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探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切除后下眼睑缺损的效果。2016年4月至2019年10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整形外科收治眼睑分裂痣患者11例,男5例,女6例;年龄14~29岁,平均20.45岁。上眼睑切除后缺损行推进皮瓣或植皮,下眼睑分裂痣切除后根据皮肤缺损形态及面积行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11例患者术后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介绍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皮瓣修复鼻翼缺损的手术方式.方法 29例外伤性鼻缺损,其中采用颞浅动脉额支筋膜岛状皮瓣修复12例,颞浅动脉顶支筋膜岛状耳后皮瓣修复14例,预制颞浅动脉顶支筋膜耳后皮瓣3例.结果 27例皮瓣的颜色、质地和形态良好,疗效满意;2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需再次修复手术.结论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皮瓣治疗鼻尖、鼻小柱及鼻翼缺损,供区损伤小,受区颜色形状好;并且预制的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耳后皮瓣血运可靠,可一次解决衬里问题,此皮瓣是修复鼻尖、鼻翼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岛状皮瓣修复瘢痕性睑外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与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在修复瘢痕性睑外翻中的应用,提高睑外翻矫正后所致皮肤缺损的美学修复效果.方法 自1998年2月以来,对18例瘢痕性睑外翻, 采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旋转180°移位修复13例,皮瓣最大面积2.7 cm×3.6 cm; 采用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经面部皮下隧道转移修复5例,皮瓣最大面积 3.1 cm×5.4 cm.结果 1例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对症处理后仅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Ⅱ期植皮后治愈,其余17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睑外翻矫正,皮瓣颜色、质地与眼周皮肤相近,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 根据睑外翻程度,可制备颞部岛状皮瓣或耳后岛状皮瓣转移.前者适用于修复较小面积的皮肤缺损,后者适用于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4.
超长蒂颞浅筋膜岛状皮瓣修复鼻部缺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介绍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皮瓣修复鼻翼缺损的手术方式。方法29例外伤性鼻缺损,其中采用颞浅动脉额支筋膜岛状皮瓣修复12例,颞浅动脉顶支筋膜岛状耳后皮瓣修复14例。预制颞浅动脉顶支筋膜耳后皮瓣3例。结果27例皮瓣的颜色、质地和形态良好。疗效满意;2例出现皮瓣部分坏死,需再次修复手术。结论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皮瓣治疗鼻尖、鼻小柱及鼻翼缺损,供区损伤小,受区颜色形状好;并且预制的超长蒂颞浅动脉筋膜岛状耳后皮瓣血运可靠,可一次解决衬里问题,此皮瓣是修复鼻尖、鼻翼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与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在修复瘢痕性睑外翻中的应用,提高睑外翻矫正后所致皮肤缺损的美学修复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以来,对18例瘢痕性睑外翻,采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旋转180°移位修复13例,皮瓣最大面积2.7cm×3.6cm;采用颞浅动脉蒂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经面部皮下隧道转移修复5例,皮瓣最大面积3.1cm×5.4cm。结果1例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术后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对症处理后仅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Ⅱ期植皮后治愈,其余17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睑外翻矫正,皮瓣颜色、质地与眼周皮肤相近,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根据睑外翻程度,可制备颞部岛状皮瓣或耳后岛状皮瓣转移。前者适用于修复较小面积的皮肤缺损,后者适用于修复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6.
SMAS蒂颞部岛状皮瓣在下眼睑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以SMAS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下睑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对8例下睑缺损的患者,设计以颞部SMAS为蒂的岛状皮瓣,在外眦部形成宽1.0~1.5 cm的蒂皮瓣,向内旋转180°,移植修复于眼睑缺损部位,皮瓣最大面积为2.2 cm×5.5 cm.结果 8例患者的皮瓣伞部成活,术后随访6~24个月,皮瓣与周围皮肤颜色、质地匹配,下睑功能良好,供瓣区瘢痕不明显,效果满意.结论 SMAS蒂颞部岛状皮瓣设计简单、灵活,操作容易,皮瓣血供可靠,供、受区瘢痕不明显,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切除后皮肤缺损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采用眼轮匝肌蒂皮瓣Ⅰ期修复眼睑分裂痣切除后的皮肤缺损。方法:切除上、下睑病变区皮肤,上睑缺损可行全厚皮片移植或局部A-T皮瓣修复。下睑根据皮肤缺损面积于缺损缘左右两侧各设计眼轮匝肌蒂皮瓣,酌情游离,向中间推进拼合,按睑袋术式缝合睑缘皮肤,Ⅰ期修复上、下睑皮肤缺损。结果:共治疗13例,皮瓣最大面积2cm×1.5cm,均Ⅰ期愈合,形态满意。结论:下睑双侧眼轮匝肌蒂皮瓣可Ⅰ期修复中度大小的眼睑分裂痣,方法简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颞浅筋膜预置耳后扩张皮瓣,在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方法 自2007年,对10例较大面部浅表性组织缺损患者,采用颞浅筋膜预置耳后扩张皮瓣进行修复.Ⅰ期手术形成由颞浅动脉顶支供血的筋膜岛状瓣,预置于耳后乳突区皮下,同时在筋膜瓣下埋置皮肤扩张器.注水完成并保持3~5个月,动脉造影观察颞浅动脉分支在耳后的区分布.Ⅱ期手术取出扩张器,形成以颞浅动脉直接供血的耳后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覆盖面部创面.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随访6~18个月.2例术后24h出现皮瓣远端静脉回流受阻,致浅表组织坏死,于2周内创面愈合.其余皮瓣存活良好.皮瓣切取最大面积7 cm×3.5 cm.结论 颞浅筋膜岛状瓣预置耳后扩张皮瓣,皮瓣薄,供皮区无需植皮,面部不增加额外切口,适合于面部较大面积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颞侧眼轮匝肌蒂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用颞侧眼轮匝肌蒂岛状皮瓣修复眼睑及鼻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设计以眼轮匝肌为蒂,以同侧颞区无毛发区为供区的皮瓣,移位并修复上下睑外翻及上下睑和鼻部肿瘤或瘢痕切除后、鼻外伤组织缺损共30例.皮瓣面积为1.0 cm×1.8 cm~2.5 cm×4.5 cm.结果 30例巾除5例早期皮瓣远端出现静脉淤血经保守治疗好转外,全部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3个月至1年,较少遗留瘢痕及继发畸形,功能及外观满意.结论 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侧岛状皮瓣是修复眼睑及鼻部小面积缺损的良好手术材料,具有易于转移、血供可靠、愈合快及供区隐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眼睑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皮瓣修复眼睑缺损的临床应用.方法:根据对耳颠部颞浅动脉系统与额部及眼眶区周围血管系统之间的交通吻合情况的解剖学研究结果,应用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皮瓣修复眼睑缺损12例.结果:12例眼睑缺损修复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未出现并发症.结论:眼轮匝肌蒂颞区皮瓣修复眼睑缺损比局部或皮下蒂组织瓣易于移转,修复后外形满意且供区隐蔽,是修复眼睑缺损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眼轮匝肌蒂颞部皮瓣修复颜面部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颜面部、鼻部及下睑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1994年~1999年设计以眼轮匝肌为蒂,以同侧颞区无毛发区为供区,皮瓣最大范围3cm×5cm.皮瓣带蒂岛状移位至颜面部创面,共修复下睑外翻、鼻部、面部瘢痕及色素痣切除后的组织缺损12例.结果术后12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2年,疗效良好.皮瓣宽在3cm以下时供区均可直接缝合,术后较少遗留瘢痕及继发畸形.结论眼轮匝肌是一个多元血管供血的肌肉,以其眶部肌肉为蒂的同侧颞部无毛区岛状小皮瓣是修复颜面部小面积软组织缺损的一个可行方法.但颜面部组织缺损面积较大时,供区缝合困难,应慎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携带眼轮匝肌的斧形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设计位于外眦部的携带部分眼轮匝肌的斧形局部旋转皮瓣,修复切除眼睑分裂痣后形成的创面。其中病变范围最小为0.4cm×1.5cm,最大为1.5cm×3.8cm。结果:本组患者16例,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12例患者随访6~12个月,切除区域的痣无复发,皮瓣颜色与周围皮肤一致,瘢痕轻微,效果满意。结论:应用携带部分眼轮匝肌的斧形局部旋转皮瓣修复眼睑分裂痣手术操作方便,血供良好,色泽协调,是修复眼睑分裂痣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13.
应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矫正睑外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应用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睑外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设计以眼轮匝肌为蒂的颞区皮瓣,将皮瓣旋转180°移位至眼睑部瘢痕松解后的创面,修复瘢痕性睑外翻。结果术后12例患者,皮瓣完全成活,随访6个月,睑外翻无复发,供区瘢痕不明显。结论眼轮匝肌蒂颞部岛状皮瓣血供可靠,修复睑外翻可取得功能与外观双重修复的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应用眶区眼轮匝肌蒂岛状皮瓣修复眶周皮肤全层缺损的方法与手术技巧。方法 根据缺损的部位、形态及面积,分别应用以上、下眶区眼轮匝肌内侧为蒂的岛状皮瓣修复眶周的皮肤缺损,供区直接缝合。结果 2003年7月至2009年10月,应用上述方法共修复24例,除l例术后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愈合,2例皮瓣表皮坏死未行处理,自行愈合外,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随访6 ~ 24个月,所有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差别,供区瘢痕不明显,外形满意。结论选择以眼轮匝肌眶部内侧为蒂的岛状皮瓣一期修复眶周皮肤缺损,血供良好,供区隐蔽,术后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修复鼻尖缺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颞浅动脉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转移修复鼻尖缺损的手术方法,以提高鼻缺损畸形的美学修复效果。方法:自1997年3月以来,设计以颞浅动脉供血的耳后岛状皮瓣,经鼻面部皮下隧道转移至鼻尖,对11例鼻尖缺损畸形行鼻尖再造。结果:10例皮瓣色泽、质地和形态良好。1例皮瓣远端坏死,经局部皮瓣转移修复。结论:反流轴型耳后岛状皮瓣修复鼻尖缺损,色泽形态良好,供区皮瓣组织量充足且隐蔽,是修复鼻尖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颞浅血管顺行与逆行岛状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各种颢浅血管顺行与逆行岛状轴型皮瓣在眶区皮肤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根据颢浅血管的解剖分布及其与眶上血管、滑车上血管、耳后血管等的吻合情况,制备额部、头皮、耳前及耳后等各种岛状皮瓣,通过皮下隧道移转至受区,修复各种原因所致的眶区皮肤组织缺损。结果 本组共22例,顺行岛状轴型皮瓣13例,逆行岛状轴型皮瓣9例。其中,1例逆行耳后岛状皮瓣术后早期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积极处理,皮瓣远端仅有小片表皮坏死。术后因皮瓣臃肿行二次修复者6例,余形态及功能良好。结论 根据颢浅血管分布情况及其与眶上血管、滑车上血管、耳后血管等有丰富的吻合支的解剖特点,可制备各种顺行或逆行岛状轴型皮瓣用于眶区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眶上动脉跨区供血的耳前岛状皮瓣修复眼睑皮肤缺损,并验证其是否为最佳的皮瓣供区.方法根据陈宗基关于动脉经吻合支跨区反流灌注供血的反流轴型皮瓣的理论与实践,设计以眶上动脉为蒂,经眶上动脉与颞浅动脉额支的吻合支跨区反流供血的耳前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移转修复眼睑皮肤组织的缺损,1997~1999年共治疗7例,面积最大4.0cm×2.4cm,最小2.0cm×1.8cm.结果7例均全部成活,随访l~2年,效果良好.结论眶上动脉跨区供血的反流轴型耳前岛状皮瓣具有稳定、可靠的血供保障,耳前皮肤组织的质地、色泽都与眼睑极为相似,是修复眼睑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供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