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备受关注。我们概述了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对更好地使用阿司匹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阿司匹林于18世纪已作为解热镇痛剂应用于临床.1971年Vane发现此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抑制血小板功能.此后对此药的抗栓作用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和应用.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3.
蔡建华 《医学综述》2012,18(1):139-141
缺血性脑卒中(IS)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抗血小板治疗在IS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场上有很多类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都被广泛用于IS预防,治疗方案各异。研究发现在IS的一级预防中,主要推荐使用的是阿司匹林,而在IS的二级预防中,第一治疗应当给予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或者单用氯吡格雷。现就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在预防IS的主要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寻找抗血小板聚集药预防IS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病因是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纤维斑块突入动脉腔使管腔狭窄;纤维斑块发生复合病变,引起出血、坏死、溃疡、钙化和附壁血栓形成。破溃后粥样物质进入血流成为栓子、房颤附壁的脱落血栓,使远端小动脉发生栓塞;附壁血栓形成又加重管腔的狭窄甚至使之闭塞。梗死区出现组织细胞坏死、梗死边缘地带发生组织细胞损伤。活血化瘀: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血管、降血脂治疗,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基本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张海峰  张丽  杨子超 《医学综述》2012,18(10):1502-1505
阿司匹林被广泛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阿司匹林抵抗(AR)是指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仍有血栓事件发生或者血小板功能不能有效被抑制。导致这种现象的确切原因较复杂,包括不适当应用药物的相互作用,剂量不足,环氧化酶1基因的多态性,感染,代谢疾病等。大量循证医学研究证实,实验室诊断AR的患者,其脑血管事件风险,致死和非致死的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高于阿司匹林敏感者。对应用阿司匹林患者定期检测血小板功能,规范、联合、个体化用药可减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率,减少血栓性事件,使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脑卒中的发病占脑血管疾病的50%-60%。脑卒中在很多国家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原因。尤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占整个腑卒中60%-80%,且致残率及致死率很高,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有益的。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中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药物。现将有关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在用药治病时,医生最害怕出现的情况就是药物不起效。在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时也存在这样的情况。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防治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显示,每天服用100毫克的阿司匹林可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栓塞事件的发生,使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及脑卒中的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证实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观察多个因素和阿司匹林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 10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2天内完成首次静脉血采集,之后除接受同等治疗外,所有患者服阿司匹林100 mg,连服10天,服用最后一剂后24 h内完成第2次采集.检测最大血小板聚集率.结果 阿司匹林抵抗(AR)存在,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AR发生率为8.73%,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为26.21%,阿司匹林敏感(AS)为64%.在AR或ASR患者中血小板聚集与糖尿病、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等因素无关.结论 AR在脑梗死患者中确实存在.若有AR存在,应及时换用其它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长期服用,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未来抗血小板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阿司匹林用于临床已近百年,但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特性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才被人们所认识。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阿司匹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地位已经确立,其预防作用与他汀类药物相当,并且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安全性。方法查阅近3年来的有关文献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综述。结果我们研究表明:小剂量阿司匹林并不安全;参蛭心脑通胶囊可取代小剂量阿司匹林安全有效地进行冠心病、脑梗死的1级预防和2级预防。结论中药可替代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汉族冠心病(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方法:对于入选的CAD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测定用药7天后血小板聚集力和血栓烷素(TXB2)的含量;测定6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指标作为基础值,之后综合判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观察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的178例CAD患者,6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11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药7天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程度均大于80%;TXB2含量明显降低。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汉族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可以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应。  相似文献   

12.
1急性缺血性卒中1.1证据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已经评价过阿司匹林的作用,尚未评价过其他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包括噻氯吡啶、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双密哒莫的复合制剂)。目前已经完成两个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包括国际脑卒中试验(IST)和中国急性卒中试验(CAST)。两项研究均在卒中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和观察阿司匹林100mg,1次/晚和1次/晨两种服法在高血压治疗中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方法:2009年3月~2010年9月单纯高血压患者68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4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1次/晚.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1次/晨.结果:实验组检测血栓素B2(TXB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阿司匹林100mg,1次/晚的服法抗凝作用优于100mg,1次/晨.或晚100mg顿服效果比较.  相似文献   

14.
随着对阿司匹林作用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其在心、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均显著下降,阿司匹林已成为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石。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近年来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备受关注.我们概述了阿司匹林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对更好地使用阿司匹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阿司匹林应用于临床已逾百年,但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特性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阿司匹林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地位已经确立,其预防作用与他汀类药物相当,而且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阿司匹林抵抗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哈尔滨地区心脑血管病患者中发生阿司匹林抵抗(AR)概况,并探讨其预测因子。方法110例病情稳定的心脑血管病住院患者,每日服用阿司匹林100mg,连服7天,第8天晨起采取空腹静脉血,分别以二磷酸腺苷(ADP)和花生四烯酸(AA)为诱导剂,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患者中AR发生率为0,阿司匹林半敏感(ASR)者占7.3%,女性较多(男:女,75.6%与40.5%,P=0.002),吸烟者亦较多(37.5%与17.5%,P=0.001)。结论阿司匹林用于抗血小板治疗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心脑血管患者中,若有AR或ASR存在可选用其他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预测AR及抗血小板治疗个体化,将是抗血小板治疗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脑血管病病人血栓弹力图(TEG)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249例,根据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AA组,n=141)、氯吡格雷组(ADP组,n=2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组(双联组,n=88),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病人血小板抑制率,分析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双联组的AA途径和ADP受体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47±19.69)%和(68.08±28.12)%,均高于AA组的(77.71±29.7)%和ADP组的(52.57±26.97)%(P<0.01和P<0.05)。双联组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为6.82%和11.36%,均低于AA组的21.99%和ADP组的30%(P<0.01和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心脑血管病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接受标准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病人存在抗血小板抵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抗血小板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汉族冠心病(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方法:对于入选的CAD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测定用药7天后血小板聚集力和血栓烷素(TXB2)的含量;测定60例正常对照组的相应指标作为基础值,之后综合判断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此外观察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入选的178例CAD患者,68例有心肌梗死病史,110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用药7天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程度均大于80%;TXB2含量明显降低。未见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结论:汉族CAD患者每日应用阿司匹林100mg可以达到有效的抗血小板聚集的效应。  相似文献   

19.
李莞 《求医问药》2011,(12):49-49
阿司匹林是预防心脑血管病的一线药物,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消炎、抗风湿、抗血小板凝聚等功效。迄今为止,全球已完成了300余项关于阿司匹林的临床试验。大量的试验数据显示,有发生心脑血管栓塞风险的人若每日服用75~150毫克的阿司匹林肠溶片,可有效地预防心脑事件的发生,而且很少会发生不良反应。但是,有发生栓塞性心脑血管病风险的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及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等特殊人群应怎样使用阿司匹林,仍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赵洋 《中国医学杂志》2005,3(7):437-438
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己有数十年的历史,在抗栓治疗领域拥有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是其他抗小板药物所不可比拟的。这些研究的受试人群涉及各种危险分层,既包括明显健康的低危个体也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或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时间有短至几周也有长至数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