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钻进过程中,粗径钻具因折断、糊钻、埋钻或受孔壁掉块挤夹脱扣而掉落孔底,采用带丝锥的反丝钻杆处理,易损坏钻具。简便的方法是:把端面加工4~5个矩形或偏斜水口的岩心管直接下入孔内;在事故孔深附近慢速下放,用管钳在孔口轻轻晃动,回转钻杆柱,把钻具套装入岩心管内。岩心管能顺利下至孔底,说明钻具已被装入。不开泵  相似文献   

2.
在坚硬与极硬岩层中进行铅锌工业矿山研究所(НИГРИС)拟定的振动迴转钻进爆破钻孔时,振动器3带劫冲击钻头1连同钻杆柱2沿轴向Z作振动运动并假助方形钻杆4和转盘5绕该轴心迴转(图1)。插有钻杆柱的振动器用绞车7之钢绳6提吊,绞车供升降工作和调整钻具对孔底的压力使用。通过钻杆柱经钻头排注水液冲洗钻孔。利用振动与迴转时因钻头冲击而在孔底造成岩屑的循环剥离方式破碎岩石。随著钻孔的加深进行接长钻杆柱。  相似文献   

3.
一、绳索取心钻具1.绳索取心钻进对钻具的技术要求:绳索取心钻进必须具有既能取心又能在钻杆内升降内管,所以绳索取心钻具和普通金刚石小口径钻具不同,它除了能够实现单动和卡取容纳岩心外,还必须完成下列主要动作。(1)内岩心管能从钻杆内下到外岩心管中的预定位置并悬空单动,防止钻讲过程中内岩心管向上串  相似文献   

4.
1概述水力反循环连续取心钻探技术是近代岩心钻探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利用双壁钻杆把冲洗液(清水或泥浆)经内外钻杆的环隙输送到孔底,然后,把随着钻进的进行而产生的岩屑和岩心经内钻杆的中心通道携带至地表,从而实现了无须停止钻进和提出孔内钻杆就能连续获得所需...  相似文献   

5.
一、绳索取心的特点绳索取心又叫不提钻取心。它的最大特点是取心时不需要提升孔内钻杆,而在钻杆内借助专用打捞工具(打捞器)把装满岩心的内管捞取上来获得岩心。绳索取心钻杆除了和普通钻杆一样,在钻进过程中传递和承受拉、压、扭等应力外,还具有如下特点:1.内外平。保证取心钻具在钻杆内顺利通过。2.壁薄。增大内管和钻杆的间隙,减小取心钻具在钻杆内的升降阻力,并且增大岩心直径,减小钻头壁厚。3.绳索取心钻头壁厚(10.5毫米),所需钻进压力较大,因此,应能承受和传递比普通小口径钻杆  相似文献   

6.
潜孔锤钻进方法,是在钻头或岩心管之上联接一个孔底冲击器(潜孔锤),在钻具于一定给进压力(钻压)下迴转的同时,给钻头以高频冲击能量,进行孔底冲击迴转钻进。根据岩石破碎的弹性理论,在一定予压下的岩石冲击破碎强度低50—80%。潜孔锤钻进比无予压的钢绳冲击钻进的效率高3—5倍以上。由于冲击能量传递散失少,潜孔锤钻进比地表的  相似文献   

7.
《探矿工程》1975,(5):74-74
在钻进或扩孔过程中,发生粗径钻具埋、卡、夹钻等事故,通过提、拉、打、顶等处理方法无效时,一般采用反钻杆的措施。若在钻进时将安全接头安置在粗径钻具上端,需要反钻杆时则可从安全接头以上一次反回,无需反丝钻杆或多次反回,节约大量时间,安全可靠。见下图。工作原理:内六角上导管(2)与内六角下导管(5)用反丝扣联接。内六角上导管(2)通过六方活塞(3)带动内六角下导管、反粗径迴转。需要反钻杆时,从钻杆内投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泵吸式反循环钻进工艺方法的试验研究起始于60年代,地质、冶金和农机等部门研制了泵吸式反循环钻机(ZWY-550型)和钻具,生产试验成功后在一些部门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泵吸式反循环是依靠砂石泵运转时在吸口处产生负压、抽吸作用,使冲洗液沿钻具与孔壁的外环状间隙流向孔底,携带孔底岩屑,经钻头吸碴口、钻杆内孔上返,经水龙头、砂石泵排至沉淀池。由于其独特的工作方式,只要地下水(或泵入水量)充足,120m以内,可以较为顺利地钻进破碎并含有卵砾石的地层。泵吸式反循环钻进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相似文献   

9.
《探矿工程》1977,(4):29-34
为了使金刚石钻进管材立足于国内,从一九七一年以来,我所管材组配合北京钢厂、鞍钢钢研所对管材进行了研究,通过试制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发展我国金刚石钻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一、钢管材质性能金刚石钻进用管材包括钻杆(及其接头)、岩心管和套管。小口径金刚石钻进孔径小,钻具与孔壁间隙小,钻进时钻具转速高。要求钻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10.
我们研制了小口径金刚石钻进的多功能捞渣钻具。此钻具采用与钻进口径相配的钻杆和专制的扫、磨事故钻头及12.7mm水管加工而成(见附图)。其工作原理:冲洗液由异径接头进入水管和扫、磨钻头后,直射孔底,将孔底岩粉或金属片冲起,在扫、磨孔底时,使渣子、金属片进入沉渣并沉淀入管,达到捞渣目的。  相似文献   

11.
洗孔是钻探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冲洗介质在孔内进行循环,可以达到清洗孔底、携带和悬浮岩屑、冷却钻头和保护孔壁的目的。不同的洗孔工艺可以产生不同的复杂情况。冲洗液孔底反循环,由于冲洗液是反向循环,与岩心进入岩心管的方向一致,因此可以提高在裂隙、破碎、性脆、软硬不均等复杂地层钻进时采取岩心的数量和质量。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地质勘探大学KULIKOV V.V.博士等人在洗孔方面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提出了钻孔钻进时洗孔复杂情况的分类,对地质钻探中常用的无泵钻具钻进、喷射式钻具钻进和气举钻具钻进时的洗井工艺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冲击回转钻进是提高中硬以上岩石钻进效率的有效方法。我们在铁岭地质大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与北京工业大学协作,一九七二年以来先后研制了110、91毫米和JSC-75型液动射流冲击回转钻具。目前已经有八台钻机采用此种钻具。七年来主要用JSC-75型冲击回转钻具钻进了28.564米,完工钻孔139个,最大孔深440.46米。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技术效果。一、冲击器结构、工作原理及主要技术性能JSC-75型液动射流冲击回转钻具(图1)由钻杆接手(1)、75型射流冲击器、岩心管(26)和硬质  相似文献   

13.
喷射式孔底反循环钻进是提高硬、脆、碎岩矿层采取率的有效方法,其原因是冲洗液在孔底岩心钻具内的流动方向与钻进方向相反。正由于这一点,在采用喷反钻进时,可以看到某些回次取出的岩矿心,明显地呈大小不同的顺序排列,小的颗粒在岩心管上部,大的碎块在岩心管下部。有时还会观察到完整钻粒在岩心上部的现象。关于喷射式反循环钻进时岩心的上下颠倒问题,过去曾进行过一些试验研究与分析,为了满足地质要求,提高岩矿心采取率,现结合室内外试验,谈谈  相似文献   

14.
《探矿工程》1975,(2):1-6
地质岩心钻探采用金刚石钻进时,对钻具特别是钻杆的性能要求较高。原因主要是:1.金刚石钻进时的转速较高,钻具迴转消耗功率较大,因此,钻杆承受的扭矩和扭应力亦较大,容易产生疲劳现象。2.金刚石钻进钻孔直径较小,目前国内主要用口径为φ46和φ56毫米;要求用直径较小的钻杆钻进较深的钻孔,例如用φ42或φ43毫米的钻杆钻进深度为600~1200米的钻孔。3.不允许采用像外丝钻杆那样的锁接头和保护环。钻杆表面磨损较快。  相似文献   

15.
在工程勘察和砂矿钻探中,多进行冲击钻进。升降钻具或取样时以往采用老式切口提引器,摘挂笨重,起放钻杆、钻具不安全,易损坏,且仅限于孔外(地表)使用,不能满足冲击钻进、孔底取样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队研制了一种特轻型提引器,经生产实际使用,性能很好,其结构如附图。  相似文献   

16.
超前侧喷绳索取心钻具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宏岸 《地质与勘探》2014,50(1):178-181
[摘 要]针对破碎、软弱等复杂地层岩心采取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无泵接手、岩心抓取机构和超前侧喷钻头的设计与结合,研制了一套超前侧喷绳索取心钻具;该钻具是一种基于普通绳索取心钻具及无泵反循环钻具设计的新型钻具,能实现孔内钻井液的局部反循环并改变孔底冲洗液流向,从而达到排粉及提高岩心采取率的目的;现场试验表明,超前侧喷绳索取心钻具能够实现破碎、软弱等难取心地层的正常钻进,试验孔段岩心采取率为94%,大幅度提高了岩(矿)心的采取率。  相似文献   

17.
无水泵反循环钻具的作用原理是,在钻进过程中,借钻具的上下提动,通过钻具内的球阀作用,促使冲洗液在钻具内自行循环.即当钻具提离井底,继而急速下落时,其本身对冲洗液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与此同时液体将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顶开活门球阀,液体被压出,依此反复作用,便使液体在钻具内循环.为使液体循环,钻具对液体的作用力(液体反作用力)必须大于岩心阻力(包括岩心管与岩心间岩粉的阻力)、球在液体中的自重以及球阀上部液体压力等之和,且此循环作用良好与否,  相似文献   

18.
正确使用好小口径岩心钻具,是卖现金刚石钻进优质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双层单动岩心钻具(简称单动双管)是当前小口径金刚石钻进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钻具,按单动结构形式,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即单盘压力轴承式,双盘压力轴承式,钢球  相似文献   

19.
卡钻震击器主要是用来在复杂岩层(如石灰岩的天然龙洞)中钻进时及时防止卡钻现象。以前当孔底发生卡钻或埋钻事故时,必须停止钻进,关闭水泵,把机上钻杆上部提引水龙头等卸去,再将钻机立轴卡盘松开,拧上冲击接头,利用吊锤上下冲击钻具来消除卡钻或埋钻事故。  相似文献   

20.
绳索取心钻杆除了和普通钻杆一样要受复杂的载荷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1)为了保证钻具在钻杆内通行无阻,要求钻杆内孔保持平直。(2)钻杆壁薄(仅4.5—5毫米)。(3)钻头底唇面积比普通钻头大25—30%。要求钻进压力大,因之钻杆承受的负荷也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