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建立C18柱串联CR-I(+)手性冠醚柱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用于同时拆分三种芳香氨基酸对映体.研究了流动相比例、流速、柱温以及色谱柱的串联次序对三种芳香氨基酸对映体拆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流动相为pH 2.0的高氯酸溶液-乙腈(85∶15,体积比),流速为0.4 mL/min,柱温为21℃,串联顺序为手性冠醚柱在前、C18柱在后时三种芳香氨基酸对映体分离效果最优.在最优色谱条件下,分离并测定了米酒和啤酒样品中的三类芳香氨基酸对映体.  相似文献   

2.
建立一种使用多糖衍生物类手性色谱柱拆分N-叔丁氧羰基-3-羟基-1-金刚烷甘氨酸对映体 的正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为实现通过拆分方法制备该化合物单一对映体的过程控制提供依据.采 用手性色谱柱Chiralpak ID在正相液相色谱条件下拆分该对映体,通过考察流动相比例、柱温、流 速对对映体分离效果的影响,得到最佳拆分条件为:以V(正己烷)∶V(乙醇)=85∶15为流动相, 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220nm,柱温30℃.可使N-叔丁氧羰基-3-羟基-1-金刚烷甘氨酸对映 体达到基线分离,分离度达3.72.该方法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该对映体的手性 拆分.  相似文献   

3.
基于壳聚糖-二(3-氯-4-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环丙基甲酰胺)涂敷型手性色谱柱,在高效液相色谱的正相分离模式下,以维格列汀和磷酸西他列汀作为拆分对象,考察了流动相中有机改性剂的种类和比例、碱性改性剂的种类和柱温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建立了这2种手性对映体拆分的方法。最终维格列汀和酸西他列汀手性对映体分别在Ⅴ(异丙醇)∶Ⅴ(正己烷)∶Ⅴ(二乙胺)=80∶20∶0.1和Ⅴ(乙醇)∶Ⅴ(正己烷)∶Ⅴ(二乙胺)=60∶40∶0.1为流动相,流速为0.5 m L/min的色谱分离条件下,两者获得分离度分别为4.74和6.41,结果对手性对映体的有效拆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β-环糊精流动相添加剂法拆分特非那丁对映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β-环糊精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于C18反相柱上建立了特非那丁手性对映体的拆分方法。在流动相为高氯酸钠溶液(0.1M)乙醇二已胺=70300.5,pH6.3,含β-环糊精25mmol/L时特非那丁对映体达到基线分离。并讨论了有机修饰剂含量、种类、尿素、PH值等拆分因素对特非那丁对映体拆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二碳酸二叔丁酯((Boc)2O)作为衍生化试剂,建立了柱前非手性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拆分去甲乌药碱对映体的方法.在氢氧化钠碱性介质中,去甲乌药碱与(Boc)2O反应生成N-叔丁氧羰基-去甲乌药碱.分离检测N-叔丁氧羰基-去甲乌药碱对映体的最佳色谱条件为:手性固定相Chiral PAKR AD-RH(150mm×4.6mm,5μm),乙醇-水为流动相(体积比为1∶1),流速为0.5mL/min,检测波长为284nm.该条件下的分离度(Rs)达到2.0,这表明该方法可为快速制备光学纯的手性药物提供一种有效的分离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了直接拆分盐酸氟西汀对映体,提出了二甲基-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离方法.采用Φ4.6 mm × 250 mm的色谱柱,以质量分数为0.1%的醋酸三乙胺(TEAA)缓冲液为流动相,以乙腈或甲醇为改性剂,紫外检测波长采用226 nm.考察了流动相的组成、缓冲液pH值、体积流量及柱温对氟西汀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乙腈和pH 4.5缓冲液质量比为12.1∶87.9的溶液为流动相,在柱温35 ℃和体积流量为1.0 mL/min下,氟西汀分离度为1.81.以甲醇和pH 3.8缓冲液质量比为25.3∶74.7的溶液为流动相,在柱温20 ℃和体积流量为0.8 mL/min下,氟西汀分离度为2.22.二甲基-β-环糊精手性固定相可很好地分离氟西汀对映体.  相似文献   

7.
β—环糊精流动相添加剂法拆分特非那丁对映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β-环糊精为手性流动相添加剂,于C18反相柱上建立了特非那丁手性对映体的拆分方法。在流动相为高氯酸钠溶液(0.1M):乙醇:二已胺=70:30:0.5,pH6.3,含β-环糊精25mmol/L时特非那丁对映体达到基线分离。并讨论了有机修饰剂含量、种类、尿素、PH值等拆分因素对特非那丁对映体拆分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微晶纤维素和(3,5-二甲基)异氰酸苯酯为原料,合成了纤维素-三(3,5-二甲基苯基氨基甲酸酯)(CDMPC),并涂敷于氨丙基硅胶上,制备成手性固定相(CSP)。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此手性固定相上,正相条件下分离了6种有机膦酸酯对映体,考察了流动相正己烷-异丙醇配比、色谱柱柱温、样品分子结构对对映体分离的影响,发现异丙醇含量的变化不能引起容量固子(k′)和分离因子(α)的规律性变化,但柱温的影响却是规律的,另外,样品分析结构的细微变化也能引起分离结果的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9.
以β-环糊精衍生物为固定相,色谱法分离对映体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了合成两种新的β-环糊精衍生物色谱固定相,2,3,6-三-O-三庚基-β-CD(THPCD)和2,6-O-二庚基-3-O-乙酰基-β-CD(DHACD),以OV-1701为稀释剂,采用动态法,制备了新型毛细管色谱柱,从柱的分离选择性、惰性、柱效、稀释剂的配比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β-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可能的手性拆分机理。  相似文献   

10.
以β-环糊精衍生物为固定相,色谱法分离对映体是现代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了合成两种新的β-环糊精衍生物色谱固定相,2,3,6-三-O-三庚基-β-CD(THPCD)和2,6-O-二庚基-3-O-乙酰基-β-CD(DHACD),以OV-1701为稀释剂,采用动态法,制备了新型毛细管色谱柱,从柱的分离选择性、惰性、柱效、稀释剂的配比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β-环糊精衍生物固定相可能的手性拆分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北京石景山区大气中多氯联苯的含量分布情况,利用气相色谱对北京石景山区大气中PCBs(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分析结果表明:84种PCBs在所有样品中都有检出,气态样品中总的PCBs平均含量为785.59pg/m^3,颗粒物样品中总的PCBs平均含量为518.90pg/m^3。所有样品中都是四氯取代的PCB占最大比例,整体都以3-5氯的低氯PCB为主。颗粒物中6-9氯的高氯取代PCBs含量稍高于气态样品中。  相似文献   

12.
为了发掘能识别更多手性化合物对映体的手性固定相,并且此固定相能够用廉价易得的原料制备,将具有较强对映体识别能力的纤维素-三(对甲基苯甲酸酯)和直链淀粉-三(3,5-二甲苯基氨基甲酸酯)按相同重复单元摩尔数共混,将得到的共混物涂覆于氨丙基硅胶上,制备出一种双选择体手性固定相,用37种手性化合物测试了纤维素及直链淀粉衍生物单选择体固定相和双选择体固定相的分离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双选择体手性固定相能识别35种手性化合物对映体,而且基线分离了其中的22种,比两个单选择体手性固定相有显著增强的分离性能,从而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此外,色谱的分离结果表明,流动相中的醇对双选择体固定相的手性分离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土壤和沉积物中多氯联苯(PCBs)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和沉积物是有机污染物的最终归宿之一.在阐述了土壤和沉积物环境中多氯联苯(PCBs)的来源、迁移转化机理和对人类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危害的基础上,着重评述了国内外在土壤和沉积物中PCBs的分析方法和环境行为研究的前沿和动态,强调了进行14种类二恶英类多氯联苯(dioxin-like PCBs)和19种阻转多氯联苯(atro-pisomeric PCBs)研究的重要性,指明了PCBs基础研究和环境行为研究的热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4.
类二癋英类多氯联苯的双柱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弱极性和中极性的双毛细管柱互补分离技术对样品中的类二癋英类多氯联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本文采用索氏提取技术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出类二癋英类多氯联苯等有机物,经浓硫酸/高锰酸钾和氟罗里土柱净化浓缩后,利用双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建立的两套保留值定性定量,解决了12种类二癋英类多氯联苯和非类二癋英类PCBs同系物和有机氯农药共洗脱的问题,建立了12种类二癋英类PCBs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利用气质联用(GC/MS)选择特征离子SIM技术验证方法定性的准确性,利用基质加标回收、平行样品分析和空白加标回收的方法测定了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方法检测限,并对土壤、沉积物、降尘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2种类二癋英类多氯联苯的加标回收率在82~109.8%之间,在US.EPA规定的70~140%范围之内;相对标准偏差在1.62~14.84%,均小于20%;方法检测限在1.1~6.2ng/kg,达到pg/g水平.该方法应用于黄河三角洲地区样品中类二癋英类多氯联苯的分析,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对映体在手性环境中如生物体内,其物理、化学性质往往相差很大,甚至相反。因此,研究它们的分离与检测在现代药物化学、生物化学、农业化学、合成化学等领域非常重要。通过对2-苯基环丙烷羧酸丙酯在多种手性固定相上分离过程的研究。建立了一种可同时直接分离、测定其4种立体异构体(两组对映体)的方法。实验表明,选择适当的手性固定相及分离条件可快速、有效地-实现对映体的分离、检测。  相似文献   

16.
将氨基多糖类抗生素卡那霉素(Kanamycin)键合在环氧硅胶上,作为高效液相手性固定相(HPLC-CSP)并被应用于HPLC手性拆分.通过对卡那霉素CSP的制备、表征及在正相条件下对异博定、黄皮酰胺、萘乙醇等三种物质的手性拆分研究,探讨其手性拆分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卡那霉素键合CSP对含有羟基、氨基、羰基等极性基团的手性物质在正相条件下有较好的分离能力.结论:氢键作用是手性分离机制的最主要的因素,流动相极性对溶质的保留和拆分有一定的影响,极性增加,保留减小且分离因子减小.此类CSP极性很强,在反相下会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选择性萃取分离方法对土壤中的主要化学组分锰氧化物、铁氧化物和有机质进行分离,在此基础上,采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25℃下土壤原样、去锰氧化物样品、去铁氧化物样品和去有机质样品对多氯联苯(PCBs)的吸附热力学特征和吸附机理,以及不同含量的共存重金属Cu2+对多氯联苯吸附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均可较好地描述多氯联苯在土壤各级样品上的吸附热力学过程.通过比较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所获得的拟合参数可知,土壤各级样品对多氯联苯的吸附规律为:去锰氧化物样品>去铁氧化物样品>土壤原样>去有机质样品.土壤中的有机质和铁氧化物对多氯联苯吸附起主要作用,锰氧化物则抑制多氯联苯的吸附.吸附体系中的共存重金属Cu2+与多氯联苯产生了竞争吸附作用,抑制了土壤各级样品对多氯联苯的吸附,二者之间的竞争吸附作用主要可能发生在铁氧化物和有机质中.  相似文献   

18.
加速溶剂萃取/GC-ECD分析土壤中多氯联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研究加速溶剂萃取土壤中的多氯联苯的方法,以土壤中8种多氯联苯为标样,进行了加速溶剂提取实验,并用佛罗里硅土柱净化,再用GC ECD气相色谱仪测定。实验优化了萃取条件,在20 g土壤样中添加50 ng多氯联苯混标,在实验温度100℃,萃取压力为10.3 MPa,萃取时间为20 min条件下用35 mL丙酮/正己烷混合液提取,并用GCECD测得多氯联苯回收率为95.63%~100.2%;相对标准偏差为0.95%~9.58%;方法检出限为0.089~0.882 ng/g。为进行比较,同时进行了超声波辅助提取和索式提取实验。结果表明:加速溶剂提取时间短,有机溶剂用量少,并且提取回收率高。  相似文献   

19.
污泥处置过程中主要有机污染物生成及迁移转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等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污泥中.污泥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和热解等处置方法,各种处置方法在无害化处理、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方面各有侧重,而有机污染物的消除是污泥无害化处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污泥资源化、能源化利用的基础.从污泥不同处置技术入手,系统总结了现有的处置技术中各主要有机污染物生成、迁移及转化规律.生物降解作用是填埋和堆肥技术中有机污染物减少的主要因素.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的产生量与温度、氧含量、氯含量、颗粒物表面的金属离子等因素密切相关,污泥热解过程中PAHs的生成机理为狄尔斯-阿尔德反应机理,加热温度、加热方式和添加剂均会影响热解油中PAHs含量,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污泥处置技术的研究热点在于优化处置过程的控制参数,达到有效减少和抑制有机污染物的生成的目的,进而实现污泥资源化和能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波纹钢板纵向接缝高强度螺栓连接承载力,建立ABAQUS有限元模型,探讨了端距、螺栓预拉力、波形对波纹板连接件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为保证板件端部不被剪断,波纹板连接件的端距应不小于3d0;当波纹板连接件发生孔壁承压破坏时,承载力随预拉力的增加而增加,承载力计算公式建议按中国平板连接计算公式乘以1.1的增大系数考虑;当发生螺杆剪切破坏时,预拉力对承载力影响较小,波纹板连接件承载力按平板连接计算公式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