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手术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收入我院心内科重症监护室的193例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病史在距离发病18 h行床边即时BNP检测。根据是否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将患者分为急诊PCI组(92例)和药物保守治疗组(101例),再将急诊PCI组根据发病来院时间,分为两个亚组,Ⅰ组(发病时间≤3 h,n=42)和Ⅱ组(发病时间3~6 h,n=50),比较二者BNP水平。结果急诊PCI组的BNP水平明显低于药物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1.0±410.9 ng/L比921.5±1126.7 ng/L,P<0.01)。闭塞血管开通越早,BNP降低越明显。术后血流未达TIMI 3级的患者BNP水平不能显著降低。结论尽早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再灌注,可有效地挽救濒死的心肌,减轻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 ST 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中使用血栓抽吸的临床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STEMI 患者105例,其中应用血栓抽吸+PCI 治疗34例(血栓抽吸+PCI 组),接受常规 PCI 治疗71例(常规 PCI 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流恢复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再入院情况。结果:与常规 PCI 治疗组相比,血栓抽吸+PCI 组血流恢复后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236.62±133.00)ng/ml 比(186.47±69.20)ng/ml]、肌酸激酶(CK)[(2833.39±198.70)ng/ml 比(2129.59±199.40)ng/ml]峰值及 CK-MB [(12.38±6.70)h 比(9.65±3.90)h],CK [(12.80±8.10)h 比(9.68±3.50)h]峰值时间均显著降低(P 均<0.05);随访1年 MACE 事件发生率(19.7%比8.8%)及再入院率(66.2%比50.0%)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血流恢复与心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诊 PCI 术中血栓抽吸有助于减轻病情,使酶学水平显著下降,可能还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力衰竭与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于170例首次AMI患者根据入院hsCRP的水平分为G1组(hsCRP≤5.1mg/L,44例),G2组(5.2mg/L38.6mg/L,37例),比较各组心力衰竭发生率。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两年中34例(20%)发生心力衰竭。随着PCI术前hsCRP水平的升高,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逐渐上升(G1组~G4组分别为:9.1%比16.0%比28.2%比29.7%,P均〈0.05);与同组PCI术后1周比较,术后1年时G3组、G4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58.61±10.10)ml/m2比(61.84±9.92)ml/m2,(59.70±11.88)ml/m2比(66.46±10.52)ml/m2]、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28.20±6.55)ml/m2比(31.06±7.14)ml/m2,(27.40±6.49)ml/m2比(31.62±8.03)ml/m2]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减低[(52.56±7.58)%比(49.56±9.63)%,(53.19±8.12)%比(48.73±7.11)%],P〈0.05~0.01。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术前hsCRP水平是AMI患者发生心衰的预测因素(相对危险度为1.052,P=0.003)。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心力衰竭发生的预测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人院时白细胞计数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及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因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连续行直接PCI的101例老年患者于入院时立即取外周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0~9/ L为分界点,将患者分为高WBC组和低WBC组,直接PCI术后监测心电图抬高的ST段回落≥50%的时间。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发生的重大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1)高白细胞组48例,发病6个月至1年发生不良事件25例(52.1%),低白细胞组为53例,不良事件发生12例(22.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低白细胞组45例(93.7%)PCI术后60 min内ST段回落≥50%,高白细胞组23例(43.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与老年人心肌梗死预后有关,与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左主干急性闭塞或狭窄所致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左主干急性闭塞或狭窄所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经验,探讨急诊PCI在此类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1995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1343例急诊PCI中,共有11例梗死相关血管为左主干。11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3~70岁,平均(56·4±9·2)岁,其中6例(54·5%)入院时即存在严重心原性休克。所有患者均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接受急诊PCI治疗。结果8例急诊置入支架,余3例仅行球囊扩张,后者有2例术后接受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住院期间死亡5例(45·5%),存活的6例患者均完成3个月随访,其中4例随访超过2年,1例于术后4年猝死,1例患者术后5年重复造影检查结果良好。对比分析提示术前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可能是影响此类患者急诊PCI术后疗效的因素。结论左主干急性闭塞或严重狭窄所致的AMI患者病情凶险,急性期死亡率高。侧支循环形成与否,治疗策略和预后不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支持下急诊PCI治疗可以挽救部分患者的生命和改善预后,对于侧支循环不良的患者,部分再灌注策略可能为一种有效手段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白细胞介素-6(IL-6)及IL-10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6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AMI组)和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正常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CI术后第1d及第7d患者的血清IL-6及IL-10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MI组PCI术后患者的血清IL-6[(110.34±26.01)pg/ml比(156.97±68.58)pg/ml]、IL-10[(18.21±4.0)ng/ml比(19.94±10.01)ng/ml]水平及IL-6/IL-10比值[(6.73±2.04)比(10.99±8.24)]明显升高(P〈0.05),且IL-6与IL-10呈正相关(r=0.44,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血清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可能参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ST段回落不良(STNR)的影响因素及其预后。方法:选择22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进行PCI术治疗,按性别、伴发病、术前TI-MI分级、吸烟指数、症状发作-球囊扩张时间(SOTB)和术后不良事件计算STNR发生率。结果:225例患者共有69例(30.67%)发生STNR;伴发糖尿病(46.9%vs.28.0%)、高血压(48.7%vs.26.9%)、术前TIMI分级0~2级(34.1%vs.20.7%)、吸烟指数≥400(46.2%vs.24.4%)、SOTB>3h(46.5%vs.26.9%)者ST-NR发生率明显升高(P均<0.05),且存在术后不良事件(心绞痛、心律失常、再次心梗、心源性死亡)者STN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对应患者(10.1%比1.3%、8.7%比0.64%、4.3%比0、2.9%比0),P均<0.05。结论:有伴发病、术前TIMI 0~2级、吸烟指数≥400及SOTB>3h均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后ST段回落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且ST段回落不良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脑利钠肽(BNP)水平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151例诊断为 STEMI的患者根据其治疗方式分为3组:A组(52例,行急诊 PCI治疗),B组(49例,择期行PCI治疗),C组(50例,予以标准药物治疗)。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 BNP水平及左心室重构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前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F=0.01,P>0.05),治疗后各组 BNP水平均显著下降,其中 A组下降较B组、C组显著[(242.7±101.3)ng/L比(466.2±113.5)ng/L比(601.4±126.7)ng/L],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各组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三组心室上述指标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 A、B组LVFS升高均较C组更明显[(28.9±7.6)%比(27.5±7.3)%比(22.6±6.9)%],而 A 组 LVEF 较 B 组、C 组升高[(57.9±6.2)%比(53.1±6.5)%比(50.9±5.7)%],差异有显著性(P均<0.01)。结论: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急性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能有效改善心室重构,同时降低脑利钠肽水平,且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比择期介入治疗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纤维蛋白原(Fg)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I。ISA)检测60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AMI患者术前及术后血清VEGF、Fg及hsCRP的含量。结果:与治疗前相比,A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VEGF[(134.5±30.1)pg/ml比(101.5±25.4)pg/m1]水平明显降低(P〈0.05)、Fg[(4.76±0.24)mg/L比(5.40±0.26)]mg/L]及hsCRP[(2.93±0.38)mg/I。比(5.06±0.60)mg/L]水平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PCI相关,对上述指标进行联合检测,对评定AMI患者PCI病情、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87例AMI患者行急诊PCI。所有患者术前予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300mg,术后均长期给予抗血小板聚集和降血脂等冠心病2级预防治疗。结果:单支病变57例,双支病变71例,3支病变56例,左主干病变3例。处理冠状动脉病变256处,置入支架178例(支架置入率95.2%)。185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98.9%,病死率1.1%。1周、1年、3年和5年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0.05%、1.89%、3.31%、5.83%。结论:AMI后尽早、完全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极为重要,急诊PCI使AMI患者病死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肌血流再灌注水平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7名AMI成功行急诊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分别进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心肌灌注显影分级(MBG)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采用荧光免疫抗原抗体结合方法测定发病24h即刻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并评价其相互关系。结果TMPG方法评定的心肌灌注水平中,TMPG0/1级组12例,TMPG2级组29例,TMPG3级组26例,其对应血浆BNP平均水平分别为(1026±1119)ng/L,(346±192)ng/L和(219±95)ng/L。各组间血浆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TMPG0/1级组血浆BNP水平分别高于TMPG2级组和TMPG3级组(P<0·01,P<0·001);TMPG2级组高于TMPG3级组(P<0·01)。MBG方法评定的心肌灌注水平中,MBG0/1级组22例,MBG2级组25例,MGG3级组20例,其对应血浆BNP平均水平分别为(735±886)ng/L,(343±137)ng/L和(148±65)ng/L。各组间血浆BN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MBG0/1级组血浆BNP水平分别高于MBG2级组和MBG3级组(P<0·05,P<0·001);MBG2级组高于MBG3级组(P<0·001)。CTFC方法评定的冠脉血流中CTFC>40帧组20例,CTFC≤40帧组47例,血浆BNP平均水平分别为(453±265)ng/L和(397±650)ng/L,CTFC>40帧组血浆BNP水平高于CTFC≤40帧组(P=0·0036)。结论AMI患者心肌血流再灌注水平与血浆BNP水平负相关,再灌注水平越低组血浆BNP水平越高。心肌缺血损伤是BNP释放的重要刺激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水平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诊断明确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并对NT-proBNP水平与可能的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病史、心肌梗死范围、心房心室大小、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治疗情况以及肌钙蛋白I峰值等进行分析。结果在70例患者中未发现性别、高血压或糖尿病病史以及心房心室大小影响NT-proBNP水平。前壁心肌梗死或者心肌梗死累及部位更多的患者,NT-proBNP水平较高[累及前壁的心肌梗死(5116.7±2657.3)ng/L比非前壁心肌梗死(1150.5±916.1)ng/L,P=0.002;3部位受累患者(6269.3±3394.9)ng/L比2部位受累患者(4468.6±2259.8)ng/L或1部位受累患者(1282.1±946.4)ng/L,P=0.027]。年龄(r=0.335,P=0.009)和血肌酐水平(r=0.495,P=0.000)与NT-proBNP水平正相关,LVEF与其呈负相关(r=-0.343,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罪犯血管为前降支病变也与较高的NT-proBNP水平相关[前降支(4179.1±2728.2)ng/L比右冠状动脉或回旋支(670.7±359.2)ng/L,P=0.011]。接受直接冠心病介入治疗(PCI)者NT-proBNP水平较低[接受直接PCI(2690.8±1459.9)ng/L比未接受直接PCI的患者(6260.0±3191.2)ng/L,P=0.039]。结论 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NT-proBNP较高,其升高程度与心电图判断的心肌受累范围相关,接受直接PCI的患者NT-proBNP水平较低。低LVEF与NT-proBNP水平升高的相关性不受年龄和血肌酐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Yang YJ  Mao Y  Ni XH  Chen JL  Gao RL  Chen ZJ 《中华内科杂志》2007,46(6):450-45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B型尿钠肽(BNP)水平预测死亡的价值。方法对264例AMI患者随访(14.7±5.3)个月,随访率为87.1%。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nT)、左室舒张末径、左室射血分数和BNP,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对比评价BNP等指标对AMI后心源性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ROC曲线显示仅BNP能预测心源性死亡。据ROC曲线定864ng/L为最佳分界值时,预测AMI后1、6个月和1年时心源性死亡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阳性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2%-92.9%、84.3%-85.6%、82.2%-86.1%、21.3%-36.2%和97.3%-98.9%。多元回归分析显示BNP是预测AMI后近、远期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BNP≤864ng/L组1年无心源性死亡生存率显著高于BNP〉864ng/L组(97.3%比72.3%,P〈0.001),死亡者中位生存时间在前者亦显著长于后者(16.0比10.7个月,P〈0.01),且与急诊PCI和ST段抬高与否无关。结论 与传统指标相比BNP水平能预测AMI患者心源性死亡,且预测作用最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含量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i选择我院60例AMI患者(AMI组)和58例UAP患者(UAP组),检测两组入院时及入院2周后BNP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AMI患者BNP水平明显高于UAP组[(1084.7±385.3)pg/m1比(72.57±3.35)pg/ml,P〈0.01];入院2周后,AMI患者BNP水平显著下降[(256.4±134.5)pg/m1],P〈0.01,但仍显著高于UAP组[(65.29±3.62)pg/ml],P〈0.01。结论:血浆脑钠肽水平可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恢复的程度,对改善心功能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血B型利钠肽(BN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顺序入选2010年1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CCU病房住院的AMI患者200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STEMI)135例为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NsTEMI)65例为NSTEMI组;另选择有心绞痛或冠状动脉无狭窄的患者110例作为心绞痛及正常对照组。采用美国博适公司Triage型BNP定量诊断仪测定BNP浓度。结果:①AMI组BNP浓度明显高于心绞痛及正常对照组[(467±645)pg/ml比(29±50)pg/mi,P〈0.01];②不同类型的心肌梗死(STEMI和NSTEMI)之间BNP水平无明显差异[(586±574)ng/ml比(460±435)ng/ml,P〉0.051。结论:检测B型利钠肽浓度对急性心梗患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平板运动试验对205例老年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康复评定,以区分低危、中危、高危病人,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康复方案。方法:从临床上收集的符合研究要求的病例205例,分为介入组(79例)和药物溶栓组(126例),在病情稳定后3~6月行运动平板试验检查。电脑系统自动描记并分析12导联的心率、ST变化的各种数据。结果:较之药物溶栓组,介入组运动试验阳性病例所占比例明显降低(32.9%:73%),ST段下移最大幅度降低[(0.12±0.06)mV:(0.17±0.08)mV]+总的运动时间延长[(9.2±2.3)min:(7.2±2.4)mini,P均〈0.01.最大运动负荷增加[(8.7±2.5)METs:(6.5±2.6)METs,P〈0.05]。试验结果评定介入组高危2例,中危9例,低危68例,显著优于药物及溶栓组(依次为26.64,36例,P〈0.001)。结论:介入治疗AMI后运动平板试验各参数均比药物溶栓组有明显改善,说明利用平板试验可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以便制定合适的康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的可靠性、实用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接受直接PCI的AMI患者64例,分成血栓抽吸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T+PCI)与单纯PCI组,比较两组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56.07%±9.20%、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血管重建率。结果PT+PCI组的TIMI血流(2.54±0.18)级、TMP(2.65±0.54)级、2 h ST段回落率89.73%±9.43%、LVEF值56.07%±9.20%及血管重建率0%,明显优于单纯PCI组的TIMI血流(2.01±0.28)级、TMP(1.52±0.47)级、2 hST段回落率56.41%±12.59%、LVEF值51.11%±8.97%及血管重建率3.33%(P<0.05)。结论PCI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装置能明显减少冠状动脉血栓及远端栓塞,有效地改善心肌灌注,减少无复流发生,使用安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4月~2006年3月发病超过12h 11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延迟冠脉介入治疗组42例及药物治疗组68例。记录并分析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的基本情况除介入治疗组病人的年龄较药物治疗组偏小外.其他临床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95%(40/42)。导丝无法通过病变手术失败1例,术后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术中无死亡病例。两组住院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事件发生情况:介入治疗组累计死亡1例(3.1%);药物治疗组累计死亡7例(10.3%),介入治疗组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P〈0.001)。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住院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4.5%,药物治疗组为50.0%;随访期间介入治疗组为37.5%,药物治疗组为60.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有效,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