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改良侧脑室-腹腔(V-P)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疗效。方法 83例脑积水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45例行改良V-P分流术,38例行传统V-P分流术。统计两种术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分流管堵塞、感染)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改良V-P分流术手术时间明显小于传统的V-P分流术,术后并发堵管及感染的发生率低于传统V-P分流术。结果改良V-P分流术优于传统V-P分流术,操作简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积水脑室-腹腔(V-P)分流术失败后的处理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7月至2010年7月收治的72例脑积水V-P分流术失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行再次V-P分流术53例,脑室-心房(V-A)分流术14例,脑室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3例,去除分流管2例.近期有效率为97%,2例1个月内又出现分流失败.结论 脑积水V-p分流术失败后,针对不同的失败原因进行积极处理,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V-P分流术后腹腔端外引流术术后颅内感染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对本科室收治的4例V-P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病人,采用腹腔端外引流术治疗,并分析其疗效及预后。结果2例经过1-2个月腹腔端外引流后,重新行V-P分流,无再感染征象;1例长期CSF培养阳性,仍行外引流术;1例病情恶化,肺部感染加重死亡。结论腹腔端外引流术是治疗V-P分流术后颅内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态观察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腹腔端分流管位置的变化,探讨V-P分流术中分流管腹腔端的处理方式与分流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V-P分流术治疗的33例脑积水患者临床资料,术中均采用穿刺额角脑室置入分流管脑室端,取剑突下正中切口长约4cm,依次切口各层,打开腹膜后置入腹腔端分流管,术中未固定和特殊处理腹腔端分流管。术后定期复查头颅CT,同时行腹部平片观察分流管腹腔端位置的变化。结果术后观察33例患者分流管均通畅,效果良好。随访1个月~1a,其中2例分别在术后7~9个月发生腹腔感染,经控制感染后行脑室-心房(V-A)分流术后痊愈,余患者无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手术中分流管腹腔端无特殊固定及处理,术后1d大多数分流管腹腔端降入盆腔,术后随访分流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辅助下治疗脑积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辅助下的脑室-腹腔(V-P)分流术与传统文献报道的V-P分流术的手术疗效。方法本组23例,梗阻性脑积水16例,交通性脑积水7例。19例颅内压高于正常。均行V-P分流术。将分流管的脑室端置入侧脑室的额角,分流泵置于耳后。腹腔端置管时,在腹腔镜的辅助下,于剑突下进入腹腔,并用一穿刺针带7号丝线,在右腋中、腋后线第八肋间刺入腹腔,将7号丝线带入腹腔,并固定于肝膈面。结果23例均行随访3~35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行头颅CT检查,脑室缩小至正常20例,2例好转,1例引流过度呈裂隙状。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所有病例引流管均在肝膈面。23例均无引流管阻塞发生,无颅内感染及腹腔感染。4例脑肿瘤患者术后9~13月死亡。结论腹腔镜辅助下的侧脑室-肝隔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与传统的常规V-P分流术比较,具有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的特点,人工气腹使肝隔间隙显露良好、视野大而开阔、手术操作空问大、使分流管末端粘连及阻塞的可能性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搜集2011-01—2012-01在两个医院行颅脑多层螺旋CTA扫描的226例患者,排除存在脑外伤、手术、Moyamoya病、动静脉畸形、脉管炎等易增加脑缺血发作发生率疾病的患者24例,202例纳入本研究,将后交通动脉(PCoA)直接延续为同侧大脑后动脉交通后段,且后交通动脉血管外径大于同侧起源于基底动脉的大脑后动脉(PCA)P1段,定义为胚胎型大脑后循环。依据胚胎型大脑后循环患者的同侧大脑后动脉P1段是缺如或发育纤细,分为完全胚胎型组和部分胚胎型组,大脑后动脉P1段血管外径大于同侧后交通动脉的患者为对照组,统计3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探讨完全胚胎型组和部分胚胎型组与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的关联性。结果完全胚胎型大脑后循环34例,其中11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部分胚胎型大脑后循环20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0例,以对照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作比较,完全胚胎型组和部分胚胎型组脑缺血卒中的发生率的比值比分别为1.448和3.027,进行Fisher′s精确检验P值分别为0.391和0.030 7。结论部分胚胎型大脑后循环与脑缺血卒中发病率增加相关联,而完全胚胎型大脑后循环与脑缺血卒中无明显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最主要的发病机制。已经证实,中国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TCD检查发现,中国脑卒中患者中39.3%~51%存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1-3]。因此,进行颅内动脉狭窄的基础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拟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脑脊液引流试验(Tap试验)对原发性正常压力性脑积水(iNPH)病人进行术前评估,预测分流手术的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50例iNPH病人,先行Tap试验,5 d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Tap试验前1 h、Tap试验后24 h及分流术后7 d分别对病人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通过筛检试验统计分析评估Tap试验并预测iNPH病人分流手术的有效性。结果 Tap试验阳性31例,其中V-P分流术临床症状改善30例,未改善1例;Tap试验阴性19例,其中V-P分流术后症状改善6例,未改善13例。结果提示Tap试验对iNPH分流手术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92.9%,阳性预测率96.8%,阴性预测率68.4%。结论 Tap试验是理想的iNPH分流手术疗效的阳性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01—2014-12收治的3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急性脑动脉血管内溶栓治疗,观察血管闭塞再通疗效。结果 7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29例均出现脑血管闭塞影像。颈内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闭塞、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和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率分别为50.0%、62.5%、57.1%和62.5%。治疗后临床症状有明显好转或完全恢复正常22例(61.1%)。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行动脉溶栓治疗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改良脑室-心房(V-A)分流术在脑室-腹腔(V-P)分流术失败的脑积水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多次行V-P分流术失败的病人应用颈内静脉穿刺术,通过8F导管鞘将V-A分流管引至右心房,实现V-A分流术。结果一次操作成功19例(95%);另1例调整分流管心房端后分流通畅。随访时间2~20个月,平均8个月;头颅CT复查均见脑室明显回缩,病人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均达临床治愈。结论对于行V-P分流术失败的病人应积极改行V-A分流术。改良V-A分流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操作方法简便,恢复快,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30%~4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及超过50%的TIA是由颅内动脉狭窄引起的[1]。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自然病程不容乐观,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同侧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7.8%。抗栓治疗,包括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被认为是预防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有效措施。然而,令人担心的是,尽管给予“最有效的”预防措施,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华法令—阿司匹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WASID)实验的结果显示,华法令抗凝并不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而且明显增加了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脑室炎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室-腹腔(V-P)分流术后相关脑室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全组9例均从分流阀抽取脑脊液细菌培养.7例拔除原分流管同时行脑室外引流;2例利用原分流管行脑室外引流.7例病人脑室内应用万古霉素,全组病例均静脉应用敏感的抗生素.脑室炎治愈后再行V-P分流.结果 7例为表皮葡萄球菌或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7例治愈,2例分流术后再度感染.结论 拔除分流管、脑室外引流、敏感抗生素的使用及感染治愈后再次分流是治疗V-P分流相关脑室炎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12月共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1例先将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拔除引流管后硬膜下积液复发,行V-P分流术,其余8例用V-P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患者出院时进行头颅CT复查,硬膜下积液消退,扩大的脑室缩小或接近正常。随访0.5年~2年:无硬膜下积液复发,无脑积水的临床表现,脑室大小基本正常。本组无死亡病例,按COS评定:良好4例,中残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患者,只要硬膜下积液和脑室是自由交通的,用V-P分流手术治疗是有效的和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神经内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和脑室-腹腔(V-P)分流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Ovid、ScienceDirec、SpringerLink、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维普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查出2000-2010年发表的有关ETV和V-P分流术治疗非交通性脑积水的相关文献,选择RevMan5.0软件以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项临床对照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V-P分流术相比,ETV术后症状缓解率、颅内血肿形成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ETV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明显低于V-P分流术(P<0.01)。结论 ETV和V-P分流术疗效相当,但ETV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内溶栓方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13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距接受治疗的时间为3~24h,采取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结果:颈内动脉闭塞22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38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33例,大脑前动脉闭塞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2支。脑血管造影未见异常32例。闭塞血管再通者,颈内动脉12例;大脑中动脉24例;大脑中动脉分支21例;椎基底动脉8例。8例患者因明显血管狭窄,治疗后予以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83例,溶栓后脑出血患者5例。结论: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节奏的加快,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有所提前,且发病率逐年升高,特别是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较差,致残率与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给患者及家庭带来负担,受到国内外临床医生高度重视[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及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复发有十分密切的关系[2-3]。本文选取我院102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102例非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动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规律,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于患者入院第1d、第3d、第7d和第14d分别检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sCRP水平,比较进展组与非进展组的差异,分析hsCRP动态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的关系。结果进展组第1d、第3d和第7d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于本院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同时采用卒中登记方法收集的5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58例患者中并发脑出血6例(10.3%),其中症状性脑出血2例(3.4%)。1个月末、3个月末和6个月末分别死亡2例(3.4%)、4例(6.8%)和5例(9.3%)。3个月末和6个月未残疾或死亡例数分别为13例(22.4%)和9例(16.7%)。结论对选择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蛋白Z(Protein Z,PZ)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同期84例体检健康者。AIS患者均为急性期(发病后1~3d)取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中血浆中PZ的含量。根据头部核磁共振(MRI)表现将A工S患者分为两组:皮质动脉卒中组和穿通动脉卒中组。结果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PZ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穿通动脉卒中组血浆PZ水平明显低于皮质动脉卒中组(p<0.05),而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PZ水平明显增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提示血浆PZ水平增高可能在皮质动脉卒中发病中起到独立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循环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关系。方法随机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两个医院行颅脑多层螺旋CTA扫描的226例患者,排除存在脑外伤、手术、Moyamoya病、动静脉畸形、脉管炎等易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的疾病的患者24例,202例纳入本组研究,将后交通动脉(PCoA)直接延续为同侧大脑后动脉交通后段,且后交通动脉血管外径大于同侧起源于基底动脉的大脑后动脉(PCA)P1段,定义为胚胎型大脑后循环。依据胚胎型大脑后循环患者的同侧大脑后动脉P1段是缺如或是发育纤细,分为完全胚胎型组和部分胚胎型组,大脑后动脉P1段血管外径大于同侧后交通动脉的患者为对照组,统计3组缺血性脑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