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利用裂隙灯适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术(SL-OCT),观察分析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的结膜滤过泡,探讨其对滤过泡形态和功能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62例78眼青光眼患者滤过术后行SL-OCT检查,获取滤过泡内部结构图像,使用设备内置软件进行测量,根据所得图像对滤过泡进行分析.结果 在功能性滤过泡组中35/45(77.8%)眼观察到滤泡壁肥厚伴或不伴结膜下微囊泡或腔隙存在,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组中只有4/24(16.7%)跟有此特征,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功能性滤过泡中26/45(57.8%)眼有巩膜瓣周围低反射区存在,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中只有5/24(20.8%)眼有巩膜瓣周围低反射区(P<0.005).在功能性滤过泡中12/45(26.7%)眼有巩膜瓣上高反射区存在,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中有14/24(58.3%)眼有巩膜瓣上高反射区(P<0.01).在功能性滤过泡中20/45(44.4%)眼巩膜瓣下滤过通道不见,而在非功能性滤过泡中有19/24(79.2%)眼巩膜瓣下滤过通道不见(P<0.01).另内口闭塞5眼全部出现在无功能滤过泡组(P<0.005).结论 SL-OCT通过非接触检查,可在术后各个阶段获得较高分辨率的滤过泡内部形态图像,为滤过泡功能的评估及形态分级提供参考,是一种有价值的滤过泡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大结膜瓣和小结膜瓣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的功能及眼压的影响。方法青光眼滤过术中55眼行大结膜瓣,55眼行小结膜瓣。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的滤过泡形态及眼压情况。结果大结膜瓣组与小结膜瓣组相比眼压显著降低,两组滤过泡形态对比也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青光眼滤过术采用大结膜瓣术后效果较好,并可防止手术失败。  相似文献   

3.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8):698-700
目的探讨针刺分离联合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治疗青光眼术后无功能滤过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哈尔滨焦视眼科医院收治的青光眼术后眼部无功能滤过泡患者50例(50只眼),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分离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针刺分离联合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治疗。随访3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个月,2组患者眼压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45.83%(11/24)和73.08%(19/26),观察组患者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治疗完全成功率分别为41.67%(10/24)和73.08%(19/26),观察组患者完全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83%(5/24)和34.62%(9/26),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分离联合氟尿嘧啶结膜下注射治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无功能滤过泡安全有效,可显著降低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青光眼滤过手术后疤痕形成是导致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手术中应用抗瘢痕药物,可以抑制巩膜瓣瘢痕增生,从而形成很好的滤过泡,提高手术疗效。方法:本文对适用于行滤过手术的青光眼45例54眼,在小梁切除术中使用丝裂霉素0.05%浓度,使用1分钟;术后经过3~24个月随访,98%病例伴有白色滤过泡,眼压得到很好的控制。结果:丝裂霉素可以很好的抑制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形成的瘢痕,使结膜内伤口延迟愈合,形成滤过功能良好的滤过泡,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结论:丝裂霉素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观察了一组行滤过术的病人,以了解MMC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形成的远期疗效.方法原发性晚期青光眼52例(62只眼),其中开角型10例(14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36例(40只眼)及以往行青光眼滤过术失败者6例(8只眼).MMC组(32只眼),对照组(30只眼).在小梁切除术中一次使用含0.4mg/mlMMC棉片置于球结膜/筋膜与巩膜间4分钟,对照组不使用MMC.术后追踪观察14个月(6个月~24个月).结果功能性滤过泡MMC组96.8%,对照组60.0%(P<0.005);手术成功率(IOP≤2.8kPa,21mmHg;不加用药物MMC93.7%,对照组26.6%(P<0.005).随机分为MMC组低眼压性黄斑水肿5只眼、滤过泡渗漏1只眼,白内障1只眼,对照组未发现并发症.结论MMC具有明显抑制青光眼滤过术后瘢痕形成的作用,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但术后可出现某些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临床诊断为青光眼并已进行小梁切除术的患者40例(45只眼),术中均行巩膜瓣、结膜瓣下低浓度丝裂霉素C处理,术后观察滤过泡及眼压。结果40例(45只眼)中有2例(3只眼)术后2年眼压高于正常,视野继续缩小,滤过泡局限包裹;其余的滤过泡扁平弥散,眼压正常,视野稳定。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低浓度丝裂霉素C治疗青光眼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李建全  王晓莉  曾健  乔岗  余敏 《四川医学》2012,33(8):1387-1388
目的利用粘弹剂在小梁切除术毕充填于巩膜瓣下及结膜下,在其生物降解和吸收前减少巩膜瓣间及结膜巩膜间粘连形成,以期到达减少小梁切除术后滤过泡瘢痕包裹并满意控制眼内压的目的,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78例92眼拟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眼,对照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组在术毕将粘弹剂充填于巩膜瓣下及结膜下,手术后常规处理。观察治疗后滤过泡状态、眼压、炎性反应等其他并发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早期眼压控制满意,术后浅前房、角膜水肿、房水渗漏、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年对照组出现11眼不同程度滤过泡瘢痕包裹及眼内压升高,治疗组出现5眼不同程度滤过泡瘢痕包裹及眼内压升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粘弹剂在小梁切除术毕充填于巩膜瓣下及结膜下,能减少巩膜瓣间及结膜巩膜间粘连形成,对抑制滤过泡机化包裹,维持满意的眼内压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治疗难治性青光眼2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深层巩膜瓣及Tenon’s筋膜切除联合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28例(28眼)难治性青光眼行深层巩膜瓣及Tenon’s筋膜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并发症、眼压、滤过泡功能与形态。结果:术后1月、2月、3月、6月时的平均眼压分别为(10.83±4.38)mmHg、(11.97±4.77)mmHg、(14.65±5.20)mmHg、(18.86±7.79)mmHg,均低于术前的(33.40±10.54)mmHg(t值分别为11.69、10.82、10.00、9.75,均P<0.01)。术后6月,19眼(67.86%)形成功能性滤过泡,UBM检查示20眼形成瓣下滤道及结膜下滤过,7眼形成瓣下滤道而无明显结膜下滤过,1眼无明显滤道及结膜下滤过形成。术眼无严重并发症。结论:深层巩膜瓣及Tenon’s筋膜切除联合丝裂霉素的小梁切除是难治性青光眼简单、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 (MMC)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 4 2例 (5 6眼 )各种类型青光眼随机分为MMC治疗组 2 9眼和对照组 2 7眼。MMC组在小梁切除术中 ,一次将浸有 0 .2mg/ml(0 .0 2 % )的MMC棉片置于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 3分钟 ,对照组不使用MMC ,术后追踪观察 5 - 2 4个月 ,平均14 .5个月。结果 MMC组的早期和晚期手术成功率分别为 93.10 %和 89.6 6 % ,对照组为 6 6 .6 7%和 5 5 .5 6 %(P <0 .0 5 ,P <0 .0 1) ;功能性滤过泡 ,MMC组 82 .76 % ,对照组 5 1.5 8% (P <0 .0 5 )。术后并发症MMC组主要为低眼压 ,但未见低眼压性黄斑病变。其它并发症有浅前房、角膜上皮损害及白内障加重 ,两组无差异。结论 青光眼滤过手术联合MMC可有效防止滤过泡瘢痕化 ,大大提高手术成功率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医用几丁糖在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研究医用几丁糖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抗瘢痕形成的作用。方法30只健康家兔60只眼均行青光眼滤过手术,每只家兔随机选取一只眼为实验眼,另一只眼为对照眼。实验组巩膜瓣下及结膜瓣下注射医用几丁糖,对照组未用。在术后不同时期观察滤过泡形态、眼压变化,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7d、15d、30d、60d两组眼压值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功能性滤过泡阳性率较对照组高。组织病理学观察,实验组手术切口附近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少,滤过道通畅,滤过泡结构疏松。结论医用几丁糖在青光眼滤过手术中有抑制纤维增殖的作用,应用后滤过道通畅、眼压降低。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The existing classifications for evaluating glaucoma filtering blebs rely mostly on external bleb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ostoperative control of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Internal bleb structures are not carefully observed.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and compare glaucoma filtering bleb morphology using slit-lamp-adapted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SL-OCT) and ultrasound biomicroscopy (UBM), and to classify blebs according to results and intraocular pressure.
Methods We followed 29 eyes of 21 male patients and 40 eyes of 32 female patients who underwent glaucoma filtering surgery in Sixth People's Hospital of Shanghai, between 2002 and 2006. The blebs were imaged using SL-OCT and UBM and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intrableb morphology and control of lOP after surgery. A Fisher's exact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sensitivity for predicting a functioning bleb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SL-OCT and UBM. A Fisher's exact test was also used for morph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trabeculectomy blebs based on SL-OCT.
Results In the 69 eyes, there were 45 (65.2%) functioning blebs and 24 (34.8%) non-functioning blebs. We classified the blebs into four categories on the basis of SL-OCT images: diffuse, cystic, encapsulated and flat. Diffuse and cystic blebs were typically functional, whereas the other two types were always non-functional. The sensitivity of SL-OCT for predicting a functioning bleb was 92.7% (38/41 eyes) and specificity of predicting a non-functioning bleb was 83.3% (20/24 eyes). By contrast, sensitivity of UBM was 66.7% (30/45 eyes) and specificity was 75.0% (18/24 eyes). The sensitivity for predicting a functioning bleb differ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the two techniques (P=0.003).
Conclusions SL-OCT provides high-axial-resolution images of anterior segment structures. The non-contact approach of SL-OCT enables visualization of intrableb structures at any time after surgery. SL-OCT has greater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than UBM in ev  相似文献   

12.
李毅宏  李柏坚 《西部医学》2006,18(6):701-702
目的观察巩膜调整缝线在应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中对减少术后浅前房和控制眼压方面的作用。方法将43例(47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22例(2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巩膜可调整缝线;对照组21例(2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其术后浅前房、滤过泡及眼压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少,但差异无显著性(精确概率法,P=0.072),有待进一步观察;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巩膜可调整缝线在应用了丝裂霉素c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术后浅前房和低眼压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深层巩膜瓣及球筋膜切除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滤过功能的影响。方法:双眼原发性慢性青光眼患者49例,随机选择一眼作为标准组,行标准小梁切除术;对侧眼为改良组,在标准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作深层巩膜瓣及球筋膜切除。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形态、并发症以及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结果:两组术后眼压在1、2、3月时无明显差异(P为0.3671、0.1331、0.9685),而在术后6、12、18月时,改良组的眼压低于标准组(P为0.0003、0.0196、0.0224)。术后6月有功能滤过泡与无功能滤过泡的构成比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20);两组间巩膜瓣下滤道形成状况不同(P=0.022)。结论:深层巩膜瓣及球筋膜切除促进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并可获得较低的术后眼压;深层巩膜瓣切除有利于巩膜瓣下滤过道的形成,可简化失败病例的再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改良巩膜瓣可拆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2 8例 4 0只眼做改良巩膜瓣可拆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为治疗组 ,2 2例 32只眼做标准小梁切除术为对照组。结果 随诊 3年 ,治疗组 38只眼的眼压控制正常 ,手术成功率为 95 %,对照组 2 4只眼的眼压控制正常 ,手术成功率为 75 %。术后改善视力及并发症发生率 ,治疗组分别为 97.5 %、15 %;对照组为 78.12 5 %、4 0 .6 2 5 %,经统计学处理 ,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改良巩膜瓣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组手术并发症少 ,视力提高显著 ,能有效控制术后滤过水平 ,促进早期前房形成 ,辅助长期滤过作用 ,较标准小梁切除术组有显著性优点。  相似文献   

15.
探讨结膜下注射5-FU对青光眼后滤过泡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12年2月在我科进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手术后因滤过泡形态以及眼压控制不良的患者34例(37眼)实施结膜下注射5-FU治疗。结果经治疗后,本组有32眼由原来的III型或IV转成I型或II型;完全成功26眼(70.2%),部分成功8眼(21.6%),3眼失败(8.1%),成功率为91.9%。结论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形成治疗中,采用结膜下注射5-FU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能够充分抑制瘢痕的形成,有效降低眼压,以提高青光眼治疗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W"型切口联合冷冻干燥羊膜在残余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40例(40眼)残余性青光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20眼),实验组行颞侧"W"形切口联合冷冻干燥羊膜手术,对照组行颞侧常规复合小梁切除手术,随访6~12月。对比观察两组间视力、角膜术源性散光、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功能性滤过泡的累积存活率、手术成功率、术后视力改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两组形成的术源性散光,滤过泡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颞侧"W"形切口联合冷冻干燥羊膜治疗残余性青光眼,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王斌  吕颂谊  洪朝阳  瞿佳 《浙江医学》2011,33(9):1289-1291,1295
目的 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折叠式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联合小梁切除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四联手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采用上方3.5mm常规巩膜切口对56例(68眼)白内障合并房角关闭患者行四联手术,并分别于术后1、3、6、12、24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所有患者眼压、滤过泡、房角、视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期间各时点眼压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后24个月时形成Ⅰ、Ⅱ型滤过泡59眼(86.76%),Ⅲ、Ⅳ型滤过泡9眼(13.24%).术后房角粘连明显改善(P<0.05),≤90°者46眼(67.6%).术后12、24个月患者矫正视力≥0.5者分别为45眼(66.2%)及52眼(76.5%),均显著优于术前(P<0.01).结论 四联手术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一种有效、便捷、可重复和安全的联合手术,不仅能提高患者视力而且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延长滤过泡功能,减少瘢痕形成,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评价。方法 :5 2例 6 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 2 8例 36眼和对照组 2 4例 2 7眼 ,治疗组行可调整缝线联合羊膜移植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 ,对术后前房、眼压、滤过泡、手术成功率及视力进行对照分析 ,随访 6月。结果 :浅前房发生率 :治疗组为 13.9% ,对照组为 4 8.5 %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眼压 :两组术前与术后不同时期眼压比较有明显差异 (P <0 .0 5 ) ,术后 3月、6月两组眼压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滤过泡 :术后 2周功能性滤过泡治疗组占 97.2 % ,对照组占 74 .1%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手术成功率 :术后 2周治疗组为 97.2 % ,对照组为 81.5 % ;术后 6月分别为 91.7%和 6 2 .9%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术后视力 :术后 6月对照组视力下降有 10眼 (37.1% )而治疗组只有 4眼 (11.1% ) ,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2 5 )。结论 :可调整缝线的应用减少了小梁切除术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羊膜可有效抗滤过道瘢痕 ,长期维持功能性滤过泡 ,两者联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21 mmHg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新一代活体共焦显微镜(HRTⅢ/RCM)在细胞水平观察小梁切除术后结膜滤过泡的组织学改变,研究滤过性手术的滤过机制及术后损伤修复机制。方法:对小梁切除术后的23例患者共28只眼行裂隙灯、眼压及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其中功能性滤过泡9眼,非功能性滤过泡11眼,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后功能性滤过泡8眼。对滤过泡中微囊泡的大小、数量、结缔组织的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性滤过泡中含有大量透明的微囊泡,而非功能性滤过泡中没有或仅有少许透明度较低的微囊泡;功能性滤过泡的上皮下存在比较疏松的结缔组织,但非功能性滤过泡中的结缔组织极致密;功能性滤过泡中出现新生血管的比例远远小于非功能性滤过泡。相比之下,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的功能性滤过泡中含有大量较大的微囊泡,其上皮下结缔组织较疏松,各层组织内均可见大量高反光颗粒。结论:活体共焦显微镜检查能够对结膜滤过泡进行诊断成像,是一种与来自离体组织学检查结果完全吻合的新的活体检查方法,对将来提高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