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事人遭遇创伤性事件(Traumatic event)后可出现应激障碍,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在不同的研究中存在很大差异[1,2].对创伤性事件影响的评估,既涉及到事件的性质、持续时间和强度,也涉及到当事人的遗传素质、个性特征、获得的社会支持以及个人经验.  相似文献   

2.
武沛佩  徐爱晖 《安徽医学》2013,(11):1708-1711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经历某种灾难性创伤性事件后人们持续存在的无助、害怕、恐惧等情绪及出现重复性创伤性体验、情感麻木与回避创伤性事件及警觉性增高等三大症状,并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的精神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3.
陈蓓婧 《重庆医学》2015,(4):534-537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指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形成的一种焦虑障碍。创伤暴露后大约有10%的患者随后会发展为PTSD。PTSD的诊断基于事件发生后出现的三类症状:(1)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包括事件的侵入性回忆和噩梦;(2)回避与创伤性事件相关的刺激,整体反应麻木;(3)警觉性增强,包括睡眠紊乱和注意力不集中。诊断 PTSD ,上述症状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并且对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困扰和损害。PTSD的发生率日趋增加,研究PTSD的发病机制及如何预防PTSD成为当前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预测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预测因素,以便能在创伤性事件后早期发现PTSD高危人群。分析结果表明,PTSD的预测因素主要包括创伤性事件、早期症状、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等。预测PTSD的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且各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全艳玲  李晓驷 《安徽医学》2008,29(5):502-504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指突发性、威胁性或灾难性生活事件导致个体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重复创伤体验、持续的回避和警觉性增高。自美国越南战争之后,在创伤性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与诸如人格、生理特性、生活事件、过去创伤史等因素的相关研究中,人们更加重视应激因素。这就导致了1980年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Ⅲ)首先采用了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一诊断。中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CCMD-3)、国际精神障碍诊断标准(ICD-10)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Ⅳ)三大诊断系统对该病的定义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6.
王燕 《辽宁医学杂志》2010,24(4):192-195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常见、慢性和多方面致残的疾病,危及受害者的功能和躯体健康,造成巨大的社会负担,是一种重要的焦虑障碍。1980年PTSD首次被DSM-Ⅲ-R列为一个单独的疾病单元,1987年DSM—III—R对PTSD的诊断认识趋于完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及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均在分类中包含了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反应),PTSD及适应障碍,反映了灾害及其他创伤性应激事件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方面的基本共识。根据定义,PTSD不同于其他精神障碍,其发病源于创伤性经历,是指对亲身经历的或目击的导致或可能导致自己或他人死亡或严重躯体伤害的意外事件或严重创伤的强烈反应。  相似文献   

7.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是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精神反应。它以其发生率高、后果严重而引起了学者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PTSD患者中经常发生并伴随多种躯体生理症状,使患者感觉到痛苦的体验。已有医学研究发现PTSD患者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和α2-肾上腺素受体的活性增强。而且对创伤性事件发生后的早期症状和生化指标的改变检测,对于预测PTSD也是有效的指标。因此,深入系统地开展灾难事件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事件后转送到综合医院救治的伤员心理障碍的发生情况、躯体形式障碍症状特点及其转归。方法: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的急性应激障碍(ASD)和抑郁焦虑情感障碍诊断标准,对接受治疗的50例伤员进行临床诊断,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匹兹堡睡眠指数、社会支持量表、医学应对量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巴氏指数、症状记录表等进行评定。并于1年后电话随访。结果:50例伤员中有16例符合急性应激障碍(ASD)、2例符合抑郁情感障碍、2例符合焦虑情感障碍诊断标准,1例出现躯体形式疼痛障碍。1年后电话随访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部分症状仍然存在。结论:汶川地震事件后的伤员,虽得到了积极救援治疗和社会各界关怀、支持,但仍然出现了急性应激障碍(ASD)和抑郁焦虑情感障碍,并有发生PTSD的可能,说明积极关注灾后伤员心理健康并对心理障碍积极干预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突发性灾难事件的增多,创伤后应激障碍已开始引起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在第157届美国精神病学年会上,就有10次有关创伤应激及相关问题的专题会议,其中对“SARS、战争与恐怖主义、911”均有相关专题。所谓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FISD)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因其慢性病程、症状多样、高复发率,使得其治疗面对很多挑战。许多患者终身服药并长期接受心理治疗。近几年,我国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性研究越来越多,但创伤后应激障碍仍然存在许多的治疗难点。下面介绍一例我院收治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临床治愈的个案:  相似文献   

10.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急性心因性反应,是指在遭受躯体和,或心理严重的创伤性应激后,出现的短暂精神障碍,常在几天至1周内恢复,一般不超过1个月。但如处理不当,有20%50%患者可转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研究人工流产患者创伤性应激障碍的发病率及相关因素。方法:2009年9月~2010年7月门诊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孕妇200例作为调查对象,妊娠周数<12周,分别完成一般情况调查表,症状自评量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性应激障碍阳性患者的危险因素。用χ2检验检测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一般情况及症状自评量表的差别。结果:200例患者全部完成调查问卷,经创伤性应激障碍筛查表诊断阳性患者86例,占人工流产人数的4.3%;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患者的症状自评量表抑郁、焦虑明显高于非患者(P<0.05);创伤后应激障碍阳性患者与非患者在人工流产次数,人工流产并发症(感染、不孕、月经不调)各项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人工流产方式、婚姻、职业、收入等各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相关因素是焦虑、抑郁、人工流产后并发症(P<0.05)。结论:人工流产者普遍存在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病率高,与创伤性应激障碍密切相关的是焦虑、抑郁、人工流产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是由严重创伤性事件引起的一种精神障碍。神经影像学技术为揭示PTSD的异常神经环路,提供了一种无创的研究手段,有助于寻找诊断和疗效评估相关的有效生物学指标。文中综述PTSD脑结构磁共振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人格特征、正念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关系。方法抽取成都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妇科肿瘤病房2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大五人格量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和事件影响量表-修订版进行调查。结果大五人格得分为(45.88±6.20)分,正念得分为(58.40±15.27)分,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为(20.61±14.13)分。外倾性人格、宜人性人格、尽责性人格、神经质人格及正念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相关。正念、神经质人格和宜人性人格对创伤后障碍起预测作用,联合预测力为35.0%。正念在神经质人格和创伤后应激障碍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27.42%。结论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正念水平越高,神经质人格越低,其创伤后应激障碍越轻,临床工作人员应采取干预措施来改善患者的正念水平和神经质人格以减轻创伤后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精神创伤影响评定问卷(PTIQ)的结构效度、效标关联效度及判别效度进行分析。方法应激组138例,为近3个月内遭遇创伤性事件的当事人或其家属;心理健康对照组59例,为无精神疾病和严重躯体疾病史、未遭受过严重应激性事件者。对PTIQ经项目分析具有满意鉴别力的条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最大方差转轴法进行问卷结构效度检验;采用Pearson积距相关法分析,分析PTIQ与效标量表相关性;比较应激组与对照组PTIQ各因子得分的差异,检验问卷判别效度。结果8个公共因素的特征值1.678~14.880,累积解释变异量为57.138%,各条目的共同度0.295~0.760。转轴后的成分矩阵结果。最终析出警觉与焦虑、生理功能障碍、抑郁、闯入、分离、回避、睡眠障碍、社会功能障碍8个因子。精神创伤影响评定问卷总分与SCL-90的9个因子均有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在0.441~0.745不等。问卷总分与IES—R总分及闯入、回避、警觉因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0.829,0.726,0.754,均为显著正相关。问卷抑郁因子与HAMD得分相关系数为0.602(P〈0.05)。问卷警觉与焦虑因子与HAMA得分相关系数为0.663(P〈0.05)。应激组和对照组在PTIQ8个因子分上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PTIQ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与原问卷的理论维度基本吻合;同时具有满意的效标关联效度及判别效度。  相似文献   

15.
张宇迪  贾晓明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2):2749-2754
背景 失独群体数量庞大,其心理健康值得关注。丧失特征是指与丧失对象或丧失事件直接相关的特征,其与失独者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关联,但少有研究能够系统地考察多种丧失特征与失独者心理健康的关系,亦少有研究同时采用正性和负性指标来综合考察失独者的心理健康。目的 系统考察丧失特征与失独者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于2017年6-12月采用方便取样和滚雪球取样法,从北京、哈尔滨、郑州、重庆、包头选取466名失独者作为被试,采用丧失特征调查表、流调用抑郁量表(CES-D)、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PCL)、延长哀伤问卷(PG-13)、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及希望量表(ADHS)进行调查。结果 孩子去世时长与失独者焦虑呈负相关(P<0.05),与失独者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延长哀伤、创伤后成长及希望无相关(P>0.05);孩子去世时的年龄与失独者抑郁和延长哀伤呈正相关(P<0.05),与失独者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成长及希望无相关(P>0.05);丧失女孩的失独母亲有更高的抑郁、创伤后应激障碍及延长哀伤得分(P<0.05),但失独父亲则无此差异(P>0.05);相比对失独事件没有预期的失独者,事先有预期者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更低、创伤后成长得分更高(P<0.05);失独事件后有其他重要亲人去世的失独者与没有其他重要亲人去世者相比,其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延长哀伤、创伤后成长及希望得分无差异(P>0.05);孩子去世时留有后代的失独者与孩子去世时没有后代的失独者相比,其焦虑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得分更低(P<0.05);若孩子因意外事故去世,失独者有较高的延长哀伤得分及较低的创伤后成长和希望水平得分(P<0.05)。结论 孩子去世时长、去世时的年龄、孩子的性别、对失独事件的预期、是否有孙辈、孩子去世原因等丧失特征均与失独者的心理健康有关,失独后的其他重要亲人去世事件与失独者的心理健康无明显关联。本研究结果可作为对失独者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矸石山爆炸后应激障碍的发生情况和影响因素。方法根据DSM—IV中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对70例曾经经历矸石山爆炸救护人员进行诊断,按有无创伤后应激障碍分为患者组和对照组,虚用SCL-90及EPQ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70例经历过矸石山爆炸事故,其中15例(21.4%)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同正常组相比,患者组SCL-90各因子分显著增高(P〈0.05);艾克森个性问卷内外向分显著降低(P〈0.05),神经质分显著增高(P〈0.05)结论经历矸石山爆炸的救护人员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可能和个性特征相关,应及时有效的进行心理干预,避免不良的心理影响。  相似文献   

17.
156例交通事故引起精神损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宝昌  邢淑美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22-2023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对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事件的延迟和(或)持久的反应。道路交通事故(RTA)极大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目前已成为社会的“第一杀手”。在国内韩建波等人也证实RTA受害人确实存在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此我们特对起诉至法院请求赔偿的RTA受害人这一特殊群体中PTSD的发生情况;伤残等级与PTSD的关系;PTSD的发生和转归与是否获得赔偿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唐久来  吴德 《安徽医学》2008,29(5):504-505
大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对儿童的危害极大。对大多数幸存的儿童来说,避过地震灾难仅仅是第一步,由地震导致的严重身心损害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终生。其中,最常见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很多研究表明,儿童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往往会出PTSD,这些创伤包括自然灾害如森林大火、飓风和地震,人为伤害如交通事故等。一般认为,儿童在应激或创伤后PTSD的发生率为6%~45%。在一些严重的自然灾害中,PTSD的发生率更高,John PB等对东南亚海啸后泰国儿童的调查发现:70.7%的儿童和青少年患上了急性PTSD,10.9%出现迟发的PTSD。  相似文献   

19.
PTSD是一种焦虑障碍,特征是暴露于能引起慢性痛苦的创伤性事件后至少1个月的重现性体验,持续回避与创伤事件有关的刺激,无视普通人群的反应,持续的过度警觉症状.这种情况经常慢性化且严重损害功能.目的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治疗.方法 药理学治疗和心理治疗.结论 药理学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以使患者解除疾病困扰,重新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2月至2022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行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的93例患儿,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凝血功能障碍分为正常组和障碍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凝血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 93例患儿中,男60例,女33例,年龄0~15岁,平均(4.4±3.7)岁,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33例,发生率35.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的HCT越低(OR=0.898,95%CI:0.831~0.971,P=0.007)、PLT越低(OR=0.984,95%CI:0.973~0.994,P=0.003)和PT越长(OR=4.524,95%CI:1.956~10.467,P=0.000)的患儿,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发生凝血功能障碍的风险越大。结论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清除术后患儿发生凝血功能障碍较常见,术前HCT和PLT降低、PT延长是患儿术后凝血功能障碍产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