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继霞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5):2301-2302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简称功血,是指神经内分泌的调节功能失常而非生殖器官本身的器质性病灶或全身疾病所引起的不正常子宫出血,常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妇女,以无排卵性功血多见。米非司酮作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具有明显的抗孕激素作用,临床上常用于终止妊娠和引产,由于其对子宫内膜增生具有特有的抗雌激素调节机制,临床上将其应用于功血的治疗,基于此对米非司酮治疗更年期功血的疗效和作用进行了临床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患者给予不同剂量的孕激素制剂,研究治疗效果。方法 105例患者分为3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100mg/d、200mg/d、300mg/d孕激素制剂治疗,统计患者撤退性出血后,出血率、出血量和出血时间,测定用药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结果 3组患者阴道出血率、阴道流血量、出血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mg/d组和300mg/d组子宫内膜用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0mg/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两组,与100mg/d组、200mg/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00mg/d组作用于子宫内膜有效的同时,不良反应少,该剂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6月扬州市江都区郭村卫生院收治的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患者68例,按用药剂量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丁组,各17例。4组患者均予以黄体酮胶囊口服,甲组患者用量100mg/d,乙组患者用量200mg/d,丙组患者用量300mg/d,丁组患者用量400mg/d。观察4组患者阴道出血量评分(即撤药性出血情况)、出血时间、出血率、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4组患者阴道出血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组患者出血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乙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甲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乙、丙、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临床疗效相当,但采用低剂量孕激素患者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孕激素对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12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分别给予三组患者100mg/d、200mg/d、300mg/d孕激素治疗,观察不同剂量孕激素对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疗效。结果 A、B、C三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3.3%,96.7%,96.7%,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13.3%,26.7%,B、C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A组显著提高(P0.05),C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孕激素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疗效无明显差异,但随着剂量的升高,患者的不良反应增多,临床应尽量对患者采用低剂量孕激素治疗,以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克罗米芬治疗无排卵型功血48例,旨在一次性达到止血、调整周期和促进排卵之目的。兹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997年5月~1998年5月,在妇科门诊就诊的病人中,经诊刮证实为无排卵型功血38例。年龄30~40岁,平均37.5岁。10例14~17岁青春期月经不规则者,临床诊断为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检查增生期23例,增生过长5例,腺囊型增生过长7例,腺瘤型增生过长3例。病程2月~2年,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则,经量增多及经期延长。均曾接受过孕激素制剂治疗,效果欠佳,仅血量稍有减少。10例青春期功血,病程1~2年,雌、孕激素人工周期顺序疗法均有效,但停药后仍出现不规则子宫出血。1.2 方法:48例均采用克罗米芬50mg,每日1次,共5天/  相似文献   

6.
<正>功能性子宫出血指调节生殖的内分泌机制(中枢-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异常所致的子宫异常出血,多由排卵障碍、子宫或卵巢局部调控机制异常引起,其中50%作用发生于围绝经期。目前,临床对围绝经期功血的药物治疗多使用性激素。米非司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LNG-IUS)为常用治疗手段。米非司酮为孕激素受体拮抗药,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内分泌轴,降低雌激素水平,抑制子宫内膜发育。LNGIUS可抑制雌激素受体合成,拮抗子宫内膜增生,长久有效降  相似文献   

7.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是常见的妇科病,简称功血。常表现为月经周期失去正常规律,经血量过多、经期延长,甚至不规则阴道流血等。经检查内外生殖器官均无明显器质性病变,无全身出血性疾病,而是由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多见于青春期和更年期。 临床以卵巢有无排卵功能,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功血。1 无排卵型功血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增厚的病机本质是瘀血阻滞,渐成癓积。子宫内膜增厚多发于无排卵周期中。由于不排卵,子宫内膜受单一雌激素的刺激,而无孕激素的拮抗作用,致使子宫内膜增生增厚。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大法,结合调周法治疗。活血祛瘀,以失笑散为基本方,使瘀去癓消,达到治愈。调周治疗,通过调控肾-天葵、冲任-胞宫轴,使患者恢复排卵。本人从瘀论治结合调周法治疗子宫内膜增厚病例50例,每1疗程为1个月经周期,3个疗程治愈率88%,4个疗程治愈率100%,无不良反应,停药后半年内未见复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醋酸甲羟孕酮(medroxyprogesterone acetate),是一种合成的黄体孕激素,现在市场上有制剂存在,广泛用于治疗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及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加大剂量可用于子宫内膜癌及肾癌、乳腺癌等的治疗[1,2]。此外,醋酸甲羟孕酮能抑制卵巢排卵,故常用作长效避孕药[1]。斑马鱼(Danio rerio;zebrafish)又名花条鱼、蓝条鱼、斑马担尼鱼,是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鲤科(cyprinidae)短担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两种不同剂量的孕激素用于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效果。方法:在某院于2014年2月~2016年2月间收治的月经失调患者中随机抽取出96例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均被确诊为无排卵型月经失调,均采用孕激素治疗,根据孕激素用量将其分成A组和B组,其中A组患者的用量为100mg/d,B组患者的用量为200mg/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阴道出血情况等。结果:A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7.02%,B组为100%,P0.05;A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17%低于B组的18.75%,P0.05;两组患者在停药后阴道出血时间和出血率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内膜厚度均有明显降低,但组间的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在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临床治疗中,100mg/d与200mg/d的剂量均能达到较为显著的效果,但是100mg/d的不良反应更少,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邵衡华 《江苏医药》1989,15(9):503-505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近年来有上升趋势,矢岛聪报道在日本近10年增加二倍。对该病的诊治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本文就有关问题概述如下。一、子宫内膜癌与雌激素的关系: 1.在生理情况下雌激素对宫内膜的影响受到孕激素的拮抗。当无排卵、无黄体形成时,则雌激素不遭拮抗,从而长期刺激宫内膜而导  相似文献   

12.
青春期功血是指初潮后1~2年内由于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不完善,引起生殖内分泌紊乱,造成的子宫异常出血。主要是由于雌激素(Estrogen,E)对下丘脑-垂体的正反馈机制建立不完善,无法诱导垂体的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hormone,LH)峰[1]。因此,卵巢不能排卵,月经周期后半期缺乏孕激素(Progestogen,P),子宫内膜长期受E刺激而无P的拮抗,呈持续增生相或增生过长,无分泌期改变。而E对垂体促性腺激素抑制,E分泌下降,子宫内膜失去激素支持,形成E撤退性出血。青春期无排卵功血的治疗,一般分3步:急性期止血、调整周期和促排卵治疗。从2001~2006年我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小剂量黄体酮应用于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相关指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就诊我院妇科门诊的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行对比性治疗研究,依据患者的就诊顺序动态随机化分组法将其均分设置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黄体酮治疗(200 mg/d),观察组给予小剂量黄体酮治疗(100 mg/d)。比较两组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康复有效率、激素指标、月经情况、子宫内膜厚度、不良反应和预后生活质量差异。结果 治疗后,两组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的康复有效率、雌二醇、卵泡刺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指标和月经周期、月经量、月经持续时间等指标及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头晕乏力、恶心呕吐、腹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无排卵型月经不调患者的预后GQOLI-74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小剂量黄体酮应用于治疗无排卵型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与大剂量治疗并无差异,均能优化患者的激素指标、改善月经情况和子宫内膜厚度,但小剂量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联合疗法治疗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3年7月尉氏县中医院收治的119例青春期DUB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64例)与对照组(55例),止血分别采用去氧孕烯炔雌醇、戊酸雌二醇。所有患者调节月经周期均采用黄体酮。结果 1观察组出血控制时间、完全止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调经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雌孕激素联合疗法治疗青春期DUB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经宫颈与射频子宫内膜去除术(EA)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的疗效及并发症进行比较.方法 研究2001年3月~2005年12月因DUB行EA者,其中121例行经宫颈子宫内膜去除术(TCRE),108例行射频子宫内膜去除术作临床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MI)及产次差异无显著性.疗效差异无显著性.射频子宫内膜去除术手术时间短于TCRE(14分钟,20分钟).并发症(发热或感染)较少(4.1%,1.8%).结论 射频子宫内膜去除术与TCRE相比,疗效无显著差异,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是治疗DUB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DUB)是由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按发病机制可分为无排卵性功血和排卵性功血,前者占70%~80%,多见于青春期和绝经过渡期妇女,后者占20%~30%,多见于育龄期妇女[1]。青春期功血常见于13~18岁,在青少年中大部分DUB是由于排卵障碍引起,青春期功血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17.
炔诺酮治疗无排卵功能性子宫出血6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排卵型子宫功能性出血(简称无排卵功血)是一种常见多发病,治疗方法虽多,但效果不太满意。炔诺酮(妇康片)为19-去甲睾丸酮的衍生物,是合成的孕酮,具有弱雄激素及抗雌激素作用,为治疗无排卵功血的一种口服药,临床多见所用妇康片剂量偏小,有时不能止血及控制周期,为此,本文通过临床实践,对60例无排卵功血患者在用药剂量、方法、停药标准以及治疗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观察和探讨,特别是用药剂量和服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育龄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患者子宫内膜局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5例育龄期DUB患者(病例组)及20例正常月经健康女性排卵后期(对照组)子宫内膜MMP-9、TIMP-1的表达情况。同时用TUNEL原位标记技术精确测定子宫内膜功能层的细胞凋亡指数。结果育龄期DUB女性以排卵型为主(30/35),其子宫内膜组织中MMP-9在出血部位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部位及对照组(P〈0.05),TIMP-1在出血部位的表达显著低于正常部位及对照组(P〈0.05),且出血部位细胞凋亡指数较正常部位及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子宫内膜局部MMP-9与TIMP-1失衡与育龄期DUB的发生有关,细胞凋亡也参与了DUB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黄体酮软胶囊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90例无排卵型月经失调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剂量的黄体酮软胶囊治疗,观察组则予以大剂量的黄体酮软胶囊治疗。比较两组疗效;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子宫彩超显示正常时间、子宫内膜厚度正常时间;治疗前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周期、月经量;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阴道出血持续时间、子宫彩超显示正常时间、子宫内膜厚度正常时间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两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周期、月经量并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周期、月经量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安全性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大剂量的黄体酮软胶囊治疗无排卵型月经失调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周期、月经量,调节月经紊乱,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唐果渝  蔡雅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1):3227-3229
目的:观察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对离体培养的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EEC)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加入不同浓度的角质细胞生长因子作用后,RT-PCR检测ER和PR的mRNA表达改变,并与在体无排卵型功血子宫内膜组织及培养的正常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进行比较.结果:RT-PCR方法检测两组ER和PR的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功血组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结论:KGF对体外培养的EEC有增加ER和PR的作用,但程度不如正常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提示无排卵功血可能存在与正常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不同的生长机制,但二者的作用均受KGF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