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课程逐步发展为中职院校学生所必修的一门课程,其主要是对中职生的信息化素养与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但是由于中职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不高,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较低等,需要教师依据计算机课程的实际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与调整,而情景式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文章将对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情景式课堂教学的特点,并对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情景式课堂的创设与实施进行分析,以便促进中职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人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总结出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应用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实践教学模式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是学生通过在探索中自己动手实践掌握的技能,所以记忆深刻,掌握也得比较牢固。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培养复合型高科技人才,国家对教育进行了多次改革,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有效性。新课标要求下,中职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得到快速提高,为促进中职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本文就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策略,以不断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应用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科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关键课程.由于进入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有一部门学生很难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难以得到全面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系统不断进行深化改革,面对教育改革的全新要求,就需要中职教师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进步.分层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中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一线教师深入研究分析.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计算机应用教学中实施互动式分层教学的措施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同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5.
中职计算机应用的教学中,课程设计是决定教学效率如何的重要前提条件,为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坚持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根据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同的课程内容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课程模块设计,遵循以学致用的原则运用充分的网络资源,注重培养中职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等特点,本文对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针对于模块化、网络化、工学结合三种方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人们通过互联网与计算机加深了对事物的认知与理解,计算机技术成为社会生产生活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和职业规划,运用现代化教学思维,在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计算机素养。本文尝试将迁移教学引入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以此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整体教学目标,从根本上强化学生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社会对中职生的需求,又要考虑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和特点,因而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确定合适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突出实践和动手能力,加强课程的考核,以培养中职学生的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1、为什么要举办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计算机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于1994年面向社会推出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其目的在于以考促学,向社会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也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时提供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 2.该考试是什么性质的考试?由什么机构组织实施? 该考试是测试应试者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的等级水平考试。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实行教育部考试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承办机构两级管理的体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承办机构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有关规定在所属地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普高的升学率大大提升,从而也导致中职生的综合素质逐年降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尤其是对数学不感兴趣。面对综合素质逐年降低的中职生,中职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教学联系起来,打破以往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堂,充实教学内容,给同学们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营造出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了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提高了中职数学的教学效率。本文简单地对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C语言教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现状,提出了以考促教的教学理念,详细阐述了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载体提升C语言教学质量的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11.
提出"教、学、考"三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阐述如何将等级考试内容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以考促学、以学促考、以考促教、以学促教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实行教考分离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改革措施。本文研究建立在计算机管理题库的基础之上的教考分离制度,实 现了试题管理、考生管理、在线制作试卷、控制学生考试设置及试卷审批等功能。这不仅考核学生的技能,也考察学生的开放 思维和创新能力。实行标准教考分离,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整体教学的监控,并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受到教与学等方面的限制,这门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并不容乐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计算机的作用,进一步明确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带动他们积极学习;讲究实效,改革教学方式,进而提高计算机应用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该文通过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现况分析、计算机技能考证产生的条件、概念和特点的阐述,提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思路——以技能考证促进中职计算机教学(简称考证促学)。认为在中职教育中实施计算机技能考证,有利于计算机教育明确定位、办出特色,有利于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毕业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VB.net程序设计》课程是信息技术各专业程序设计语言基础课,重在培养学生编程的技术能力。那么如何做到以考促学,真正提升学生职业岗位所需能力?本文作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对《VB.net程序设计》课程考核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注重过程能力考核和综合表现评价考核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与教育同生共存的,是检查教学质量高低和教学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考试这个环节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据。同时,考试又是以试题作为测量工具对教学成果的间接测量,是教学检查的重要环节。该环节把握得好,不仅可以了解和评判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技能发展的水平,同时还可以获得改善教学工作、评定教学质量的信息。教考分离不仅是检验教与学的一种手段,也是检测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的重要窗口,是学校整个管理水平的集中体现。教考分离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教考分离是目前普通高校高职高专教学管理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从教学管理的角度提出了教考分离的必要性;简要阐述了教考分离的含义及其作用、实行教考分离的基本条件;着重探讨了教考分离试卷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C语言程序设计是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强,学生普遍反映比较难学的一门课程,此外,C语言的NCRE考试通过率也比其他二级科目通过率低。通过分析C语言教学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现状,提出了依托NCRE平台对C语言进行改革,以证促学,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理念,详细阐述了以计算机等级考试为载体提升C语言教学质量的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18.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学习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选取某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 础》网络课程为分析对象,运用聚类技术对高职院校学生在线学习行为进行数据分析,建立学生特征分类模型,为教师优化教 学提供决策参考、为学生推送学习建议,以提高网络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蒋占生 《福建电脑》2010,26(6):208-209
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中学生的现状,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和讨论,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健 《福建电脑》2011,27(7):29-31
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个基于WEB的网上学习与考试系统,该平台实现了便于教师"考"与学生"学"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现交互的网络学习与考试环境。本系统采用基于Web的B/S三层体系结构,是一个功能齐全、使用方便、高效实用的网上学习与考试系统,以适应新时期学习与考试的信息化、网络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