0.90范围内,联合血清β-CTX、sICAM-1水平的预测模型预测肱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发生的净受益率优于单纯血清β-CTX或单纯血清sICAM-1。结论:血清β-CTX、sICAM-1水平与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发生有关,其水平升高可增加骨不连发生风险。血清β-CTX、sICAM-1可用于肱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骨不连发生风险预测,且联合预测净受益率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IGF结合蛋白3(IGFBP3)、白介素-17(IL-17)、网膜素-1(Omentin-1)与骨密度、骨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0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胸腰椎骨质疏松患者102例作为对照1组,健康体检者102例作为对照2组。分析各组血清指标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及BMD、骨代谢相关性。结果血清IGFBP3、Omentin-1: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IL-17: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IGFBP3、IL-17、Omentin-1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显著相关(P<0.05);观察组血清IGFBP3、Omentin-1高表达患者BMD、BGP高于低表达患者,PⅠNP、β-CTX低于低表达患者,IL-17高表达患者BMD、BGP低于低表达患者,PⅠNP、β-CTX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IGFBP3、Omentin-1与BMD、BGP呈正相关,与PⅠNP、β-CTX呈负相关,IL-17与BMD、BGP呈负相关,与PⅠNP、β-CTX呈正相关(P<0.05)。结论IGFBP3、IL-17、Omentin-1可作为反映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情况的重要因子,为临床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多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otal-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的测定在脊柱脆性骨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骨质疏松脊柱脆性骨折的老年患者50例作为骨质疏松组,同时设立匹配的无脆性骨折的健康人群作对照组,测定两组研究对象血清Total-PINP、β-CTX,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TotalPINP、β-CTX数据经单样本Kolmogorov Smirnov检验分布为正态分布,渐进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骨质疏松组Total-PINP、β-CTX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人群中,血清内骨转换产物水平低,可以提示老年患者骨质疏松严重,骨转换明显降低,易发生脆性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分级护理方法及其对骨折风险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1月1日~2019年6月30日接受治疗的120例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住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住院期间行骨密度分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骨强度、骨代谢指标及骨代谢调节指标。结果: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骨强度(S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β-I型胶原羧基端肽(β-CTX)、骨钙素(BG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25(OH)D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密度分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骨代谢,降低患者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YP11A1基因rsrs900798位点多态性与老年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的关联。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骨科收治的骨质疏松症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共420例,其中22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对照组,20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SNa Pshot技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型,测定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血清总骨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Total-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观察该基因多态性与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的关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Total-PINP、β-CTX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G、GT、TT三种基因型的Total-PINP、β-CTX检测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髋部、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Ward's三角5个部位GG、GT、TT三种基因型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代谢标志物PINP和β-CTX可用来预测骨折危险性,但与CYPll Al基因rs900798位点多态性和其无明显关联,且该位点与骨折患者骨密度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肽注射液治疗颌骨骨折的疗效及其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颌骨骨折患者86例,分为2组,常规颌骨治疗组43例(对照组),常规颌骨治疗加骨肽注射液组43例(观察组),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骨代谢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4周及8周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肽注射液可提高颌骨骨折患者的疗效,且对骨代谢指标也发挥积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骨肽注射液联合微创内固定术对下肢骨折患者肢体肿胀程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进行治疗的86例下肢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基础上联合骨肽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患者骨代谢指标、炎症介质水平、肿胀程度、疼痛程度。结果:术后3、7、14 d,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肿胀程度评分均逐渐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4周两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骨保护素(OPG)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3 d血清白介素-2(IL-2)、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升高,但观察组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骨肽注射液联合微创内固定术可减轻下肢骨折患者的肢体肿痛程度,降低炎症介质水平,对机体内骨代谢具有可观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定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骨代谢指标,探讨甲状腺激素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 49例以甲亢患者为甲亢组,34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Ⅰ型胶原羧基端吡啶并啉交联肽(ICTP)和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总三碘甲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结果甲亢组血清PICP、ICTP、BGP、AL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表明血清TT3、TT4与PICP、ICTP、BGP、ALT均呈正相关。结论甲状腺激素可直接参与骨代谢,甲亢患者骨吸收过程增加较为明显,造成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联合丹参酮注射液对四肢骨折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将9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按照电脑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6例。对照组术后予以丹参酮注射液治疗,试验组给予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联合丹参酮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FIB、D-D、TNF-α、CRP、IL-6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用骨瓜提取物联合丹参酮注射液可有效改善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的凝血功能,并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骨量与骨转换指标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将124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骨质疏松症分级标准将分为骨量正常组(37例)、低骨量组(42例)和骨质疏松组(45例)。检测研究对象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钙、血磷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生化指标,血清25-羟维生素D3 [25-(OH)D3]、钙素(N-MID)、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TX)、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IN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C端)前肽(PICP)等骨转换指标水平,以及髋骨和腰椎骨密度水平。结果低骨量组患者血清FPG、HbA1c、N-MID、β-CTX、PINP和PICP等指标水平均高于骨量正常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血清FPG和HbA1c水平高于骨量正常组,血清N-MID、β-CTX、PINP和PICP水平均高于低骨量组和骨量正常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对象血清N-MID、β-CTX、PINP和PICP各指标均与髋骨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呈现明显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MID、β-CTX、PINP和PICP等骨转换指标可反映机体骨代谢情况,与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骨量变化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早期康复训练联合骨肽注射液对桡骨近腕关节处骨折恢复时间及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2014年8月至2017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94例桡骨近腕关节处骨折患者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固定治疗后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骨肽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未配合药物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骨折恢复情况、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红细胞相关指标和骨代谢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背伸度、掌屈度、桡角度、旋前度以及旋后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上述检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 0. 05),观察组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疼痛消失时间、瘀斑消失时间、临床愈合时间和骨性愈合时间均明显长于观察组[(22. 51±6. 24) d vs.(18. 46±5. 40) d,(15. 44±3. 62) d vs.(12. 96±2. 34) d,(81. 39±6. 39) d vs.(62. 45±4. 21) d,(116. 62±7. 25) d vs.(99. 54±3. 49) d); 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红细胞积聚指数(EAI)、红细胞电泳指数(EEI)水平均明显下降(P 0. 05),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FEER)和直向肿瘤红细胞花环率(DTER)则明显升高(P 0. 05),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酸性磷酸酶(ACP)、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骨钙素(BGP)水平均明显升高(P 0. 05),观察组上述指标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桡骨近腕关节处骨折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同时联合应用骨肽注射液治疗可明显缩短恢复时间,促进腕关节功能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鲑鱼降钙素应用于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对患者骨密度及骨碱性磷酸酶(BALP)、Ⅰ型胶原羧基端前肽(CICP)、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X-Ⅰ)等表达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进行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老年患者共8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两组均经相同的骨折处理治疗,对照组服用碳酸钙D3片,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鲑鱼降钙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腰椎正位骨密度(BMD)及血清中骨钙素(BGP)水平;检测骨代谢指标,包括骨BALP、CICP、CTX-Ⅰ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检测患者血钙、血磷、血碱性磷酸酶水平、尿钙、肌酐水平,并计算尿钙/肌酐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经治疗后腰椎BMD及血清BGP均显著提高,观察组腰椎BMD及血清BG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骨BALP、CICP、CTX-Ⅰ水平降低,而PTH水平升高;组间比较,观察组治疗后骨BALP、CICP、CTX-Ⅰ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TH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血钙及尿钙/尿肌酐明显降低,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磷则明显升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能显著提高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骨密度、PTH水平,降低BALP、CICP、CTX-Ⅰ、血钙、尿钙/尿肌酐水平,从而提高成骨细胞活性,并降低破骨细胞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老年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骨折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异构体5b(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 5b,TRACP-5b)、白细胞介素-7(interleukin-7,IL-7)水平变化,分析其与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从而探究以上指标在老年OP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选择徐州市肿瘤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43例老年OP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40例同期体检为OP无骨折的老年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25(OH)D、TRACP-5b、IL-7、骨形成标志物及骨吸收标志物水平,分析25(OH)D、TRACP-5b、IL-7与骨代谢标志物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OP骨折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70岁以下占比、血清25(OH)D和骨代谢指标钙(calcium,C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TRACP-5b、IL-7、磷(phosphorus,P)、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骨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骨形成指标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原肽(Ⅰ-type pre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ropeptide,PINP)、Ⅰ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β-CTX)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血清25(OH)D及Ca水平均为老年OP骨折的保护因素,血清TRACP-5b、IL-7、P、PTH、BALP、BGP、PINP、β-CTX均为危险因素(均P<0.05)。Person相关性模型显示:骨代谢指标P、PTH、BALP、BGP、PINP、β-CTX水平与血清25(OH)D呈负相关(分别r=-0.730、-0.651、-0.615、-0.631、-0.566、-0.623,均P<0.05),与TRACP-5b呈正相关(分别r=0.822、0.780、0.759、0.686、0.627、0.699,均P<0.05);Ca与IL-7呈负相关(r=-0.705,P<0.05)。结论:老年OP患者血清25(OH)D、TRACP-5b、IL-7水平可用于初步判定患者骨代谢情况,从而为前期筛查和发现OP骨折风险提供一定依据,帮助OP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肽注射液促进四肢骨折愈合的效果及对红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进行治疗的78例四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四肢骨折治疗组)39例和观察组(常规治疗加骨肽注射液组)39例,然后将两组不同骨折者的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肿胀程度、红细胞相关指标进行统计与比较。结果观察组中不同骨折者的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的肿胀程度及红细胞相关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肽注射液可有效促进四肢骨折愈合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对红细胞相关指标的影响也更为积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动态监测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延迟愈合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股骨近端骨折正常愈合、延迟愈合老年患者各54例,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测定并比较两组骨折后24h,1、4、8、12周的血清骨生化代谢标志物[骨钙素(BGP)、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ⅠNP)、碱性磷酸酶(ALP)、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水平。结果观察组骨折后8周血清BGP水平高于对照组,PⅠNP、IGF-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后12周BGP、PⅠNP、ALP、IGF-1与骨折后24h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12周BGP、PⅠNP、ALP等骨生化代谢标志物检测对老年股骨近端骨折延迟愈合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唑来膦酸注射液联合碳酸钙D3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收治的64例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降糖联合碳酸钙D3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对比两组疗效、骨密度(腰椎骨、股骨颈、Wards三角区)、骨代谢[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LP)、血钙(Ca)、β-胶原片段(β-CTX)]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3.75%(30/32)]较对照组[75.00%(24/32)]高(P <0.05)。治疗3年后,研究组腰椎骨、股骨颈、Wards三角区水平较对照组高(P <0.05)。治疗3年后,两组钙水平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BGP、BALP、β-CTX水平较对照组低(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对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进行唑来膦酸注射液与碳酸钙D3联合治疗,可提高疗效,增加骨密度,调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与骨代谢的关系.方法对40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和40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前肽(PICP)、Ⅰ型胶原羧基端吡啶并啉交联肽(ICTP)、骨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LP)、FT3、FT4测定.结果表明甲亢患者血清PICP、ICTP、BGP、ALP均明显增高(P<0.001),相关分析表明血清FT3、FT4与PICP、ICTP、BGP、ALT均呈正相关.结论甲状腺激素可能直接参与骨代谢,且骨吸收过程增加较为明显,造成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