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N2O排放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0~100 cm土层,茶园和林地土壤全氮(TN)、N2O排放速率及积累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减少,且茶园均值大于林地.土壤pH、TN、水溶性有机氮(WS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NO3--N及NH4+-N含量随着土层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茶园各土层TN、WSON、MBN、NO3--N及NH4+-N含量显著大于林地,而不同土层pH值均小于林地.茶园和林地土壤N2O排放速率与TN、MBN及NH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相关性不显著.茶园土壤N2O排放速率与NO3--N含量的相关性显著,与WSON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在林地土壤中呈相反趋势.0~100 cm土层内茶园 WSON/SON和N2O N/MBN平均值大于林地,而MBN/SON平均值小于林地.这表明茶园土壤氮库有较高的代谢效率,N2O排放速率较高,不利于土壤氮库的储量积累,也不利于维持土壤质量和持续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土壤和植被作为河岸带生态系统服务维持的根基,其空间分布与变异对河岸带生态功能的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本研究以黄河中下游典型河段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实验分析与冗余分析(RDA)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 研究区土壤物理性质的横向梯度效应较为明显,随缓冲距离增大,土壤容重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土壤含水量呈相反趋势;不同缓冲区土壤的全磷(TP)、有效磷(AP)、全碳(TC)、有机碳(TOC)、全氮(T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差异均不显著;不同植被类型(杨树人工林和柳树人工林)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均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TOC与TN、NO3--N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NH4+-N含量显著正相关,土壤TC和TOC含量均与砂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粘粒极显著正相关.RDA结果显示,土壤TOC和NH4+-N含量随乔木层高度和盖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TP与NO3--N随乔木层树木胸径和草本层植物盖度的增加而增加,而NH4+-N含量随海拔升高呈递增的趋势,说明黄河中下游河岸带土壤性质受群落结构和海拔梯度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沙培条件下,以16 mmol NO3-·L-1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NO3-(64、112 和160 mmol·L-1)对草莓幼苗光合特性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处理8 d后,随NO3-浓度的增加,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降低,当NO3-浓度达到160 mmol·L-1时,较对照分别降低67.7%、68.4%、35.7%、23.2%、26.9%;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逐渐升高,64、112 和160 mmol NO3-·L-1处理较对照分别升高4.4%、10.9%、75.8%;胞间CO2浓度(Ci)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气孔限制值(Ls)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NO3-浓度增加,草莓叶片及根系中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和凯氏氮含量逐渐增加,蛋白氮含量减少.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随NO3-浓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NO3-处理浓度增加草莓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PSⅡ电子传递受阻,氮素积累,高浓度下氮代谢酶活性降低,营养液中NO3-浓度为64 mmol·L-1时开始产生胁迫,不利于草莓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N2O排放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在0~100 cm土层,茶园和林地土壤全氮(TN)、N2O排放速率及积累量均随着土层增加而减少,且茶园均值大于林地.土壤pH、TN、水溶性有机氮(WSON)、微生物生物量氮(MBN)、NO3--N及NH4+-N含量随着土层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茶园各土层TN、WSON、MBN、NO3--N及NH4+-N含量显著大于林地,而不同土层pH值均小于林地.茶园和林地土壤N2O排放速率与TN、MBN及NH4+-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而与pH相关性不显著.茶园土壤N2O排放速率与NO3--N含量的相关性显著,与WSON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在林地土壤中呈相反趋势.0~100 cm土层内茶园 WSON/SON和N2O N/MBN平均值大于林地,而MBN/SON平均值小于林地.这表明茶园土壤氮库有较高的代谢效率,N2O排放速率较高,不利于土壤氮库的储量积累,也不利于维持土壤质量和持续利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5.
沙培条件下,以16 mmol NO3-·L-1为对照,研究不同浓度NO3-(64、112 和160 mmol·L-1)对草莓幼苗光合特性和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 处理8 d后,随NO3-浓度的增加,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降低,当NO3-浓度达到160 mmol·L-1时,较对照分别降低67.7%、68.4%、35.7%、23.2%、26.9%;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逐渐升高,64、112 和160 mmol NO3-·L-1处理较对照分别升高4.4%、10.9%、75.8%;胞间CO2浓度(Ci)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气孔限制值(Ls)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NO3-浓度增加,草莓叶片及根系中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和凯氏氮含量逐渐增加,蛋白氮含量减少.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均随NO3-浓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随NO3-处理浓度增加草莓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PSⅡ电子传递受阻,氮素积累,高浓度下氮代谢酶活性降低,营养液中NO3-浓度为64 mmol·L-1时开始产生胁迫,不利于草莓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6.
多花黑麦草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比较研究了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对NH4+和NO3-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多花黑麦草对NH4+和NO3-吸收符合Miehaelis-Menten方程,它对NH4+的亲和力显著大于对NO3-的亲和力,但对NH4+和NO3-的最大吸收速率差异不显著,说明多花黑麦草偏爱吸收NH4+,在实际污水净化过程中,多花黑麦草具有优先吸收NH4+的趋势,若有足够的停留时间,其对NH4+净化程度会更高些;当吸收系统微生物受抑制时,多花黑麦草对NO3-的吸收速率明显降低,亲和力明显提高,可见微生物对吸收体系中氮素的去除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甲硫氨基酸对亚热带红壤硝化作用和N2O排放的影响,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的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在土壤饱和持水量(WHC)60%和90%的条件下,开展室内培养试验.试验分为对照(CK)、添加甲硫氨基酸(M)、甲硫氨基酸和硫酸铵(MA)、甲硫氨基酸和亚硝酸钠(MN)、甲硫氨基酸和葡萄糖(MC)5个处理.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M处理使土壤NH4+-N平均含量显著提高0.8%~61.3%,而NO3--N含量显著降低13.2%~40.7%;60%WHC条件下,MC处理土壤NO2--N含量高于M处理,MA、MN处理NO3--N含量高于M处理,且MN处理高于MA处理,M处理于试验后期最低,表明甲硫氨基酸抑制了硝化作用的亚硝化过程.碳添加处理使甲硫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H4+-N含量,抑制了土壤自养硝化,并且甲硫氨基酸和碳源共同作用下NO3--N含量变化与土壤水分条件有关,在90%WHC条件下,碳加入后反硝化作用更明显;而NO3--N含量降低不足以表明是异养硝化受到抑制所致.甲硫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N2O的释放,90%WHC条件下较60%WHC条件下释放量更大,且葡萄糖添加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苦草根系对硝氮和氨氮的吸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徐昇  李欣  钟萍  刘正文 《生态科学》2012,31(3):312-317
硝氮(NO3--N)和氨氮(NH4+-N)是湖泊沉积物间隙水生物可利用氮源的主要形态。论文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5N示踪技术,通过模拟实验分别研究了苦草根系对NH4+-N和NO3--N的吸收及其与氮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苦草(Vallisnerianatan)根系对NH4+-N的吸收显著高于NO3--N;根系吸收氮后向叶转移,而且NO3--N为氮源时其转移速率较高;NH4+-N浓度的变化对苦草吸收NO3--N有影响,当NH4+-N浓度小于0.072mmol/L时,根系对NO3--N的吸收随NH4+-N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后降低并趋于平稳;同时,NO3--N浓度对苦草吸收NH4+-N也有类似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氮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首要限制性养分,利用自然丰度δ15N(15N/14N)可以有效指示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本试验研究了内蒙古草甸草原土壤与植物系统自然丰度δ15N、土壤净氮矿化潜势的年际变化。结果表明: 2017—2020年,土壤NO3--N含量(9.83~14.79 mg·kg-1)均显著高于NH4+-N含量(3.92~5.00 mg·kg-1);土壤NH4+的δ15N值(13.3‰~18.3‰)显著高于NO3-的δ15N值(3.76‰~6.14‰),土壤NO3-的δ15N值与土壤NO3-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干旱年NH4+的δ15N值相对较高,降水较高或较低年NO3-的δ15N值显著降低。干旱年土壤净氮矿化速率、净氨化速率显著高于湿润年,而土壤硝化速率与年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植物δ15N值与土壤δ15N值无显著相关性,但与植物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豆科植物与非豆科植物δ15N值、N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豆科植物对非豆科植物的N吸收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草原土壤-植物系统氮循环过程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长期注水开发促进了渤海湾海域油藏中硫酸盐还原菌(SRP)的生长繁殖,产生了大量H2S,引起油藏酸化(souring)等问题. 本文首先以改进的API RP 38培养基富集了渤海湾海域某油藏采出井井口采出液中的SRP,再通过批次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NO3-和NO2-对SRP富集培养物SO42-还原活性的抑制效应. 结果表明: 渤海湾海域油藏中的SRP富集培养物SO42-还原活性较强,SO42-还原速率为10.4 mmol SO42-·d-1·g-1 dry cell;加入浓度为0.4、0.8、1.8、4.2 mmol·L-1NO3-时,SRP富集培养物的SO42-还原活性均可被抑制,维持时间分别为5、9、20和大于35 d;加入浓度为0.6、0.9、1.4、2.6或4.6 mmol·L-1的NO2-时,SO42-还原活性也被抑制,维持时间分别为3、12、22和大于39 d. SRP富集培养物具有异化NO3-还原成NH4+的代谢途径.当环境中同时存在SO42-、NO3-、NO2-时,SRP富集培养物优先利用NO3-和NO2-. SRP富集培养物对电子受体的优先利用及NO2-的毒性效应是NO3-/NO2-抑制渤海湾海域油藏中SO42-还原活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施肥方式(滴灌施肥和沟施)和施氮量(单次每株25、50、75 g)对欧美108杨人工林土壤氮素垂向运移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和施氮量下,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滴灌施肥下铵态氮和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随时间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分别于施肥后第5天和第10 天达到最大值(211.1和128.8 mg·kg-1).沟施下铵态氮和硝态氮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随时间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于施肥后第20天达到最大值(175.7 mg·kg-1),但铵态氮随时间无显著变化;滴灌施肥下氮素在土壤中的有效时长约为20 d,而沟施下氮素在土壤中有效时长超过20 d.滴灌施肥下,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和运移距离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沟施下,施氮量越高土壤中硝态氮含量越高,但对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滴灌施肥下林地土壤中尿素的水解、硝化速率和运移深度均高于沟施,且施氮量越大,氮素在深层土壤的积累量越高.结合欧美108杨根系和土壤氮素分布特征,滴灌施肥能够为更大的细根分布区提供氮素,更适用于人工林培育.当单次施氮量为每株50 g时,既可保证细根主要分布区内有较高含量的氮分布又不会造成淋溶,肥料利用效率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2.
以甜瓜品种‘羊角酥瓜’幼苗为试材,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亚低温处理(昼/夜18 ℃/ 12 ℃)6 d,研究外源褪黑素(MT)对亚低温条件下甜瓜幼苗叶片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酶(GOGAT)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叶片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亚低温处理降低了甜瓜总氮、硝态氮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加了铵态氮含量,抑制了甜瓜幼苗的生长.外源MT可显著提高亚低温下甜瓜幼苗氮代谢酶的活性,尤其可显著提高叶片GS和GOGAT活性,从而有效降低铵态氮含量;外源MT还可以提高叶片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进而降低了亚低温对细胞膜的伤害,表现为甜瓜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较低.总之,在亚低温条件下,外源MT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降低甜瓜叶片铵态氮含量和促进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降低膜质过氧化水平,从而增加其对亚低温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杨树 苋菜间作系统,即株行距2 m×5 m(L1)和2 m×15 m(L2)在0(N0)、91(N1)、137(N2)和183(N3) kg·hm-2施氮水平下的土壤氮素流失特征.结果表明: 不同施氮水平对地表径流量、淋溶量和土壤侵蚀量的控制效果均为L1>L2>L3 (单作苋菜);L1、L2地表径流量分别比L3降低65.1%、55.9%;L1、L2距林带0.5 m处淋溶量比L3降低30.0%、28.9%,距林带1.5 m处淋溶量比L3降低25.6%、21.9%;L1、L2土壤侵蚀量分别比L3降低65.0%、55.1%.对地表径流和淋溶损失中TN、NO3--N、NH4+-N流失量的控制效果均为L1>L2>L3;常规施氮(91 kg·hm-2)水平下,L1地表径流中TN、NO3--N、NH4+-N流失量较L3分别降低62.9%、45.1%、69.2%,L2较L3分别降低23.4%、6.9%、46.2%;杨树间作密度越大、距离林带越近,对土壤NO3--N、NH4+-N的淋溶损失削减作用越强.同一间作密度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地表径流中NO3--N流失比例减少,NH4+-N流失比例增加;淋溶流失中
NO3--N、NH4+-N浓度变化趋势一致,均为 N3>N2>N1>N0.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甲硫氨基酸对亚热带红壤硝化作用和N2O排放的影响,选择福建省建瓯市万木林保护区的山地红壤为研究对象,在土壤饱和持水量(WHC)60%和90%的条件下,开展室内培养试验.试验分为对照(CK)、添加甲硫氨基酸(M)、甲硫氨基酸和硫酸铵(MA)、甲硫氨基酸和亚硝酸钠(MN)、甲硫氨基酸和葡萄糖(MC)5个处理.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M处理使土壤NH4+-N平均含量显著提高0.8%~61.3%,而NO3--N含量显著降低13.2%~40.7%;60%WHC条件下,MC处理土壤NO2--N含量高于M处理,MA、MN处理NO3--N含量高于M处理,且MN处理高于MA处理,M处理于试验后期最低,表明甲硫氨基酸抑制了硝化作用的亚硝化过程.碳添加处理使甲硫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降低NH4+-N含量,抑制了土壤自养硝化,并且甲硫氨基酸和碳源共同作用下NO3--N含量变化与土壤水分条件有关,在90%WHC条件下,碳加入后反硝化作用更明显;而NO3--N含量降低不足以表明是异养硝化受到抑制所致.甲硫氨基酸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土壤N2O的释放,90%WHC条件下较60%WHC条件下释放量更大,且葡萄糖添加的促进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