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通常发生血小板减少,但其减少与免疫机制的关系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对慢性肝病患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A)及血小板计数进行了测定,同时观察了11例肝硬化患脾栓塞后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50例肝硬化及1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四项参数进行测定,同时检测其聚集功能(PAg),以进一步分析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数量及功能的变化,为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功能和出凝血机制的初步判断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3.
检测35例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36例肝硬化和28例原发性肝癌病人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粘附试验(PAdT),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以及血小板β-球蛋白(β-TG)释放功能等5项指标。结果:急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组PLT、β-TG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MPV、PAdT和PAgT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PLT、MPV、PAdT和PAg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肝硬化β-TG显著高于对照组,肝癌组β-TG显著高于肝硬化组。肝细胞功能损害愈严重,以上各项指标偏离正常值愈远。经治疗肝细胞功能有所恢复后,以上各项指标也不同程度地趋近正常。  相似文献   

4.
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免疫发病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肝炎,肝硬化患常伴有血小板减少,其中的免疫机制尚不清楚,为此我们对慢性肝病患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PA-IgG、PA-IgA)及血小板数进行了测定,同时观察了11例肝硬化患脾栓塞后血小板数及血小板表面相关抗体的变化,以进一步探讨慢性肝病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机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肝癌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纤维蛋白原(Fib)及凝血酶原时间(PT)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9例肝硬化、肝癌患者的PLT、MPV、PCT、PDW、Fib及PT进行检测。结果肝硬化组(或肝癌合并肝硬化组)PLT、MPV、PCT均显著降低(P<0.01),PDW显著升高(P<0.05),Fib显著降低(P<0.05~0.01),PT显著延长(P<0.01);随Child分级,其异常程度逐级加重,有显著差异(P<0.05~0.01)。肝癌组Fib显著升高(P<0.01);肝癌并发肝硬化患者Fib显著下降(P<0.01)。说明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评估出血倾向及肝硬化严重程度有重要的辅助指导意义。结论血浆Fib下降程度及PT延长时间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正相关,可作为预后指标。肝癌患者Fib下降提示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6.
重症肝病患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是血液循环中不均一的成分,其数目、大小、成熟程度、功能水平是不相同的。近年来,随着血细胞测试仪的不断进步,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检查已经引起重视。它的临床意义及与血小板计数(PLT)的关系已被公认。本文测定了肝硬化、肝癌患者的MPV及PLT,并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肝硬化患者出凝血系统的变化及导致出血的原因,采用K4500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对60例肝硬化患者进行血小板参数检测,发现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和P<0.05),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比较PLT、PCT、MPV亦有显著差异(P<0.01)。血小板四项参数对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功能及出凝血异常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作为衡量肝硬化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张平  贠春梅  马玉莹 《山东医药》2003,43(20):37-38
为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1999年2月~2002年3月,我们检测了62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602例肝癌合并肝硬化、200例肝硬化患者的相关资料。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组间分析用秩和检验。结果肝癌组的血小板(PLT)、血小板比容(PCT)值明显高于肝硬化组(t=5.019、5.017,P均=0.000),MPV/PLT值明显低于肝硬化组(t=5.877,P=0.000),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942,P=0.347;t=-1.040,P=0.298)。PLT、PCT、MPV/PLT诊断肝硬化后肝癌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36,0.633,0.639。PLT、PCT值减少与HCV感染密切相关。PLT、PCT值Child A级患者大于B级、C级(P0.01),肿瘤≥5 cm患者大于肿瘤≤2 cm和2~5cm者(P0.01)。MPV/PLT值Child A级患者小于B级、C级(P0.01),肿瘤≥5 cm患者小于肿瘤≤2 cm和2~5 cm者(P0.01)。结论 PLT、PCT、MPV/PLT可用于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的辅助诊断,其值主要受HCV、Child分级和肿瘤大小影响。  相似文献   

10.
翟云  丁惠国 《肝脏》2012,17(4):271-274
肝硬化患者存在多种止血异常,包括初期止血缺陷、促凝和抗凝因子合成功能受损造成的血液凝固系统异常、低活化凝血和纤溶亢进.肝硬化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中,一些反映初期止血能力的指标如出血时间(BT)、血小板凝集以及血小板数量存在异常.对肝硬化患者行血小板功能检查的结果显示,由于血小板功能减低伴有(或不伴有)血小板数量减少造成了初期止血异常.这些异常一直被认为与肝硬化并发出血密切相关,以至于那些能够提高血小板功能或数量药物的临床作用一直在被研究.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生成素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改变在肝硬化患者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采用DIANA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测定 33例肝硬化和 2 5例对照组血小板计数 (PLT) ,同时应用免疫放射分析法测定血小板生成素 (Tpo)水平。虽然肝硬化血小板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但Tpo水平不但不升高 ,反而下降呈正相关 ,但两者比较无差异 (P>0 0 5 )。肝硬化患者因肝脏Tpo产生不足是导致血小板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门腔分流术对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新型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的推出,为评估血小板功能提供了可靠而简单的方法.本文对46例肝炎后肝硬化(PHC)脾功能亢进行门腔分流术患者,采用美国Coulter Onyx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血小板计数(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L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4项分析参数进行测定,进一步了解肝硬化患者门腔分流术前后血小板参数的改变,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临床价值。方法 140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Pugh A级组(38例)、Child-Pugh B级组(60例)、Child-Pugh C级组(42例),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患者PA、TBA、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A降低,TBA升高,PT、APTT、TT延长,Fib降低,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均0.01)。随着患者Child-Pugh级别升高,PA逐渐降低,TBA逐渐升高(P均0.01);凝血功能PT、APTT、TT逐渐延长,Fib逐渐降低(P均0.01);血小板参数MPV、PDW、P-LCR逐渐增高,PLT逐渐降低(P均0.01)。结论 PA、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和全自动血凝仪测定148例肝硬化患者和5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小板参数(PLT、MPV、PDW、P-LCR)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TT、Fbg),比较肝硬化组与对照组、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后组间及出血组与未出血组间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患者PLT下降,MPV、PDW、P-LCR升高,Fbg降低,PT、aPTT、TT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Child-Pugh等级上升,其PLT逐渐下降,MPV、PDW、P-LCR逐渐升高,Fbg逐渐降低,PT、aPTT、TT逐渐延长(P<0.01);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的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功能异常,其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和出血与否密切相关,是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出血倾向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CT)及血小板指标[血小板计数(BPC)、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体积(MPV)]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11月住院治疗的2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P组及同期门诊体检中心250例健康人员作为Ⅰ组,对比PT及血小板指标水平,Pearson分析PT与血小板指标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T、血小板指标对肝硬化的诊断效能。结果 P组PT、MPV、PDW均明显高于Ⅰ组,而BPC、PCT均明显低于Ⅰ组(均P<0.05)。出血组PT、MPV、PDW均明显高于无出血组,而BPC、PCT均明显低于无出血组(P<0.05)。PT与MPV、PDW呈正相关,与BPC、PCT呈负相关(P<0.05)。PT、MPV、PDW、BPC、PCT联合检测诊断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单一检测(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进行PT及血小板指标检测,可准确反映肝功能出血、受损情况,对防止疾病进展、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与乙肝肝硬化及肝癌的关系。方法观察2 000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在是否合并高血压病的基础上,肝癌及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乙肝肝硬化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低于普通人群组(P<0.001);乙肝肝硬化合并高血压组的肝癌患病率高于乙肝肝硬化未合并高血压组(P<0.001);乙肝肝硬化组高血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低于普通人群组(P<0.001)。结论乙肝肝硬化是否合并高血压病对于患者患肝癌及糖尿病有影响,乙肝肝硬化合并高血压病以后,患肝癌的几率会增加。  相似文献   

17.
本对伴有肝硬化的原发性肝癌男性患30例和肝硬化男性患30例检测血清雌二醇和泌乳素水平,探讨二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结果 显示两组病人的雌二醇和泌乳素均较正常对照明显增加(P<0.01),原发性肝癌组两种激素水平较肝硬化组亦明显增加(P<0.01)。提示,在肝硬化基础上的原发性肝癌形成过程中,雌二醇和泌乳素可能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姚建华  陈正言 《肝脏》2005,10(2):150-151
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可出现血小板计数减少、脾脏厚度增加及食管静脉曲张(OV)等门脉高压症候群。本研究旨在通过测定血小板计数、脾脏厚度及血小板计数脾脏厚度来预测OV情况。资料和方法一、病例2000年1月~2003年6月因肝硬化住院治疗病人177例。肝硬化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B超及CT检查。其中有94例在住院期间行食管点片或胃镜检查。94例中男性7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51岁(30~74岁)。乙型肝炎肝硬化86例(其中3例合并抗HCV阳性),酒精性肝病4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1例,其他原因3例。按Child Pugh积分分级,A级16例,B级63例,C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与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关系.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119例,另选取与肝硬化组性别和年龄相匹配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晨起空腹采血、离心分离血清,检测血液常规、血液生化、血离子、肝炎病毒标志物,肝脾B超检查:用ELISA法检测血清TPO含量.结果:肝硬化患者中Child-Pugh A、B、C级分别为43例、63例和13例.与对照组相比,肝硬化患者平均TPO水平无显著性差异,A级TPO水平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而B级(43.44 ng/L±33.51 ng/L)和C级(45.16 ng/L±30.04 ng/L)则明显降低(P=0.001,0.048);血小板计数(PLT)在A级、B级和C级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1);TPO与PLT在对照组呈负相关(r=.0.363,P=0.048),在Child-Pugh A级和C级两者无相关性,在B级呈正相关且有统计学意义(r=0.383,P=0.002).结论:肝脏合成TPO减少是晚期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减少的重要原因:TPO和PLT可以作为反应肝脏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凝血功能障碍是肝硬化患者主要的病理改变之一 ,血小板功能的异常在其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CD6 1 、CD6 3、纤维蛋白原受体 (PAC 1 )能够反映血小板的活化状态。我们通过对肝硬化患者CD6 1 、CD6 3、PAC 1的检测 ,探讨其在肝硬化病理生理及临床中的意义。1 .对象 :肝硬化组共 2 0例 ,男 1 5例 ,女 5例 ,年龄 32~ 70岁 ,平均 42岁。所有患者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确诊 ,其中Child分级A级 3例 ,B级 5例 ,C级 1 2例。对照组为正常人1 5例 ,男 1 0例 ,女 5例 ,年龄 2 2~ 50岁 ,平均 38岁。2 .方法 :采静脉血 3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