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探索符合生态美学的城市空间营造方法,首先分析中国生态美学理论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空间营造原则,并从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性、意境营造以及本土文化的可识别性3个方面来探讨城市空间的营造方法。研究得出:中国生态美学理论主要由马克思生态审美观、中国传统生态美学理论以及西方生态哲学和美学3部分构成;探索生态美学下中国城市空间的营造方法,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和谐共生以及文脉延续3个原则。空间营造的方法有3条:一是可以通过植物、水以及土地资源三者的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和综合治理对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性进行营造;二是可以通过主题确定、序列安排、象征隐喻来对城市空间进行意境营造;三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因势利导和对历史人文景观的古为今用,对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进行营造,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同时,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2.
刘岩 《硅谷》2009,(10):184-184
敦化市建设为园林城市,进而创建生态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优势,是理想的发展目标。结合敦化的城市总体规划和敦化的自然、人文资源,探讨对敦化生态城市建设的初浅构想。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的创新方法与案例解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余森林  喻娇 《包装工程》2018,39(12):15-19
目的拓展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的思路,解析不同类别的可持续性产品设计案例,探讨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的创新方法及其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剖析,从"末端治理"来分析废弃物再利用的设计,从"源头干预"来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从"共享服务"来分析产品与服务系统设计,从"消费公平"来分析弱势群体的社会和谐设计,从而归纳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的创新方法。结论可持续性产品设计创新方法必须将关注重点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从实体产品扩展到产品服务系统,从物质文化领域扩展到精神文化领域。可持续性产品设计的内容,应该同时关注产品的"生产系统"与"消费系统",将产品与服务系统有机融合,提升产品的使用效率与生态品质,促进全社会的消费公平,体现设计的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为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贡献设计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吴余青  朱奕苇 《包装工程》2023,44(16):440-446
目的 探索符合生态美学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策略。方法 从生态美学视角出发,提出符合生态美学的公共设施的生态特征和设计原则,并从实用性、可持续性和可识别性3个方面来探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策略。结论 符合生态美学理念的城市公共设施具有可循环再生、可重复使用、材料节约化以及设计简洁化4个特点。因地制宜、和谐共生、文脉延续和兼顾美观是生态美学下公共设施设计的4个原则。实用性是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可从功能实用和生态实用2方面实现。可持续性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可以通过自然生态材料的选择、对自然生态能源的利用以及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共存方式上实现。可识别性是空间公共设施设计的亮点,其包含了对当地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的因势利导和古为今用,实现本土文化的可识别性,不仅有利于城市自然生态和谐,也有利于民众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5.
党志娟 《包装工程》2024,(10):362-365
目的 探寻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策略,使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公共设施更好地服务于受众。方法 分析城市公共滨水空间的需求属性、文化属性、生态属性等景观属性,基于这些属性,从六个方面对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公共设施优化展开研究。结论 城市滨水景观空间的公共设施在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自然性、人性化、人文性等原则,从生态环境出发,选择生态材料,设计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公共设施、基于人的需求进行滨水空间公共设施的布局、注意滨水景观公共设施的安全性、强化滨水空间公共设施的文化底蕴、健全滨水景观公共设施的功能,提供人性化的使用体验、细化滨水景观空间公共设施的信息标识设计。  相似文献   

6.
吴余青 《湖南包装》2023,(3):23-25+43
文章旨在探索现代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的表达方法。研究认为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内涵可以从公共空间营造的指导思想、形式美表达方式以及公共空间营造方法 3个方面来解析;其审美意蕴的内涵包括自然美、形式美和意境美3个方面;研究得出城市公共空间审美意蕴表达方法有3种:一是生态优先和可持续性的自然美表达方法;二是秩序与变化的形式美表达方法;三是空间叙事与意境美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引导的"城市家具"产品创新设计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林璐  于默  徐乐祥 《包装工程》2011,32(10):40-42,54
通过分析城市家具形态符号的内涵:现实生活中功能需求、审美取向、人文信息等内容,并结合设计实例,论述了城市家具形态符号中的隐含内容价值,进而分析了功能需求、审美取向、人文信息等在城市家具产品设计中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工业设计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城市家具产品设计中以功能性引导、审美性引导、人文性引导和经济性引导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是我国新时期美学研究的关注点,文章以现代城市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物质空间、消费空间以及人性化空间等多角度审视人类中心主义下城市空间的特征,在生态美学的介入下运用生态审美智慧改变城市空间现状,阐述如何将城市空间营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9.
1.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持续增长,高强度高密度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全球化气候危机.位于东南亚的旅行胜地泰国,也正面临着洪涝频发、海平面上升等严峻的自然灾害.爆炸性的发展建设,使城市对各种资源、能源的需求增加,大量农田绿地被蚕食,土壤渗透能力下降、雨洪灾害频发、粮食供应不稳、热岛效应加剧. 因此,泰国开始着力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危机,以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永续利用.近年来,泰国高校在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实践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对引导全民绿色意识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在其校园设计中,将绿色基础设施与屋顶空间进行整合,满足功能需要的同时,强调场地与生态循环的有机结合,从而缓解地区所面临的生态问题,实现人、自然、城市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力 《包装世界》2006,(6):73-76
从生态、尺度与城市个性这三方面来探讨城市空间设计,使设计出的城市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1.
张力 《包装世界》2006,(6):73-76
从生态、尺度与城市个性这三方面来探讨城市空间设计,使设计出的城市空间与自然和谐共存.  相似文献   

12.
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达到自然、社会、经济三类子系统协调复合的唯一途径,生态文明城市是生态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并开始成为我国城市环保工作的新潮流和新目标,建立一套成熟可行的生态文明城市量化指标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以太湖流域某城市的实践为例,在分析生态城市与生态文明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复合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学理论,认为环保模范城市、生态市、生态文明市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低、中、高三个层次和阶段,生态文明城市指标应具备先行成果的承续性和创新领域的先进性,以此提出太湖流域生态文明城市量化指标的设计原则、基本框架和建议指标。  相似文献   

13.
苟敏  周睿 《包装工程》2020,40(24):193-201
目的 在公园城市发展背景下,城市建设需要与社区发展相结合,探索社区厕所的服务设计发展路径。方法 以服务设计理论为指导,对社区厕所用户群体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绘制用户旅程图剖析用户痛点及寻找机会点,对比社区厕所与其他厕所的功能差异,探索社区厕所的功能特色和现存问题。结果 以服务设计研究流程作为指导,对社区厕所现状进行探讨及优化,将服务的无形与厕所的有形相互结合,为社区厕所设计实践提供有效策略。结论 通过实地调研,围绕用户行为,总结以服务为核心的社区厕所设计要点,进而打造以社区为枢纽,以厕所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上的平衡统一,构建以社区厕所为引流的优质社区生活圈。在提升用户体验,增强城市软实力及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乔治  陈思梦  张新平 《包装工程》2023,44(6):362-374
目的 建立触媒理论视角下典型集市空间微更新方法,探索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集市空间保护与更新的设计路径,优化集市空间设施利用策略。方法 通过对城市集市空间研究进展的梳理分析,确立集市空间在微更新视角下介入触媒设计方法的可能性和积极影响;通过对触媒理论概念的阐述,以空间要素、功能要素和文化要素作为原始触媒因子,构建城市触媒理论介入集市空间微更新的设计方法;以西安西仓集市街区微更新设计为例,探索触媒载体与城市集市活力塑造的结合点,通过系列化和多样化的微小干预,激发街区发展的“链式反应”,探索实现集市空间环境的活化。结论 传统集市街区介入触媒理论以“空间、功能、文化”三要素触媒因子植入集市空间的路径,通过空间形态重构、街区功能置换、历史脉络修复等有机结合,可以达到低冲击导向下的城区微更新的整体发展目标,提升环境活力、优化设施效率、引导空间活化,为集市街区改造再利用提供新的设计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多具有自然山水特质,水这一元素不仅在城市选址时扮演重要角色,也影响着古代城市功能布局和空间形态的演变。对古代水系规划进行深入的研究,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可以丰富我们的城市规划和设计理论,指导现代生态水系规划建设。本文从中国古代的城市水系规划入手,着重研究城市发展与水系的密切关系,分析水系功能不断转变的过程中,水系规划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究其对现代城市生态水系规划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和使用的空间环境要求发生了新的改变.全球都在提倡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这一理念.在室内设计中多融入自然元素,可以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与此同时,现代人更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注重养生,追求自然人文,倾向于现代优雅的生活方式,希望通过改变居住环境从而让生活回归自然纯净.因此,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倾向于运用大量自然元素进行创作,旨在设计出一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室内空间,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坚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上艺术化设计手法,创造出一个兼顾实用和生态美的现代室内空间.本文将从绿植、自然色、布艺、自然图案、装饰品、自然材料、自然光这七种室内设计常用的自然元素及其在室内空间中的艺术化运用为例展开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7.
李理 《中国科技博览》2009,(26):123-124
城市公共交往空间是城市的橱窗,为市民的社会活动提供场所,反映着城市景观的变迁。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永续动力,是构筑城市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依托,并以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城市空间。本文通过对城市公共交往空间中文化性构筑的相关阐述,强调设计中文脉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文章旨在用生态设计理念介入城市标识形象系统,找出以环境为中心的城市标识形象系统建设的生态要素及其关系,进而探索生态设计理念在城市标识形象系统中的创新性设计方法。把二维性的城市标识形象带入环境系统中,通过生态设计理念介入的方式,以受众为起点,环境为终点,层层递进得出城市标识形象生态设计的微观要素与宏观要素,从而构建出城市标识形象系统生态设计模型。使用城市标识形象系统生态设计模型,能够更好地指导城市视觉生态与城市品牌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编制背景 自然保护地是由各级政府依法划定或确认,对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及其所承载的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和文化价值实施长期保护的陆域或海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自然保护地是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中华民族的富贵财富、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自然保护地无疑成为了我国最重要、最精华的自然生态空间,是最有价值的自然资源资产,同时成为了最亮丽的国家象征.加强自然保护地保护建设,对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维持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中的文化性表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徐澜婷  曾筱 《包装工程》2018,39(12):238-241
目的探究文化视角下的城市环境设施设计方向。方法以实现城市文化传承为前提,从城市环境设施设计中的文化性表达方向入手,结合城市环境设施的基本内涵及现状,探究城市环境设施在生态性、地域性、人文性方面的设计策略,并辅以具体的设计实例进行理论验证,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环境设施设计进行详细论述,总结环境设施与自然、人文环境的相互关系,寻求城市文化内涵和城市文明的和谐共生,为进一步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与价值取向架桥铺路。结论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文化性表达,要结合实际的群众需求、地域元素和人文情感,配合全新的设计手段,发挥最大化价值,这有利于城市文化形象的树立及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