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肝硬化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高氨血症的关系。方法采用尿素酶快速试验(RUT),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和血清抗Hp抗体测定,对64例肝硬化患者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和血氨测定。对Hp阳性者给予根除治疗后复查血氨,比较根除治疗前后血氨浓度。结果肝硬化患者Hp感染率为67.2%,在根除Hp治疗后血氨浓度明显下降,与根除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血氨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可导致肝硬化患者血氨升高,根除Hp后可使血氨水平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氨的关系,及根除性治疗Hp对血氨的影响。84例肝硬化高血氨患者,分为Hp阳性组51例,阴性组33例。两组都给予支链氨基酸、乳果糖、基础护肝治疗两周,治疗前后分别测空腹静脉血氨。随后将Hp阳性组随机分两组,A组26例,应用三联疗法治疗一周;B组25例,奥美拉唑治疗一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复查血氨。发现阳性组的血氨与阴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阳性组不同肝功能分级组血氨浓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阴性组则否。Hp阴性组治疗前后血氨浓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阳性组则无显著差异。根除Hp治疗后血氨明显下降(P<0.01),而用洛赛克治疗后血氨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Hp感染与肝硬化患者血氨升高有密切相关性,根除Hp的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并观察根除Hp后肝硬化患者血氨和脑电图的变化.方法 确诊的肝硬化患者52例,经胃镜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明确Hp感染情况,对Hp阳性者进行Hp根除治疗(一周标准三联疗法),方案为奥美拉唑40 mg/d,克拉霉素1.0 g/d,阿莫西林2.0 g/d,停药4周后复查12C尿素呼气试验,转阴性者判断为Hp根除,记录根除治疗前后血氨和脑电图情况.结果 Hp阳性者血氨水平83.04±20.81 mmol/L及脑电图异常发生率为86.1%,均明显高于Hp阴性者(P<0.01<);根除Hp后血氨水平49.10±9.80 mmol/L及脑电图异常发生率3.1%,均明显下降(P<0.01).结论 Hp感染是引起肝硬化患者高血氨及脑电图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根除Hp有助于治疗和预防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4.
唐敏  祝金泉 《山东医药》2007,47(16):16-17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的影响。方法将32例肝硬化患者分为Hp阴性组(E组)12例,Hp阳性组20例(将其分为F组9例,G组11例)。E、F两组行护肝、降血氨标准化治疗,G组在此基础上行Hp根除治疗,疗程1周,治疗前后分别测空腹血氨浓度。结果①32例肝硬化患者Hp阳性20例,Hp感染率62.5%;②治疗前Hp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氨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治疗前不同肝功能Ch ild-Pugh分级与血氨浓度呈明显正相关(P<0.01);④治疗后E、F、G三组血氨浓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⑤三组治疗前后血氨浓度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根除治疗并未使Hp阳性的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进一步降低,提示Hp感染可能与肝硬化高氨血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高氨血症和肝性脑病发病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LJ  Cai JT  Chen T  Lü B  Si JM 《中华内科杂志》2006,45(8):654-657
目的了解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血氨水平、肝性脑病(HE)发病的关系,并探讨根除Hp对血氨水平和HE发生的影响。方法2003年7月-2005年1月在浙江省5个地区收集肝硬化住院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数字连接试验结果、Hp感染情况、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氨水平和HE情况。Hp(+)患者予“奥美拉唑+克拉霉素+替硝唑”1周根除治疗,1个月后查~(14)C尿素呼气试验,并记录患者的神经精神症状和血氨水平。结果(1)共收集肝硬化住院患者457例,Hp感染率60.6%,HE发生率47.5%。检出亚临床肝性脑病(SHE)患者55例,SHE占未发生HE肝硬化患者的47.0%(55/117)。(2)Hp(+)和Hp(-)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分别为(78.4±63.6)μmoL/L和(53.8±51.4)μmol/L(P<0.01);根除Hp后血氨显著下降至(53.5±37.7)μmol/L(P<0.01)。Hp(+)和Hp(-)肝硬化患者H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8.5%比30.6%,P<0.01);根除Hp后HE发生率下降至34.1%(P<0.01)。(3)HE、SHE和肝硬化患者的Hp感染率分别为74.4%、69.1%和53.2%(P<0.05)。三组患者的血氨水平分别为(94.5±75.6)μmol/L、(59.9±49.2)μmol/L和(47.3±33.5)μmol/L(P<0.05)。结论Hp感染是引起肝硬化高氨血症和并发HE的重要因素,根除Hp有利于治疗和预防HE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鹿城区高氨血症和肝性脑病发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60例住院肝硬化患者临床资料,并检测患者Hp和血氨水平及肝性脑病症状、数字连接试验结果等。Hp阳性者采用Hp三联根治疗法治疗1周,并于1个月后复查空腹下血氨水平,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其Hp感染情况。结果 60例肝硬化住院患者,其中Hp感染者为37例,占61.7%;肝性脑病者为28例,占46.7%。肝性脑病和亚临床肝性脑病及肝硬化无肝性脑病患者发生Hp感染率分别为75.0%(21/28)、66.7%(10/15)、29.4%(5/1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性脑病和亚临床肝性脑病及肝硬化无肝性脑病患者血氨水平分别为(95.1±51.2)μmol/L、(60.2±19.8)μmol/L、(47.5±14.6)μmol/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氨水平、上消化道出血、Child-Pugh、肝肾综合征及血红蛋白量为肝性脑病发生危险因素。结论根治Hp可有利于临床预防及治疗肝硬化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7.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对肝硬化病人血氨浓度影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阐明合并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 ,抗Hp治疗对血氨浓度影响的意义 ,对 6 3例此类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治疗组采用联合口服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灭滴灵 ;并以单纯服用奥美拉唑为对照。治疗组及对照组 ,用药前、二周后及四周后 ,分别行自身及组间对比。结果显示 ,治疗组血氨浓度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 <0 .0 1) ;而且发现单用奥美拉唑组前后自身对比 ,血氨浓度明显升高 (P <0 .0 1)。根治Hp对降低血氨 ,避免诱发肝性脑病至关重要。强抑酸剂使胃内较长时间 pH >6 ,可使Hp尿素酶所产氨大量弥散入血 ,致血氨升高。提示临床上应充分重视对合并Hp感染的肝硬化患者的抗Hp治疗 ,并应警惕此类患者长期单纯使用强抑酸剂有致血氨升高之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肝硬化患者高血氨的作用以及根除治疗对血氨的影响。方法100例肝硬化高血氨患者,分为HP阳性组58例,阴性组42例。两组都给予口服乳果糖15mg,3次/日等一般治疗一周,治疗前后分别测空腹静脉血氨。随后将HP阳性组随机分两组,A组30例,以奥美拉唑20mg,2次/日,阿莫西林1.0,2次/日,替硝唑1.0,2次/日,疗程一周;B组28例,奥美拉唑20mg,2次/日×一周,治疗结束及一个月后测空腹静脉血氨(血氨正常值为<75μmol/L)。结果100例高血氨患者中HP阳性58例(58%),肝硬化HP阳性组血氨浓度103.4±9.1μmol/L,高于HP阴性组血氨浓度80.6±16.9μmol/L,P<0.05。经一般治疗后HP阳性组血氨浓度为99.8±18.6μmol/L,与治疗前比较P>0.05,而HP阴性组血氨浓度为41.5±13.7μmol/L,与治疗前比较P<0.01。根除HP治疗后血氨55.6±18.9μmol/L,明显下降(P<0.01),而用洛赛克治疗后血氨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P感染可使肝功能异常的肝硬化患者血氨升高,根除HP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氨。故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或疑有早期肝性脑病者,应明确是否合并HP感染并及时根除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和肝性脑病(HE)发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肝硬化患者,详细记录H.pylori检测结果、血氨水平、数字连接试验(NCT)结果、HE临床症状。其中71例H.pylori阳性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克拉霉素缓释片+奥硝唑胶囊进行根除治疗,1周后复查血氨。结果H.pylori阳性肝硬化患者的血氨水平及HE的发生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的肝硬化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ylori阳性者中观察组行H.pylori根除治疗,血氨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使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升高,根除H.pylori治疗对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肝性脑病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对21例HP阳性的肝硬化患者采取根除HP的治疗,并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氨浓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探讨了4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氨浓度的改变及其与血氨基酸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氨浓度明显比正常人高,p<0.01,(2)血氨与羟脯氨酸、苏氨酸、甘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乙醇胺呈显著正相关。本文结果提示,与肝性脑病一样,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氨升高可能与亚临床肝性脑病的发生有关。故用来治疗肝硬化和肝性脑病的氨基酸溶液不宜含有羟脯氨酸、苏氨酸、苏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乙醇胺等。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血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被公认是许多消化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子,关于Hp感染与肝硬化高氨血症关系的研究已是热点之一。本文通过观察Hp感染的肝炎性肝硬化患者Hp根除治疗前后血氨浓度的变化,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肝硬化血氨浓度及其与肝功能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48例住院患者(男34例,女14例),年龄32~75岁,平均52岁。经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B超或CT及胃镜检查,均确诊为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6例、B级15例、C级17例。既往均无酗酒及血吸虫感染史。入院前4周内均未行抗Hp治疗。方法①Hp感染…  相似文献   

13.
肝硬化可并发肝性脑病、心肌损害及糖尿病。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 (Hp)的感染率接近 70 % [1] 。有研究表明 ,Hp感染与肝性脑病、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胃外疾病密切相关[2 ] 。我们通过测定肝硬化患者血氨、肌钙蛋白T及血糖含量 ,对Hp感染是否参与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进行了探讨。一、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1998年 1月~ 1999年 12月住院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 14 0例 ,经检测Hp后筛除可疑感染者 9例 ,余 131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 10 3例 ,女 2 8例 ,年龄 38~ 76岁 ,平均 5 1.4岁。经病史、临床、实验室及B超检查等确诊 ,排除肺、肾疾…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患者之凝血功能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患者之凝血功能变化。方法 109例肝硬化患者及其健康家属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测定PT、PTA、PLT、A。结果 肝硬化组PT值明显延长,PLT、A值明显下降(P<0.001),且随肝功能分级愈差,PT值愈延长,PTA值下降愈明显(P<0.01~0.001),PLT值下降亦愈明显。脾切除者与未切除者比较,PLT值显著上升(P<0.001),PT、PTA值亦有所改善(P<0.05)。有腹水者与无腹水者比较,PT值明显延长(P<0.01),PTA、PLT值下降(P<0.05)。并发感染、肝性脑病者与无感染、无肝性脑病者比较,PT值明显延长(P<0.05~0.01),PTA值下降(P<0.05),PLT值无明显改变(P>0.05)。而并发原发性肝癌、消化道出血者与无原发性肝癌、无消化道出血者比较,PT、PTA、PLT值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且肝功能分级愈差,凝血功能障碍愈明显。肝硬化有腹水、并发感染、肝性脑病者,凝血功能障碍更严重。并发原发性肝癌、消化道出血者与无原发性肝癌、无消化道出血者比较,凝血功能无明显差异。而脾切除术不仅可改善脾亢,凝血功能亦有改善。  相似文献   

15.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及其临床意义。以163例乙肝患者为研究对象,检测Hp感染及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复制指标,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急性乙型肝炎患者Hp感染率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性,慢性HBV感染者Hp感染率显著升高,有显著性差异;HBV复制指标阳性率在Hp感染组明显高于Hp非感染组,差异有显著性;慢性HBV感染者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明显增高;Hp根治后,肝功能无明显改变,但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氨水平明显下降。提示慢性HBV感染者Hp感染率明显增高,在慢性肝病患者中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为Hp感染的危险因子,Hp感染的慢性HBV感染者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根治Hp感染有助于防治肝性脑病。  相似文献   

16.
李丹  张才江 《肝脏》2020,(3):313-316
目的研究溶血磷脂酸受体(LPAR)、自分泌运动因子(ATX)在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肝性脑病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A组),选择同期收治的肝硬化未伴肝性脑病患者30例(B组)作为对照组。测定AST、ALT、Alb、TBil、血氨、BUN、SCr、LPAR1、ATX、WBC、PT水平。结果两组患者血氨、Alb、TBil、SCr、BUN、PT、LPAR1和ATX等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发现:血氨、Alb、TBil、BUN、PT、LPAR1和ATX是肝性脑病发生的影响因素。LPAR1与血氨、Alb、TBil、BUN和PT呈正相关;ATX与血氨、Alb、TBil、BUN和PT呈正相关。结论LPAR1和ATX是肝硬化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且与肝性脑病患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 (Hp)是一常见致病菌 ,其尿素酶活性可分解尿素产氨。在肝硬化患者中Hp感染率高达 43 %~72 %。肝硬化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受损与门脉高压 ,其并发症肝性脑病是肝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 ,血氨升高为其常见诱因。本研究旨在观察肝硬化患者Hp感染后血氨浓度变化及其与肝功能、门脉高压的相互关系 ,同时观察根除Hp对血氨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2 0 0 0 - 0 6~ 2 0 0 1- 0 8住院和门诊就诊病人 48例 ,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内镜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肝硬化诊断。所有患者 1个月前未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8.
肝性脑病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肝性脑病常可发生于失代偿肝硬化或各种重型肝炎,指导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诱发因素固然重要,但对已发生的肝性脑病,在去除诱因的基础上采取包括药物治疗在内的综合治疗更为迫切,其中,药物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一些常用的药物。降血氨治疗动物实验和临床患者监测表明,血氨与肝性脑病的症状和脑电图异常程度相关,所以,氨中毒仍然被认为是肝性脑病的重要机制。而且,降血氨治疗对于缓解肝性脑病的症状有效,所以,降血氨是肝性脑病药物治疗的主要部分。减少氨的产生与吸收1. 乳果糖 乳果糖是人工合成的双糖(6 半乳糖5葡萄…  相似文献   

19.
《肝脏》2015,(9)
<正>为提高对肝硬化导致的高血氨症及肝性脑病的临床诊疗水平,从而改善对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和《肝脏》杂志社与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合作设立"ECHO临床病例征集项目",病例征集范围为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显性肝性脑病)或肝源性高血氨症患者,旨在进一步推进肝功能衰竭及肝硬化治疗的发展,为中青年医师提供学术交流的  相似文献   

20.
《肝脏》2015,(8)
<正>为提高对肝硬化导致的高血氨症及肝性脑病的临床诊疗水平,从而改善对肝硬化患者的管理,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和《肝脏》杂志社与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合作设立"ECHO临床病例征集项目",病例征集范围为肝性脑病(轻微型肝性脑病/显性肝性脑病)或肝源性高血氨症患者,旨在进一步推进肝功能衰竭及肝硬化治疗的发展,为中青年医师提供学术交流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