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分析临床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实际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配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单一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癫痫持续发作时间、癫痫发作次数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为(3.19±0.21)min,癫痫发作次数为(1.39±0.23)次;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为(2.06±0.15)min,癫痫发作次数为(0.39±0.06)次;观察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癫痫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发病次数,同时可有效控制用药不良反应,患者治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神经内科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77例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交替分组法分为单一组(38例)和联合组(39例)。单一组患者接受丙戊酸钠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单一组基础上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不同时间段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为(1.27±0.22)次/个月、发作持续时间为(2.14±0.97)min/次优于单一组的(2.41±0.28)次/个月、(3.98±1.21)min/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联合组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分别为(11.74±0.96)、(6.03±0.57)180/s优于单一组的(13.01±1.10)、(6.91±0.76)18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联合组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分别为(10.74±0.93)、(5.81±0.52)180/s优于单一组的(11.85±1.04)、(6.34±0.65)18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联合组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分别为(8.64±0.29)、(4.27±0.34)180/s优于单一组的(10.28±0.47)、(5.78±0.41)180/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4.87%高于单一组的76.32%,不良反应发生率5.13%低于单一组的21.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内科癫痫患者应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的优势更加明显,可明显减少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时间,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建议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创伤性难治性癫痫患者治疗中卡马西平、托吡酯和左乙拉西坦联合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88例创伤性难治性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研究组采用卡马西平、托吡酯和左乙拉西坦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及每次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癫痫发作次数为(2.62±1.03)次,少于对照组的(4.06±1.14)次,每次癫痫持续时间(1.21±0.49)h短于对照组的(1.98±0.51)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MMSE评分为(26.84±3.59)分,高于对照组的(22.42±3.4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难治性癫痫患者治疗中采用卡马西平、托吡酯和左乙拉西坦联合治疗的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癫痫控制效果,改善其精神状态,且不会加重患者的不良反应,建议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4.
李淑敏  施荣富  王克玲  张凤珍 《河北医药》2008,30(12):1884-1885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良性癫痫患儿脑电图的影响。方法符合诊断标准的癫痫儿童随机分为2组,卡马西平组(40例)用卡马西平治疗,左乙拉西坦组(40例)用左乙拉西坦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均做动态脑电图,用统计学方法分析2儿童治疗后脑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间临床下痫样放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对伴中央-颞区棘波的小儿良性癫痫患儿脑电图β、α、θ、δ功率值无影响并可使临床下痫样放电消失或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对颞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4例颞叶癫痫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研究组(44例)与对照组(4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奥卡西平单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评分、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总有效率88.6%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语言智商为(91.51±4.27)分,操作智商为(101.47±5.22)分,总智商为(103.31±4.83)分。对照组治疗后的语言智商为(87.27±4.88)分,操作智商为(96.52±4.81)分,总智商为(100.20±4.07)分。研究组的语言智商、操作智商、总智商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肝肾功能损害,心电图正常,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叶癫痫患者采用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并对认知功能有改善作用,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左乙拉西坦在脑炎患儿早期癫痫发作中的疗效。方法:20例早期癫痫发作的脑炎患儿在常规抗癫痫治疗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作为观察组,另20例脑炎有早期癫痫发作的患儿仅用常规抗癫痫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控制癫痫发作的时间,病死率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控制癫痫发作时间为(28.55±11.29)h,对照组为(94.56±29.97)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1)。但两组的病死率和晚期癫痫发作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乙拉西坦能够快速、有效控制儿童脑炎早期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卡马西平与左乙拉西坦治疗成人癫痫的效果及对认知功能、骨密度的影响。方法92例成人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左乙拉西坦组与卡马西平组,各46例。左乙拉西坦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卡马西平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认知功能[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总智商(FIQ)]评分、骨密度(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变化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VIQ、PIQ、FIQ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升,且左乙拉西坦组患者VIQ评分(101.2±3.1)分、PIQ评分(108.1±2.3)分、FIQ评分(105.2±1.8)分均明显高于卡马西平组的(95.1±2.8)、(94.1±2.0)、(93.5±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卡马西平组患者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且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乙拉西坦组治疗6个月后腰椎、股骨大转子、股骨颈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与卡马西平治疗成人癫痫,左乙拉西坦更能明显提升患者认知功能,且对患者骨密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别选择丙戊酸钠以及左乙拉西坦对小儿癫痫患者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小儿癫痫患者102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52例患儿的分组依据为不同的癫痫治疗方法;观察组(50例):左乙拉西坦;对照组(52例):丙戊酸;通过对比NSE(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以及S100β水平以突出丙戊酸钠以及左乙拉西坦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两组小儿癫痫患者完成治疗后,在癫痫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同对照组癫痫患儿进行比较,观察组癫痫患儿无明显差异(P>0.05)。在NSE水平以及S100β水平两方面,同对照组癫痫患儿比较,观察组表现为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小儿癫痫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丙戊酸钠以及左乙拉西坦,获得的抗癫痫治疗效果较为一致,在神经保护方面,选择左乙拉西坦药物进行治疗后获得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儿骨代谢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于我院接受过癫痫治疗的患儿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取左乙拉西坦进行治疗,对照组的患者采取丙戊酸治疗对其治疗,分别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认知功能进行测评,同时对其骨代谢指标进行检查,并分析疗效情况及检测结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中的语言智商(VIQ)、操作智商(PIQ)及短时视觉记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好转,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复杂部分性发作、简单部分发作、强直阵挛发作、肌阵挛发作都要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情况,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血磷离子、血钙离子、甲状腺激素、碱性磷酸酶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左乙拉西坦对患儿的骨代谢影响极小,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临床医药实践》2017,(8):563-565
目的:探究卡马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或托吡酯治疗儿童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进行治疗的儿童难治性部分癫痫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40例。A组采用卡马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B组采用卡马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平均癫痫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95%)高于B组(75%)(P<0.05)。A组治疗1个月、2个月后癫痫发作次数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个月后,A组发作次数明显少于B组(P<0.0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或托吡酯治疗儿童难治性部分性发作癫痫临床疗效显著,但与托吡酯相比,卡马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可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使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对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7月武汉市汉阳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难治性部分性癫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均予以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巴比妥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认知功能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视空间和执行能力、命名、注意、语言、抽象、延迟回忆、定向、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注意、延迟记忆、MOCA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难治性部分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左乙拉西坦与卡马西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后癫痫的疗效对比分析,评价两者疗效的差异.方法:选取在本院门诊和住院部治疗的148例患者,分为左乙拉西坦组和卡马西平组,随访半年后观察两组癫痫发作控制情况;同时行动态脑电图检查了解放电情况.结果:左乙拉西坦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卡马西平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77%,左乙拉西坦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卡马西平组(X2=4.177,P=0.043,P<0.05);左乙拉西坦组动态脑电图检查异常率明显低于卡马西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55,P=0.041,P<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对于高血压脑出血后癫痫控制率明显高于卡马西平,治疗后异常放电率更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左乙拉西坦单药或添加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挑选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接收的84癫痫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间的先后将所有患者均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应用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使用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效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8.6%,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7.6%,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差异显著(P <0.05);经有效治疗后,所有患者BMI、瘦素/脂联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改善效果要显著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癫痫患者接受治疗期间,应用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效果更明显,促进患者康复,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建  周刚 《安徽医药》2018,22(12):2438-2440
目的 探究左乙拉西坦对小儿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重庆三峡中心医院江南分院儿科在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小儿癫痫患者14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组则给予左乙拉西坦治疗。在用药3个月后,记录两组患儿的痉挛发作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用《婴幼儿社会认知发展筛查量表》自改表对患儿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定,并进行比较。 结果 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癫痫发作情况与观察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8,P=0.335);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认知功能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07,P=0.001)。 结论 小儿癫痫的治疗中,两组治疗在降低癫痫的发作次数方面均有较明显疗效,但左乙拉西坦与卡马西平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重要的是左乙拉西坦能明显改善患儿认知功能(P<0.05),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吕二保 《北方药学》2018,(7):146-147
目的:分析左乙拉西坦在癫痫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2月~2017年2月因患有癫痫来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给予观察组左乙拉西坦单药治疗,给予对照组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12例得到控制、8例显效、20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4例得到控制、13例显效、13例有效,总有效率为6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5例出现不良反应,对照组有12例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癫痫应用左乙拉西坦治疗,不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赵蕾 《北方药学》2018,(6):103-104
目的:探究左乙拉西坦联合卡马西平和托吡酯治疗难治性癫痫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难治性癫痫合并糖尿病患者7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实施卡马西平联合托吡酯治疗,观察组实施左乙拉西坦联合卡马西平和托吡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癫痫发作次数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难治性癫痫合并糖尿病中实施左乙拉西坦联合卡马西平和托吡酯,临床效果佳,能够有效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醒脑静静脉注射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癫痫患者的疗效及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76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8例.联合组采用醒脑静静脉注射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NSE、MMP-9、甲状腺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4.73%)明显高于对照组(78.95%)(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NSE和MMP-9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治疗后血清NSE和MMP-9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醒脑静静脉注射联合左乙拉西坦对癫痫患者疗效显著,但对甲状腺功能无明显影响,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清NSE和MMP-9表达.  相似文献   

18.
马新  王雅萍 《贵州医药》2024,(4):540-542
目的 探讨舒马曲坦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顽固性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取顽固性偏头痛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组采用舒马曲坦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为1个疗程。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管活性肠肽(VIP)、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β内啡肽(β-EP)水平,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量表-36(SF-36)评分。完成治疗后评估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收集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VIP、5-HT及β-EP较治疗前均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水平高;治疗后两组患者TNF-α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F-36评分较治疗前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马曲坦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顽固性偏头痛相较于单纯左乙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对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与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左乙拉西坦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估患者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认知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可明显改善癫痫患者得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羚羊角颗粒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和苏州科技城医院收治的癫痫患儿12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62例)。对照组口服左乙拉西坦片,起始剂量10 mg/(kg·d),2次/d,连用1周后以每周增加10 mg/(kg·d)的幅度调整剂量至30 mg/(kg·d),2次/d,维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羚羊角颗粒,4~5岁2.5 g/次,5~10岁3.75 g/次,10~13岁5 g/次,2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结果、血清金属基质蛋白-9(MMP-9)、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水平以及儿童生活质量量表4.0(Peds QLTM4.0)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79.0%,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均显著降低(P<0.05),持续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且治疗组癫痫发作情况的改善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AEEG显示痫性放电人数和总异常人数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MMP-9、NSE、S-100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eds QLTM4.0普适型家长代评量表中生理领域和心理社会领域评分及其总分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PedsQLTM4.0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羚羊角颗粒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能有效稳定患儿病情,改善脑部异常放电,减轻脑组织损伤,提升患儿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