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了解大兴区农村居民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为改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7年,在北京市大兴区抽取部分农村居民进行调查。[结果]调查538名农村居民,导致高血压发病的9个问题全部认知的占10.41%,导致糖尿病发病的9个问题全部认知的占0.37%,预防流感6项措施全部认知的占8.18%,预防痢疾等肠道传染病7项措施全部认知的占5.95%。目前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为电视的占90.52%、广播占39.59%、报纸占30.11%,最希望获取健康知识的渠道为电视的占78.81%广播34.39%和健康大课堂30.86%,最希望得到的健康知识为预防慢性病知识、合理饮食知识的分别占76.58%、62.45%。[结论]大兴区农村居民健康知识有待提高,今后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应以电视、健康大课堂和广播为主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以社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开展以来北京市农村居民健康教育需求的变化情况,为今后开展农村健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2007年和2010年北京市农村居民健康需求调查的资料,进行健康知识认知、获取及希望获取健康知识途径的比较研究,应用U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各项慢性病危险因素及传染病预防措施的认知情况较2007年均有所提高;高血压、糖尿病、流感和肠道传染病的相关知识中,正确认知率提高最显著的分别是食盐摄入过多、缺乏体育运动、接种流感疫苗和消灭蚊蝇蟑螂,率差分别为18.5%、20.5%、10.5%和5.5%;与2007年相比,2010年农村居民通过健康大课堂、医生咨询和宣传栏(画)途径获取健康知识的人数增加,率差分别为33.5%、15.2%和5.1%;希望通过健康大课堂和医生咨询途径获取健康知识的人数也有所增加,率差分别为25.6%和11.1%。结论 2010年北京市农村居民健康知识认知情况好于2007年,健康教育工作初见成效。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继续加强对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的普及,完善健康大课堂及医生咨询等活动形式和内容,以满足农民的健康知识需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济南市广大农村居民的健康情况以及农村健康教育的现状、需求、利用及其影响因素,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相关建议.[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并采用自行设计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调查表,对济南农村地区的248户常住人口进行调查.[结果]①济南市中区农村居民健康教育水平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均有关;②人群对不同类型疾病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知、信、行有着较大的差异;③农村居民对公共卫生需求最迫切的为妇女儿童保健.[结论]广泛传播健康教育知识,健全乡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同时逐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其与健康教育工作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农村居民对部分疾病防治知识、行为和健康教育需求情况,为开展农村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调查地点,在被抽取的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再随机抽取4个自然村,以抽中的自然村中的所有15岁以上的本地和外来居民作为被调查对象,自行编写调查问卷,对抽取的两个人群进行疾病防治知识、行为和健康教育需求调查。结果 本地和外来居民对部分(重点传染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知识平均知晓率分别为66.7%和53.7%,外来居民疾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的形成率明显低于本地居民;本地居民对开展健康教育认知度高,本地和外来居民对组织讲座和发放宣传资料的需求各有侧重。结论 农村居民对部分疾病的防治知识有一定掌握,但总体疾病相关知识答对率不高,尤其是外来居民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的更差;为提高居民的疾病防治知识和帮助居民自觉采纳健康行为,应根据不同人群采取多样化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天津市西青区农村居民健康教育需求,为今后在农村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2个镇3个社区/村,调查在当地居住满6个月、15岁以上能独立回答问题的居民.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调查及电话调查.结果 共收回问卷4 467份,实际有效问卷4 341份,有效回收率为97.18%.居民希望获得的健康知识居前三位的是传染病防治知识(62.33%)、慢性病防治知识(45.17%)及家庭急救知识(44.16%),不同年龄及地区居民对各类健康知识的需求不同(P<0.05).目前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电视(89.84%)、报纸、杂志(65.08%)及医生咨询(33.64%),而希望获得健康知识的途径主要为电视(83.26%)、医生咨询(75.59%)及报纸杂志(35.23%).结论 应根据不同年龄及地区居民健康知识需求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农村居民的健康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6.
赵莹颖  何朝  郑奇光 《职业与健康》2010,26(24):2962-2964
目的了解北京市顺义区农村居民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和健康教育需求现状,为改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干预对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按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原则,抽取570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顺义区农村居民对高血压8个主要危险因素全部认知的占22.5%,对糖尿病7个主要危因素全部认知的占25.0%,居民对流感的4个主要预防措施全部认知的占80.4%,对预防肠道传染病的4个主要措施全部认知的占81.1%。居民主要希望通过电视(60.9%)、医生咨询(59.8%)、健康大讲堂(41.8%)的方式来获取健康知识;而目前主要是通过电视(72.7%)、广播(50.1%)和报纸(40.09%)方式获取知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被调查对象健康需求情况有所不同,年龄越大健康知识需求越强烈。结论北京市农村居民需要掌握慢性病预防知识,今后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应以电视、健康大课堂和广播为主要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门头沟区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门头沟区农村居民健康状况及健康需求,分析门头沟区农村居民目前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方法采用北京市健康教育所设计的调查问卷,按照等距抽样原则,抽取900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厕所卫生条件外农村居民卫生保健状况较好,调查比例均在70%以上,农村居民总吸烟率为38.9%,47.6%的农村居民做过健康体检,83.7%的农村居民去年没有患病,农村居民对慢性病知识的需求占44.9%。结论改善农村居民的厕所卫生条件,加强控烟工作力度,提高农村居民体育锻炼和健康体检的积极性,增强农村居民对隐患疾病的认识,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讲座将是今后我们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四川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的健康需求及影响因素,为精准扶贫、健康扶贫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在提高卫生服务利用率、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推进健康四川建设、尽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挥积极的作用。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373名秦巴山区农村居民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结果调查农村居民373名,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4.9%;健康知识知晓率偏低,健康危险因素普遍存在。调查对象对疾病预防知识、合理膳食、药物应用知识等的健康需求分别为80.5%、60.6%、54.7%;对定期体检、健康知识咨询、免费义诊、饮食指导等卫生服务需求分别为78.6%、66.8%、54.2%、53.8%。89.3%的调查对象选择在村卫生室和镇医院就诊。结论针对农村居民对健康知识和卫生服务的需求,应加强健康教育,加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合理配置卫生服务资源,提高秦巴山区农村居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农村居民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居民健康教育的需求与现状,为制定农村健康教育工作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5岁~64岁的村民2400名;使用国家统一编制的问卷进行入户询问调查。结果农村居民总的健康知识知晓率为39.0%,健康行为形成率为45.8%;高血压防治等方面的特定知识和行为水平较低,他们最希望获得的卫生知识依次为营养与饮食、传染病防治和慢性病防治;使用较多的传播媒介依次为电视、医生、报纸和广播。结论农村居民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有所提高,但总体水平仍比较低,安徽省农村健康教育工作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睢县农村居民肠道传染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KAP)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随机选择的297名农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本次调查肠道传染病相关知识平均知晓率较低,为37.9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家庭年收入是知识得分的影响因素;村别和文化程度是态度得分的影响因素;婚姻状况和态度得分是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结论应对当地农村居民开展长期、有针对性的肠道传染病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健康知识宣教在天津市河西区传染病预防中的效果。[方法]分别2006年1月~2009年12月对天津市河西区居民进行传染性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于2006、2007、2008及2009年分别抽取500名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呼吸、消化、泌尿及其他)、感染率及卫生习惯情况等。[结果]经调查统计发现,随着年份的增加,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优良率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9年相关知识知晓情况优良率明显高于其他年份,传染率低于其他年份,卫生习惯优良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年份,经比较,P﹤0.05或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强健康知识宣教对于增强居民传染病预防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贵州省城乡居民传染病相关知识技能和行为的情况,为提出相关健康教育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对象,使用国家统一制作的调查问卷进行面对面询问式调查。结果少数民族与汉族、城市与农村居民、不同文化程度居民间传染病知识技能与行为存在差异。居民普遍对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误解,结核病的症状、免费治疗政策、规律服药知晓率较低,虫媒传染病的知晓率低于10%,具有识别"药品标签"能力的在城乡分别为29.8%和9.8%,会使用体温计者不足50%,"吐痰行为"正确率低于5%。不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相关知识技能与行为的得分有差异。结论健康教育是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重点加强针对农村居民、少数民族、低文化程度人群的传染病防治健康教育,发展社会经济、文化、教育也是提高全民健康素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北京市农村居民的健康教育需求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合理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年龄≥13岁的农村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调查5310人。结果北京市农村居民对常见慢性病各危险因素的认知正确率均在50%以上,对常见传染病各项预防措施的认知正确率在80%以上,认知水平与地形、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有关。农村居民希望获取的健康知识,前3位依次是合理饮食(77.1%)、预防慢性病(67.8%)和预防传染病(64.0%);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前3位的是电视(71.7%)、健康大课堂(44.2%)和广播(34.2%);而希望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前3位的依次是电视(63.0%)、健康大课堂(55.4%)和医生咨询(40.0%);地形、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居民对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的选择。结论农村居民对传染病的认知情况好于慢性病;农村居民的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对健康教育内容和途径的选择,均与地形、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应因地制宜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村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调查安徽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六类健康问题现状,并进行城乡相比分析,为今后制订合适城乡居民的健康教育规划提供根据。方法采用PPS抽样,选择安徽省15~69岁城乡居民3 213人,使用2012年度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城乡居民对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预防、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以及健康信息等六类的知晓率有显著差别,农村居民低于城市居民。结论应加强农村居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探索适合城乡居民的健康知识传播途径,针对六类问题的单薄环节,积极开展健康干预,从而提高安徽省城乡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依据《健康上海行动(2019—2030)》,结合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分析健康素养提升中存在的问题,探寻可能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方法】采用2008—2018年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数据及结果,进行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总体分析和不同年份、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域的对比分析。【结果】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18年为28.38%,较2008年绝对值上升了21.41个百分点,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3.61%,其中传染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医疗三方面素养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居民相对城市居民健康信息、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技能三方面素养水平差距较大。【结论】上海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升显著,今后健康教育内容应强化传染病防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医疗三方面,健康教育形式、方法应区分老年、中青年、高低文化程度等不同群体,同时应建立和强化权威健康教育信息发布平台,完善审核机制,提升发布能力,使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能够及时获得权威、可靠的健康教育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流动人口三种人群常见多发传染病知识与技能,并进行干预前后调查,比较干预效果,了解三种人群传染病健康教育现状,评估和改进干预策略,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宁夏、山西、山东选择城乡居民和流动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传染病知识方面,除"乙肝传播途径"外,其余传染病知识知晓率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P<0.05)。传染病行为方式选择方面,除"不与别人共用牙刷、剃须刀"外,其余行为正确率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有显著提高。阅读理解方面,干预后5道题回答正确率均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干预前后三种人群在传染病知识、行为、阅读理解能力和现场行为操作方面有明显差异。以大众传播为主,结合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的综合干预措施是提高城乡居民和流动人口的传染病知识与技能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汶川县、理县部分地区地震后卫生状况及居民灾后卫生与健康教育需求,为地震灾区卫生防疫与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地震发生后第14~36天,在四川省理县和汶川县部分城乡居民点进行卫生现状与需求调查,调查访谈受灾居民90人。结果城乡各安置点饮用水供应充足,食品供应基本充足。居民最急需的是帐篷(81.1%)。81.0%的居民认为厕所蹲坑数量能满足需要,66.7%的居民认为厕所比较脏或很脏。92.2%的居民地震后从不饮用生水。8.1%的居民能做到生熟刀板分开。24.6%的居民能将剩菜剩饭煮透后再吃。近一半农村居民没有获得过任何形式的健康教育。82.0%的居民希望获得传染病防治知识,地震后城乡卫生状况与居民卫生需求在多个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地震后农村地区厕所卫生、垃圾处理等问题较突出,农村居民卫生防病知识和技能还很欠缺。卫生工作者与村干部在健康教育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