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过去15年在慢性胰腺炎(CP)的内镜治疗中取得了巨大进展。然而,经内镜行胰腺内放置支架的价值还有争议。材料与方法:对98例(8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9±12岁,极差23~83)有症状的CP患进行包括胰管内临时支架的内镜下介入治疗。将最后支架取出时作为内镜治疗的主要研究终点,96例患共随访了35±28个月(极差8d~111个月),对所有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其他的内镜下操作一样,共有358个支架放置在胰管内且留置了3±1个月(极差1d~11个月)。总的支架治疗时间是10±10个月(极差6d~49个月)。在有限的内镜治疗后的46±27个月(极差4~111个月)中,57例患不需要再次介入治疗,甚至2/3患没有更多的疼痛感。在22例需要外科治疗和17例需要再次内镜治疗的患中明显与继续摄入乙醇有关。结论:临时支架植入作为CP患内镜介入治疗的一部分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长期临床成功率,而且在相当多患中不需要二次治疗。禁止乙醇摄入明显有助于治疗效果的维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无创机械通气(NI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剧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例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HRF)患者进行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监测治疗前后动脉血气(pH、PaCO2、PaO2)。结果 20例重度高碳酸血症呼吸衰竭(HRF)患者中,15例重症呼吸监护病房(RICU)面罩BiPAP成功患者治疗前动脉血气(pH、PaCO2、PaO2)和RR(呼吸频率)分别为:7.23±0.05、104±4mmHg、84±30mmHg和34.6±8.5次/min,治疗后分别为:7.38±0.05、67±8mmHg、73±5mmHg和18±3次/min,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呼吸衰竭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社区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压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对75例MS患者进行社区饮食和运动干预指导治疗。控制MS患者饮食摄入量,增加其运动量。通过连续3个月的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观察MS患者体重指数、空腹血糖、血压和血脂的变化。同时以70例MS患者作为对照进行比较。结果干预治疗组在干预治疗前体重指数为26.7±2.4kg/m^2,平均动脉压95.7±11.0mmHg,空腹血糖6.08±0.37mmol/L,甘油三酯4.27±1.00mmol/L,高密度脂蛋白1.59±0.21mmol/L,总胆固醇5.41±0.72mmol/L;经过3个月的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后上述数值分另0为25.9±2.0kg/m2,93.1±9.1mmHg,5.68±0.54mmol/L,4.16±0.80mmol/L,1.66±0.24mmol/L,5.28±0.64mmol/L。其中,体重指数和空腹血糖值在干预治疗后有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上述各项检查指标在干预前后3个月均无显著变化(P〉O.05)。结论社区饮食和运动干预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MS患者的体重,改善MS患者的糖代谢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雷米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2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组)口服雷米普利前、后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40例健康查体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PNN50(%)、SDNN(ms)、rMSDD(ms)、SDSD(ms)、SDANN(ms)及LF/HF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治疗组收缩压/舒张压由用药前(151±16/107±9)mmHg降至用药后(128±14/81±8)mmHg(P〈0.05)。结论:雷米普利在降压的同时,可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心率变异性。  相似文献   

5.
收集178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低血压患者(平时基础血压偏低),其中治疗组87例,对照组91例,年龄分别为65.35±16,39,66.96±15.89。血压分别为84.56±6.39mmHg,/61.45±5,32mmHg.85.26±7.11mmHg/60.58±5.84nunHg。两组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胸闷、胸痛、气短、[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北京协和医院胸外科1998~2003年间在治疗前接受PET检查的95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SUV值对肺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导意义。结果SUV临界值为5.0时具有最显著的鉴别术后生存率价值。按此分组,小于或等于组与大于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62.1±4.1)个月,(25.0±2.9)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6.2±9.11)%;3年生存率分别为(78.8±7.74)%,(19.7±12.4)%。P值为0.000。SUV临界值为4.0时具有最显著的鉴别术后无进展生存期(PFS)价值,小于或等于组与大于组的中位PFS分别为(44.7±5.08)个月,(20.5±2.51)个月。P值为0.0073。结论肺癌患者治疗前^18FDG-PET检查所得的SUV是一个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存在一个具有预后鉴别意义的临界值。  相似文献   

7.
小剂量吲哒帕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小剂量吲哒帕胺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48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用小剂量吲哒帕胺(1.5mg,1次/d),观察血压变化,并测定血糖、血脂、血尿酸、血钾,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服药8周后,降血压总有效率为83.3%,收缩压/舒张压由治疗前的(165.2±3.1)/(97.5±11.2)mmHg降至治疗后的(141.2±11.8)/(88.1±8.9)mmHg,治疗2周即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持续8周。用药后血生化均无明显的变化。结论:小剂量吲哒帕胺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疗效显著,耐受性好,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植入InSync Ⅲ(8042型)起搏器。全部患者术前行常规超声心功图检查、6min步行试验以评价基础心脏功能。左室电极经冠状窦置入心侧静脉或后侧静脉。术后1~6个月再次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6min步行试验。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由0.23±0.07增至0.41±0.04。体表心电图QRS时限由(148±23)ms缩短至(112±10)ms。临床心功能分级水平提高,6min步行距离延长。结论双心室同步起搏治疗明显改善了本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PAP在新生儿呼吸衰竭中的治疗作用。方法:对248例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观察普通吸氧与CPAP前后动脉血气分析及呼吸频率的变化。结果:普通吸氧与CPAP应用前后相比,CPAP治疗后2个小时及4个小时,动脉血氧分压由40.3±4.96mmHg分别上升至60.68±8.12mmHg及83.38±9.02mmHg(P〈0.01),PCO2由65.11±9.92mmHg分别下降至46.77±6.24及43.01±7.82mmHg(P〈0.01),呼吸频率由72±6次/分或18±2次/分,恢复至30~40次/分。结论:CPAP可改善呼吸衰竭,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是治疗呼吸衰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治疗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IGH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应rhGH治疗IGHD24例,按剂量0.1IU/kg,1次/d,每晚睡前皮下注射,疗程6个月。观察用药后生长速度,血碱性磷酸酶,血甲状腺激素T3、T4、TSH等生化指标的变化,跟踪随访。结果:治疗后IGHD患者的生长速度由(2.8±0.8)cm/年增至(12.3±2.4)cm/年(治疗3个月时)、(10.4±2.8)cm/年(治疗6个月时),无明显副作用。结论:国产rhGH治疗IGHD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近视眼眼压(IOP)的测量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取准分子激光近视治疗前的右眼资料3325例和双眼屈光参差病例277例,应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的统计方法,研究角膜中央厚度(CCT)、角膜表面曲率、眼轴长度、性别、年龄、屈光度和屈光参差等与IOP的关系。结果平均IOP(16.2±2.7)mmHg(1mmHg=0.133 kPa)。CCT(541±28)μm,二者正相关(相关系数r=0.4768,P〈0.05)。角膜表面平均屈率(44.5±1.1)D,与IOP正相关(相关系数r=0.1010,P〈0.05)。随年龄增加,IOP下降,年龄≤20岁平均IOP为(16.5±2.9)mmHg;21~29岁平均IOP(16.2±2.8)mmHg;31~40岁平均IOP(16.1±2.8)mmHg。三组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996,P=0.0112)。随屈光度增加,IOP呈上升趋势,屈光度≤3.00D,平均IOP(16.1±2.9)mmHg;屈光度3.25-6.00D,平均IOP(16.2±2.9)mmHg;屈光度6.25~9.75D,平均IOP(16.5zt:2.8)mmHg;屈光度≥10.00D,平均IOP(16.8±2.8)mmHg。四组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636,P=0.0001)。近视眼IOP与眼轴长度和性别无相关性。屈光参差眼双眼IOP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38,P=0.5637)。结论近视眼IOP与CCT和角膜曲率正相关;随年龄增加IOP下降;随屈光度上升IOP升高;IOP与眼轴长度和性别无关;屈光参差眼双眼IOP无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通过多导睡眠仪对104例患者行多导睡眠(PSD)检查,呼吸暂停通气指数(AHI)〉10为OSAHS组,AHI〈10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睡眠呼吸参数和睡眠前后血压改变。结果:OSAHS组睡前收缩压129.28±17.78/83.69±13.69和醒后血压131.46±18.62/87.61±12.34mmHg较对照组睡前血压114.29±13.24/74.61±10.89mmHg及醒后血压113.29±14.43/75.61±10.15mmHg明显升高。OSAHS组睡前及醒后高血压及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OSAHS可能是高血压发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测TIPSS术后内支架正常、狭窄和闭塞及其血流动力学情况,探讨超声在TIPSS术后随访的价值。方法:2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术后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检查72例次。包括支架内的血流(支架门静脉端和肝静脉端),门静脉和脾静脉的血流方向和速度。结果:随访时间为3个月~2年,二维超声清晰显示TIPSS内支架的网状回声,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显示支架内的血流方向,频谱多普勒显示支架内以及门静脉和脾静脉的血流速度。支架内血流速度范围为24~223cm/s,平均(91±44.1)cm/s,支架门静脉端血流方向为出肝逆向,速度为63~150cm/s,平均(84.2±49.5)cm/s,肝静脉端的血流速度为69~183cm/s,平均(100.6±42.3)cm/s;从支架门静脉端到支架肝静脉端血流速度逐渐增加。门静脉主干的血流速度为18-47cm/s,平均(30±9.4)cm/s,脾静脉流速为15-48cm/s,平均(29±10)cm/s。其中3例病人多普勒血流显示支架内狭窄,其中2例发生在肝静脉端,1例发生在门静脉端。支架门静脉端和肝静脉端血流速度减慢,为40-64cm/s,平均(53.7±10.1)cm/s和42-56cm/s,平均(46.8±6.1)cm/s,而支架内狭窄处为高速湍流,速度为162-502cm/s,平均(307.5±131.3)cm/s。门静脉及脾静脉速度明显降低,后为门静脉造影证实。与正常支架比较,狭窄支架的血流速度测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未见支架闭塞患者。结论: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超声可以方便有效地检测TIPSS术后内支架的血流情况,能早期发现分流道的狭窄,是TIPSS术后定期复查和疗效判断的首选方法。推荐的TIPSS术后评价的方法是手术前后对比、术后1周和以后的随访结果对比、采用多参数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降低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伤后72h内首诊入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伤后〈24h内入院36例,伤后24~72h入院24例,进行持续CPP和同步生理监护,以患者入院时的CPP值分为A组(CPP≥70mmHg)和B组(CPP〈70mmHg),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给予早期临床干预。结果 伤后24h内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lal blood pressure,MABP)为(62.42±7.01)mmHg、血液PaO2(60.08±5.99)mmHg,明显低于A组的MABP(95.12±9.16)mmHg和PaO2(91.66±7.30)mmHg,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伤后24~72h入院的监护组中,B组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为(30.40±5.77)mmHg,较A组(19.22±2.80)mmHg明显增高(P〈0.05)。结论 CPP降低在伤后24h患者与低MABP和低氧血症有关,而伤后24~72h与ICP增高有关;重型颅脑损伤后的早期CPP监护时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LVRM)的影响。方法:9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螺内酯组(49例)和对照组(44例),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40mg/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发病1周、3个月、6个月干预期内检测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6个月时螺内酯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分别为(51.1±4.3)mm和(54.4±4.8)mm,P〈0.05;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分别为(37.3±4.6)mm和(41.8±4.9)mm,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分别为(52.6±4.6)%和(47.2±4.9)%,P〈0.05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早期加用小剂量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治疗后可抑制心肌梗死患者左室的扩张和纤维化,防止发生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高血压患者粥样硬化动脉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3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按照IMT大小将83例患者分为3组,连续服用缬沙坦36个月后检测颈动脉IMT和未受干预状态下、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与治疗前进行比较。结果使用缬沙坦8周后血压能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且保持平稳。治疗前A、B、C三组的颈动脉IMT值分别为(1.04±0.07)mm、(1.23±0.05)mm、(1.33±0.03)mm,治疗36个月后。三组的颈动脉IMT分别为(0.95±0.04)mm、(1.08±0.11)mm、(1.19±0.21)mm,各组治疗前后比较,P均〈0.01,A组IMT恢复达正常,B组IMT值接近正常。A、B、C三组治疗前肱动脉反应性充血时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分别为(6.87±2.23)%、(6.13±2.11)%、(5.88±1.26)%,治疗后分别为(24.71±7.02)%、(20.57±4.72)%、(14.32±3.81)%,各组治疗前后比较,P均〈0.01,A组疗效优于B组(P〈0.05)、C组(P〈0.01),B组疗效优于C组(P〈0.01),含服硝酸甘油后颈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拮抗剂缬沙坦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延缓甚至逆转IMT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静脉注射大剂量尼莫地平对高血压急症的疗效。方法51例高血压急症住院患者,使用静脉注射大剂量尼莫地平治疗,并记录0.5、1、2.4、6、12h血压和心率。结果51例患者在0、5h内血压明显下降,收缩压由(191±6)mmHg降至(164±9)mmHg(P〈0.01),舒张压由(104±4)mmHg降至(90±7)mmHg(P〈0.01),显效率100%,副作用少见。结论静脉注射大剂量尼莫地平降压疗效肯定,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8.
比索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美玲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321-1322,1336
目的 探讨高度选择性β1受体阻滞荆比索洛尔对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慢性心力衰竭(CHr)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利尿剂+地高辛+ACEI)和比索洛尔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疗程12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内径及6min步行试验、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内径的变化.结果 (1)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的心率、收缩压和心肌耗氧量下降,而比索洛尔组的下降程度[分别为(78±5.7)次/min,(131.27±12.66)mmHg]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92±6.2)次/min(146.13±12.79)mmHg,P<0.01].(2)两组治疗后的6min步行试验后心率、血压和心肌耗氧量下降[分别为(85.94±5.38)次/min、(116.77±11.51)mmHg]均较常规治疗明显[分别为(103.70±6.9)次/min、(120.75±9.9)mmHg,P<0.01].(3)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LVESD、LVEDD下降,LVEF升高,心功能分级增加(P<0.01),而比索洛尔治疗组治疗后的LVESD、LVEDD下降[分别为(47.7±7.0)mmHg、(59.3±6.3)mmHg,LVEF升高(47.3±8.5)%7L心功能分级增加(2.3+0.5)均较常规治疗组治疗后明显[LVESD(52.48±8.6)mm、LVEDD(63.6±7.3)mm、LVEF(42.2±7.7)%和心功能2.4±0.7,P<0.05].结论 使用比索洛尔治疗心力衰竭,逆转心室重塑,阻止心脏扩大,改善心功能,显著提高心脏储备能力,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纳多洛尔初级预防肝硬化患内脏血流动力的特征。方法:30例伴有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而无出血史的肝硬化患(Child评分7.0±1.8)纳入该研究。在入组时和纳多洛尔治疗3个月后,患接受内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结果:纳多洛尔(60±36mg/d,极差20~160)使HVPG明显降低(16.6±6.1mmHgvs19.4±4.6mmHg;P〈0.0001)。13例(43.3%)患有内脏血流动力学改变。治疗有效和效果差的基本临床特征类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商品名:曼月乐)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血)的疗效及其对增生过长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对27例年龄38~51岁确诊为绝经过渡期功血且曾经接受口服药物治疗无效或停药后复发的患者,于月经第4—7天放置曼月乐治疗。结果:置环后患者月经量显著减少,治疗3~6个月后月经量降低为治疗前的(27±11)%,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学意义(P〈O.01);置环后子宫内膜厚度由(9.5±3.5)mm变为(3.5±1.5)mm,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置环3~12月复查,子宫内膜病理显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改变全部消失,内膜呈现分泌期或间质蜕膜样改变;15例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从治疗前的(86±14)g/L恢复至治疗后的(124±8)g/L。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是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也有明显逆转作用,使绝经过渡期女性能顺利进入绝经期,从而避免手术切除子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