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约瑟博士(1900~1995)是英国著名学者,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之一,他撰写的多卷本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为世界了解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传统与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李约瑟博士提出: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在自然科学及运用方面,远胜于西欧,但是近代科学为什么不是从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中国古代文明中演绎出来,而是在文明程度相对落后的15世纪的欧洲诞生呢?这就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也有称之为"李约瑟之谜"或"李约瑟难题的。  相似文献   

2.
正我们心底似乎一直有三大难题纠结着。一是"李约瑟之谜",英国学者李约瑟1930年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发问:"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二是"诺奖之痛",渴望中国的科技、文化与世界形成良性对接的国人一直被诺奖情结困扰。为什么诺贝尔奖总是中国大陆无缘?虽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零的突破,但这种困扰依然没能减轻。三是"钱学森之问",2005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科学与技术的辨析,指出中国管理思想是科学的,但是更偏重于技术的实用性,它同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不属于同一路径.为了从技术的视角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给出了“李约瑟之谜”的一种解释,亦求从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内涵来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流派,道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相对密切,但道性哲学的消极作用导致了"李约瑟之谜"的产生.道性哲学观所主张的不行而知、安分知足、炼丹求仙、贵阴尚柔、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等思想,或被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利用,或被其代表人物曲意逢迎,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诞生.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本土文化的重要流派.道家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相对密切,但道性哲学的消极作用导致了“李约瑟之谜”的产生.道性哲学观所主张的不行而知、安分知足、炼丹求仙、贵阴尚柔、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等思想.或被统治者的政治需要所利用,或被其代表人物曲意逢迎,对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近代科学未能在中国诞生。  相似文献   

6.
正为推动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研究的创新化和国际化,北京行知探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决定设立"发现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奖学金"。该奖学金由北京行知探索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提供资金,设立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指定用于资助华语国家和地区的年轻学者,进行与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李约瑟难题”同时叩问了东西方文明,它没有标准答案,却有学术价值.“李约瑟难题”的答案对诊断“中国学习者悖论”也有所裨益.从哲学、社会制度、科技和教育4个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分离、长期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科技领域轻视理论研究、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没落等是“李约瑟难题”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正>为推动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研究的创新化和国际化,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合作设立了"发现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奖学金"。该奖学金由北京行知探索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资金,设立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指定用于资助华语国家和地区的年轻学者,进行与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科技相关的研究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军事土木工程技术、城市攻防体系等,鼓励开展中外军事工程技术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科技史的研究日益趋于多样化 ,超越了模式齐一的传统 .目的不同 ,采用的方法就不同 ,结果也就不同 .在李书中 ,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对中西科技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自然主义概念来接轨东西 ,运用科学源于宗教、科学与社会对立的思维和从属性的思考方法来讨论中国古代科技 ,从而描绘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实质 ,但李约瑟并没有完全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 ,从而也得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李约瑟难题"是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司克芬斯之谜。它的提出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认同并吸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破解这一谜题,但同时也有人对"李约瑟难题"提出质疑。对于"李约瑟难题"本文认为应该摒弃偏执极端的观点,辩证解读,既要看到它提出的合理性又要看到狭隘性。客观公正的研究历史,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探索我国科技发展的规律,从而促进当前我国科技发展。这才是研究"李约瑟难题"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科技史的研究日益趋于多样化,超越了模式齐一的传统,目的不同,采用的方法就不同,结果也就不同,在李书中,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对中西科技进行比较研究,通过自然主义概念来接轨东西,运用科学源于宗教、科学与社会对立的思维和从属性的思考方法来讨论中国古代科技,从而描绘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实质,但李约瑟并没有完全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从而也得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4月1日~13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倡议书中写道:去年5月,美国《时代》杂志刊登一篇题目为《中国能否第一?》的文章,以“李约瑟之谜”为引子,指出:在公元15世纪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中国科技发展领先于欧洲,但在其后几百年间,中国闭关自守,工商业未能自由发展,坐失良机。为什么中国近代科技的起步迟缓,又长期得不到健康的发展?究竟是哪些历史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因素影响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国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科研体制?诸如此类的问题,与“李约瑟之谜”一道,一直为国内外有识之士所关注,也是此次会议所要研讨的问题。由于篇幅所限,在此选取零星一点与读者分享,并尝试用表格的形式来表明观点。———编者手记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李约瑟难题的积极作用,及唯科学论的局限;探讨了中国古代数学具有构造性、机械化的特征,及对世界数学发展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4.
周瀚光先生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就锲而不舍地致力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的研究.他与袁运开合作主编的三卷本《中国科学思想史》于2000年出版后,得到了学术界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国内外学术界所见到的最系统、最完整的关于中国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力作".李约瑟在世的时候曾读到过那部著作的写作提纲.他在给作者的信中,盛赞该书的写作"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令人兴奋的进展之一".周先生早年钻研道家道教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中年转攻古代儒家与科技发展,在学术界较早提出肯定儒家对古代科技发展积极影响的观点,最近又推出新著《中国佛教与古代科技的发展》,对李约瑟否定佛教对科技促进作用的观点提出了商榷和批评.此外,他在中国数学史以及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论和中医逻辑学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提出了不少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回顾了李约瑟生平及李约瑟的中国机缘,探讨了“李约瑟问题”的由来及其意义,全面介绍了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而深入阐述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综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有关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评述,并联系史实分析这种自然观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综合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思想史》中有关中国古代有机论自然观的评述,并联系史实分析这种自然观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英国著名科学家、 中国科技史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李约瑟博士的百年诞辰,为纪念与缅 怀这位对中国古代文明一往情深的世 纪巨人,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李约 瑟文献中心、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等 20余家科研、高校、文博及出版单位联 合发起的“纪念李约瑟博士百年诞辰暨 中国科技发展研讨会”于8月29日- 31日在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李约瑟 博士的生前友好王应睐院士、胡道静院 士、刘祖慰教授及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殷 宏章教授的亲属等60余人出席会议。 与会代表指出,李约瑟博士既是一 位著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人文 主义者,在世界近现代科学史上,虽然 出现过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 学家,但很难找到像他那样横跨自然科 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对人类文明产 生如此重大影响的伟大学者。李约瑟博 士是中国人民和科学家雪中送炭的老朋友,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还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数十年来,他为中国古代文明、为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以及英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奔走操劳,贡献一生。 李约瑟博士以其半个多世纪的精力撰写了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该书以无数雄辩事实证明了中国古代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为近代科学的最终确立建立殊勋。为此,他不但有力地批判了“欧洲中  相似文献   

19.
1944年7月陈立发表《我国科学不发达原因之心理分析》。该文早于李约瑟本人对"李约瑟难题"的最早论述(1944年10月)。竺可桢在1946年发表的《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产生自然科学》中引用了陈立文章的结论。许康于2000年年初函询陈立,请教其写作背景。陈立当即复函。2001年5月,陈立又在《我从事心理学研究的回顾》中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陈立的复函和相关自述,对研究"李约瑟难题"的发生发展,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提及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其提出者--英国著名汉学家、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实际上,在李约瑟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这一说法之前,一些外国学者已然将目光投诸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发明,如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传教士麦都思、思想家卡尔·马克思等均曾指出过古代中国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而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于20世纪初又添加上造纸术这一项发明[1],由此完整提出了“四大发明”。以上说法在学界基本已达成共识,但殊为遗憾的是,在“四大发明”的提出进程中有一位关键性人物长期以来一直被湮没于历史长河中,其便是美国传教士汉学家丁匙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