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蒙 《中华全科医学》2013,(2):222-223,333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对婴幼儿血管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拟手术治疗的增生期血管瘤患儿2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于术前4周(10例)、3个月(10例)口服普萘洛尔1.0 mg/(kg.d)各10例;对照组为消退期血管瘤10例和增生期血管瘤10例,均不予用药。比较4组手术切除后瘤体标本,VEGF表达的异常。结果增生期用药组VEGF表达呈阴性或阳性表达,而增生期未用药组VEGF呈强阳性表达。4组免疫反应阳性颗粒积分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024,P<0.05),普萘洛尔影响时间和血管瘤VEGF的表达呈显著负相关(r=-0.5922,P<0.05)。结论应用普萘洛尔能明显下调增生期血管瘤组织VEGF的表达水平,可促进血管瘤的消退,因此有望用于治疗婴幼儿增生期血管瘤。  相似文献   

2.
王胜  王胜春  李琳  李真真 《重庆医学》2018,(9):1218-1220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介导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在婴幼儿血管瘤中的作用及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该院2013年2月至2016年3月婴幼儿血管瘤的50例石蜡组织标本,按照病理期的不同分为增生期组、消退期组、消退完成期组.采用自身对照设计,选取5例癌旁正常组织作为对照组.对组织标本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以上病理标本中EGFL-7的生成情况.选取同期收治的30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普萘洛尔干预治疗,检测该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液中EGFL-7表达的变化.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组织切片管腔不明显,血管结构紊乱,细胞核大,染色深,内皮细胞排列紊乱.EGFL-7在增生期与消退期组的表达高于消退完成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GFL-7在消退完成期组与对照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瘤的患儿经普萘洛尔干预后血清、尿液中的EGFL-7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普萘洛尔干预后EGFL-7水平显著下降,这可能成为血管瘤干预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服普萘洛尔加外用"艾达乐"(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增生期草莓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我科自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共收治203例草莓状血管瘤患儿,分为口服普萘洛尔加外用"艾达乐"(106例)和单口服普萘洛尔(97例)两组.比较两组治疗后血管瘤变化情况,并检测服药前后患儿的心率、心肌酶、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结果: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后复诊,全部203例患儿血管瘤均有不同程度退化、吸收甚至痊愈.但口服普萘洛尔加外用"艾达乐"组,其临床疗效远优于单用普萘洛尔组.本组106例,8周后血管瘤全部消退痊愈64例,大部分消退31例(瘤体缩小、吸收、退化50%~80%),少部分消退11例(瘤体缩小30%~50%).而单用普萘洛尔治疗组97例,8周后血管瘤全部消退36例,大部分消退43例,少部分消退18例.两组服药前和服药后1h内监测心率均有所变化(服药后1 h较服药前心率降低5~15次/min).但8周后复查心肌酶、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等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口服普萘洛尔加外用"艾达乐"治疗增生期草莓状血管瘤可快速抑制血管瘤的生长,并在较短时间内使其萎缩退化、吸收.较单用普萘洛尔治疗时间短、效果好.在治疗过程中无或有轻微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寻找一种简单、易行的客观指标,诊断婴幼儿血管瘤及其类型,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用免疫酶标技术检测25例增生期血管瘤、14例消退期血管瘤、12例应用激素治疗后血管瘤、9例血管畸形及12例对照组患儿外周血清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浓度.结果 25例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外周血清中bFGF浓度明显高于应用激素治疗后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及对照组;消退期血管瘤和应用激素治疗后血管瘤患儿血清中bFGF浓度略高于血管畸形及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外周血中bFGF浓度可做为诊断婴幼儿血管瘤及其分期的重要指标,并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激光治疗对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美容门诊接受激光治疗的腹部表浅血管瘤患者109例,其中增生期患者74例,消退期患者20例,消退完成期患者15例;对照组10例为在我院小儿外科接受治疗的非血管瘤患者.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各组患者外周血血浆中VEGF及bFGF浓度,并对其中23例增生期血管瘤患者激光治疗前后血浆中VEGF及bFGF浓度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增生期血管瘤患者血浆VEGF浓度明显高于消退期、消退完成期患者及对照组(P<0.01);增生期患者血浆bFGF浓度明显高于消退期、消退完成期患者及对照组(P<0.01);血管瘤患者激光治疗后血浆中VEGF及bFGF浓度较激光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激光治疗后,血浆中VEGF及bFGF的浓度下降;VEGF及bFGF有望成为评判婴幼儿皮肤血管瘤激光治疗效果的客观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探讨血管瘤患儿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雌二醇(E2)及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的变化,以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血管瘤临床分期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血管瘤及血管畸形患儿138例,其中增生期血管瘤(增生期血管瘤组)60例,消退期血管瘤(消退期血管瘤组)38例,血管畸形(血管畸形组)40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VEGF及尿bFGF水平,采用电化学发光法、使用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各组血清E2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增生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均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血清VE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患儿血清E2水平显著高于血管畸形组、正常对照组(P<0.05)。消退期血管瘤组、血管畸形组患儿尿bFGF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增生期血管瘤组女性血清VEGF、E2及尿bFGF水平均显著高于男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VEGF、尿液bFGF及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E2简便、易行、可靠,可为临床鉴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并为临床划分血管瘤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普萘洛尔在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给予普萘洛尔口服,对照组给予强的松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服药后起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3%(13/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8%(7/1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2/1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6.3%(9/16)(P<0.01)。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确切,副作用少,方法简易,患儿瘢痕形成少,药物治疗依从性好,且费用相对低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血管生成素受体Tie2在血管瘤组织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的测定,初步探讨其与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血管瘤患儿手术切除的血管瘤标本(其中增生期和消退期标本各30例)及30例正常皮肤组织(包茎患儿包皮环切术切除的包皮组织)。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specfic PCR,MSP)测定Tie2基因甲基化状态;应用q PCR、Western blotting检测Tie2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30例增生期血管瘤组织、30例消退期血管瘤组织及30例对照组织中Tie2基因启动子区Cp G岛发生甲基化的例数分别为25、14、0例。3组Tie2基因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84.70%、46.64%、0。增生期血管瘤组织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消退期血管瘤和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消退期血管瘤组织甲基化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增生期和消退期瘤体中Tie2 m RNA和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包皮组织(P<0.05),其表达在增生期和消退期瘤体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婴幼儿血管瘤中存在Tie2基因异常甲基化,且其表达升高,可能参与了血管瘤的发生与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剂量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口服普萘洛尔0.5~2mg.kg-1.d-1))及对照组(30例。口服维生素C0.5~2mg.kg-1.d-1),疗程均1~9个月。结果: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对照组显效1例,有效8例,无效21例,有效率30.0%(P<0.05)。治疗组心动过缓2例,食欲下降2例;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可作为婴幼儿血管瘤的一线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记录31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给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住院治疗观察3 d,观察治疗期间患儿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出院后继续药物治疗,每月门诊复查。半年后评价其疗效,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其疗效。结果痊愈有1例(3.7%),显著有效5例(18.5%),有效13例(48.2%),无效8例(29.6%)。不良反应:其中有1例患儿因对普萘洛尔过敏改用其他方式治疗,1例浅表瘢痕,1例色素沉着。结论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以作为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观察,评估其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我科从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27例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血管瘤的患儿资料,根据病灶大小及颜色变化评估疗效,观察患儿精神、食欲、睡眠、胃肠道反应情况,并检测服药前后患儿的心率、血糖、肝肾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8周治疗,显效13例,有效14例,无效0例;患儿精神、睡眠无明显变化,偶有患儿出现腹泻、食欲不振等现象,可自行缓解,无严重胃肠道反应;患儿服药前与服药后1h心率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血糖和肝肾功能变化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 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有效性高,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酸普萘洛尔凝胶外涂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0例患有浅表性血管瘤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盐酸普萘洛尔片治疗,观察组采用质量浓度为5 g/L的(20 g∶100 mg)盐酸普萘洛尔凝胶外涂方法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采用Achauer评定疗效,观察组Ⅰ级患儿1例,Ⅱ级患儿6例,Ⅲ级患儿12例,Ⅳ级患儿8例,Ⅴ级患儿3例,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Ⅰ级、Ⅱ级、Ⅲ级、Ⅳ级、Ⅴ级分别为2例、8例、10例、6例、4例,总有效率为93.33%(28/30),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管瘤血流峰值及阻力系数较治疗前均得到改善(P<0.05),而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情况,除观察组发生3例涂抹部位发红外,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采用盐酸普萘洛尔凝胶外涂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疗效显著,安全可靠,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与口服普萘洛尔治疗颜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选择婴幼儿体表增生期血管瘤患儿共156例,分为两组,平阳霉素组75例,采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普萘洛尔组81例,采用口服普萘洛尔治疗。两组分别随诊6个月。结果随访1个月,平阳霉素组有效率达26.7%,显著高于普萘洛尔组(6.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随访6个月,平阳霉素组瘤体减少体积( ml)、血管密度减少(n/ cm^2)、有效率、治愈率分别为(6.3±4.2)ml、(4.0 ± 2.3)n/ cm^2、78.6%及70.6%,均显著低于普萘洛尔组的(8.5±3.6)ml、(5.2 ± 2.1)n/ cm^2、95.1%及9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平阳霉素作用快,尤其适合体积较小且表浅的血管瘤,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头面部增生期血管瘤方法简单、疗效可靠、副作用小,可作为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期的临床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婴幼儿血管瘤应用普萘洛尔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68例血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34例.对照组暂时观察、定期随访,观察组则予以普萘洛尔口服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1.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7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普萘洛尔应用于婴幼儿血管瘤的治疗中,临床效果较佳,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9):104-106
目的观察卡替洛尔滴眼液与普萘洛尔联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婴幼儿血管瘤患儿92例,使用随机数字表将患儿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患儿使用普萘洛尔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卡替洛尔滴眼液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67.4%,低于观察组的89.1%,平均用药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均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外用卡替洛尔滴眼液与普萘洛尔联合治疗婴幼儿血管瘤可提高治疗效果,且不增加患儿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朱艳可  孙媛媛  缪克凡  周爱华  王凯  钱燕 《浙江医学》2019,41(7):676-679,682
目的探讨婴幼儿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适宜月龄。方法选取接受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每日1.5mg/kg,分2次口服)的39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按月龄分成两组,≤3月龄为A组(20例),>3月龄为B组(19例)。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治疗效果、服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出生史、瘤体部位(其中1例患儿四肢血管瘤合并肝脏血管瘤)、瘤体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患儿治愈率为72.2%,明显高于B组的35.3%(P<0.05);两组患儿有效率、服药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1例患儿停药后复发,予外敷噻吗洛尔滴眼液2个月后消退;B组无复发病例。结论3月龄前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治愈率更高,近期不良反应未增加。  相似文献   

17.
小儿血管瘤细胞周期分析及凋亡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婴幼儿血管瘤增生和自行消退的机制.方法收集未经任何治疗的婴幼儿血管瘤手术切除标本37份(增生组24份和消退组13份).先制备单细胞悬液,运用流式细胞术对血管瘤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参数分析,获取S、G2/M和G0/G1各期细胞比例数S%、G2/M%和G0/G1%,得到细胞增殖指数(PI),了解细胞增殖情况.测定血管瘤细胞凋亡情况,得细胞凋亡比例数(AV %).结果增生组和退化组的PI分别是13.49±2.08、7.85±1.78,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增生期的PI明显高于退化期.增生组和退化组的S%分别是5.99±1.85、1.92±0.65;G2/M%分别是7.46±1.82、5.94±1.63,在细胞周期中,增生组处于S期的细胞多于退化组(P<0.01),而处于G2/M的细胞数增生组多于退化组,但不如S期显著(P<0.05).增生组和退化组的AV %分别是9.84±3.05、16.18±4.89,退化组明显高于增生组(P<0.05).结论细胞增殖、凋亡的失衡是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消退的机制之一,凋亡在血管瘤的消退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配合医生观察普萘洛尔治疗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我科自2009年9月~2011年1月收治的48例1岁内增生期血管瘤患儿,予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剂量为每日1.5mg/kg.晨起顿服,服用8周后停药.服药前后监测血管瘤质地、大小、颜色及张力变化:同时监测心率、血糖、肝功能、肾功能及甲状腺功能.为医生观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提供可靠依据.结果 48例婴幼儿,均严格按照医嘱按时准确给药,按时监测、观察、记录,无1例发生给药,监测、观察、记录失误.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监测、观察数据.经过2个月的治疗,有效率100%,显效18例,其中:男6例,显效率42.86%;女12例,显效率35.29%;同时治疗前与治疗后1小时心率有所变化,7例患儿治疗后一个月复查肝功能转氨酶稍升高.其他检查未见异常,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经过1~7个月疗效观察,普萘洛尔在治疗增生期婴幼儿血管瘤的过程中,可抑制血管瘤的生长,部分患儿效果显著.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外用"艾达乐"(5%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增生期草莓状血管瘤患儿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283例增生期草莓状血管瘤患儿,随机分为治疗一组和治疗二组。治疗一组患儿176例,给予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艾达乐"外用涂抹治疗;治疗二组患儿107例,给予单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血管瘤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均于治疗8周后复诊,全部283例,血管瘤均有不同程度退化、吸收甚至痊愈。但治疗一组患儿临床疗效远优于治疗二组。治疗一组患儿8周后血管瘤全部消退痊愈94例,大部分消退51例(瘤体缩小、吸收、退化50%~80%),少部分消退31例(瘤体缩小30%~50%)。而治疗二组患儿8周后血管瘤全部消退38例,大部分消退32例,少部分消退37例。结论:平阳霉素局部注射联合外用"艾达乐"治疗患儿增生期草莓状血管瘤可快速抑制其血管瘤的生长,并在较短时间内使其萎缩退化、吸收。较单用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时间短、效果好。在治疗过程中患儿无或有轻微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PTEN和磷酸化Akt在婴幼儿血管瘤不同时期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的表达相关性,探讨其在婴幼儿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婴幼儿血管瘤增生期、消退期,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中的PTEN和磷酸化Akt蛋白表达情况,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其平均光密度 结果 PTEN在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低于消退期、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P<0.01);磷酸化Akt在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的表达高于消退期、血管畸形及正常皮肤(P<0.05);消退期血管瘤、血管畸形与正常皮肤间PTEN、磷酸化Akt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EN与磷酸化Akt在婴幼儿血管瘤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7192,P<0.05)。 结论 PTEN与磷酸化Akt可能在婴幼儿血管瘤增生过程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