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科学合理地评价绿道资源,为绿道网的规划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建立了一套较为全面、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其包括资源条件、开发条件和利用条件等3个Ⅱ级指标以及欣赏价值、游憩特征、文化价值等9个Ⅲ级指标。并用该体系对安徽皖南片区绿道资源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片区绿道资源评价值均在3级以上,表明资源基础条件较好,旅游资源优良。规划最终形成"一主四支"的绿道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绿道研究成果的简要梳理,选取游憩型绿道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当前绿道开发过程中存在的误区,结合"畅爽理论"和菲利普·皮尔斯的需求层次理论,提出将游憩型绿道作为景区开发的理念,从旅游开发的视角进行绿道建设,丰富绿道的旅游内涵,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以此适应"大旅游时代"中游客不断增长、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笔者阐述了国内外绿道的发展历程、实践经验、绿道的基本理论,认为绿道建设的实质就是以廊道为纽带,联系分散孤立的斑块,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自然生态体系。绿道可分为区域绿道、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主要由自然因素所构成的绿廊系统和为满足绿道游憩功能所配建的人工系统两大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余江县绿地系统的现状,分析了现状资源和绿道规划原则,强调充分利用现有的水系和绿地资源优势,规划建立余江县县域和中心城区绿道网络,发挥绿道的生态、游憩和文化观光等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4.
温江区绿道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温江区绿道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性建议和科学依据。【方法】德尔菲法(Delphi)和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建立针对温江区绿道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体系,分别对温江区的五条绿道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温江区的绿道旅游整体发展较好,但温江区绿道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规划不够科学,管理不够完善,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结论】要想更好的发展绿道旅游,政府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必须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5.
为缓解城市用地紧张,引导人们选择健康的出行方式,"绿道"理念广泛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本文通过分析国内绿道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结合泰安规划绿道现状,将构成绿道的自然与人工资源在城市环境中进行优劣对比。通过整合泰安市绿道的布局形式及类型,总结出近期城市绿道线路规划的重点,同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绿道对城市发展及实践应用的意义,以期为泰安城市绿道规划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从而推动泰安城市绿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株洲万丰湖湿地公园绿道系统是围绕万丰湖的环湖绿道系统,连接湘江的滨江绿道,是株洲新马新城EBD区的核心绿道系统。株洲万丰湖绿道系统规划参考多位学者对游憩资源制定评价准则指导绿道的规划构建,旨在保护湿地资源的同时,对其生态价值和自然文化价值进行梳理整合,致力于构建一个兼具生态、人文、绿色的城市滨水走廊,为市民提供一个集休闲、科普、娱乐于一体的游憩型滨水绿道系统。  相似文献   

7.
省域层面的绿道网规划是全省绿道网规划的骨架和基础,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省域层面的绿道网规划深度和内容,并确定省域层面这种大尺度空间中绿道的规划层级体系,将成为绿道网规划的前提。以福建省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和国内外相关项目为例,阐述了在主动进攻型规划策略的指导下,省域层面的绿道如何承担资源生态保护、旅游休闲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多种功能,为下一层级的绿道网规划和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游憩型绿道规划运用风景资源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颖  徐文辉 《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97-198,202
探讨了游憩型绿道的概念及其运用风景资源评价体系来进行规划。对国内外关于游憩型绿道及风景资源评价体系的VRM评价体系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相关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利用风景资源评价体系的VRM评价体系来更好管理和引导沿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强规划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减少开发过程中建设活动的负面影响,以更好地进行游憩型绿道的规划。  相似文献   

9.
以美国哥伦布市为例讨论了美国城乡游憩绿道体系规划、城乡道网系统、配套服务设施、景观种植与管理等规划,并切入哥伦布市居民和绿道使用者对游憩绿道的使用情况进行具体调查研究,以期为我国城乡建设安全、便捷、活力、生态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及生态健康绿道网络建设研究收集真实有效的信息,并对现阶段绿道建设的具体政策和管理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绿道网络构建的乡村旅游空间是新型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网络化空间格局可有效推进乡村旅游生态化、全域化、体验式发展。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以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宽甸满族自治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GIS适宜性分析和可达性分析、多尺度绿道规划方法,确立适宜乡村旅游发展的绿道网络,多要素结合构建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结果表明,研究区域景观资源、道路、水系、地形坡度和绿地斑块5个因子对绿道选线有重要影响,其中景观资源因子权重0.431,影响力最大;宽甸县域绿道适宜性用地多为水系或原有道路沿线的开敞空间用地,与山地地形肌理结合紧密。"一轴两带多线"的绿道网络提供了特色山岳景观线路、鸭绿江景观线路和多样化的乡村景观游览线路,结合空间节点设置3级服务站点,形成全域分布的旅游线路和设施。因此,构建乡村生态体验旅游空间需因地制宜的构建城乡生态绿道网络,拓展生态体验空间;规划多级绿道,增强城乡交通联系;融合城乡空间,推进设施共建;整合乡村特色景观资源,增加旅游深度体验;点线串联,促进多产业联合与多主体参与。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休闲游憩绿道的功能、景色的特点以及建设的意义,研讨了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的建设意义和主要特色,论述了武汉东湖休闲游憩绿道对保护东湖风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改进武汉居民的生活将起着巨大的作用,可以给其他城市将来建设休闲游憩绿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绿道及其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道是一种线性的开放空间,绿道规划是一种体系化的规划方法。绿道体系强调绿地空间的连接性,只有具备一定规模的线性绿道才能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游憩、社会和景观价值。对绿道的含义及分类结合中国的国情与西安市实例对其进行探讨,论述了绿道在当前中国的城市建设中具有的重要作用,同时给出了绿道建设的规模要求及在中国绿道建设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价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能够综合利用城郊优质的自然生态、农业生产和乡村文化游憩资源,为城镇居民闲暇休闲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线性游憩空间。绿道选线的科学性决定了绿道建设难度、投入和成效。运用适宜性分析和AHP层次分析方法,结合城郊特征,遴选出绿道选线基础指标因子,从游憩资源和游径两个层面构建评价矩阵并进行权重计算。  相似文献   

14.
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之一,从生态、功能和体验3个方面分析了全域旅游理念下乡村绿道规划与更新的策略,提出了乡村绿道建设应从规划、选线和选材方面着手,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绿道景观。  相似文献   

15.
罗琦  许浩 《陕西农业科学》2013,59(2):127-131
绿道作为连接城市开放空间的纽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珠三角地区绿道规划的开展,绿道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对国内外绿道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整理,分析了绿道研究进展的状况,并总结了中国绿道研究的主要方向。最后针对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绿道研究应该从跨区域绿道、利益主体、后期调查、公众意识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6.
为切实有效地实现黄浦江世博滨江段的公共空间贯通,推进"黄浦江东岸慢行步道贯通三年行动计划"的执行,从连续且快速可达、骑行为主的活动方式、狭长的空间与简洁的道路体系、城市滨江风貌观光为主的游憩体验等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的特征出发,将描述连续视景的断面法引入到该类型绿道规划的适宜性分析中,探讨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定性分析与AHP法,筛选出了8个评价指标作为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选线的评价依据,即自行车道的亲水性、可达性、节点场地与设施的多样性、河流景观丰富度、植物景观丰富度、竖向起伏度、景观的地域文化性、景观的主题性。最终,提出了长约10km的黄浦江世博滨江段自行车绿道选线方案,以及"临江型、绿地型、沿路型"3类绿道模式,为自行车绿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李婷  张东向  田勇  阎爽  李伟  吕晴  袁梦瑶  赵越 《安徽农业科学》2023,(14):120-123+191
齐扎公路沿线湿地观光绿道规划设计依托扎龙湿地的优势资源,坚持系统性原则、人性化原则、生态性原则、协调性原则、特色性原则及经济性原则,从绿道景观规划与植物配置两方面入手,结合区域内的风景资源、居民区和旅游资源,突出地域性的景观风格表达,旨在丰富扎龙景区交通多样性,带动途经村镇发展,构建特色,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风景旅游绿道,推进全域景区化建设,服务和促进旅游发展,为自然保护区绿道规划设计探索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深圳绿道的使用率,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景观设计方法,从绿道"兴奋点"的定义、功能分类和建设方式着手,因地制宜,设计196个绿道"兴奋点",并提出了相关建设和管理机制,旨在创造景观连续的城市旅游环境,推动深圳旅游业的发展,为深圳绿道功能的开发与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许昌市城市绿道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理的城市绿道建设能够促进城市绿地系统优化。以许昌市为研究区,以景观形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进行了许昌市的城市绿道规划。结果表明,许昌市城市绿道由河流绿道、历史文化绿道、园林景观路绿道、防护绿道和隔离绿道等5大类型组成,各类城市绿道交织成网状,构成许昌市城市绿地系统的骨架。通过城市绿道将许昌市中的主要公园绿地、历史文化遗迹、文化教育场所、商业步行场所、体育健身场所连接为一个整体。通过城市绿道建设,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步行空间,连接自然、历史与文化,进而增加城市的宜居性。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一世纪是我国城市化飞速发展的时期,但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城市特色"的危机,不少城市出现假特色、无特色或特色混乱的现象。在城市绿道规划过程中,出现"千城一面"的现象。我们应该结合城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辅以必要的人工开发,以城市绿道规划塑造城市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