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髓单个核细胞最佳的分离方法.方法:行自体骨髓移植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39例,分别采取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观察骨髓丢失的单个核计数及CD34+细胞比率的差异.结果: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得到的分离物的单个核细胞及CD34+细胞丢失率低于密度梯度离心法[羟乙基淀粉沉淀法为(55.08±6.00)%,(54.71±7.58)%;密度梯度离心法为(82.38±4.79)%,(73.30±3.68)%,P<0.01].结论:经比较,羟乙基淀粉沉淀法明显优于密度梯度离心法,在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自体骨髓移植治疗中建议使用羟乙基淀粉沉淀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  相似文献   

2.
两步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最佳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如何获得较为纯化、高活性的干细胞,目前未见深入研究报告,也未见一个标准化操作流程方案。目的:探讨两步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最佳分离条件。方法:观察羟乙基淀粉在20,30,40,50,60,70min不同时间沉淀脐血中红细胞的效果;使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别在800,700,600,500,400g/min,离心30,25,20min的条件下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结果与结论:6%羟乙基淀粉沉淀脐血60min效果最好;使用密度为(1.0770±0.0001)g/mL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在4℃条件下以700g/min离心力,离心30min,洗涤3次,这样获得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效果最好,所得细胞沉淀中混杂细胞如红细胞及其他细胞碎片较少,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得率及活力比较高。提示应用羟乙基淀粉沉淀和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两步法,在最佳时间条件下可提高脐血干细胞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3.
背景:如何获得较为纯化、高活性的干细胞,目前未见深入研究报告,也未见一个标准化操作流程方案。目的:探讨两步法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最佳分离条件。方法:观察羟乙基淀粉在20,30,40,50,60,70min不同时间沉淀脐血中红细胞的效果;使用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别在800,700,600,500,400g/min,离心30,25,20min的条件下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结果与结论:6%羟乙基淀粉沉淀脐血60min效果最好;使用密度为(1.0770±0.0001)g/mL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在4℃条件下以700g/min离心力,离心30min,洗涤3次,这样获得的人脐血单个核细胞效果最好,所得细胞沉淀中混杂细胞如红细胞及其他细胞碎片较少,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细胞得率及活力比较高。提示应用羟乙基淀粉沉淀和人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两步法,在最佳时间条件下可提高脐血干细胞的回收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疱疹病毒6型(HHV6)感染在类风湿关节炎(RA)病因学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巢式PCR技术检测62例RA患者(其中3例同时合并干燥综合征)和138名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HHV6DNA表达现状。同期运用美国德灵公司血浆特定蛋白分析仪定量检测RA患者血浆中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factor,RF)。结果RA患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s)HHV6DNA阳性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显著性(P=0.7992);RA患者PBMC中HHV6DNA阳性率与其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RA患者组RF阳性(浓度≥20IU/ml)率与PBMC中HHV6DNA阳性率之间无明显一致性(P=0.7502)。RF浓度≥50IU/ml的RA患者组PBMCs中HHV6DNA阳性率明显高于RF浓度<50IU/ml的RA患者组(P=0.0295);部分RA患者血浆中可检出HHV6DNA,而对照组血浆中HHV6DNA阴性。结论HHV6DNA在RA患者PBMCs中有较高检出率,部分RA患者血浆中存在HHV6DNA,提示该组患者中可能存在HHV6活动性感染;HHV6感染可能与RA患者血浆中RF滴度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 羟乙基淀粉和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法分离骨髓有核细胞,可以提高单个核细胞的浓缩效率,但对血小板残留量的研究未见报道.目的: 明确羟乙基淀粉两种分离方法浓缩骨髓单个核细胞的效率和残留血小板的量.方法: 骨髓来自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成体自体骨髓有核细胞移植治疗相关疾病分离骨髓的检测标本.采用羟乙基淀粉自然沉降和羟乙基淀粉沉降后再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骨髓细胞.观察两种方法分离骨髓细胞后有核细胞、单个核细胞、血小板数.结果与结论: 羟乙基淀粉两步法分离骨髓后有核细胞悬液中单个核细胞均值为89%,一步法为45%.两步法浓缩单个核细胞的百分率高于一步法(P<0.05);残留血小板数(中位数:73.00)低于一步法(中位数:367.50)(P<0.05).结果表明,羟乙基淀粉和淋巴细胞分离液两步法分离骨髓细胞中单个核细胞和血小板的效果优于一步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液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的浓度,观察和分析红细胞在抗CD3单克隆抗体(CD3McAb)诱导PBMC活化过程中对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为临床在分离PBMC进行自体淋巴细胞免疫治疗的应用过程中取舍红细胞数量多少为宜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获取健康成年人PBMC,采用人工方法加入不同数量的红细胞,模拟在制备PBMC过程中残余的红细胞数量,然后根据红细胞数量与PBMC中细胞数量之比的不同组成3个不同的实验组(RBC/PBMc=2:1、10:1、50:13组),同时附设单独PBMC为对照组。利用CD3McAb分别对以上4组细胞进行激活,然后检测各组细胞培养液中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的含量。结果 随着红细胞加入数量的增加,细胞培养液中各细胞因子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与加入的红细胞数量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当RBC/PBMC≤50:1时,红细胞在CD3McAb诱导PBMC活化过程中对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β的分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与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DM)下肢缺血大鼠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34只DM雄性 SD大鼠,下肢缺血模型造模后分为3组:A组(n=10):EPCs 移植;B组(n=12):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C组(n=12):生理盐水局部肌注。另取20例雄性 SD大鼠进行 DM造模,并提取骨髓单个核细胞分别用于移植及体外培养诱导分化为 EPCs,将 EPCs进行活细胞染色剂(CM-Dil)标记后移植。移植28 d后处死,取大鼠患肢肌肉标本,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及毛细血管密度(经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检测)。用 CM-Dil 对 EPCs 进行示踪,检测移植后大鼠患肢 CM-Dil 示踪情况。观察急性排斥反应及肿瘤的发生。结果 A组较 B 组及 C 组患肢 VEGF、eNOS 含量及毛细血管密度均明显增高(P<0.05)。EPCs移植后,患肢观察到CM-Dil标记细胞。移植后28 d未观察到急性排斥反应及肿瘤生长。结论 EPCs较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能进一步增加DM大鼠下肢缺血局部 VEGF、eNOS含量和毛细血管密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研究用于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的亚甲蓝是否对人体免疫细胞功能产生影响。方法采用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在T细胞特异性刺激因子Anti-CD3/CD28存在的条件下,加或者不加不同浓度的亚甲蓝共培养,培养至72h,收集培养上清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培养66h后,加入CCK-8染料继续培养4~6h,于A_(450)处测定细胞增殖情况。结果高浓度剂量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对AntiCD3/28刺激PBMC的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其OD值由0.897±0.385分别降至0.632±0.334、0.524±0.254、0.445±0.287,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高浓度亚甲蓝(1.25、2.5、5μmol/L组)可下调Anti-CD3/28诱导PBMC分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a、IL-10、γ-干扰素(IFN)-γ,且呈剂量依赖效应。1.25、2.5、5μmol/L的亚甲蓝影响PBMC分泌IL-17a,IL-17a水平由(406±57)pg/mL分别降至(276±38)、(192±31)、(134±24)pg/mL;影响PBMC分泌IL-10,IL-10水平由(184±15)pg/mL分别降至(132±13)、(110±12)、(42±8)pg/mL;影响PBMC分泌IFN-γ,IFN-γ水平由(4 512±187)pg/mL分别降至(2 876±143)、(2 234±153)、(1 988±112)pg/mL。结论高浓度亚甲蓝(≥1.25μmol/L)对人PBMC的增殖以及分泌细胞因子功能有显著抑制作用,换而言之,血浆病毒灭活后残余浓度(≤0.33μmol/L)的亚甲蓝对PBMC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该浓度的亚甲蓝对人纯T细胞免疫功能是否有影响需要进一步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群中核因子-κB(NF-κB)+细胞率和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NF-κB+细胞率和sICAM-1水平.结果 ACS患者上述2项指标均高于稳定性冠心病(SCHD)患者和无心血管病史的健康者(P<0.01).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PBMC群中NF-κB+细胞率和血浆sICAM-1水平升高可作为判断ACS预后和评估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羟乙基淀粉溶液(HES 200/0.5)对内毒素腹腔感染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并探讨分子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LPS 6 mg/kg)、LPS+HES组(HES 3.75、7.5、15、30 mL/kg)及HES对照组(30 mL/kg).分别于LPS注入后4 h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INC)浓度,2 h检测循环血单个核细胞核转录因子kappaB(NF-кB)水平.结果大鼠内毒素感染时血浆TNF-α和CINC浓度及单个核细胞NF-кB活性明显上升(P<0.05).3.75和7.5 mL/kg HES能明显降低TNF-α和NF-кB水平(P<0.05);3.75、7.5和15 mL/kg HES能明显降低CINC水平(P<0.05).结论较低剂量HES具有抑制内毒素腹腔感染大鼠炎症反应的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与其对NF-кB的抑制有关.HES对感染状态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羟乙基淀粉溶液 (HES 2 0 0 /0 5 )对内毒素腹腔感染大鼠炎症反应的影响 ,并探讨分子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毒素组 (LPS 6mg/kg)、LPS HES组 (HES 3 75、7 5、15、30mL/kg)及HES对照组 (30mL/kg)。分别于LPS注入后 4h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和细胞因子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CINC)浓度 ,2h检测循环血单个核细胞核转录因子kappaB(NF -κB)水平。结果 大鼠内毒素感染时血浆TNF -α和CINC浓度及单个核细胞NF -κB活性明显上升 (P <0 0 5 )。 3 75和 7 5mL/kgHES能明显降低TNF -α和NF -κB水平 (P <0 0 5 ) ;3 75、7 5和 15mL/kgHES能明显降低CINC水平 (P <0 0 5 )。结论 较低剂量HES具有抑制内毒素腹腔感染大鼠炎症反应的作用 ,这种作用的产生与其对NF -κB的抑制有关。HES对感染状态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主动回避反应和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为指标,观察颈内动脉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后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和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选取清洁级24月龄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脐血单个核细胞组,12只/组。选取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产科的健康足月妊娠产妇(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菌条件下穿刺脐静脉,收集胎盘脐血后体外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模型对照组、脐血单个核细胞组应用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椎动脉烧灼和颈总动脉夹闭。造模后24h脐血单个核细胞组颈内动脉输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脐血单个核细胞6&;#215;10^9L^-1,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采用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和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系统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其电生理的改变。结果:实验选用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4.8周各组大鼠主动回避反应率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90.0&;#177;4.3)%,(42.5&;#177;5.0)%;(92.5&;#177;5.0)%,(45.8&;#177;3.6)%;P均〈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脐血单个核细胞组显著提高(P均〈0.01)。②造模后4,8周各组大鼠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率的变化:模型对照组诱导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91%,17%,X^2=13.59,P〈0.01;91%.25%,X^2=10.97,P〈0.01);脐血单个核细胞组诱导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X^2=4.44,P〈0.05;X^2=4.20,P〈0.05)。③各组造模后不同时间给予高频刺激后群体电位振幅的变化:造模后4,8周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均〈0.01);脐血单个核细胞组较模型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均〈0.01)。④各组高频刺激前后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潜伏期的变化:造模后4,8周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均〈0.01);脐血单个核细胞组较模型对照组均显著缩短(P均〈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可使大鼠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的诱导率、群体电位的振幅和潜伏期呈显著下降趋势,引起大鼠认知功能的损害。而颈内动脉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可显著易化脑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保护濒死心肌提供机会窗口,对比观察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或间充质干细胞后,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动物心功能变化及心肌组织核转录因子кB、心肌细胞凋亡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3/2006-11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实验中心完成。选用24只雄性冀中白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6只/组。①24只猪均以盐酸氯胺酮200mg臀部肌肉注射麻醉后,分别于各自右侧股骨抽取骨髓20mL,采用Fercoll法分离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胶体金溶液,培养12~16h待用。分离过程中取出含有骨髓单个核细胞成分的细胞层,常规培养传代,每3d换液1次,贴壁生长细胞即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加入胶体金溶液,培养24h待用。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经导管球囊封闭第一对角支以远的前降支,复制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均于造模后立即开通前降支,分别经球囊注入预先分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6×108个、间充质干细胞6×108个。模型组造模后于梗死1h开通前降支,经球囊注入磷酸盐缓冲液10mL。③各组分别于术前及术后4周经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取材行病理学检查、心肌组织核转录因子кB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及心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24只雄性白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心功能变化:术前各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基本相似。移植术后4周,正常对照组、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明显低于模型组(F=4.68,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均明显高于模型组(F=5.14,P=0.01;F=3.32,P=0.04),各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F=1.64,P=0.21)。②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电镜下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在梗死边缘区可见有胶体金颗粒的不成熟的心肌细胞,胞质中散在肌丝结构,肌丝排列紊乱不规则。③心肌组织核转录因子кB阳性率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梗死边缘区核转录因子кB阳性率明显降低(F=25.59,P=0.0001);正常心肌区核转录因子кB阳性率亦明显降低(F=18.20,P=0.0001)。④心肌细胞凋亡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单个核细胞组、间充质干细胞组在心肌梗死区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降低(F=6.63,P=0.0027),梗死边缘区细胞凋亡率亦明显降低(F=36.07,P=0.0001)。正常心肌区单个核细胞组细胞凋亡率与模型组基本相似(F=9.69,P=0.004),但间充质干细胞组有所降低。⑤心功能与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组织NF-кB的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4周时,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组织核转录因子кB均呈负相关(r=0.613,P=0.001;r=-0.437,P=0.033)。心肌细胞凋亡与心肌组织核转录因子кB呈正相关(r=0.672,P=0.002)。结论:经冠脉移植骨髓单个核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均可改善实验性急性心肌梗死动物的心功能,与梗死边缘区核转录因子кB表达降低及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有关。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的促血管增生作用优于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关于骨髓单个核细胞促使梗死心肌再生存在很大争议,早期研究均认为非常有效,甚至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但最近的文献却基本否认了这种说法,认为单个核细胞仅可以有限的促进血管生成。目的:比较体外培养的脂肪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自体移植后对促进心肌细胞再生、血管新生及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改善之间的差别。设计、时闻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1/2005-09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实验室与沈阳军区总医院实验室完成。材料:清洁级4月龄雄性新西兰白兔55只,10只用于骨髓单个核细胞标记追踪,剩余兔随机分为脂肪干细胞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空白对照组,15只/组。方法:各组兔均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心肌梗死模型,造模同时取少量腹部脂肪组织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抽取髂骨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单个核细胞,用于自体移植。3周后再次开胸,脂肪干细胞组、骨萌单个核细胞组分别于梗死心肌直接注射自体脂肪干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空白对照组注射磷酸盐缓冲液。继续培养5周,将专用于骨萌单个核细胞标记追踪的10只免行DAPI和BrdU标记,脂肪干细胞组的移植细胞行Brdu标记。主要观察指标:移植细胞标记情况。移植后心功能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结果:脂肪干细胞组心肌梗死区可见大量移植细胞存在,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内皮细胞、参与新血管形成;骨髓单个核细胞组DAPI及BrdU标记后均未于梗死心肌组织发现单个核细胞存在。细胞移植前3组动物心功能基本相似;细胞移植后5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脂肪干细胞组超声心动图及左心室压力曲线检测均显示心功能显著改善(P〈0.05),骨髓单个核细胞组仅等容收缩期左心室压力最大上升速率明显改善(P〈0.05)。脂肪干细胞组、骨萌单个核细胞组的血管密度均大于空白对照组(P〈0.01,P〈0.05),但前者于心肌梗死中心和边缘均可见大量血管,而后者仅在梗死区边缘血管密度增高。结论:脂肪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和新血管形成,进而改善心功能;而骨萌单个核细胞移植仅能促进血管新生,对心功能改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主动回避反应和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为指标,观察颈内动脉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后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5-03/07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和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选取清洁级24月龄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脐血单个核细胞组,12只/组。选取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产科的健康足月妊娠产妇(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无菌条件下穿刺脐静脉,收集胎盘脐血后体外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模型对照组、脐血单个核细胞组应用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正常对照组不进行椎动脉烧灼和颈总动脉夹闭。造模后24h脐血单个核细胞组颈内动脉输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脐血单个核细胞6×109L-1,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输注等量生理盐水。采用电脑控制的穿梭箱系统和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系统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其电生理的改变。结果:实验选用36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造模后4,8周各组大鼠主动回避反应率的比较: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明显降低[(90.0±4.3)%,(42.5±5.0)%;(92.5±5.0)%,(45.8±3.6)%;P均<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脐血单个核细胞组显著提高(P均<0.01)。②造模后4,8周各组大鼠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诱导率的变化:模型对照组诱导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91%,17%,χ2=13.59,P<0.01;91%,25%,χ2=10.97,P<0.01);脐血单个核细胞组诱导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提高(χ2=4.44,P<0.05;χ2=4.20,P<0.05)。③各组造模后不同时间给予高频刺激后群体电位振幅的变化:造模后4,8周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均<0.01);脐血单个核细胞组较模型对照组均显著提高(P均<0.01)。④各组高频刺激前后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潜伏期的变化:造模后4,8周模型对照组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延长(P均<0.01);脐血单个核细胞组较模型对照组均显著缩短(P均<0.05)。结论:慢性脑缺血可使大鼠脑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的诱导率、群体电位的振幅和潜伏期呈显著下降趋势,引起大鼠认知功能的损害,而颈内动脉输注脐血单个核细胞可显著易化脑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突触的可塑性,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诱导蛋白10(IP-10)、白细胞介素-17(IL-17)和miR-125a水平及意义.[方法]在本院治疗的AS患者110例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比较其PBMC中IP-10 mRNA、IL-17 mRNA和miR-125a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不同的细胞因子组合对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的扩增作用及扩增后CD49d和CXCR4的变化,将新鲜脐血标本分离的单个核细胞接种于含有不同细胞因子组合的无血清无基质培养体系中培养7天,在0天,7天检测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及CD34^+CXCR4^+,CD34^+CD49d^+的细胞数和集落形成单位(CFU)数.根据不同细胞因子组合实验分组为:对照组;SF组(SCF+FL);SFT组(SCF+FL+TPO)和SFT6组(SCF+FL+TP0+IL-6)。结果表明,和对照组相比,SF组合仅能低水平支持脐血造血细胞扩增,加入TPO后即SCF/FL/TPO组合能有效的扩增脐血细胞,但SFT和SFT6两组之间差异却无明显发生(P〉0.05);SF,SFT和SFT63组的细胞因子组合均可提高脐血CD34^+细胞CD49d,CXCR4的表达,但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SF组合可协同扩增人造血细胞,但协同作用较弱;TPO在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中起重要调节作用,而IL-6作用不显著;SCF/FL/TPO 3种因子组合不仅可促进脐血造血祖细胞的扩增,而且可上调脐血造血细胞CD49d,CXCR4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应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诱导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解决组织工程血管化的种子细胞来源问题。方法:实验于2005-11/2006-05在安徽省立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epro Tech公司,批号090310);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Pepro Tech公司,批号0704CY081);人淋巴细胞分离液Ficoll-paque(天津灏洋生物制品科技有限公司);PE标记的CD31,鼠抗人vWF单克隆抗体(BD Biosciences公司);FITC标记的兔抗鼠IgG(北京中杉金桥公司)。②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人外周血20mL,肝素抗凝,Hanks液双倍稀释,按1∶2置于淋巴细胞分离液上层,离心后提取分液层与上层交界部位呈混浊的灰白色层,即为单个核细胞层。③取离心后的细胞,向DMEM-F12培养基中分别加入含体积分数为0.2的胎牛血清、10μg/L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以不含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剂的DMEM-F12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吹打均匀并计数,按1×1010L-1接种于25cm2培养瓶中,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第3天更换培养基,去除未贴壁的细胞,以后每2d换液1次。④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单层排列是否呈"铺路石"样结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的细胞表达CD31和vWF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①诱导分化后细胞形态学变化:经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后的细胞形态上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经历从小圆→梭形→扁平细胞的过程,符合内皮细胞的演变过程。②诱导分化后细胞的表面标志鉴定:诱导分化20d,贴壁细胞中62.5%表达CD31,58.2%表达vWF,54.3%表达CD31/vWF。③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观察:透射电镜下细胞胞浆内可见特征性W-P小体。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外联合诱导下,可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D134/CD134L共刺激分子对TH1/TH2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在过敏性紫癜(HSP)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活动期HSP患者10例,分别采集外周静脉血,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备新鲜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成:(1)对照培养组;(2)单纯刺激组;(3)抗CD134组;(4)地塞米松(Dex)组。另选取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表达水平。结果 (1)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前,活动期HSP患者PBMC培养液上清分泌的IL-4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IFN-γ低于健康对照组;(2)在PHA刺激下,活动期HSP患者PBMC分泌的IL-4又较刺激前明显增加;(3)抗-CD134单抗可使经PHA刺激的HSP患者PBMC分泌IL-4水平显著下降,导致IFN-γ水平增高,免疫应答朝TH1方向偏离;(4)Dex能显著抑制PHA刺激的原代培养PBMC中IL-4、IFN-γ的分泌水平。结论糖皮质激素的抗炎机制具有多重性,对TH1、TH2细胞因子的作用并不均衡;抗-CD134单抗对减轻HSP患者PBMC的异常活化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