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战场的开辟迫在眉睫,苏联迫于战争需要,于1941年提出开辟第二战场,英美由于自身利益考虑,一再推迟开辟第二战场的时间,直至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取得巨大贡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转折时,苏美迫于形势需要,同意1944年在法国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由此可知,第二战场是战时的苏联与英美之间关系的试金石,从而反映了美英苏之间的冲突和合作。  相似文献   

2.
开辟“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影响战争全局的重大军事行动。苏德战争爆发后,前苏联处境极为不利。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尽快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军,减轻苏联压力,改变战场形势。但是由于英苏两国互相不信任,丘吉尔政府的战略重点在于保卫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所以1941年英国最终没有开辟“第二战场”  相似文献   

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法采取了绥靖主义政策,企图将苏联首先拖入对德国的战争,苏联被迫实行了民族利己主义的外交政策。在苏德发展关系的过程中,苏联只顾及自身的安全,不顾及欧洲的安全,只攫取领土、资源和人口,不顾及国际正义与责任,大力发展与德国的战略关系。苏联采取的民族利己主义外交政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催化剂,是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建立的绊脚石,是强权政治的遮羞布,在后果上,它与英法的绥靖主义政策有异曲同工之效。  相似文献   

4.
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是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的重要思想.毛泽东既是“第二次结合”的倡导者,也是“第二次结合”的开拓者.在毛泽东启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结合”的过程中,苏联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与参照体系.它为毛泽东提出“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提供了契机,为毛泽东揭示“第二次结合”的基本内涵提供了借鉴,促成了毛泽东“第二次结合”标志性理论成果的创生,为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英国和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 30年代 ,在世界安全制度无法有效应付战争危机的形势下 ,苏联及时提出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正确主张。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它们决定了英国在这一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在英国对苏联上述主张所持消极立场的严重影响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欧洲也未能出现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阵线。英国的消极立场 ,源于对希特勒德国的错误认识、祸水东引心理及错误的外交战略 ,亦与美国对集体安全的冷漠态度有一定关系。英国是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伟大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已经五十多年了。战后五十多年来,在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中,西方及前苏联等国史学界都竭力强调、夸大各自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对在二战中做重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的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却是轻描淡写,或者视而不见。近年来,我国史学界对二战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发现、整理了丰富的资料,用事实充分肯定了中国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处境不利时,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国,减轻苏联的压力。丘吉尔先是以种种借口拒绝,继而又千方百计进行拖延。其拖延手法,一是迅速制定英国的战略计划,把战略重点放在中东北非;二是在美国参战后,想方设法把美国兵力吸引到西北非洲,不让它为苏联开辟西欧第二战场;三是在北非战场取得胜利后,极力主张开辟巴尔干战场,继续阻挠开辟西欧第二战场。结果,开辟第二战场一事被拖了近三年。  相似文献   

8.
第二战场的开辟对于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结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开辟打击和消耗了德军的军事力量,加强了苏美英之间的团结合作,减轻了苏德战场上苏军的压力,增强了欧洲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保证了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9.
论二战前夕苏联的外交失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二战前外,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是外交上的一大失误。当时选择拖延谈判的策略要优于与德签约。应当吸取历史的教训。  相似文献   

10.
“二战”初期,加拿大总理派遣其私人代表金尼赛德秘密出访华盛顿,与罗斯福总统频繁会谈,在英、美之间斡旋,为成功解决影响英、美结盟的英国舰队问题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加、美在频繁的外交互动中也累积了足够的战略互信,为加、美安全同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周茜 《金陵瞭望》2009,(10):38-39
“在南京解放的历史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如雨花石般绚烂多姿、坚硬无比,却叉如无名草般默默无闻、鲜为人知,他们用智慧谱写了一曲如虹的浩歌,他们用行动成就了一页光辉的篇章。他们就是始终战斗在国民党心脏地区的南京地下党。”  相似文献   

12.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20年间,英国背离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外交,理想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英国的外交政策。无论是20年代倡导依靠国际联盟以实现集体安全,还是30年代主张通过大国协作保障欧洲和平,都使这一时期英国外交政策深深地打上了理想主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3.
美国文学中存在地方色彩,英国19世纪的文学中也存在“英国色彩”:简·奥斯丁的中产阶级婚姻观,狄更斯笔下的童工悲惨遭遇,萨克雷书中的资本主义上层社会,艾米莉·勃朗特的荒原意象和哈代的韦撒克斯的乡村生活,共同形成英国19世纪文学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英国推行了绥靖政策。这是一种失败的政策。英国认为德国的扩张是有限度的,是可以满足的,其结果是刺激了德国侵略的欲望。英国认为和平是可以维持的,否认战争的不可避免性,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安抚德国,最后却仓促地卷入了战争。英国多方面压制法国,破坏了法国的同盟体系,削弱了法国的力量。在与苏联谈判过程中,英国缺乏对谈判的准备和与苏联联合的诚意,对苏联的作战能力持怀疑态度。同时,英国担心苏联趁机扩张,导致谈判失败。探讨"二战"爆发的原因,吸取绥靖政策的教训,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5.
太平洋战争前 ,英美奉行“先欧后亚”战略方针 ,在远东方面根本没有一个整体防御战略。太平洋战争后 ,英美在“欧洲第一”总战略不变前提下 ,不断调整其远东政策 ,特别对中缅战场的战略方针。但由于英美各国在远东地区利益差异及在缅甸问题上的不同态度 ,导致了盟军在中缅战场上的失利。  相似文献   

16.
美国在北非地中海开始实施“先德后日”战略并取得成功,与中国所付出的战略代价和所作的战略支持密不可分。这期间中国战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没有减低,反而因盟国战略投入的不足而战略责任更加艰巨。中国战场的保持仍然是美国实施全球战略的基本前提之一。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南进战略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从历史上看,一方面日本与英美等国在远东地区矛盾由来已久,另一方面它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它既是中日战争长期化的结果,也是欧洲战场上德军胜利的鼓舞。  相似文献   

18.
海涛 《山西老年》2008,(2):12-13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的第一场现代局部战争。在狭窄的朝鲜半岛上,美国倾泻330万吨弹药,相当于二战总耗量的一半、后来海湾战争的30倍。  相似文献   

19.
在本世纪初的一次任务中,一架“捕食者”传回的画面中出现了一个大胡子,被美军判定为本-拉丹。但当时“捕食者”还没有挂武器,就命令海军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当半个多小时后“战斧”飞到那里时,“大胡子”早就没了人影。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大后方战场,共同构成全民族抗战的完整图景,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三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互相联系、互相融通的关系。三个战场各有其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特征,国共双方在三个战场上又团结又斗争、又联合又斗智,在共同抗日这个民族大义和民族担当的大问题面前表现出不同的胆识和作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和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成长是个曲折、艰难、复杂的过程。把大后方视为一个特殊形式的战场,有其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最主要的是,这是当时全民抗战,保卫每一寸国土,寸寸山河寸寸金,每寸山河都是神圣领土不容侵犯的“全民大战场意识”的反映。本文提出“三个战场”的理论,并通过对三个战场的特点和作用进行历史的、辨证的分析,以证明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引领的全民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日民族革命的主要形式,它的基础是国共合作,它从民族最终命运的价值观上,体现了国共两党同是一个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起着引领作用的主体力量。抗日战争三个战场的胜利,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中国人民力量的空前壮大和全民族的空前觉醒的胜利,它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作出了特殊的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