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Сϸ�����ڷ��ڰ�����3�����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乳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收治的3例乳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病理、治疗及预后.结果 3例乳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均以自行发现乳腺肿物就诊.钼靶示病灶内无钙化.2例行保乳术,1例行改良根治术.病理检查具有小细胞癌的形态学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突触素(Syn)(++)、嗜铬颗粒蛋白A(CgA)(++)3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1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随访时间9~74个月,无淋巴结转移1例,术后无病存活74个月;淋巴结转移2例,术后1年内均出现全身多发转移,其中1例存活期15个月,1例术后9个月尚存活.结论 乳腺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十分罕见.无钙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HER-2表达阴性可能是该病的临床特点.确诊需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目前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异较大,提示该病可能具有不同的亚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5年3月确诊为乳腺淋巴瘤的病例资料,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分析,并结合文献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8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5~82岁,6例位于左乳,1例右侧,1例双侧。多数表现为无痛性肿块,边界较清,可活动。7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免疫组化染色均表达CD20、CD79a,7例MUM1阳性,4例Bcl-2阳性。治疗后4例患者获随访3~25个月,均健在。结论:乳腺淋巴瘤少见,常见类型为DLBCL,确诊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提高对乳腺淋巴瘤的认识,对避免误诊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Tao Z  Chen FZ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3):183-185
目的 探讨乳腺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乳腺鳞状细胞癌临床表现,手术和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5例表现无痛性肿块,2例伴局部疼痛。肿块细针穿刺均找到癌细胞。5例行根治术,2例行改良术。病理报告:乳腺浸润性鳞状细胞癌,1例出现腋窝淋巴结转移。4例获得随访,其中2例健在,2例死亡;3例失访。结论 乳腺鳞状细胞癌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手术(改良术、根治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需辅以放化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胆囊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GB-NEN)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3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收治的5例确诊为GB-NEN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5例病人中3例出现右上腹隐痛,2例无临床表现。术前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未发现远处转移。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5例均为GB-NEN,其中1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CNEC),1例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EC),1例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MANEC),另外2例胆囊神经内分泌瘤(GB-NET)分别为G1、G3级。免疫组化检查示,4例病人CgA阳性,5例病人SyA、CD56均为阳性。1例分化良好的GB-NET G1病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余4例行胆囊癌根治术,其中3例为腹腔镜手术,1例为开放手术。5例均未出现术后并发症。GB-NET G3 病人和SCNEC、LCNEC病人术后行辅助化疗。LCNEC病人术后9个月出现肺多发转移,更改化疗方案联合免疫抑制剂继续治疗。MANEC病人术后5.5个月出现肝转移,行经导管肝动脉栓塞(TACE)治疗。随访14.0(4.5~78.0)个月,无死亡病例。结论 GB-NEN极为罕见,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确诊依赖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联合化疗等多种模式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病人生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病理特性、预后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1例乳腺小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乳腺小管癌发病率占同期收治所有乳腺癌的0.4%.11例患者8例可触及肿块.6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中1例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行保乳手术,1例行乳房单纯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2例伴腋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检查显示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6例,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7例.术后3例行单纯化疗,2例行单纯内分泌治疗,其他6例患者行联合辅助治疗.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1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转移或死亡.结论 乳腺小管癌恶性程度低,选择适当的尽量减少创伤的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病理特性、预后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1例乳腺小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乳腺小管癌发病率占同期收治所有乳腺癌的0.4%.11例患者8例可触及肿块.6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中1例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行保乳手术,1例行乳房单纯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2例伴腋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检查显示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6例,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7例.术后3例行单纯化疗,2例行单纯内分泌治疗,其他6例患者行联合辅助治疗.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1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转移或死亡.结论 乳腺小管癌恶性程度低,选择适当的尽量减少创伤的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乳腺小管癌的临床病理特性、预后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1例乳腺小管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乳腺小管癌发病率占同期收治所有乳腺癌的0.4%.11例患者8例可触及肿块.6例患者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其中1例行双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例行保乳手术,1例行乳房单纯切除+前哨淋巴结活检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2例伴腋淋巴结转移.免疫组化检查显示雌激素受体(ER)阳性者6例,孕激素受体(PR)阳性者7例.术后3例行单纯化疗,2例行单纯内分泌治疗,其他6例患者行联合辅助治疗.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4个月(1个月~7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转移或死亡.结论 乳腺小管癌恶性程度低,选择适当的尽量减少创伤的手术方式和辅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生存,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喉神经内分泌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喉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的3例喉神经内分泌癌,其中非典型类癌1例,行手术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神经内分泌型小细胞癌2例,1例行手术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加术后放化疗,另外1例行放化疗。结果非典型类癌1例,术后19个月发现全身多发骨转移,行化疗后珊隋况稳定。行手术及术后放化疗的神经内分泌型小细胞癌患者治疗后6个月后死于肿瘤。行放化疗的神经内分泌型小细胞癌患者在两年内死于肿瘤。结论喉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组形态预后各异的病变,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特点、光镜、免疫组化检查,部分患者需行超微结构检查。放射性核素标记的生长抑素类似物是神经内分泌肿瘤诊断的新方法。不同病理亚型的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隐匿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采用常规病理学技术观察5例OBC的病理形态学特征,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免疫表型.4例行乳腺癌根治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1例手术方式不详.1例根治术前实施了化疗,4例根治术后实施了化疗.结果 5例OBC的平均年龄55.8(34~78),发病至入院时间为1周至1年.病变在左腋窝4例,右腋窝1例.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表达C-erbB-2,C,CDFP-15,CK7,CK19和E-cadherin100%阳性,ER60%阳性,PR40%阳性,CK5/6和CK20均为阴性.除1例在乳腺内发现2.0 cm×1.0 cm×0.5 cm结节2枚外,其余4例在乳腺内未发现原发灶.2例在腋窝处查到6~12枚淋巴结,均未见癌组织浸润,1例查到6枚淋巴结均见癌组织浸润,1例未查到肿大的淋巴结.5例均有完整的随访结果,随访3例5~10个月存活,1例全身化疗后12个月死亡,1例经短期化疗后,随访30个月后死亡.结论 OBC的发病特点与常规乳腺癌类似;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指标有助于OB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部分患者行乳腺癌根治术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仍无法查见原发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男性乳腺癌(M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表型,提高对MBC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MBC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等特点.结果 MBC占同期男性乳腺疾病的25%,占同期乳腺癌的1.19%.患者平均年龄为57.5(30~78)岁.从出现症状至就诊时间为1个月至10年,平均13.9个月.53.33%(8/15)的MBC位于左侧乳腺,26.67%(4/15)位于右侧,双侧者6.67%(1/15).肿块<2 em者4例,2~5 cm者7例,5~10 cm者4例.86.67%(13/15)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6.67%(1/15)为乳头状癌,6.67%(1/15)为浸润性小叶癌.MBC的形态学特点为伴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粉刺样坏死少见.33.33%(5/15)的MBC伴腋窝淋巴结转移.9例行免疫组化检测显示:ER阳性6例(66.67%);PR阳性7例(77.78%);CerbB-2阳性4例(44.44%);p53阳性4例(44.44%);Ki-67细胞增殖指数<25%者4例(44.44%),25%~50%者3例(33.33%),>50%者1例(11.11%).结论 MBC发病比例低,年龄偏大,就诊已属晚期,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的乳腺区域肿块.组织学上以非特异型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具有乳头的巢团状结构,淋巴结转移较少.  相似文献   

11.
男性乳腺癌的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年间收治的11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就诊时已属晚期,活检后分别存活6个月和8个月。其余9例均手术治疗,其中3例失访,1例术后5年肺转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根治术后5年发现同侧腋下结节,活检为癌复发,予放疗及化疗,至今存活已逾7年,另4例术后已生存0.5~7.0年,仍在治疗中。结论重视男性乳腺癌早期诊断,行积极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使用Mammotome(麦默通)系统对乳腺病灶进行微创切除及其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图像监控下,利用Mammotome系统对115例患者152个乳腺病灶进行切除或活检,并记录术后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及所有乳腺病灶被准确完全切除并进行活检;其中86个病灶病理检查为纤维腺瘤,34个为乳腺腺病,2个为脂肪坏死,3个为男性乳房发育症,1个为导管炎症,26个为乳腺癌。活检病理与手术病理符合率100%。术后3例出现局部血肿,4例皮下瘀血,1例出现皮肤破损,无严重并发症。结论Mammotome技术是一项切除准确、有效、安全、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乳腺微创技术,可对乳腺良性病灶进行切除,并可用于乳腺恶性肿瘤手术前活检。  相似文献   

13.
乳管内窥镜对乳腺导管内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乳管内窥镜(FDS)对乳腺导管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FDS检查的548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8例乳头溢液病例中,FDS下诊断为乳管炎59例(10.8%),乳腺导管扩张症117例(21.4%),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乳管炎185例(33.4%),乳管内乳头状瘤159例(29.0%),乳管内乳头状瘤病12例(2.2%),乳腺癌16例(2.9%)。135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1例在FDS定位下行肿瘤切除或区段切除手术(甲组),44例按常规经溢液乳管内注射染料美蓝后再行选择性区段切除(乙组)。甲组术后FDS诊断符合率97.8%(89/91)明显高于乙组的86.4%(38/44)(χ2=6.96,P=0.008)。结论FDS不仅是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可靠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手术中定位切除乳腺导管内新生物。FDS定位下手术能够避免盲目性,为病灶的切除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隐匿性乳腺癌(OBC)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其发病率低、难以找到乳腺原发病灶,使得临床医师对该病的定义和诊断模糊。同时,由于OBC的管理策略缺乏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因此OBC局部及全身治疗选择、预后信息对于临床医生来说颇具挑战。本研究通过对12例OB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总结诊疗流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对OBC诊疗策略进行讨论,以期给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2013年5月—2020年4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12例OBC患者纳入研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MRI表现、治疗方案、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患者中位年龄53岁,组织学分型低分化腺癌、浸润性导管癌和单纯癌分别占66.7%、25.0%和8.3%,分子分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三阴性型比例分别为41.7%、8.3%和50.0%,AJCC乳腺癌分期Ⅱ、Ⅲ和Ⅳ期分别占25.0%、58.3%和16.7%。9例(75.0%) MRI提示单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其中右侧3例,左侧6例。1例(8.3%)发现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2例(16.7%)行MRI提示右侧腋窝淋巴结及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  相似文献   

15.
乳腺叶状肿瘤(PTB)是一种临床发病率低的乳腺肿瘤,多表现为进行性增大的无痛性肿块,易与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化生性癌等疾病混淆,术前穿刺病理较难做出精确诊断,确诊有赖于肿块完整切除后的分子病理学诊断。PTB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目前公认肿瘤扩大切除确保足够的阴性切缘是标准术式。放疗可进一步降低部分交界性或恶性PTB患者局部复发风险。化疗等全身治疗相关研究甚少,临床获益有限且具有一定争议。现笔者综述国内外对PTB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临床治疗的新观点进行疏理。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目的 男性乳腺癌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一般确诊时分期较晚,预后差。目前其治疗上多参照女性乳腺癌。笔者通过对男性乳腺癌的病例的回顾分析,探讨该病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 回顾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于2003年3月—2019年6月收治的35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全组患者就诊时均无远处转移,中位年龄65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乳房肿块,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仅2例(5.7%)患者接受了部分乳腺切除术,其余均接受全乳房切除术或更大范围的手术。18例(51.4%)接受了辅助化疗,4例(11.4%)接受了辅助放疗,17例(48.6%)接受了辅助内分泌治疗。30例(85.7%)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全组均获得随访,5年总生存率83.4%。结论 加强对男性乳腺癌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并进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非常重要。男性乳腺癌的诊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规范。  相似文献   

17.
男性乳腺癌:附17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9.6岁。其中Ⅰ期3例,Ⅱ期5例,Ⅲ期7例,Ⅳ期2例。以典型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乳腺癌的雌、孕激素受体阳性率分别为82.4 %和72.5 %。均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放疗、内分泌治疗和(或)化疗。其中1例失访,2例术后8个月~3年死于其它疾病,余14例术后已生存1~12年。结论:男性乳腺癌发病率低,发病年龄偏大,易误诊;内分泌治疗首选他莫昔芬;影响其预后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诊断时肿瘤的分期和淋巴结受累情况。  相似文献   

18.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探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加放疗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近6年76例保乳术后加放疗的乳腺癌病人临床资料.结果 76例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96.05%,94.8%;3,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3%,6.6%;术后3,5年乳房保留率分别为96.05%,93.3%;仅1例胸壁复发,无死亡病例.该复发病例25岁,未婚,保乳愿望强烈,复发后再次行乳房切除及化疗,现健在.术后形体美容效果满意度80.5%.结论 早期乳腺癌采用保乳手术及放射治疗可取得满意结果,规范化的切除和术后放疗、全身综合治疗是保乳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前炎性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方法已被广泛认可,但国内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尚缺乏统一认识。新辅助化疗、手术加术后化疗或放疗以及分子靶向治疗等治疗方法使炎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有所提高。笔者就炎性乳腺癌诊断和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是目前世界上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三阴性乳腺癌(TNBC)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其侵袭性高,临床预后较差,且目前还没有系统的治疗方案。笔者就TNBC治疗新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