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2013年3—12月在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明确诊断,并收入住院治疗的3—12岁痉挛型脑瘫儿童40例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20例,试验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均治疗3个月。在治疗前后对患儿分别应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scale assessment,GMFM-88项)、足印分析法、10m步行测试(10 meters walk test,10MWT)、1min步行测试(1 minute walk test,1MWT)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88项D区和E区评分、跨步长和步宽、10m步行时间及1min步行总距离均优于训练前(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有利于提高痉挛型脑瘫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并提高步行的速度和耐力,有助于患儿适应和参与学校及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任务导向性训练(TOT)治疗脑性瘫痪(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为TOT在CP儿童康复中的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人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INAHL、ProQuest、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北医搜索等数据库有关TOT干预CP儿童粗大运动功能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s)。检索时限自建库至2022年3月10日。利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相关数据。主要结局指标包括脑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评分、伯格平衡量表(BBS)评分、儿童生活功能评估量表(PEDI)评分和“起立-行走”测试(TUG)时间。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连续型数据采用均数差(MD)、标准化均数差(SMD)和95%置信区间(CI)表示,以I^(2)和P值评估异质性。若各研究之间具有同质性或异质性较小(I^(2)≤50%,P≥0.1),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若各研究具有异质性(I^(2)>50%,P<0.1),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果:最终纳入22项RCTs,共1159例患者,其中对照组579例,试验组58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GMFM量表的站立功能得分更高[SMD=0.78,95%CI(0.59,0.98),P<0.00001]、行走与跑跳得分更高[SMD=4.05,95%CI(2.06,6.05),P<0.00001]、GMFM量表总分更高[SMD=10.23,95%CI(7.00,13.46),P<0.00001],PEDI评分更高[SMD=6.87,95%CI(4.19,9.54),P<0.00001]、TUG时间更短[SMD=-3.27,95%CI(-4.84,-1.49),P=0.0002]、BBS评分更高[SMD=5.26,95%CI(4.05,6.46),P<0.00001]。结结论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有效提高CP患儿的站立、行走、跑跳等粗大运动功能,缩短“起立-行走”测试时间,提高平衡功能和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感觉统合训练在高危儿早期干预中对于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早期干预的高危儿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接受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和常规康复,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AIM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后,2组俯卧位、仰卧位、坐位、立位AIMS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观察组俯卧位、仰卧位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坐位、立位AIM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AIMS百分位数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过早期感觉统合治疗,观察组的粗大运动发育水平在俯卧位、仰卧位及总体水平上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上的进步;早期感觉统合训练对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的提高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婴儿期粗大与精细运动技能发育的结构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 以接受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的粗大运动(GM)和精细运动(FM)技能评估量表评定的522例年龄小于1岁的脑瘫高危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变量方差分析和t检验确定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婴儿期运动技能发育的结构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其相关程度。结果: 不同出生体重组别间患儿GM、FM各项原始分和标准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儿的姿势、移动、抓握、视觉-运动整合项标准分值均明显低于反射项(t值分别为23.82、32.27、37.06、26.92,P<0.001)。不同出生体重组别患儿反射、姿势和移动项标准分值与FM分值具有良好相关性(r=0.39-0.85,P<0.01),且抓握、视觉-运动整合项标准分值与GM分值也有良好相关性(r=0.55-0.85,P<0.01)。结论: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的反射发育明显好于姿势、移动、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发育,其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技能发育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早期家庭康复对脑瘫高危儿(IHRCP)运动和认知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15例脑瘫高危儿采用单双号随机分为干预组57例和对照组58例。2组均采用脑瘫高危儿早期综合干预6个月,干预组另加用门诊早期家庭康复指导和家庭康复。干预前和干预后3及6个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及Gesell发育诊断量表(GDDS)进行疗效评估。纠正胎龄后12月龄进行随访,判定诊断为全面性发育迟缓(GDD)、脑性瘫痪(CP)、孤独症谱系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高危儿(ASD/IHRASD)的人数。结果:干预后3及6个月,2组GMFM评分、FMFM评分、适应性行为评分、语言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提高趋势(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均P<0.01)。纠正胎龄后12月龄,干预组诊断为GDD、CP、ASD/IHRASD的人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早期家庭康复可以提高脑瘫高危儿粗大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及认知、语言功能,能够改善脑瘫高危儿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 (GMFM )与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 (PDMS GM )两种粗大运动评估方法在脑瘫康复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GMFM和PDMS GM两种方法对 2 9例脑瘫儿童进行 3次评估 ,用t检验分析GMFM月相对百分比与PDMS GM月相对百分比之间的差异。结果GMFM的月相对百分比与PDMS GM的月相对百分比之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GMFM的评估结果比PDMS GM更有利于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8年2月至2020年4月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接收的痉挛型脑瘫患儿95例临床资料,根据干预方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干预3个月后,比较两组运动功能[粗...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目标导向性训练(goal directed training, GDT)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重度脑性瘫痪儿童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研究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运动训练,对照组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neurodevelopment therapy, NDT)。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12个月时对两组患儿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88)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A区)、坐位(B区),精细功能评估(fine motor function measure, FMFM)中视觉追踪(A区)、上肢关节活动能力(B区)、坐位分级测试(level of sitting scale, LSS)和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daily living scale, ADL)评估。结果: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与对照组在GMFM-88中A区与B区评分、LSS评分、FMFM中A区与B区评分及ADL评分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两组各项评分均升高。组别、时间及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对GMFM-A、GMFM-B、LSS及FMFM-B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时间和时间与组别的交互效应对FMFM-A评分和ADL评分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基于目标导向性训练可以提高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坐位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改善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应用于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痉挛性脑瘫患儿78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各39例.参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家属参与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两组社会适应能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1 min步行距离、10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44例)及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上、下肢肌力训练、良肢位摆放、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等),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观察组则辅以运动想象训练及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2组患者均连续干预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部分、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TGA)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平衡能力、步态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干预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并且观察组下肢FMA、BBS、TGA及MBI评分[分别为(23.3±4.1)分、(44.3±6.5)分、(7.9±2.1)分和(63.1±10.3)分)]亦显著优于同期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运动想象训练联合任务导向性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及步态,有助于提高患者ADL能力。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核心稳定训练对痉挛型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2012年6月—2013年6月入住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神经康复科的痉挛型双侧性瘫痪的脑瘫患儿,诊断及分型明确、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CS)为Ⅰ—Ⅱ级、能够理解并听从指令、入组前6个月内未行A型肉毒毒素神经阻滞术或矫形手术的患儿60例,按年龄、脑瘫类型及GMFCS分级水平匹配原则进行随机分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实验组进行常规PT训练1次(30min)和核心稳定训练1次(30min),对照组进行常规PT训练2次(30min/次),所有治疗项目均为每周5次,每次持续30min,3个月为1个疗程。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定(GMFM)中的各能区评分、10m步行测试(10MWT)、上下楼梯测试(TST)分别评估两组患儿训练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和步行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 结果:3个月后对照组和实验组患儿的A、B、C区评分均无明显提高(P>0.05),D区、E区评分均较训练前提高(P<0.05)、最适步速独走10m所用时间(代表步速)、和上下5层楼梯时间,两组均亦减少(P<0.05),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而独走10m所需步数(代表跨步长)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减少(P<0.05),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性(P>0.05)。 结论:核心稳定训练联合常规PT训练更有利于提高痉挛型双侧瘫痪的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行走最适步速及上下楼梯速度,但对提高步长两组间无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运动控制训练对痉挛型脑瘫双下肢痉挛及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痉挛型脑瘫患儿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内效贴及运动控制治疗。2组患儿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采用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中的D区、E区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PROM角度、GMFM(D、E区)得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M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肌内效贴配合运动控制训练能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下肢痉挛并提高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瑜伽练习对学龄期脑瘫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痉挛型双瘫脑瘫儿童随机分为瑜伽组(15例)及对照组(15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瑜伽组在常规康复训练中融入瑜伽练习。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功能(BBS评分),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站立(D区)、走跑跳(E区)两大功能区评定,并采用步态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CP儿童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且瑜伽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GMFM(D、E区)评分也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且瑜伽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儿童的步速、步幅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双支撑相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瑜伽组上述指标改善更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瑜伽练习可以提高学龄期脑瘫儿童平衡能力和粗大运动功能,有利于步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2组患儿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测量足背屈角和进行粗大运动功能(GMFM 88)、三维步态分析评估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2周后,2组患儿足背屈角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GMFM评分D、E区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患儿步长较治疗前明显变长、步速更快(均P<0.05),支撑相明显缩短、摆动相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步速、支撑相和摆动相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情景互动智能步行训练能改善痉挛型脑瘫儿童的足背屈角,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改善步态。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pattern of motor dysfunction in Hong Kong Chinese children with spastic diplegic and the athetoid type of cerebral palsy (CP) by the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 The GMFM was first tested on its content validity in differentiating the items suitable for testing on upper and lower limb function, followed by test-retest and inter-rater reliability studies, before it was used in a within-subject experiment comparing upper and lower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two types of CP, respectively. Children with spastic diplegia (n=18) and with athetosis (n=19) were recruited from three pre-school centres, schools for physically handicapped children and centres of the Hong Kong Spastic Association in Hong Kong. The GMFM, a standardized outcome measure of the motor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CP, was used in comparing mean scores of motor tasks involving upper limbs and those not involving upper limbs in the athetoid and spastic cerebral palsied children. The scor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the children in the spastic diplegic group,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erformance of static and dynamic motor tasks of the GMFM between the children in the two group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对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24—60个月龄具有站立(扶站或独站)功能但不能独立行走的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1h,每周5次,12周为一疗程。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5—15min,每周5次,12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进行下肢痉挛评分,包括改良Ashworth评级(MA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的D区及F区百分比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MAS量化评分下降,Berg平衡功能和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区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BBS评分、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患儿相应评定点的MAS量化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板步行训练能提高痉挛性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有利于促进脑瘫患儿独立行走。  相似文献   

17.
吴德萍  刘智程  赵凯  吴德 《中国康复》2024,39(5):280-285
目的:探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对重度脑性瘫痪儿童运动功能的影响,为改善重度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重度脑瘫儿童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采用目标导向性训练 (GDT),研究组在GDT的基础上加用辅助坐站转移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时对2组儿童进行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评估(GMFM-88)中的仰卧位与俯卧位(A区)和坐位(B区)、精细功能评估(FMFM)中视觉追踪(A区)和上肢关节活动(B区)和坐位能力(LSS)进行评估;比较2组儿童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3个月后GMFM-88(A区与B区)、FMFM(A区与B区)及LSS评分的差异性。结果:2组患儿GMFM-A区、GMFM-B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结果显示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158.406、326.724、462.387、698.547、177.029,均P<0.01)。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2组的GMFM-A区、GMFM- B区、FMFM-A区、FMFM-B区及L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评分(P<0.05)。治疗1个月后,研究组L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照组在GMFM-88中A区与B区评分和FMFM中A区与B区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辅助坐站转移训练可以提高重度脑性瘫痪儿童的粗大运动功能、坐位能力及精细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石中嫣  谭权汉  朱旭英 《新医学》2021,52(7):545-548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对小儿脑性瘫痪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脑性瘫痪患儿共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儿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及躯干核心肌群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记录2组患儿在治疗前后的粗大运动功能评定量表(GMFM)C区、D区和E区得分、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并在治疗后以问卷调查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满意度,比较组间差异。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的GMFM评分(C区、D区和E区)、10 s内从坐位到站立的转移次数和步行10 m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治疗12周后,2组上述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均< 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治疗效果的总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躯干核心肌群训练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脑性瘫痪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