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提高对出血性脑梗死诊断的认识,以准确的影像学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26例出血性脑梗死病人详细观察临床特点,临床症状加重时复查CT。结果经CT确诊为脑梗死后,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再次行头部CT检查,发现有梗死后出血表现,其中血肿型脑梗死4例,非血肿型脑梗死22例。结论 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必要时进行CT复查,对出血性脑梗死的病情变化起到准确的观察作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方法总结2例首次CT显示为脑出血的急性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经过,结合文献对临床特点进行复习。结果 2例出血性脑梗死早期CT表现为少量脑出血,动态复查CT或MRI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灶中合并少量出血。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早期CT只表现为少量脑出血时临床易误诊,必须提高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发生机制.【方法】回顾分析4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时间、CT特征及临床表现特点.【结果】出血性脑梗死多发生于大面积脑梗死,且大多(71.4%)在脑梗死2周內发生出血.45.2%的病人表现为原有症状恶化.【结论】大面积脑梗死起病2周内均应复查头颅CT,当脑梗死症状恶化时应高度怀疑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方可降低病死率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3例均于发病后以CT证实为出血性脑梗死,中心型2例,边缘型19例,混合型2例,多数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后原有症状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及合并症等,及时诊治,多数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诊断在出血性脑梗死(HI)的临床应用。方法:对6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头颅CT表现可分为非血肿型和血肿型。结论:头颅CT是诊断H I的可靠手段,对脑梗死特别是大面积梗死及心源性栓塞,不论临床症状有无加重,均须定期头颅CT检查,以及时发现本病争取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6.
陈继根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6):3951-3951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如何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大面积脑梗死59例,梗死灶中心出血60例,脑梗死后2周内发生出血69例。发生出血性梗死后原有病情加重。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其预后主要取决于出血性梗死的部位、范围、用药及并发症等,病情变化应动态CT观察,及时诊治,如有条件可进入卒中单元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I)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头颅CT和临床检查,对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主要病因为抗凝、溶栓史、心源性脑栓塞、高血压、高血糖,并阐述了HI的临床特点。结论:出血性脑梗死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CT为诊断HI的可靠手段,及时诊治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探讨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均在脑梗死12h内就诊,给予头颅CT扫描,24h后给与CT平扫与增强扫描,7天后再次CT平扫复查。结果:(1)52例患者入院时的CT平扫中发现21例有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0例额叶及顶叶局部存在脑回肿胀、灰白界限模糊等病变。(2)24~48h CT扫描中发现发现6例存在出血性转化,CT增强扫描中发现8例造影剂外渗。(3)7天后复查CT过程中发现15例出血性转化;(4)52例患者入院7天内CT扫描共诊断出21例出血性转化,发生率高达40.38%。结论:对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及时应用CT扫描可发现早期出血性转化,这对优化治疗方案、提高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HI)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5例HI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因脑梗死症状、体征进一步加重,误诊为进展性脑梗死,占同期HI的27.34%。后经复查头颅CT后确诊HI,误诊时间3~72 h。予相应治疗2周~1个月,其中8例行去骨瓣减压手术,6例行血肿清除手术。出院后随访3个月,基本痊愈7例,好转18例,无效6例,死亡4例。结论对本病缺乏认识,未及时行头颅CT检查是导致本组误诊的关键因素。提示临床遇及类似患者应及时行头颅CT检查以早期确诊,防止病情恶化。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病人发生梗死后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梗死后出血(亦称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infarction.HI)的发生规律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12例H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例占同期住院脑梗死235例的5.1%,入院时即诊断为HI2例,另10例入院时诊断为脑梗死,从脑梗死发生至HI〈8h为1例,〈7d为3例,8—14d为5例,15—21d为1例。梗死部位位于大脑皮质5例,基底节区3例,大脑半球2例,小脑2例。在10例脑梗死患者的常规治疗过程中8例病情无好转或加重,通过复查头颅CT发现为HI。经调整治疗10例预后较好,2例死亡,死亡率为16.7%。结论 ①梗死后出血临床表现不典型;②应适时复查头颅CT;③慎用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关系。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依据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高低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2周内通过复查头颅CT或者MRI,比较2组出血性转化发病率。结果:研究组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病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增加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4):5615-5616
选取60例发病12h内入院的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梗死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CT扫描,分析CT检查结果及分型、表现。结果 60例患者发病1~2d行头颅CT平扫发现3例出血转化,对余下57例患者行增强CT扫描检查诊断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15例,行增强CT扫描患者1周内复查CT平扫发现出血性转化21例,增强CT扫描预测准确率为71.43%(15/21);21例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中边缘型7例(33.3%),中心型5例(23.8%),混合型9例(42.9%)。对大面积脑梗死后患者行早期增强CT扫描预测准确率高,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改善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方法,为治疗出血性脑梗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60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中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舒血宁药物。在治疗2,4,8,12周时复查头颅CT,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舒血宁对于治疗出血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但是患者必须要坚持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肿瘤卒中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2008年收治的12例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的脑肿瘤卒中患者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结果:12例脑肿瘤卒中病例均为急性起病,其早期头颅CT平扫改变与出血性脑梗死表现相似,但在治疗后平扫及增强CT等影像学检查均提示有脑肿瘤卒中可能,分析临床资料或影像学资料后确诊为脑肿瘤卒中。结论:脑肿瘤卒中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不典型时,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出血性脑梗死,通过合理的影像学检查及细致的临床分析,能够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出血性脑梗死的CT征象。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2008年24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CT检查征象。结果在24例中,发现颞顶叶大面积脑梗死合并出血较多见,占13例(54.1%)。结论出血性脑梗死的CT征象为大片低密度脑梗死灶内见点片状高密度灶。  相似文献   

16.
颜永忠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1):2136-2137
【目的】探讨脑梗死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出血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CT(MRI)影像学特点,并对120例患者根据其个体情况停止使用抗凝溶栓类药物,应用脱水剂、止血药、脑保护药以及降压、外科手术等治疗。[结果]120例患者中,基本痊愈21例,显著进步66例,进步31例,死亡2例。【结论】对脑梗死患者早期进行CT(或MRI)复查是早期发现本病的关键;针对不同的患者,要施行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17.
<正>出血性脑梗死在脑梗死中较为常见,并且出血性脑梗死的梗死区脑组织会出现一定的渗血或者形成血肿。脑栓塞造成的大面积脑梗死可间接诱发出血性脑梗死,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1]。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其发生的可能因素是缺血后血管壁的损伤[2]。临床上采用CT及MRI来进行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本研究对98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52例出血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2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经治疗后基本痊愈10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5例,无效2例,死亡3例。结论脑梗死发生出血转化后,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出血性脑梗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出血性脑梗死( hemorrhagic infarction , HI )是指脑梗死后缺血区内继发性出血,又称脑梗死后出血转化。这种梗死后出血既可无临床症状(原有症状除外),又可表现为原有症状的突然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溶栓与抗凝疗法的开展,以及CT、MRI的普遍应用,HI的报道逐渐增多,现已成为脑梗死治疗中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着重就其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脑梗塞临床与CT、MRI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出血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及与头CT,MRI的相互关系。方法:结合临床资料对32例出血性脑梗塞的CT,MRI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出血性脑梗塞多发生在脑梗塞后第3天-3周,病后2周发生的出血性脑梗塞是由于闭塞血管的再通,出血量较大,患临床症状加重或持续不缓解,此时CT可清楚显示梗塞后的出血,病后2周后发生的出血性脑梗塞是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梗塞区域发生渗血,出血量较小,患临床症状缓解,此时MRI可清楚显示梗塞后的出血,血CT无明显改变,CT及MRI均可清楚显示梗塞后的出血,但MRI对斑点状出血的高显率和对亚急性出血的显示,使MRI对出血性脑梗塞的诊断率更优于CT,结论:CT,MRI均为诊断出血性脑梗塞的可靠手段,MIR更为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