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丽霞 《前沿》2013,(15):48-50
当下时代,人们特别重视技术的进步,并没有足够地意识到,技术异化已经成为导致意义逻辑丧失的根据,而意义逻辑则是人类生存的价值所在.美国思想家尼尔·波兹曼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对尼尔·波兹曼技术批判思想进行哲学基础的剖析应该从技术的主要特征、技术的深层本质和分析技术的思维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从技术的主要特征看,尼尔·波兹曼技术批判思想的哲学前提是技术的双重属性;从技术的深层本质看,尼尔·波兹曼技术批判思想的哲学基础是道德哲学;从分析技术的思维方式看,思辨哲学的批判观念.  相似文献   

2.
法律信仰在我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其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法律信仰这个源自西方的命题不加审视地视其为真理而简单接受。笔者在考察伯尔曼法律信仰命题背后的问题意识的基础上,认为法律信仰是将二元论下两个根本有别的秩序体简单联合在一起的失败努力。同时,基于对引发法律信仰思考的问题意识的肯定和公民宗教问题的讨论中,笔者认为在一元论社会条件下应该提倡的是"法律信心"而非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3.
赵亮 《求索》2012,(11):157-158
从政治哲学的著作中,发现权衡(prudence)被有意忽视的现象。为了探求答案,作者重读了苏格拉底,力图以苏格拉底对权衡(prudence)的阐释,结合政治哲学史的发展来解释这一问题。借助对失落了的权衡的追问,对哲学王的经典命题得出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孙正聿先生所著的《哲学通论》围绕康德以来“形而上学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确立了前提批判的哲学基础理论:其一,思辨思维中,对常识和科学所以可能的“思辨原理”;其二,思辨思维中“思想前提”的思辨原理。二者构成了前提批判的形而上学原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具有独特的逻辑运演,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充满批判与建构的双向过程。具体而言,从哲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实践原则超越抽象原则,揭露现代社会的现实状况;从经济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社会变革颠覆资本逻辑,揭示现代性的深层根源;从人学向度分析,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主要体现在通过摒除一切束缚和奴役人的异化力量,最终实现人的解放目的的学说。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不是单向度的线性推进,而是在三个相互连接层面上的有序布展。具体表现为:以异化劳动为尺度的现代性伦理批判;以分工为基础的现代性实证批判;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性本质批判。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彻底的实践哲学,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域限"的疑惧,主要是出于对马克思关于"自然优先性"表述的语境误解、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实践性"的概念误解、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哲学观内涵的误解。只有上升到哲学观的认识高度,对这些误解予以针对性分析,才会破除疑惧,坚定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语域中透视贫困问题是哲学学科对人类的生命存在价值关怀的必然研究理路。本文试图用马克思的视角超越从表层现象考察社会贫困状态、局限于非本质经济联系的经济学,把贫困问题提升至哲学本体论论域,聚焦于人的主体本质力量维度,以人的个性上扬空间和自由实现程度为尺度对贫困予以重新定位,探究了贫困的起源问题,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窥探到贫困的根源归结于生产关系,并进一步将主题拓展探讨了贫困问题内蕴的政治哲学论题即贫困与正义、自由和平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劳动"是"历史"的秘密。马克思坚信,历史不是抽象的,历史是现实的。而要使历史从抽象走向现实,就必须使劳动从抽象走向现实。"抽象历史"的根源是"抽象劳动"。"剩余价值"直捣"抽象劳动"的心脏,但"剩余价值"在窥见了劳动的本质的同时证实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丧失了人的本质。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剩余价值的分析揭示了劳动以及从事劳动的人的真实面目: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是人的存在方式。"现实的人"从事的"现实劳动"展现的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意味着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同时这也预示着一次新哲学变革的孕育与发展。这场新技术的变革,深刻改变着当代整个人类社会的生活状态,并在无形中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模式。当代科学哲学研究由此也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这主要表现在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层面上。其中,科学认识论和价值论是对大数据革命的直接哲学回应,"数字化生存"则是大数据时代新存在论的基本形式,它决定着大数据时代科学认识论和价值论的深层变化逻辑与特征。  相似文献   

11.
曹瑜 《学习与实践》2020,(12):14-20
从马克思对"感性的生命实践活动"所做的充分论述的"事实性"与"现实性""、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及"科学理性"与"人道主义"等的统一性来看,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除了对世界存在的前提性追问之外,还展开了对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状况的历史性考察与展望。并且,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指导思想的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就是生命实践过程及生命活动本身的体现和阐释。这种"感性的活动"体现为一种实践哲学意义上的道德活动——"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所进行的全面生产活动本身就内含一种道德伦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实践存在论、实践阐释学、实践伦理学等内涵及其超越向度的阐发,可进一步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交流与互鉴。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作为马克思原生态思想的历史唯物主义产生与形成的原发语境,可以判定西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我国的实践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存在理论偏颇。反思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第二国际正统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纷争所导致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主旨与科学内涵的分化与对立可知,作为"真正的实证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并非只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否认历史必然性的纯粹的"行动"哲学,而是"现存世界革命化"的理论主旨与历史必然性的科学内涵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14.
1.善用成语、谚语。哲学概念、原理繁多且深奥,学生在理解时普遍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中借用一些通俗易懂、富有哲理的成语、谚语,就能起到深入浅出的效果。2.巧用经典语言。提高学生能力和觉悟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讲课时适当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经典作家的原话.并在教学中进行透彻分析,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提高能力觉民。指导学生自觉阅读一些原著十分必要。3.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根本方法。学生只有在学中用、在罔中学的过…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彰显着认识论的生态现象批判、社会论的资本逻辑批判、实践论的生态实践批判、价值论的伦理价值批判等四重论域。生态现象批判构成了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着力点,让其关注空间生态形态的演变,这是从认识论上认识空间生态现象;资本逻辑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根本动因,让其详细阐述资本逻辑对空间生产的支配及造成的生态危机,这是从社会论批判空间生态危机;生态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理论根基,让其号召无产阶级通过空间革命来建立和谐稳定的空间生态,这是从实践论上解决空间生态困境;伦理价值批判是马克思“空间生产”生态批判的落脚点,让其要求空间生态变革成为人类解放的条件,这是从价值论上实现空间生态正义。马克思从不同维度审视了空间生态问题,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空间生态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16.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制造了“两个马克思”的神话:青年人道主义者和晚年哲学家,后者“背弃”了人道主义,用历史必然性的形而上学、庸俗的经济决定论代替了真正哲学的、人道主义的研究。一位颇有名气的“马克思学家”R·塔克尔在著作中写道:“有少数形形色色的哲学家,存在主义者、宗教思想家和马克思主义的反对派……在他们看来,原来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才是马克思不朽的、具有宝贵价值的重大创造,而(马克思  相似文献   

17.
田正铁  ;范小燕 《求索》2008,(6):124-126
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表现,是方法论的抽象表达,不管是西方哲学还是中国哲学,对“自然”的把握始终是其研究的基本点。艺术以人们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来把握和反映世界,它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及客体的相互对象化,所以,“反映现实世界”这一“自然”属性乃是艺术的现实支撑,它具有浓厚的哲学渊源,艺术不仅反映“自在自然”,更具批判现实之功能,这正是艺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张一 《求索》2012,(10):92-94
公共领域这个概念并非哈贝马斯首创,但是得益于他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独到的分析,这个概念后来曾风靡一时。文章从公共领域产生的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基础以及公共领域嬗变的线索等方面来分析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理论上的逻辑理路。  相似文献   

19.
轩玉荣 《前沿》2012,(7):53-54
马克思"人学"之思及意义在于赋予当代哲学以崭新形象出现。他完成了从"解释"的哲学向"改变"的哲学的格式塔转换,为我们拉开了人作为人应该成为人的历史序幕,实现了哲学在当代的"人类学转向"即人类对自身本质的合理性认识。在解决威胁人类生存的生态危机问题争论中,生态哲学(环境哲学)的出现可以看做是对这一本质的回应。  相似文献   

20.
《协商论坛》2011,(6):9-9
让委员在政治协商中当主角,在参政议政中打头阵,在民主监督中挑大梁,是浉河区政协这几年履行职能各项工作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的重要原因。为了切实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浉河区政协创新委员活动方式,把主要工夫下在组织委员广泛参与专题调研、视察评议上,集中广大委员的智慧,向党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