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明华 《医学文选》1999,18(2):170-171
胃食道返流(下称GER)是引起或加剧支气管哮喘尤其是内源性哮喘的一个重要因素。GER是由于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致使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GER可诱发支气管哮喘,哮喘发作亦可导致GER,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对我院自1990~1998年收治的GER合...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返流(GER)的关系越来越受重视,为了解哮喘患者GER发生的规律及抗哮喘药物和胃肠动力药物对GER的作用,作者采用食管下段pH值监测的方法从42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检出支气管哮喘合并GER24例,并对其进行了抗返流治疗前后的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探讨北方寒冷地区胃食管返流(OER)患者与支气管哮喘之间的发病关系,我们通过对9例患者的临床分析,认为在寒冷地区除了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做好秋冬季的预防和药物控制外,还要注意GER是诱发和加剧支气管哮喘发作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提示如何早期发现存在的GER,商讨初步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胃食管返流和支气管哮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水利  孙升寿 《医学综述》1998,4(8):418-420
<正>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气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以气道高反应性为主要临床特征,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许多因素可诱发或者加重哮喘,而胃食管返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一个极为常见、容易被忽视的因素.GER可诱发哮喘最早由William Osler在1912年提出,并认为GER可直接刺激支气管或者间接来源于胃反射的影响诱发支气管哮喘.目前,GER与哮喘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在基础及临床研究方面均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主要对GER在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及诊断治疗做一简单总结介绍.1 GER及其在哮喘中发病情况1.l 生理性GER GER是指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越过食管下端括约肌返流入食管的现象.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发现正常人均有GER,一昼夜可发生数十次GER,通常出现在饱餐时,返流总时间<1小时/24小时,且无任何临床症状,称为生理性GER.  相似文献   

5.
陈建婷  陈观发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3):3221-3222
目的:探讨胃食管返流(GER)与哮喘的关系。方法:对17例以哮喘为主要表现的胃食管返流病(GERD)患者进行食管24 h pH值监测及胃镜检查并进行抗返流治疗,以19例无呼吸系统症状的GERD患者作为对照。结果:以哮喘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食管24 h pH监测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胃镜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抗返流治疗对哮喘治疗有效,提示哮喘症状与酸返流密切相关。结论:胃食管返流病并哮喘症状的患者酸返漉比普通GERD患者重;24 h食管pH监测有助于了解哮喘患者的症状与GER的相关性;对有GER并哮喘症状的患者,抗返流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症状。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部分成人哮喘患者经常规治疗仍迁延不愈,可能与胃、食管返流(GER)存在密切关系Ⅲ。本文应用携带式24h食道pH动态监测仪对41例哮喘急性发作期中度以上患者进行24hpH监测,以探讨支气管哮喘与GER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为了探讨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返流(GER)的关系.方法 采用便携式pH值自动记录仪对42例反复发作的哮喘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pH值监测,以2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哮喘组胃食管返流发生率52.7%(22/42),显著高于对照组(0/20).哮喘组酸性返流指数、返流≥5分钟次数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 反复发作的支气管哮喘患者GER发生率较高,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返流之间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9.
24小时pH值自动记录仪监测20例哮喘患者6项胃食管返流(GER)指标,其中10例行抗返流治疗。结果:哮喘组6项返流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例经拮抗剂治疗后各项返流指标明显降低。说明CER是诱发哮喘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HZ拮抗剂对哮喘合并GER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高静萍 《苏州医学院学报》1999,19(6):652-652,682
24小时PH值自动记录仪监测20例哮喘患者6项食管返流(GER)指标,其中10例行抗返流治疗。结果:哮喘组6项返流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0例经拮抗剂治疗后各项返流指标明显降低。说明GER是诱发哮喘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H2拮抗剂对哮喘合并GER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黄晓春  江均贤 《河北医学》2013,19(2):226-229
目的:观察积极的抗哮喘及抗反流治疗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的治疗作用。方法:将80例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常规抗哮喘、解痉治疗的同时加服奥美拉唑和莫沙必利。结果:①观察组哮喘症状计分、胃食管反流症状持续时间明显降低,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②观察组FEV1占预计值%、PEFR显著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观察组按需吸入二丙酸倍氯米松、B2受体激动剂剂量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显著减少(P〈0.01)。结论:在应用抗哮喘药物的基础上联合抗胃食管反流治疗,对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食管返流(GER)与成人中、重度支气管哮喘症状相关性,了解抗返流治疗对合并GER的哮喘患者症状的影响。方法对52例常规治疗后仍有顽固性咳嗽等症状的成人哮喘患者经24小时食管pH监测确诊为GER,分组抗返流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52例中可筛选34例,将3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6)例,经抗返流治疗后,治疗组咳嗽、胸闷和胸骨后烧灼感等症状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①中重度支气管哮喘具有较高的GER发生率(58%)。②对于有GER并与哮喘症状密切相关的患者抗返流治疗可显著改善其症状。  相似文献   

13.
作者试用西沙必利治疗胃食管返流(GER)的支气管哮喘21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共40例均为本院确诊的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GERD)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及哮喘分型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其中治疗组21例,在常规解痉、抗炎、祛痰、止咳等常规治疗下加用西沙必利40mg/d;对照组19例,给予常规治疗,另两组均给予氢氧化铝凝胶20ml,餐前及睡前各一次.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频繁地逆流到食管内,引起一系列症状的临床综合症。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部分哮喘患者经常规治疗仍迁延不愈,可能与胃食管反流存在密切关系[1]。现将我院自1998~2007年收治的胃食管反流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成年人哮喘的激发因素各异,胃食管反流(GER)作为内源性哮喘的激发因素,已日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哮喘合并GER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现将1997~2003年我院诊治的18例合并GER的哮喘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返流病(GERD)是指胃食管返流引起的烧心,返流等症状和/或食管炎,包括返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返流病(GERD)。我院近三年来诊治本病9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返流病2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食管返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返流入食管引起恶心等症状,可引起返流性食管炎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1],是由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不全等多因素造成的后果。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提高,近年来其发病率有增加趋势。现对我院近3年来确诊的胃食管返流病228例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3例,女75例,年龄19岁~88岁,平均年龄45岁~42岁。无上消化道手术史和其他器质性病变,女性为非妊娠期或非哺乳期。1.2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大多较典型,其中反酸218例,嗳气205例,胸骨烧灼感228例,胸痛130例,吞咽不利16例,咽喉炎18例,咳嗽及哮喘各3例,上消化道出血5例。1.3内镜特征本组均作了胃镜检查,均排除了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相关疾病。返流性食管炎内镜诊断使用洛杉矶分类方法[2]。其中返流性食管炎165例,食管溃疡9例,Barrett食管16例(经病理证实),未见明显异常38例。1.4食管24h pH监测38例内镜阴性病例及部分内镜阳性病例作了食管24h pH监测,本组均为阳性。2结果本组均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泮托拉唑及促胃动力药多潘立酮联合治疗,全部病例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3]。部分...  相似文献   

18.
19.
胃食管返流病(GERD)是指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食管下端括约肌松弛,食管蠕动和酸廓清能力下降和/或胃排空延迟,导致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的一种常见临床表现,轻者引起溢奶不适,重者可引起食管炎及吸入发生呼吸暂停,甚至窒息猝死综合  相似文献   

20.
报道50树新生儿胃食管近流,以呕吐起病47例,呕吐出现时间<7天40例,出现咳嗽、哈咳、气急3例。体重不增营养不良ZI例,肺炎15例,呼吸暂停1例,提出新生儿期凡有不能解释的呕吐,呼吸暂停,反复发作的肺炎,营养不良生长迟缓均提示本病可能。食管钡召造影是目前国内论价本清的主耍手段。本病内科治疗大多有效。新生儿胃食管返流50例临床分析@郑秀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