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尺寸混凝土一维动态拉伸实验及其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法对混凝土一维拉伸层裂实验进行了探讨,并采用Holmquist—Johnson—Cook混凝土本构模型进行计算.结果显示试件截面应力分布均匀,满足一维拉伸层裂实验中的截面应力均匀的假设;在对比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的情况下,模拟结果也验证了实验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多压阻传感器拉氏实验分析方法对受冲击90w钨合金材料中形成的应力波场进行了测试,并利用拉格朗日分析方法获得的结果建立了合金的不含损伤的本构关系.然后以动态层裂试验获得的层裂参数曲线和数据为依据.提出了一种考虑材料内部损伤成核,成长及汇合效应的唯象本构模型,并通过对层裂实验曲线进行数值模拟,确定了该合金的含损伤本构的参数.  相似文献   

3.
基于描述高温下金属行为的方法并经过修改状态变量本构方程,本研究提出一个无定形高聚物的粘塑性行为的模型.该模型包括了应变率敏感性效应,应变软化效应和应变硬化效应.在不同应变率和低于玻璃态转变温度(Tg)范围内,利用已发表的单轴试验的实验数据给出了一个确定模型参数的方法。数值算法表明该模型能较好预示屈服后的本征软化以及随之而产生的渐进定向硬化,尤其是对无定形玻璃态高聚物.  相似文献   

4.
实验结果表明:高聚物在高应变率下的率相关的变形过程通常伴随着内部损伤的演化,这种演化导致了高聚物的最后断裂.采用改进了的熔丝网络模型及蒙特卡罗随机方法进行的数值模拟以及基于热激活机理所作的分析,得出了率相关的损伤演化律.相应地导出了计及损伤的率相关的非线性粘弹性本构关系,以考虑损伤弱化效应.进而提出了一个动态断裂判据,其同时与应变、应变率相关。采用SHPB技术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新方法,进一步证实了上述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5.
实验测定了国产航空有机玻璃PMMA在室温(20℃)、3—20.45%应变量范围内的应力松驰曲线。将用于表述中低应变率下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行为的非线性本构理论,也即以考虑弹性和粘弹性变形的标准线性体和考虑塑性变形的活化粘壶作串联耦合的本构模型扩展应用到应力松弛状态,给出了相应的本构理论方程。对实验测得的应力松弛曲线进行数值拟合计算,吻合结果良好。表明所提出的本构模型也适用于描述PMMA的非线性应力松弛行为。得到了平衡态的应力一应变曲线,曲线的单调变化,表明不存在屈服极大值及以后的应变软化效应。  相似文献   

6.
本文实验发现具有较大密度和较高速度的93W钨合金长杆模拟弹的穿靶深度反而比密度较小,速度较低的90W钨合金长杆弹的穿靶深度小.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两种材料在侵彻环境下的细观响应特性的差异上给出了有实验根据的合理分析,结论是90W在侵彻环境下较易于形成绝热剪切带,从而在弹头部发生“自锐化”效应所致.  相似文献   

7.
生土材料的本构关系是分析生土建筑抗震性能及倒塌机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对生土建筑结构进行数值模拟的前提.通过强度试验确定粗砂及麦秸秆这两种改性材料的最优掺量后,对同尺寸的素土试块及掺和了粗砂和麦秸秆的生土材料试块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得到应力-应变曲线后,用有理式和混凝土规范提出的单轴本构方程分别去拟合实验实测点.建立了改性生土材料单轴本构方程.  相似文献   

8.
描述橡胶粘超弹性的一个本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个粘超弹性本构方程用于描述在高应变率下的行为。本构模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表征准静态超弹性特性,另一个描述非线性应变率相关行为。其6个材料参量由实验数据拟合确定,基于这一材料模型,数值模拟橡胶垫片受冲击载荷的3维动态响应计算结果和实验记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高聚物PMMA的受力变形行为与粘弹-塑性本构理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聚物PMMA实验测定了不同(T,ε)的单轴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讨论了应力促进热激活塑性变形的活化粘壶理论和塑性变形的发展规律。提出由SLS或MS与活化粘壶作串联耦合的粘弹-塑性本构理论模型,给出了微分和积分形式的本构方程组,用于拟合求解加卸载循环的应力-应变曲线,获得良好吻合的结果。详细讨论了PMMA在加载过程中的受力变形行为,包括起始加载的粘弹性变形,ε_v和ε_p的互相挤占,屈服点,以及屈服后应变软化和硬化的抗衡过程。对应变软化-硬化效应提出一种新的起因于粘弹变形内禀滞后效应的理论解释,并定名为粘弹软化-强化效应。对所包含的粘弹变形成分,从E_v的移位因子和归一化应力-应变主曲线两方面,讨论了可能存在的率温等效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在强动载荷作用下的颗粒增强高聚物中的损伤演化规律.文中首先介绍了由本文作者最近提出来的关于粒子填充高聚物的本构关系.然后研究了在平板撞击下的一维应变波的传播和衰减特性.本文基于细观力学方法研究了介质中微损伤的演化.拉应力波的作用将可能导致由于界面脱粘引起的微损伤成核,已经成核的微损伤(微孔洞)的长大与汇合将最终造成材料的动态失效.研究表明,影响微损伤演化的因素有:粒径分散度,平均粒径和界面粘结能等.然而,与准静态加载不同,在动态条件下,以上这些因素对损伤演化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理论分析的结果是:材料的层裂破坏强烈地依赖于飞片对靶板的撞击速度,最后,本文还根据损伤演化的特征建议了一个关于粒子填充高聚物的层裂准则.  相似文献   

11.
论层裂强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层裂强度的理论预估及经验确定.指出,平面冲击波致层裂试验的试件自由面速度或界面应力历史的实验最小值与损伤演化过程有关.数值模拟揭示,层裂面上的损伤演化严重影响层裂碎片中的波剖面传播.因此,平面层裂试验的“拉回”信号必须赋予新的解释,层裂强度的实验确定必须涉及层裂过程中的损伤演化.  相似文献   

12.
冲击载荷下高聚物动态本构关系对粘弹性波传播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从广泛适用于工程塑料的ZWT非线性粘弹性本构方程出发,研究了冲击载荷下粘弹性波传播特性与本构特性间的相互依赖和影响。以有机玻璃、聚碳酸酯和环氧树脂为实例,通过数值模拟,对粘弹性波的传播特性作了分析比较。建议了一个在准静态试验基础上,通过测量粘弹性波两个主要传播特性参数(特征波速和衰减因子)来确定高聚物高应变率下动态本构方程的方法。理论预示和实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3.
锥杆中应力波传播的放大特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变截面杆中一维应力平面波的无量纲控制方程组出发,采用特征线数值解法分析了应力波在锥形杆段中的传播特性,讨论了无量纲参数和对透射波放大系数和波形的影响,为应力波放大器的合理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Hopkinson压杆装置上对锥杆中的应力波传播进行了实验研究。理论分析计算和实验研究结果一致地表明原先由Leftheris提出的计算公式和有关结论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将带有纵向加劲肋的多室梯形箱形梁桥作为正交异性板折板结构考虑,采用艾瑞应力函数法给出了平面应力状态时正交异性板一般边界条件下的二维应力及位移的解析表达式一般形式。然后根据板梁在二者连接处的纵向线应变与侧向曲率两个形变协调条件解出了多室正交异性板箱形梁桥的应力分布与剪力滞后的半解析公式,使用时采用类似于有限条法的步骤计算,但输入数据和运算时间却很少。该方法兼有解析法精确条理与数值法方便灵活的特点,可推广应用于高层筒体结构和带有曲线预应力钢索的箱形梁桥等。  相似文献   

15.
MUSIC算法在相干探海雷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海杂波的频谱特性,运用对称阵列方法中提到的思想对传统的MUltiple SIgnal Classification (MUSIC)算法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对要进行特征值分解的矩阵进行重构,以解决有相干信号存在的问题;二是把算法推广到频域中执行,以满足目标信号的背景噪声是海杂波的特征。数值模拟的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可以有效地进行相干雷达海洋目标回波的高分辨率空间谱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个理想的爆燃转爆轰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张同和郑玉玺的文章中关于爆燃转爆轰的过程的改写。阐述了该文的理论结果与实际的DDT过程的内在联系,并对该文模型中的力学量加以阐明,赋以单位,并给出一个算例。最后对该文所讨论的理想化的模型的意义进行分析,指出DDT现象系由方程的非线性及性引起的湍流共同影响下形成,而前者是决定性的,因为若把方程线性化,但保留粘性项,无论湍流及DDT均不会发生。  相似文献   

17.
基于脉间频率步进信号的高频地波雷达回波信号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海面低速移动目标的要求,研究了脉间频率步进高频雷达接收系统的结构,给出了回波信号的采集方式,推导出了相应的数学解析式;分析了利用滑动时间窗方法和二次FFT算法提取目标信息的原理,给出了获得目标的距离谱和速度多普勒谱的方法。模拟结果表明,该信号采集方式和处理方法能够保证系统要求的距离和速度分辨率,提高回波的信噪比,并能准确获得目标的距离和速度信息。研究结果为脉间频率步进高频雷达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频地波雷达下的多目标跟踪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频地波雷达监测海上低速移动目标的要求及该类雷达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与高频地波雷达目标跟踪相适应的多目标跟踪数据处理方案。在该方案中对BTC(bayes tracking confirm)方法与BTT(bayes tracking termination)方法进行了改进,解决了上述两种方法在高频地波雷达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贝叶斯准则与次数判定相结合的跟踪起始和终结方法。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稳定、有效地实现高频地波雷达密集回波下的多目标跟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