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周美玉  孙昕 《包装工程》2020,41(20):1-7
总结当下文创产品设计存在的问题,探讨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方法、设计原则、开发模式、馆藏文化再利用方式。方法 通过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文献资料的分析,发现博物馆文创设计中存在同质化、缺少专业研发团队、与博物馆文化融合深度不够,以及理论研究投入不足等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论 博物馆文化是其文创产品设计的重心,是连接消费者与产品的重要纽带。基于此,提出了博物馆文化元素转化的三种设计思考方式,分析了人性化设计等成熟的工业设计方法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和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总结出区域社会经济、技术和特色文化应作为文创产品开发中重点考虑的设计要素,以及博物馆馆藏文化的深层次研究能够促进文化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2.
李娟  陈香 《包装工程》2020,41(8):160-165
目的针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同质化、地域性文化元素识别性特征较弱以及文创产品与用户、市场需求脱节等现状,围绕传统文化正确传承与产品设计创意创新2个重点,寻找中小型博物馆文创产品发展的出路,激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创新潜能。方法以符号学为理论基础,从语义学、语构学、语用学3个维度对无锡博物院馆藏文化以及现有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提取地域特色文化符号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文创产品设计中。结论总结出基于符号学理论的产品设计方法要素,提出一种符合地域性文化应用方式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即"提取语义—解剖语构—改善语用",以达成博物馆文创产品内容创新、功能创新以及设计创新。以无锡博物院泥人"阿福阿喜"为例导出产品设计,为地方性文创产品的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盛卓立  孙琪  王慧敏 《包装工程》2023,44(12):400-402, 410
目的 探索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路径。方法 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多学科产物,需要展开全面的研究,找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和受众需求的文创产品设计路径。从博物馆的发展实际出发,总结其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多元化尝试,引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实际,总结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从实际设计中的不足着手,分析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在品类、文化、创意等层面的问题;从审美构思、传神达意和联系生活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路径,同时从宏观的角度,联系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部分设计实例开展深入的探讨。结论 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应对有效的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审美追求有所关照,让自身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以此拓宽市场,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庆旸 《包装工程》2024,45(4):355-358
目的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探寻一种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有效途径,提高博物馆文创产品的生命力。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针对相关观点列举出一些案例,以进一步优化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思路。结论 文化旅游新模式实施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应该把握文创产品的设计定位,了解用户诉求;凸显文化独特性,加强产品创新性;提取典型符号,赋予文创产品文化特色;深度研究当地旅游业,拓宽产品开发与销售渠道;打造优质品牌,关注品牌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5.
文创产品成为国内近年来的热点话题之一,而大学文创市场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从文创产品的普遍性出发,以大学文创市场的消费群体和生存环境为基础,阐述大学创意文化产品的运营策略,结合品牌学的设计理论,建立大学文创品牌。  相似文献   

6.
周洁 《上海包装》2023,(7):148-150
博物馆文创产品将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不仅能推广和宣传博物馆的文化内涵,还能为市场提供各种个性化的文化产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焕发新的活力。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功能进行分析,指出其具有引发情感共鸣、助推教育宣传和满足日常需求等特点;针对“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消费趋势,分析了博物馆文创产品包装的时尚性、趣味性和体验性等特点;探讨了“互联网+”视域下博物馆文创产品包装设计的策略,以期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包装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依璠 《中国包装》2022,(11):63-66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作为最早以自身馆藏资源设计文创产品的博物馆之一,在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上有着其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本文通过分析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视觉风格与设计语言,探究艺术跨界背后的理念内涵与文化象征,希望能对当下博物馆联名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品牌构建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置身于"文创+"新视角思考,以挖掘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策略,找到传承和创新的平衡点,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通过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现状的分析,归纳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要点,总结一条符合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的存续之道。围绕"文创+",提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三大原则,即以"文"蓄势、以"创"转化、以"+"赋能。并在其指导下提炼出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的三大要点,即故事内容、消费者体验和文化IP授权。  相似文献   

9.
吴春茂  王婉蓉 《包装工程》2023,44(16):246-254
目的 旨在提出一个意义驱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框架,为当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赋能用户积极意义提供新的可能性。方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界定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意义驱动设计的概念与研究现状;在文献综述基础上归纳产品的意义维度;提出意义驱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框架与概念生成算法;通过工作坊进行设计实践与设计框架评估,并为后续研究提供建议。结论 意义驱动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框架包括本能意义表达文化象征、使能意义促进情感构建、效能意义提升社群关系,通过设计工作坊推出了32款博物馆文创产品,部分实现商业转化。将意义驱动的设计框架应用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有助于设计师有效进行创新性设计实践。  相似文献   

10.
李帅  易姗姗  郑仁华  贾羽佳 《包装工程》2022,43(16):372-379
目的 基于设计心理学,探析当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情感化设计规律,总结出情感化设计的思路与方法。方法 通过分析情感要素对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影响,指出了情感要素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过探析当下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情感化设计规律,在情感化设计层级(本能层级、行为层级、反思层级)的基础上,结合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具体特点,通过归纳分析获得情感要素,将发散的情感要素汇总为设计思路,总结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情感化应用模式,以及情感要素应用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方法和策略,并通过实例应用进行验证。结论 提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思路,并应用于设计实例中,通过对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情感化设计,提升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情感价值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当前国内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存在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用户体验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从“移情–共情”的视角出发,以重视用户体验层次的基础展开研究,补充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的新内容。方法 在厘清设计中移情与共情关系的基础上从三大层次出发,设计师作为移情的执行者,从视觉元素、场景构建等方面入手,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形、景、感”进行逐层移情;用户作为共情的执行者,在对博物馆文创的“感知–认知–行为”的逐层共情体验中由表及里地逐步感受与理解馆藏文化。结果 基于“移情–共情”的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方法,注重用户体验层次及与用户间的互动,能够帮助用户理解馆藏文化并获得文化认同。结论 以十二生肖甲骨迷宫甲骨文文创设计为例,验证了逐层的移情设计有助于设计师将用户的情感诉求及相关的文化情感等映射到设计对象本身,从而使用户在逐步升级的体验层次对产品中所蕴含的文化进行层层感知,从而达到共情及文化认同。该方法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拓展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汤晓颖  李婉莹 《包装工程》2022,43(24):306-315, 323
目的 针对数字化时代人们对民俗博物馆的数字文创设计新需求,以及目前民俗文化的传播问题,研究民俗博物馆数字文创的设计新融合与新思路。方法 分析萌系审美对民俗博物馆数字文创的意义和影响,借助文化的层次划分总结萌系审美在物质层、行为层和精神层的特征,基于皮尔斯的符号三元关系,深入探讨萌系审美、民俗文化与数字文创设计元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设计方法,以佛山市祖庙博物馆为案例进行数字文创开发,并对设计结果进行效果验证。结果 根据验证数据,萌系审美的民俗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模型指导下的佛山市祖庙博物馆数字文创能使用户获得较好的文化体验。结论 萌系审美的民俗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模型能设计出被人们所接受和喜爱的数字文创,为民俗博物馆的数字文创设计提供了参考,能更好地传播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3.
罗秋曼  贺孝梅 《包装工程》2019,40(8):299-304
目的在环境资源状况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社会各界大力倡导可持续发展,发挥可持续的力量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新思路。博物馆文创产品虽然包含着文化的内涵,但是常常被人忽略,因此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较低。通过对其进行产品服务系统可持续性的研究,总结出可持续性设计的思路和方法。方法以文献分析和案例总结的方法,了解产品服务设计、可持续性以及文创产品的概念和要素,分析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服务系统的要素,结合可持续的特点,提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结论通过梳理发现,博物馆文创市场存在关注度不高、产品类型单一、缺乏创新和产品服务系统设计思维等问题,继而从4个层面逐步提出设计策略,即完善产品设计、优化服务、建立闭环式产品服务系统和平衡产品与人、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办法,旨在为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总结一些可持续性的设计原则,同时传播文化。  相似文献   

14.
卢宁宁 《包装工程》2023,44(24):466-473
目的 文旅融合视域下,人们对旅游文创产品的消费热情日益增强,为此探讨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和实践方案,以期提升旅游文创产品的整体品质。方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的升级,文旅消费也日渐升温,然而旅游文创产品市场现状不容乐观,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重新审视旅游文创产品的设计路径与实践。本文分别从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旅游文创IP构建、打造产品品牌化等角度进行设计探讨,并进一步从产品的美观性、功能性、文化和情感属性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探索。结论 通过分析当今旅游文创产品市场的现状,发现了包括产品同质化与大众化现象严重、产品缺乏地域文化特色、产品创新元素少、更新迭代慢等问题,并针对这些瓶颈问题,予以实践例证探讨,从而找到适合当今旅游文创产品发展的设计路径与有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张砚雪  王玮  王喆 《包装工程》2020,41(2):324-330
目的深化博物馆文创商品设计的本体论、方法论与实践论认知。方法在文创产业发展政策的支持下,总结博物馆文创商品开发的现实需求,基于博物馆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与建立竞争优势所具备的重要资产或能力,构建起针对博物馆文创商品开发的文化创意设计框架体系,解析提升博物馆文化商品设计美感,达到文化加值的可能性,是衍生其特色及开发新商品的有效设计方法。结论结合实际案例,运用原生设计、比喻式设计、情境设计、体验式设计和感质设计方法,针对器物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加以重新审视与审思,经由设计运用将其中的文化因素以适应新时代的面貌展示出来,探求使用器物时精神层面的满足,更加细腻地展现文化,更能满足消费者对文化产品意旨传达、符号象征性消费的诉求。  相似文献   

16.
陈郁璐  雷青 《包装工程》2023,44(10):383-394, 428
目的 通过五维价值感知模型,洞察新生代群体文博文创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构建产品策略与设计方法奠定基础。方法 以文化消费与价值感知理论为基础,以情感、文化、社会、功能与价格价值感知为变量,对文博文创消费需求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提出研究假设;通过问卷调研获取相关数据,应用SPSS分析工具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假设检验。结果 得出情感价值感知是新生代群体文博文创消费需求的首要影响因素;文化价值感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社会价值感知对文博文创消费需求具有重要影响;功能价值感知是必备而非显著性影响因素;价格价值感知基于新生代细分群体差异较大,对消费决策呈不同影响。结论 关注独特、共鸣、颜值与趣味交织的情感体验,满足基于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动机的文化探寻诉求,塑造自我价值与社交货币相互催化的社会价值感知,期待实现技术赋能下的“新文创”产品功能价值,构建满足价格预期与心理账户的文博文创产品层级体系,将对文博文创消费意愿提升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方潇 《包装工程》2023,44(10):411-419
目的 基于图像叙事理论,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木版年画数字文创为研究内容,探索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创新路径,旨在助力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数字传播。方法 通过挖掘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叙事特征,梳理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图像素材与叙事主题,制定提炼叙事主题、设立表述层次、创设叙事场景、产品设计实践4个阶段的设计流程。根据用户移动社交行为与消费偏好,进行年画图像和角色IP的提取、转化及衍生品设计,建议利用数字文创打破非遗文化的传统圈层,拉近年画与年轻消费群体之间的距离。结论 研究杨家埠木版年画在数字媒体时代背景下的文创设计,提出应用场景个性化图像、角色IP延展等创作方式,有利于用户在网络社交过程中自觉融入非遗传播,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18.
王佳春  曹磊 《包装工程》2022,43(12):324-331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9.
郑君  王炳江 《包装工程》2023,44(10):340-346
目的 以海南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结合设计为切入点,分析海南多种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探索旅游文创产品在海南地域文化滋养下所造就的各种设计形式与创新方法。方法 从海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现状、应用及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出将海南经典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融合,对海南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具体论述海南旅游特色文创产品与黎族文化元素、海南特有坡鹿文化元素的融合设计应用;并以两者结合的重要价值为依据,深入总结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构思、产品受众、创意形式等思路,探讨了文化、功能、情感等层面的有效应用与创新。对此进一步提出海南本地特色文化应与当地旅游文创产品深度结合发展的建设性意见。结论 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入海南地域文化元素,并聚焦其有价值的元素,对此展开深度的挖掘,给予文创更多的地域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海南地域文化元素的特征。将海南当地黎族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结合设计、创新应用,有利于推动旅游文创产品及创新设计,可以让海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地域文化视域下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应以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属性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并以人们日常生活与地域文化为主要参考,突出设计者的独特创意,构建人与产品、文化的完美结合,以丰富而独特的旅游文创产品赢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20.
王璐瑶  周雨卉  李永春 《包装工程》2022,43(18):320-326
目的 准确探究消费者对博物馆文创设计属性的偏好特征,有效地对博物院文创产品创新路径进行探索。方法 通过层次分析法从物境、情境、意境三个层次提取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特征属性,引入模糊Kano模型分析用户对各个层次及各个特征的偏好程度。结果 建立了博物馆文创设计评价体系,定量分析了不同特征属性的相关喜爱度和相关必要度的差异。结论 指出未来博物馆文创设计开发的多层次、深层次发展的定位,提出重点–亮点–基本点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