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详细列举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中所见西域诸国的宗教、神话传说,揭示了西域地区成为汉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及游牧文化荟萃之地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化生成与历史生成相互促生.历史生成涵括或促动社会生成与文化生成,社会文化生成可积淀与敦促历史生成.自古代经中世纪至近代,西域文化不断东渐中土,与南北方汉文化交融生成,逐渐成为现今汉文化的重要构成.此亦历史生成之内容.  相似文献   

3.
论西域文化的重大变异及其对建设中华文化的启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探讨了西域经历的三大文化巨变,剖析了其主要原因及实质,认为西域文化变异的实质,是以先进经济为基础的进取型先进文化———突厥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战胜了缺乏主体民族意识、处于沦落状态的伊兰弱质文化,也是具有悠久古文明传统的希腊、波斯、汉文化在西域文化经营的失败。文章最后揭示出一般不被人重视的文化与边疆稳定、文化兴衰与民族命运这类重大问题的关系,对结合现实与历史教训研究中华文化,特别是对建设中华边疆文化的内容与方针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新疆文化的多元性与其地域性和地缘多元性之关联,探讨西域多元文化的结构过程,主张新疆文化的四元极说,讨论汉文化与新疆族属文化互动低弱的政治历史原因,认为结构与历史互为动态。指出,历史上的南疆绿洲文化与北疆行国文化,迄今仍是新疆农耕与游牧两大生态文化系列。其次,在南疆绿洲文化区,因分别与中亚和内地的地缘关系,形成以喀什与库车为中心的西南疆伊斯兰教文化圈、以吐鲁番为中心的东南疆汉佛和穆斯林文化交融圈;北疆因近代俄罗斯的侵入,使俄罗斯文化与蒙哈文化并行。再次,晚近及现代大批汉人随军或兵团与中央企事业入疆,逐渐形成新疆主要族体,汉文化与穆斯林文化及俄罗斯文化并存,形成有别于内地汉文化的新疆汉文化特征。近年,当地汉族又显现出基于认同当地的老新疆汉人与认同家乡的现代入新汉人之别。  相似文献   

5.
周泓 《民族学刊》2017,8(5):21-34, 102-104
社会文化生成与历史生成相互促生.文化生成主要在于文化接触、交往交融而形成复合文化.社会生成,主要指不同形态社会力量(生产方式、主体等)碰撞交流,形成新的社会特质.历史生成,因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尤其朝代更替或政权变更,使主体及其文化迁移或滞留,而产生新的社会主体或结构.即历史生成实质涵括或促动社会文化生成.同时,社会与文化生成积淀或敦促历史生成.族属、信仰之转换、转向通常基于文化、社会和历史的生成.即历史生成往往基于社会文化生成.自古代经中世纪至近代,西域文化不断东渐中土,与南北方汉文化交融生成,逐步成为现今汉文化的重要构成.此亦历史生成之内容.  相似文献   

6.
《元西域人华化考》元代民族史研究专著,著名历史学家陈垣著。该书主要阐述元代西域诸族之人来华后研习汉文化,在文学、建筑、医药等方面的重大成就及丰富著述。计分绪论、儒学篇、佛老篇、文学篇、美术篇、礼俗篇、女学篇、结论8卷。征弓怖目216种之多,对西域各族...  相似文献   

7.
杨波  李佳珈 《民族学刊》2023,(10):94-102+157
岑参作为清代以前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深入西域地区并创作大量西域诗歌的诗人,其西域诗中记录了南疆地区的形象和他眼中的西域文化,这些诗歌对南疆地区的战略要地情形、自然景观和西域文化景观进行了书写,丰富了自汉代以来人们对西域、南疆形象的认知和想象,书写了唐代西域地区的文化形态。本文梳理了岑参两次出塞的时间与路线,认为岑参边塞诗中的地名书写传达了唐朝西域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性,通过对沙漠、戈壁、天山、风、雪及其他“奇异”之物的书写,使西域文化以诗歌的形式流布。岑参边塞诗中对西域地区马、乐舞、语言及其他意象的书写,彰显了西域文化的精神特质,再现了西域地区社会文化生活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状况,将西域文化以边塞诗的形式保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以岑参为代表的唐代边塞诗人们开拓出来的边塞诗是我们理解西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之后历代西域诗人想象西域的文化记忆宝库。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西域历史地名文化的地位, 西域历史地名产生和形成的基础及其阶段性特点, 西域历史地名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其他特点和构成形式等。  相似文献   

9.
沙可学是元代色目进士之一,应是回回沙姓的先民之一.他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与温州士大夫交游密切,是值得注意的元代华化西域人物之一,但迄今尚未引起研究者注意.本文在其生平资料上有所突破,对仕绩和交游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公元13世纪回回人从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高峰走来,进入高度发达的中国的汉文化领域。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形成发展中的回回民族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从真主独一的信仰及其功修、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维护着形成中的回回民族的民族的同一性。在汉文化面前如何保存自己固有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使其继续传承,不致中断,这是摆在回回人面前的新问题。同时,为了民族的生存发展,回回人必须学习汉文化,以适应中国传统社会,以被中国传统社会所接纳。而汉文化是一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化的来源是多元的。当然 ,文化的多元并不意味着政治的多元 ,更不是分裂的理由。古称“西域”的新疆 ,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极有特色的文化区。从表面上看 ,西域一向通行“胡语” ,特别是伊斯兰教传入并在那里生根后 ,西域与中原的文化距离似乎拉开 ,但实际上 ,汉化与胡化一直在祖国的这片热土上生动地进行着 ,特别是清王朝统一新疆后 ,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应看到 ,经过 2 0 0 0年的政治文化整合 ,西域文化确立了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我们应继承中华文化整合的优良传统 ,使新疆各族干部、群众 ,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达到“三个高度认同” ,即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我们的民族是中华民族、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我认为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参照系的文化整合 ,应是祖国统一和新疆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2.
关于汉代西域都护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文献和简牍材料 ,对西域都护的称谓和建置时间这两个问题作了探讨 ,提出 :西域都护设官于汉宣帝神爵二年 ,立府施政在神爵三年 ;它在建立初期为加官 ,属虚名 ,约在汉成帝时变为国家正式编制下的实名官职  相似文献   

13.
清王朝建立初期,文化方面面临着矛盾与融会接纳的发展趋势。结果是满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融合,而对以天主教为载体的西方文化接纳是有限的。在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其矛盾之处在于文字狱的迭兴和大型古代典籍集成式编纂等,而对天主教、外来文化则因统治需要和皇帝个人兴趣,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4.
卡约文化时期,北方草原之路支线已深入青海境内。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赛琉古王国对促进欧、亚、非三大洲世界性交往做出过杰出贡献。前3世纪中期至前2世纪末,中亚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大夏)可能已通过青海道与中国贸易往来。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与汉帝国的崛起促使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但汉政府"隔绝羌胡"的政策使青海道失去了国际通道的功能。公元3世纪初至7世纪初,由于萨珊波斯的经营与中国各政权的重视,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仍畅通无阻。4至6世纪,在吐谷浑的经营下,青海道成为中国南北与域外联系的最重要的国际通道。7世纪至9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吐蕃帝国与大唐帝国的崛起使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极度繁荣。这时在吐蕃的控制下,青海道在连接中国南北与西域、中亚乃至西亚的交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9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期,由于大国崩溃、小国林立,丝路东西两段俱走向衰落。不过北宋时期,青海凭借地缘优势,仍为沟通西域与中原的重要的国际通道。13世纪初期至15世纪初,在丝绸之路一度复兴的背景下,青海道地位下降,但仍为中西往来的通道。15世纪以后,由于丝路东西段沿线均战乱不已,青海道随整个丝绸之路的衰落而衰落。  相似文献   

15.
30年来汉人乡村人类学发展的知识脉络与生长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来,中国的汉人乡村人类学告别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和苏联民族学范式,摆脱了意识形态的束缚,立足本土经验,以文化视角认知中国,并与国外学术界开展对话。其学术立场也由自上而下转换为从文化持有者内部眼界来观察与判断社会,客观研究大小传统之间的互动,注重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历史变迁与过程。但是,虽然有了一定的理论自省意识,却难以摆脱西方学术的阴影。要走出这种不彻底的反思困境,出路还在于以本土文化观研究本土社会,防止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内卷化。  相似文献   

16.
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直接影响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本文立足于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思想观念文化和生态文化教育 ,对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作了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侗族民间生态智慧对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今天生息在黔桂湘毗邻地区的侗族居民和汉族居民一样,都是以固定农田的水稻种植为生.然而,由于侗族所经历的历史过程与汉族迥然不同,所处生态环境也与汉族地区相去甚远,从而在侗族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并衍生出具有侗族特色的生态适应方式和举措.经过长期的磨合,侗族传统文化已经有效地实现了与所处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有效地维护了区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汉魏时期南中地区大姓的形成 ,是由于汉族移民中的一批通晓汉文化、通晓儒学的人 ,主要通过辟召为郡县属僚 ,占据地方权力 ,取得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并使掌控的文化世袭化 ,发展而为大姓势力。他们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 ,乘机占有原来的编户以为部曲 ,成为称雄南中的军事和经济力量 ,使南中地区汉族自耕农 -地主社会转变为人身依附关系很强的半农奴社会。另外 ,大姓部曲中聘策而来的“恶夷”实际仅在有事时可供利用 ,大姓并未能完全控制 ,造成后来大姓和夷帅结合的局面 ,成为东晋南朝南中地区汉族社会出现夷化的政治前提。  相似文献   

19.
郭丽娜 《民族研究》2012,(2):97-107,110
法国彝学是在天主教的传播和殖民势力的扩张共同作用下促成的学科。它以彝文化一致性为前提,遵循如下原则进行研究:以汉籍为主要依据,结合彝文本和碑文来识别族群,推测历史变迁;对语言进行共时比较研究;以复述传说的方式探讨族源;观察和记录社会风俗习惯;使用体质人类学方法测量人种特征。法国彝学的族群识别,有着早期殖民利益介入的企图,考虑到彝族群内部的文化趋同,隐含了一种文化融合研究重于种族甄别的描述性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