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估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轻症抑郁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设计,对102例轻症抑郁症患者每周1次、每次90 min、共12次的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并于治疗前、治疗第12、24、36和48周末随访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6项生活质量问卷(SF-6)及大体功能评定量表(GAF)评估患者抑郁症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共有77例完成24周随访,59例完成36周随访,49例完成48周的随访。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2周HAMD-17评分明显下降,SF-6及GAF评分明显提高(P0.05或P0.01);且这种改变在随访的24、36和48周末仍持续存在。结论:结构式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轻症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背景 精神分裂症病程迁延,患者社会功能受损、生活质量明显降低,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尤为重要。短程认知行为治疗(BCBT)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目前有关BCBT的研究更多关注患者症状的改善,缺少对生活质量改善的相关报道。目的 评价BCBT联合常规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8月—2016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门诊随诊、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2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接受为期12周、共8次BCBT。在基线期和治疗12周末、随访26周末、随访52周末,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体和社会功能量表(PSP)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进行评定。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PANSS总评分的时间效应、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118.783、8.083,P均<0.01);PSP总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94.358、4.048、5.490,P<0.05或0.01);WHOQOL-BREF总评分的时间效应、组间效应以及时间与组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12.330、4.168、4.142,P<0.05或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CBT联合常规治疗(OR=1.861,95% CI:1.004~3.448)、年龄小(OR=1.044,95% CI:1.001~1.088)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保护因素,基线期PANSS评分高(OR=0.972,95% CI:0.945~0.999)是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危险因素。结论 与常规治疗相比,BCBT联合常规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显现更早,且长期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由阳性症状、阴性症状、认知功能损害三种症状组成[1]。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可以缓解精神症状,改善部分认知功能,但对生活质量改善不明显,也不能使认知功能完全恢复,甚至部分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还会加重认知损害[2,3]。因此,本文研究促智药奥拉西坦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1对象和方法1.1对象:患者全部来自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住院患者。入组必须符合以下条件: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②病程≥5年;住…  相似文献   

4.
背景:有关中度至重度抑郁症的一些研究表明,联合使用认知行为治疗(cogniit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与抗抑郁药物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CBT或抗抑郁药物。很少研究关注团体CBT治疗和药物治疗对轻度抑郁症患者的效果。
  目标:评估联合使用团体CBT治疗与抗抑郁药物对轻度抑郁患者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方法:我们将62例轻度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与干预组(n=32),对照组予以抗抑郁药物治疗12周,干预组予以抗抑郁药物合并团体CBT治疗12周;此后,两组均持续药物治疗1年。在治疗后12周和一年随访结束时,对所有被试采用盲法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中文版(Chinese versions of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Raitng Scale)、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Raitng Scale)、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Life Saitsfaciton Raitng)、多维社会支持感知(Mulitdimensional Scale of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和简明健康调查量表(Short Form Health Survey)的评估。
  结果: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显示,治疗期间两组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均明显改善,联合CBT与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干预组的改善更大。几乎所有的社会功能、社会支持和生活质量评估同时表明CBT合并抗抑郁药物组比单用抗抑郁药物组的改善显著更多。此外,即使采用的协方差分析调整了基线时的人口学差异和临床特征以及随时间推移的抑郁和焦虑严重程度的变化差异,CBT合并抗抑郁药物组在团体治疗后12周和团体治疗结束后的一年后都比单用抗抑郁药物组的改善更为明显,且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单用抗抑郁药物或联合抗抑郁药治疗和团体CBT治疗都可以有效地改善轻度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和健康功能。然而,合并药物治疗和团体CBT治疗优于单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而且这些效益可以在CBT疗程结束后持续至少长达1年。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 将104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2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施行CBT,疗程均为6个月.干预前后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QLS总分及心理社会、动力/精力、症状/副反应分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干预后研究组上述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干预后GSES评分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干预后研究组G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CBT结合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认知功能的概念,并对该领域现有研究的研究范畴、药物干预及其与社会功能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影响及与社会功能改善的相关性。方法:69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5个团体小组,在药物维持治疗基础上施行团体认知行为治疗,1次/周,每次约1.5 h,疗程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后12和24周,分别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应对方式问卷(CSQ)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进行评估,并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及各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后SDSS总分、CSQ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得分显著下降;GSES总分、CSQ的解决问题、求助得分显著增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789~3113.245,P0.01或P0.001);GSES评分显著增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SDSS与GSES呈负相关(r=-0.334,P0.01),与CSQ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079~0.388,P0.01);GSES与CSQ的幻想、退避的应对方式呈负相关(r=-0.154~-0.161,P0.05)。结论:团体认知行为训练可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改变应对方式,从而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一.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健康观念的不断完善,精神分裂症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缓解症状、降低复发率,更重要的是促进个体在躯体、心理、社会功能诸多方面达到良好状态,即注重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社区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应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 年2—12 月于重庆市精神卫生中心出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 者160 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字母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 式进行干预,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会所模式进行康复训练。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 表(PANSS)、MATRICS 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中文版、精神分裂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对患者疾 病严重程度、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PANSS 总分、阳性因子分、阴性因 子分及一般精神病理症状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1 年后各项得分显著低于治疗前 (P< 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CCB 各项得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 0.05),治疗1 年后患者处理速度、注意警觉、工作记忆、言语学习和记忆、视觉学习和记忆、推理 与问题解决能力、社会认知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 0.05),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两 组患者治疗前心理社会、动机精力及症状不良反应评分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1 年后 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社区精神康复会所模式对首 发精神分裂患者有较好的康复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糖尿病的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差别。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2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单纯精神分裂症未合并糖代谢紊乱68例,伴2型糖尿病的精神分裂症60例。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成套测验共识版(MCCB)及健康状况问卷(SF-36)评估患者病情、认知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伴糖尿病精神分裂症组PANSS阴性症状评分及总分显著高于单纯精神分裂症组(P<0.05);2组言语记忆、语义流畅、视觉记忆、迷宫、持续操作、数字序列及符号编码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糖尿病精神分裂症组SF-36表中躯体疼痛、生理功能、一般健康和精神健康评分显著低于单纯精神分裂症组(P<0.05)。结论伴糖尿病的精神分裂患者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损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患者为中心的“患者-家属-社区居民”模式的社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区康复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居民实施群体干预和个别指导,对照组只给予一般健康指导,共干预1年。采用家庭社会关怀度指数问卷(APGAR)、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1~74)对干预效果进行评定。结果实施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明显降低,与干预前及两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患者得到较多的家庭、社会支持,家庭社会关怀度显著提高(P〈0.01)。患者生活质量与家庭社会支持度的相关性分析,除物质生活维度,其余3个维度即躯体功能(r=0.34、P〈0.01)、心理功能(r=0.36P〈0.01)、社会功能(r=0.28,P〈0.05)均与家庭社会关怀度呈正相关,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及时的社区干预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肖敏  杜辉 《精神医学杂志》2009,22(3):198-200
目的探讨喹硫平和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64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即(CCMD-3)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喹硫平治疗组和氯氮平治疗组二组,治疗12周,采用PANSS评定治疗前后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病理症状,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定生活质量,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定社会功能缺陷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第12周末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有明显下降(P〈0.01),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氯氮平组GQOLI总分;躯体健康维度中的躯体不适感、食与性功能、运动与感觉因子;心理健康维度中的认知功能因子;社会功能维度的婚姻家庭因子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喹硫平组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中的婚姻家庭因子,均较治疗前上升(P均〈0.01),在GQOLI总分、躯体健康维度、心理健康维度、社会功能维度与氯氮平组比较,分值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DSS评分喹硫平治疗组在家庭活动、兴趣和对将来关心、责任心和对未来的计划性3个条目改善程度比氯氮平治疗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较氯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更能改善其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药物是否合并改良电抽搐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合并或不合并MECT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各30例(分别简称合并MECT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第1次、第6次以及末次MECT治疗的次日(相应简称时点1、2、3),采用韦氏成人记忆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WCST)评估合并MECT组的记忆和执行功能;而对照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6周末(相应简称时点1、2、3)等与合并MECT组相近的评估时点进行同样的评定。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合并MECT组和对照组的记忆商数(memory quo-tient,MQ)分别为(81.3±11.3)和(94.0±14.9),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1),故将基线时MQ作为协变量,两组间3个时点MQ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0)。治疗前,合并MECT组WCST的完成应答数、错误应答数高于对照组(P>0.01),故将上述2个变量的基线值作为协变量,之后3个时点两组...  相似文献   

14.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程度和性质。方法:选择首次发作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52例为研究组,作韦氏智力和记忆量表及成套神经心理测验中的连线测验与范畴测验;以健康者作对照组。结果:研究组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全量表智商,记忆商数,范畴测验的错误数,连线测验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差(P〈0.01)。研究组中以阳性或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上述各项无显著性差异;男女患者间亦无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5.
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对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对80例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采用瑞文标准测验(CRT)、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威斯康星卡片测验(WCST),分别与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经逐步回归分析显示,WCST中变量(正确反应数、持续错误数、分类数)、WAIS中言语量表分、CRT中瑞文总分进入回归方程,拟合的回归方程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瑞文总分、言语量表分与SDSS呈线性负相关关系,持续错误数与SDSS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比较WCST、CRT、WAIS与SDSS的相关性,回归模型的拟合最好的为WCST。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社会功能有显著相关性,正确的评测及改善认知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有重要意义,WCST提供了一个有效预测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顽固性幻听的疗效.方法 60例伴有顽固性幻听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即在8周的时间内给予8次认知行为治疗.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精神病症状评定量表(PSYRAT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时及随访24周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 8周治疗结束时,在PANSS的一般精神病理和SAS评分上,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24周时,在PANSS的幻听、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一般精神病理、PSYR-ATS和SAS评分上,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于幻听,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的幻听症状,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元化治疗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认知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将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接受多元化治疗)和对照组40例(仅接受药物治疗),共干预12周。在基线及治疗后第12周末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韦氏记忆量表(WM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测定以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第12周末研究组PANSS总分、WCST的总测验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WAIS—RC的语言智商量表、操作智商量表、总智商量表、WMS总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元化治疗可明显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及认知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60例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仅予一般健康教育,分别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6、12、18、24周末进行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PANS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量表评定。结果 研究组干预后第12、18、24周末PANSS总分和阳性因子分低于干预前(P〈0.05);研究组干预后第12、18、24周末PANSS总分和阳性因子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前后S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认知行为治疗可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超高危人群的阳性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