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评价吸烟的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长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人群来自PANDAⅢ临床试验。PANDAⅢ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全人群的随机对照研究,自2013-12至2014-08期间共入选了来自46家中心的2 348例患者,平均年龄(61.2±10.6)岁,男性1 658例(70.6%)。所有受试者均接受PCI,均置入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药物洗脱支架。根据入院时吸烟状态将2 348例患者分为非吸烟组(n=1 169),已戒烟组(n=300例)和吸烟组(n=879)。随访2年,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定义为全因死亡、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次要终点包括支架血栓和靶病变失败(TLF),定义为心原性死亡,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和缺血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吸烟组和戒烟组均以男性患者为主,与非吸烟组和已戒烟组相比,吸烟组患者的年龄更小(P0.0001),合并高血压(P=0.0002)、糖尿病(P=0.0052)、既往PCI史(P0.0001)比例更低。吸烟组入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比例高达41.3%(363/879),较已戒烟组和非吸烟组明显增高(P0.0001)。非吸烟组、已戒烟组和吸烟组中分别有1 130例(96.7%)、286例(95.3%)和846例(96.2%)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吸烟组、已戒烟组和非吸烟组的MACE发生率分别为11.23%、13.64%和12.21%(P=0.54)。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不是全因死亡和TLF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结论:吸烟的冠心病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PCI后,吸烟组、戒烟组和非吸烟组的长期MACE无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90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n=703)和女性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情况。近期终点事件为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远期终点事件包括PCI后30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介入干预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5.3%vs 1.4%,P=0.001),但女性并非PCI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95%CI:0.64~9.10,P=0.192)。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患者PCI后30个月内MACE (HR=0.91,95%CI:0.52~1.60,P=0.762)、全因死亡(HR=0.65,95%CI:0.29~1.45,P=0.300)、心原性死亡(HR=0.62,95%CI:0.27~1.45,P=0.27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0.48,95%CI:0.17~1.36,P=0.172)以及血运重建(HR=1.28,95%CI:0.51~3.22,P=0.598)的发生风险均与男性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STEMI患者在PCI后近期预后较差,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但远期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女性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AMI患者284例,男216例,女68例,比较女性与男性患者临床特点、合并症、PCI及院内预后的差异,随访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评价影响患者死亡及M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年龄偏大、入院时心率偏快、TIMI分级及GRACE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女性冠状动脉造影比例明显降低(30.9%vs 48.6%,P=0.012);院内死亡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vs 9.3%,P=0.077),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男性(27.9%vs 15.7%,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8,95%CI:1.0351.123,P=0.000)和Killip分级(OR=1.901,95%CI:1.3731.123,P=0.000)和Killip分级(OR=1.901,95%CI:1.3732.633,P=0.000)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40,95%CI:1.0082.633,P=0.000)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40,95%CI:1.0081.074,P=0.015)、Killip分级(OR=1.543,95%CI:1.1701.074,P=0.015)、Killip分级(OR=1.543,95%CI:1.1702.034,P=0.002)是3个月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CI(OR=0.090,95%CI:0.0262.034,P=0.002)是3个月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CI(OR=0.090,95%CI:0.0260.306,P=0.000)是3个月MACE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AMI患者年龄偏大、心功能差、危险程度高,接受PCI比例低,但性别本身并非预测院内死亡及3个月随访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鸢尾素水平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0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通过ELISA法检测患者PCI术前、术后8 h、16 h、3d、7 d及28 d的血清鸢尾素水平,并根据鸢尾素水平对患者进行分层评估PCI术后1年内MACE发生差异。结果:200例STEMI患者PCI介入前的基线血清鸢尾素水平为(0. 47±0. 23) mg/L。血清鸢尾素水平在PCI术后8 h达到峰值(0. 59±0. 17) mg/L,P=0. 007,而在PCI术后3 d达到最低水平(0. 31±0. 10) mg/L,P<0. 001。STEMI患者的基线血清鸢尾素水平呈偏态分布,中位数为0. 48 mg/L,根据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将STEMI患者分为四组,分别为Q1组(50例,<0. 41 mg/L)、Q2组(50例,0. 42~0. 48 mg/L)、Q3组(50例,0. 49~0. 60 mg/L)和Q4组(50例,>0. 60 mg/L)。其中Q4组患者的心源性死亡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率显著高于其他组患者(均P<0. 05);但再发心肌梗死率、脑卒中发生率、再次血运重建率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总体上,Q4组患者的无MACE生存率显著低于其他组患者(P<0. 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Killip分级3~4级(HR=2. 348,95%CI:1. 240~5. 301,P=0. 021)和血清鸢尾素水平> 0. 60 mg/L(HR=3. 892,95%CI:1. 431~8. 762,P=0. 003)是影响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STEMI患者血清鸢尾素水平的升高与PCI术后MACE发生风险增加独立相关,血清鸢尾素水平可作为预测STEMI患者发生MACE的有效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多支血管病变(MVD)患者直接PCI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5年1月~2015年1月就诊于北京安贞医院年龄≥60岁的诊断为STEMI合并MVD并完成直接PCI的女性患者148例,平均随访4年,根据患者是否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分为MACE组50例和非MACE组98例。利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MACE组患者红细胞比容明显低于非MACE组[(32.15±15.38)%vs(36.66±13.58)%,P=0.017]。胸痛到直接PCI时间>6h患者较<2h患者远期发生MACE的风险增加3.299倍(95%CI:1.290~8.438,P<0.05);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HR=2.472,95%CI:1.129~5.410,P<0.05);支架置入前行球囊预扩张是患者的保护因素(HR=0.455,95%CI:0.227~0.911,P<0.05)。结论直接PCI术前时间延误及肾功能下降是老年女性STEMI合并MVD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术前使用球囊预扩张是其重要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非梗死相关血管慢性完全闭塞病变(non-IRA-CTO),择期介入开通的临床预后影响。方法:对我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行急诊PCI的患者进行筛选,符合入组标准的STEMI合并non-IRA-CTO的共115例患者,择期non-IRA-CTO开通组39(33.9%)例患者,未开通组(包括介入失败及未介入手术)76例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药物使用情况、超声心动图及化验检查结果等,收集并阅读介入治疗光盘及手术记录等资料,电话随访1年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MACE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心肌梗死、严重出血及脑卒中。结果:开通组患者术后1个月射血分数较术前显著改善[(53.29±7.24)vs.(57.55±7.89)%,P0.05]。开通组1年内MACE事件发生3例(7.7%),未开通组为30例(3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开通组无心源性死亡患者,后组为7例(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MACE事件(47.8%vs.35.8%,P=0.209)及心源性死亡(4.3%vs.11.3%,P=0.430)在介入开通失败组和未行介入开通手术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多元Cox回归分析证实,择期CTO开通(HR=0.219,95%CI 0.066~0.731,P0.05)是患者1年无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择期介入开通non-IRA-CTO可以增加接受急诊PCI的STEMI患者术后1个月的射血分数,减少患者1年的MACE事件,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75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方法:连续入选2004-04至2010-11期间在我院行PCI的29 211例冠心病患者,分为:≥75岁女性组(521例)、75岁女性组(5 666例)、≥75岁男性组(1 098例)和75岁男性组(21 926例)。比较各组患者PCI术后住院期和远期预后。结果:住院期间,≥75岁女性组心原性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与75岁女性及75岁男性比,≥75岁女性是心原性死亡(HR=2.53,95%CI:1.15~5.59;HR=2.22,95%CI:1.26~3.91)和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HR=2.26,95%CI:1.27~4.03;HR=2.25,95%CI:1.44~3.51)的独立危险因素。但与≥75岁男性相比,≥75岁女性不是心原性死亡(HR=1.30)和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HR=1.21)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其他人群相比,75岁及以上老年女性PCI术后住院期和远期预后较差,但其不是PCI术后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背景目前,临床上仍缺乏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的预测指标。心电图和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均可评价心功能,推测可用于预测AMI患者择期PCI后MACE发生风险。目的探讨心电图联合血清NT-proBNP对AMI患者择期PCI后近期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20年4月重庆市巴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69例AMI患者,均行择期PCI。统计AMI患者择期PCI后T波倒置、早期ST段回落<50%及近期MACE发生情况;比较发生与未发生MACE患者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合并症、病变血管支数、罪犯血管、发病至择期PCI时间)及T波倒置发生率、早期ST段回落<50%发生率、血清NT-proBNP升高者所占比例;AMI患者择期PCI后近期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随访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四格表以评估T波倒置、早期ST段回落<50%、血清NT-proBNP升高及三者联合对AMI患者择期PCI后近期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组患者择期PCI后24 h内T波倒置发生率为47.9%(81/169),择期PCI后1 h ST段回落<50%发生率为41.4%(70/169),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为27.2%(46/16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773,95%CI(1.750,13.020)]、2型糖尿病[OR=5.452,95%CI(1.907,15.589)]、高脂血症[OR=8.029,95%CI(2.689,23.967)]、T波倒置[OR=9.728,95%CI(3.019,31.347)]、早期ST段回落<50%[OR=12.013,95%CI(4.144,34.823)]及血清NT-proBNP升高[OR=7.199,95%CI(2.598,19.949)]是AMI患者择期PCI后近期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T波倒置预测AMI患者择期PCI后近期发生MACE的正确率为72.19%,早期ST段回落<50%预测AMI患者择期PCI后近期发生MACE的正确率为76.33%,血清NT-proBNP升高预测AMI患者择期PCI后近期发生MACE的正确率为75.74%,三者联合预测AMI患者择期PCI后近期发生MACE的正确率为94.08%。结论 AMI患者择期PCI后近期MACE发生风险较高,T波倒置、早期ST段回落<50%联合血清NT-proBNP升高对AMI患者择期PCI后近期发生MACE的预测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升高的影响因素及对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8月~10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行PCI的UA患者174例,其中男性115例,女性59例,按术后hs-cTnT变化分为升高组(35例,升高0.1 ng/ml)和正常组(139例)。比较两组之间的基线资料水平,并分析hs-cTnT升高的影响因素。随访所有患者术后1年内MACE的发生情况,分析hs-cTnT升高对MACE的预测作用。结果正常组较升高组血压升高,术后hs-cTnT、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NT-proBNP是hs-cTn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1,95%CI:1.001~1.002),收缩压(OR=0.967,95%CI:0.941~0.994)和舒张压(OR=0.951,95%CI:0.906~0.999)是保护因素。升高组与正常组比较,靶血管血运重建、脑卒中、总的MACE发生率明显升高,8.6%vs.0.7%,5.7%vs.0.7%,20.0%vs.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PCI术后升高组患者1年内MACE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组患者。COX回归模型分析MACE发生的危险因素,在校正了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心率、血压、空腹血糖、肌酐、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术前hs-cTnT、NT-proBNP等因素后,术后hs-cTnT升高仍是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6.303,95%CI:2.106~18.862)。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hs-cTnT水平升高与患者术前NT-proBNP、收缩压、舒张压有关,hs-cTnT水平升高显著增加患者术后1年内的MACE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的老年患者287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90例,女性组9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平均年龄、高血压、LDL-C、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吸烟、血肌酐、血管病变支数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2组远期MAC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3.4%vs 18.6%,P=0.639)。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R=1.954,95%CI:1.058~3.608,P=0.032)、Killip分级(HR=2.017,95%CI:1.454~2.798,P=0.000)、术后TIMI分级(HR=0.552,95%CI:0.422~0.723,P=0.000)及急诊PCI(HR=0.240,95%CI:0.112~0.513,P=0.000)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无性别差异,提示性别可能不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高血压、Killip分级、术后TIMI分级及急诊PCI能独立预测老年STEMI患者远期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