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讨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其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9月~2020年7月收治的行肺癌根治术患者104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3个月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成并发症组(n=32)和非并发症组(n=72),分析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利用癌症病人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肺癌根治术后32例出现并发症,其中切口感染6例,肺炎7例,肺不张9例,心律失常6例,脓胸4例。并发症组年龄≥60岁、烟龄≥10年、传统开胸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人数占比高于非并发症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2.978,95%CI:1.415-6.267)、烟龄≥10年(OR=3.847,95%CI:1.869-7.918)、传统开胸术(OR=3.065,95%CI:1.544-6.08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OR=2.848,95%CI:1.481-5.477)是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0.05)。非并发症组术后3个月的总体生活质量量表、角色功能、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术前与并发症组,且恶心呕吐、疲乏、疼痛、便秘、呼吸困难、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腹泻评分较术前与并发症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肺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年龄、烟龄、手术方式、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有关,且并发症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研究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及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接诊的9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5,行宫腔镜电切术)和对照组(n=45,行宫腔镜定位诊刮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围手术期指标以及并发症之间的差异,分析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1.11%和7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1,P=0.04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缩短,手术时间延长(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更少,但是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复发率分别为6.67%和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1,P=0.03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OR=1.251,95%CI(1.013-1.537)]、年龄[OR=1.117,95%CI(1.033-1.449)]、流产次数[OR=1.219,95%CI(1.011-1.449)]、息肉数目[OR=1.320,95%CI(1.090-1.670)]以及合并子宫内膜炎[OR=1.344, 95%CI(1.110-1.902)]均是造成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更快。在对患者的治疗中,针对年龄较大、肥胖、流产次数过高、息肉数目过多以及合并子宫内膜炎患者建议及时进行随诊,降低术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影响老年骨科手术患者麻醉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我院骨科行手术的227例老年患者根据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评分分为认知障碍组及无障碍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手术相关因素,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因素,使用R软件建立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效能。结果:术后共有65例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组患者的年龄、行全麻的患者比例、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及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无障碍组,而术中血压及应用超前镇痛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无障碍组(均P<0.05);而两组患者性别、BMI及手术部位等指标则无明显差异(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龄、全麻、术中失血量过多、过长手术时间及术后出现并发症均是老年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出现认知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77,3.796,3.826,1.712,6.937;均P<0.05);而术中高收缩压、舒张压及术前给予超前镇痛是术后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OR=0.953,0.913,0.333;均P<0.05);列线图预测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904(95%Cl 0.862~0.961)。结论:高龄、全麻、无超前镇痛、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失血量过多、术中低血压及术后出现并发症是出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可有效对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进行预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调查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脊柱手术患者296例,统计其术后谵妄发生率,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和无谵妄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谵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296例老年脊柱手术患者中有31例发生术后谵妄,术后谵妄发生率为10.47%。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与手术时间、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年龄、脑卒中病史、术中低氧血症、麻醉方式、手术部位、术前焦虑、苏醒时间、慢阻肺病史、术中低血压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手术时间≥120 min、术前Hb<100 g/L、有慢阻肺病史、手术部位为颈椎、有术前焦虑、苏醒时间≥60 min、有术中低氧血症是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率较高,且受手术时间、年龄、术前Hb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结合相关因素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减少此类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对脊柱骨折患者脊柱功能及创伤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2例脊柱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后路组(n=52,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前路组(n=50,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创伤应激指标、椎体参数、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并发症情况。结果:后路组术后的脊柱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前路组(P<0.05)。后路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短于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前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缘高度均升高,且后路组高于前路组(P<0.05),Cobb''s角降低,且后路组低于前路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2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皮质醇(Cor)均升高,但后路组低于前路组(P<0.05)。后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前路组(P<0.05)。结论:与前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相比,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骨折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减少创伤应激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脊柱功能。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探究相位对比电影-磁共振成像(PC-MRI)技术分析小脑扁桃体下疝(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手术前后脑脊液流体力学的变化及术后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80例Chiari畸形I型患者展开研究;对所有患者头颈行MRI和PC-MRI 检查,使用Q-flow软件进行脑脊液流体力学分析。对比Chiari畸形I型患者手术前后脑脊液流体力学指标;分析Chiari畸形Ⅰ型患者中术后颅内感染者和未发生颅内感染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3个月,Chiari畸形I型患者中脑导水管平均流量(MF)、每搏输出量(SV)和反流分数(RF)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足向最大峰值流速(Vdmax)和头向最大峰值流速(Vumax)明显低于术前24 h(P<0.05);术后3个月,Chiari畸形I型患者脑桥腹侧MF和SV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RF、Vdmax和Vumax均明显低于术前24 h(P<0.05);术后3个月,Chiari畸形I型患者C3腹侧MF和SV均明显高于术前24 h,RF、Vdmax和Vumax均明显低于术前24 h(P<0.05);Chiari畸形Ⅰ型患者中术后发生颅内感染者有19例,未发生感染者有6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抗生素未使用和术后脑脊漏液是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Chiari畸形Ⅰ型患者而言,对其行PC-MRI分析,可将其手术前后脑脊液流体力学进行检测,检测效果较优;Chiari畸形Ⅰ型患者术后发生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抗生素未使用和术后脑脊漏液。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研究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和血清转铁蛋白(TRF)与老年髋部骨折(HF)患者术后切口愈合不良(PWH)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3月南京市中医院收治的252例接受手术治疗老年HF患者,根据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分为PWH组(n=27)和非PWH组(n=225)。收集患者基础资料、术前PNI和血清TRF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NI和血清TRF水平对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预测价值。结果:252例老年HF患者术后出现27例PWH,其中24例切口长时间不愈合,3例切口裂开。与非PWH组比较,PWH组体质量指数(BMI)和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LC)、PNI、血清TRF水平更低,糖尿病比例和术中出血量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18.5 kg/m2(OR=0.648,95%CI:0.457~0.919)、PNI(OR=0.954,95%CI:0.932~0.976)、血清TRF(OR=0.484,95%CI:0.307~0.761)升高是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保护因素,糖尿病(OR=2.651,95%CI:1.182~5.948)、术中出血量增加(OR=1.013,95%CI:1.005~1.021)是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NI和血清TRF水平单独与联合预测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08、0.770、0.871,灵敏度分别为70.37%、55.56%、92.59%,特异度分别为80.65%、85.81%、70.32%。二者联合预测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AUC大于二者单独预测(P<0.05)。结论:术前PNI和血清TRF水平降低是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对老年HF患者术后PWH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研究老年脊柱手术患者血清神经丝蛋白H磷酸化亚型(pNF-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以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到2021年6月在我院进行脊柱手术的老年患者82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脊髓未损伤组(n=35)、脊髓不完全损伤组(n=27)和脊髓完全损伤组(n=20),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POCD)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POCD组,n=30)和无认知功能障碍组(No-POCD组,n=52)。比较各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天、3天、7天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结果:(1)脊髓未完全损伤组患者血清pNF-H、NSE和ESR均显著高于脊髓未损伤组患者,而均显著低于脊髓完全损伤组患者(P<0.05);(2)No-POCD组和POCD组在性别、年龄、体重、BMI、手术时间以及术中失血量均具有可比性(P>0.05);(3)POCD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天、3天、7天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均显著高于No-POCD组患者(P<0.05)。结论:老年脊柱手术患者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与患者病情以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有关,术前及术后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升高可能增加老年脊柱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检测血清pNF-H、NSE和ESR水平有助于评估老年手术患者病情和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比较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PDS)与中间性肿瘤细胞减灭术(IDS)对晚期卵巢癌患者远期生存的影响。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瘤科手术(PDS/IDS)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III-IVB期)患者,从其生存期(OS)、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对比两种术式。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76例患者,其中IDS组24例,PDS组5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营养评分、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组织病理学类型、临床分期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IDS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PDS组(1045.83±981.91 mL vs 1628.85±1168.72 mL,P<0.01)。IDS组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PDS组(12.5% vs 36.5%,P<0.05)。随访期间,IDS组共9例死亡,PDS组共16例死亡。IDS组的中位OS为47.0个月,PDS组的中位OS为38.0个月,两组间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HR=1.001,95%CI=1.000-1.002,P=0.03)和严重手术并发症(HR=2.345,95%CI=1.123-4.902,P=0.02)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式(PDS/IDS)不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667,95%CI=0.302-1.473,P=0.32)。结论:对于晚期卵巢癌患者,IDS与PDS相比,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和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但对远期生存无显著影响。术中出血量和严重手术并发症是影响远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术前预后营养指数(PNI)、炎症标志物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50例行回顾性分析。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PNI,并采血检测血小板计数(PLT)、中性粒细胞数(NE),计算PLT与淋巴细胞比值(PLR)、NE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分成并发症组、无并发症组,根据术后12个月的预后情况,分成生存组、死亡组。比较术后有无并发症及不同预后患者的PNI、PLR、NLR,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在150例患者中,术后有26例(17.33%)发生并发症,124例(82.67%)无并发症;术后12个月内死亡19例(12.67%),生存131例(87.33%)。并发症组术前PNI低于无并发症组,PLR、NLR高于无并发症组(P<0.05),死亡组术前PNI低于生存组,PLR、NLR高于生存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开腹手术、术前营养风险、术中出血量≥200 mL、PLR≥147.98、NLR≥2.86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NI≥51.94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保护性因素(P<0.05)。COX多因素模型分析显示:临床分期为Ⅲ期、肿瘤直径>4 cm、脉管癌栓、浸润深度为T3+T4、PLR≥147.98、NLR≥2.86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PNI≥51.94是预防死亡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术前PNI下降以及PLR、NLR升高会增加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以及死亡风险,三者是患者术后并发症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对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6月到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TLIF组和PLIF组,各45例。TLIF组患者给予TLIF治疗,PLIF组患者给予PLIF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不良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根损伤、感染、硬膜囊破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TLI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卧床时间均明显小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AS、ODI评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ODI评分均明显小于治疗前,且TLIF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明显小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LIF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PLIF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X~2=3.873,P=0.049)。结论:相比于PLIF,TLIF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腰椎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内侧间室性膝关节骨关节炎(KOA)患者应用腓骨近端截骨术与胫骨高位截骨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月到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内侧间室性KOA患者3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腓骨近端截骨组与胫骨高位截骨组各1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股胫角(FTA),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出现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腓骨近端截骨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胫骨高位截骨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均显著少于胫骨高位截骨组(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KSS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前,VAS评分、FTA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HSS评分、KSS评分、VAS评分、FTA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腓骨近端截骨术和胫骨高位截骨术均可有效治疗内侧间室性KOA,改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和疼痛感,纠正内翻畸形,但腓骨近端截骨术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更少。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观察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分析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常规去骨瓣减压术,n=50)和B组(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n=53),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预后情况。此外,根据开颅术中是否出现急性脑膨出将患者分为膨出组(n=41)和未膨出组(n=6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影响因素。结果:B组的迟发性颅内血肿、急性脑膨出发生率低于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组,手术时间短于A组(P<0.05)。B组的预后良好率高于A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与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合并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DTIH)、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入院后首次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合并外伤性弥漫性脑肿胀(PADBS)、高血压病史、术前体温、术前颅内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合并DTIH、合并PADBS、受伤至手术时间<3 h、入院后首次GCS评分<6分、术前颅内压偏高、术前体温偏高是重型脑损伤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危险因素(P<0.05),而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则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采用阶梯式减压策略下行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是否发生急性脑膨出受到合并对侧颅骨骨折、合并DTIH、合并PADBS、受伤至手术时间、入院后首次GCS评分、术前体温、术前颅内压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外科手术术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至2016年就诊于我院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BMI、术前是否使用催眠药物、术前诊断、手术侧别、手术方式、是否为微创、硬膜外自控镇痛泵使用情况、术中失血量、手术持续时间、引流管引流时间及是否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比分析是否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有差异的临床资料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23例患者纳入研究,33例(26.8%)患者的患者术后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6例(4.9%)患者在术后一年仍有持续性神经性病理疼痛,术后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平均时间为术后第7天,平均持续时间为75天,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吸烟比例(81.8%)、术前使用催眠药比例(57.6%)、开胸手术比例(81.8%)、术中失血量(185 mL)、手术时间(196分钟)、术后引流时间(2.5天)均高于没有发生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使用催眠药(OR=2.322,P<0.001)、手术时间延长(OR=3.703,P<0.001)和术后引流时间延长(OR=2.675,P=0.002)均是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电视辅助胸腔镜手术方式是保护性因素(OR=0.453,P=0.002)。结论:术前使用催眠药物、延长的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时间增加了神经病理性疼痛发生的风险,电视辅助胸腔镜技术可减少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应用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脊柱骨折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1:1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各4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脊柱手术治疗,所有手术操作都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椎旁神经阻滞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分别给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肋间神经阻滞,记录两组阻滞效果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两组通气5 min、通气30 min、恢复双肺通气30 min等时间点的HR、SPO2值在组内与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两组的术中补液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尿量等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的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都少于肋间神经阻滞组(P<0.05),两组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对比无差异(P>0.05)。椎旁神经阻滞组术后7 d的肺部感染、肺栓塞、呼吸衰竭等肺部并发症发生率2.1 %,低于肋间神经阻滞组的16.7 %(P<0.05)。结论:相对于肋间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脊柱手术患者并不会影响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况,也不会影响手术与麻醉过程,还可缩短坐骨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处理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急性脊髓损伤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11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急性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A组36例实施前路手术,B组44例实施后路手术,C组30例实施前后路联合手术。比较三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2个月,三组患者Cobb角、椎体水平位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C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高于A、B组(P0.05);C组患者JOA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A、B组(P0.05);在术后随访过程中,三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可更好地恢复颈椎解剖结构,促进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值得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3D打印技术建立患者脊柱的立体实物模型,并探讨其在脊柱侧凸矫形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3年9月~2017年8月的15例脊柱侧凸畸形患者,采集患者的薄层CT扫描数据,利用3D打印技术建立实物模型,术前模拟置钉、模拟截骨,完善术前规划,并按照术前计划进行手术。结果:所有患者均按照根据术前3D打印模型制定的手术方案完成手术,术中置钉顺利,置钉准确率为93.6%。所有患者术中、术后无神经、血管、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技术为术者提供了更加直观、立体、即时的影像资料,能够完善术前规划,提高置钉准确率,降低手术风险,在脊柱矫形手术中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腹腔镜下修补术后发生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本院收治的150例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进行心理测评,分析术后焦虑和抑郁状态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的状态分为三组,术后存在焦虑的患者为焦虑状态组(n=53),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为抑郁状态组(n=57),术后无焦虑抑郁状态的为对照组(n=40)。对焦虑和抑郁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焦虑状态组(n=53)、抑郁状态组(n=57)及对照组(n=40)平均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济月收入、居住地、负面情绪、术前并发症、医保报销、家庭和睦、术前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过程的手术时间、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外循环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麻醉苏醒时间、ICU停留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担忧的问题及需求(治疗需求和心理需求)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OR=1.254)、负面情绪(OR=1.245)、家庭收入(OR=2.324)、手术疗效(OR=2.258)均为焦虑发生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OR=4.230)、负面情绪(OR=1.254)、家庭收入(OR=1.236)、手术疗效(OR=2.120)均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外伤性肝破裂患者腹腔镜下修补术后焦虑抑郁的形成可能与患者的文化高低、负面情绪、手术疗效、家庭收入和术前并发症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行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48例宫颈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患者各24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均采用传统的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而试验组患者则采用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的子宫切除出血量和术中总出血量以及术中输血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但是试验组患者的子宫切除时间和手术总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患者(t=2.934,P0.05;t=3.121,P0.05)。两组患者之间的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提示两组患者术后直肠功能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的术后残余尿量100ml时间与术后残余尿量50ml时间均显著高于试验组患者(t=2.891,P0.05;t=3.092,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的首次排尿感和急迫排尿感以及最大腹压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t=4.283,P0.05;t=4.027,P0.05;t=3.137,P0.05);而最大膀胱压和最大尿流量以及最大逼尿肌压等则显著高于对照组(t=3.192,P0.05;t=2.938,P0.05;t=3.572,P0.05)。结论:采取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能够较好地减少宫颈癌患者临床并发症的出现,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加以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