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或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阴道微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可能是造成HPV持续感染继而发生宫颈病变的伴随因素。正常女性阴道微生物多样性较低,仅由少数几种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构成主要菌群。随着对细菌16S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阴道菌群中非乳酸杆菌属微生物的多样性增加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存在密切联系。标志性的阴道微生物可能通过多种分子机制与宿主细胞及HPV相互作用,导致阴道局部免疫抑制、慢性炎症的状态,从而造成HPV持续感染及宫颈病变。重建阴道微生态平衡状态尤其是乳酸杆菌为主的阴道菌群是未来HPV感染及相关宫颈病变治疗的新途径。本文就阴道微生物多样性改变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的研究观点进行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2.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唯一可以明确的导致宫颈癌的致病因子,但HPV感染并不等于已是宫颈癌或者宫颈癌前病变,而提示有一种向宫颈病变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有效的筛查和预防是降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的有效措施。宫颈阴道部处于阴道微环境中,正常阴道微环境是由阴道解剖结构、微生物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组成,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而当阴道菌群、pH值、局部免疫、雌孕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导致机体对HPV易感性增加,清除力降低。鉴于阴道微环境与HPV感染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就HPV感染与阴道微环境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唯一可以明确的导致宫颈癌的致病因子,但HPV感染并不等于已是宫颈癌或者宫颈癌前病变,而提示有一种向宫颈病变发展的可能性。因此,有效的筛查和预防是降低HPV感染及宫颈病变发生的有效措施。宫颈阴道部处于阴道微环境中,正常阴道微环境是由阴道解剖结构、微生物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组成,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而当阴道菌群、pH值、局部免疫、雌孕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可导致机体对HPV易感性增加,清除力降低。鉴于阴道微环境与HPV感染关系十分密切,本文就HPV感染与阴道微环境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女性阴道是一个独特、动态变化的微生态体系,其中存在多种正常的微生物群落,其与宿主、环境之间构成了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微生态平衡,对维持健康的阴道微生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非培养方法在阴道微生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者对阴道菌群有了更加全新的认知,对“正常菌群”的概念进行不断的修订.乳酸菌是阴道优势菌群,其随着内源性和外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以外阴阴道瘙痒、干涩、疼痛和(或)分泌物异常为主诉就诊患者的阴道微生态及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分布特点,探讨阴道微生态失调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因外阴阴道瘙痒、干涩、疼痛和(或)分泌物异常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的48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测和宫颈HPV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483例患者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仅有4例,占0.8%,微生态失调者479例,占99.2%,其中有明确致病菌的微生态失调(即阴道感染)者350例(73.1%),无明确致病菌的微生态失调者129例(26.9%);在350例阴道感染患者中,单一感染287例(82.0%),混合感染63例(18.0%)。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单一感染(38.7%,111/287)及含VVC的混合感染(79.4%,50/63)发生率最高。阴道感染者中乳杆菌减少者、H2O2含量减少者占比高于无明确致病菌的阴道微生态失调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83例患者中,HPV感染162例,感染率为33.5%,而阴道感染患者的HPV感染率(37.1%,130/350)明显高于无明确致病菌的阴道微生态失调患者(24.0%,31/129),其中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l vaginitis,TV)、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需氧菌性阴道炎(aerobic vaginitis,AV)、VVC、BV中间型患者HPV感染率分别为73.3%(11/15)、52.9%(72/136)、34.5%(10/29)、29.2%(47/161)和 27.4%(20/73)。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V、BV与HPV感染正相关(OR分别为5.325和3.298,均P<0.05)。结论: 外阴阴道瘙痒、干涩、疼痛和(或)分泌物异常的患者常存在阴道微生态失调,而且容易合并HPV感染,当发生阴道感染时(特别是TV及BV),HPV感染的风险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妇科门诊就诊患者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状况及其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的相关性,为HPV感染防治提供临床证据。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门诊行宫颈HPV检测的1 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年龄范围为21~65岁,就诊原因主要包括生殖内分泌疾病、阴道分泌物异常、既往HPV感染、妇科肿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妇科体检,记录妇科检查时肉眼观察下的宫颈外观,采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对宫颈细胞标本进行HPV检测,分析不同年龄、就诊原因和宫颈外观者的HPV感染情况。结果: HPV的总感染率为40%(452/1 130)。前5位最常见的HPV感染型别依次是HPV16,58,52,51和18型。在就诊患者中,60~65岁年龄组HPV感染率最高,达74.07%;因阴道分泌物异常就诊患者HPV感染率最高(54.57%),其次是因既往HPV感染者(50.77%)。宫颈光滑组及宫颈柱状上皮异位组间HPV总感染率(39.94% vs. 40.08%)、高危型HPV感染率(33.75% vs. 34.09%)、低危型HPV感染率(4.33% vs. 3.93%)、疑似高危型HPV感染率(1.86% vs. 2.07%)、单一型别HPV感染率(28.95% vs. 28.10%)和多重型别HPV感染率(10.99% vs. 11.9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V感染与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无关,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对高龄、阴道分泌物异常及既往HPV感染患者HPV筛查,及时发现HPV持续感染,针对性地予以干预,有效预防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外有研究认为阴道乳杆菌的减少与宫颈病变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从拮抗病原微生物及抗肿瘤机制两方面入手,综述阴道乳杆菌与宫颈病变相关的一系列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阴道微生态在女性生殖道的健康与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危型HPV的持续感染可导致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宫颈癌的发生,近来研究表明,阴道微生态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阴道微生态环境中菌群多样性的增加和乳杆菌属数量的减少与HPV的持续感染及进一步发展为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有关,这为宫颈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阴道微生态是一个独特、动态变化的灵敏体系,易受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的影响,由阴道微生物菌群、阴道解剖结构、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构成,核心是微生物菌群,优势菌是乳酸杆菌。研究认为阴道微生态的改变与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就阴道微生态失衡导致常见阴道炎如需氧菌性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与宫颈HPV感染相关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0.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是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的癌前病变。随着宫颈癌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和筛查技术的进步,宫颈癌的筛查目标已转变为早期检出高级别CIN并行阻断性治疗。在CIN治疗策略的原则中,首要目的应是预防宫颈癌的发生。目前CIN的诊断仍依靠宫颈细胞学、阴道镜与组织病理学这三阶梯技术("three step"technique)。治疗方面,推荐期待治疗作为CINⅠ女性的标准治疗。对于CINⅡ与CINⅢ,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和激光锥切是推荐的治疗方法。术后主要通过细胞学、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对低至中度疾病残留及复发风险患者进行随访,对高度疾病残留及复发风险患者,推荐阴道镜随诊。现拟从CIN的诊断、转归、治疗、CIN合并妊娠、CIN治疗后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及随访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12.
13.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高危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的主要危险因素。HPV16和HPV18型导致全球大约70%的宫颈癌。宫颈癌普查可减少宫颈癌发生的危险,但不能阻止HPV的感染。很多报道表明,有效的HPV疫苗可以减少HPV相关的宫颈癌、生殖道疣状物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为了有效预防这类疾病,全世界开展了HPV预防性疫苗的研究。目前临床应用的HPV疫苗有HPV 2价疫苗、4价疫苗及9价疫苗,它们可以有效预防相应HPV类型的感染,从而大量减少与此相关的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文就HPV、宫颈癌及这3类HPV疫苗的免疫原性、接种剂量的数量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宫颈癌对妇女健康构成严重威胁,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病变及宫颈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关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仍在研究中。近年研究发现一种多功能核蛋白,即死亡结构域相关蛋白(death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Daxx),其与细胞内蛋白或病毒蛋白相互作用,参与调节细胞凋亡、转录调控、抗病毒等细胞活动,在不同途径中发挥不同的生理或病理作用。通过对Daxx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阐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预防和治疗方法。综述Daxx的一般特性和研究现况及其在宫颈病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女性人群中感染率较高,与子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关系密切。目前公认HPV是引起上述病变的主要致病因素。子宫颈癌是一种常见妇科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全世界每年约有四十七万新发病例,并导致23万人死亡。随着分子生物学与流行病学的发展,对HPV的检测和治疗成为预防子宫颈癌的重要手段。HPV疫苗研究及临床应用也进入崭新的时代。对HPV与子宫颈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6.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世界卫生组织唯一建议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筛查的恶性肿瘤,各个国家和地区宫颈癌筛查方案不尽相同,目前的筛查方案主要有:巴氏涂片法、液基细胞学检查、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检测法及肉眼检查等。推行合理筛查方案对各个地区的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预防工作极为重要。目前宫颈癌筛查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筛查人群、筛查间隔时间和筛查方案等,就目前宫颈癌筛查存在的问题及各个方案的应用及联合应用的可行性、优缺点和新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宫颈腺癌是宫颈癌的一种特殊病理类型,较鳞癌少见.近年来,宫颈腺癌的发病率及其在宫颈癌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且发病趋于年轻化,预后比同期鳞癌差.此外,宫颈腺癌卵巢转移率高于鳞癌,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显著低于鳞癌,这些均对宫颈腺癌的诊治有重要影响.从宫颈腺癌致病因素(雌激素、孕激素与人乳头瘤病毒)、卵巢转移高危因素及卵巢保留以及放化疗进展3个热点问题着手,简述近年来宫颈腺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近来有研究显示,妊娠期宫颈细胞学异常及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检出率较高,但分娩后又有一定的自然消退率和进展率。HPV感染易致宫颈细胞学异常,另有研究指出多个性伴侣、初次性生活早、多产次、社会经济地位低下、非白种人、吸烟均是宫颈细胞学异常的高危因素。妊娠期妇女宫颈存在特异性生理改变易导致诊断误差。目前专门针对妊娠期妇女宫颈筛查新方法的研究甚少,仍是使用与非妊娠妇女相同的筛查方法,如液基细胞学、传统巴氏涂片(Pap Smear)、HPV DNA检测。而各项指南对妊娠妇女宫颈病变筛查时机和间隔的选择仍有争论,有待进一步大规模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