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罗桂青  李磊 《光明中医》2014,(5):915-917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中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渊源以及"六经辨证"一说的由来,认为宋代朱肱提出的"六经辨证"说是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误解,《伤寒论》并非以"六经辨证"为纲,张仲景所创立的实际上是"三阴三阳辨证"。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慢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在疾病的发展变化中,糖尿病肾病基本遵循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由热转寒的生理病理动态变化,符合《伤寒论》所载疾病从"三阳"到"三阴"的传变规律.早期糖尿病肾病阶段阳邪亢盛,根据阳盛的程度、病位的不同以及病情进展的趋势进行太阳、阳明、少阳病的辨治,从而达到阴平阳秘,...  相似文献   

3.
从五运六气看六经辨证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讨论六经实质,关键在于对“三阴三阳”的理解。三阴三阳表述的是自然界阴阳离合的六种状态。三阴三阳的开、阖、枢,决定了“六经”各自的属性和不同特点。需要用五运六气在不同时空方位阴阳气的状态来理解三阴三阳。从五运六气看六经,以往六经理论中的一些难题,就可以得到较为合理的解释。三阴三阳之间是有序的动态时空变化。三阴三阳辨证,可较好地反映疾病发生时内外环境整体变化的动态时空特征。讲《伤寒论》不能不讲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绝不可废。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年来《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的理论基础、层次、实质与三阳三阴病证的传变等研究进行了综述与评价。认为学者们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等引入其中。指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伤寒论》三阳三阴辨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六经辨证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历代研究《伤寒论》学者认为,六经辨证是治疗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笔者不敢苟同,认为三阳辨证代表着外感热病的辨证纲领,而后期的三阴辨证类属于杂病的范畴。本文试从仲景时代体质条件下的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临床实际意义、三阳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相互关系等方面,揭示这一论点。1仲景时代体质条件下的六经辨证剖析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连年战乱,疫疠流行,加上天灾与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人们长期处于饥寒交迫、惊恐不安、流离失所的状态,生活极端痛苦。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为当时的普遍现象,客观上容易引起阳虚或阴…  相似文献   

6.
六经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经张仲景发展,广泛应用于疾病辨证及治疗,六经即三阴三阳,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与经络理论、脏腑理论、中气理论关联紧密,明确“六经”的本质及《内经》与《伤寒论》中对“六经”论述的异同,可以指导临床针灸治疗。在进行针灸治疗时,根据伤寒六经辩证取相应经络的穴位来进行治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六经新释     
朱昌荣 《光明中医》2011,26(8):1534-1537
《伤寒论》中没有"六经"一词,"六经"是《伤寒论》中"三阴三阳"的称谓,《伤寒论》中揭示:阴、阳各自有着初、盛、衰的过程,三阴三阳是活生生的生命运动状态,且有终而复始的圜道的有序变化,并必然随人的生、长、壮、老、已而呈现螺旋式递增递减运动,其根本原因必然是人体内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协调运动对立统一的结果。这与唯物辩证法是不谋而合的,是中医阴阳学说高度发展的结果。其实质内含在中医学中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习和研究《伤寒论》,必定会涉及到"六经病"和"六经辨证"这两个重要概念。与"六经病"及"六经辨证"直接相关的是"六经"。长期以来有关《伤寒论》之"六经"实质的争鸣偏离了文献研究所必须面对的学术发展史的根据,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学术认识上的混乱,甚至使得有些人不顾文献事实而加以任意曲解,在客观上阻碍了学术的正常发展。本文以文献为依据,首先探讨了《黄帝内经》中"六经"的概念,并回溯了宋代医家朱肱最初提出"六经病"的基本意义、进而从三阳三阴之名实方面强调了仲景创立三阳三阴辨证方法是用来认识伤寒病之发病特点及其传变规律,最后得出了经脉之"六经"不能取代《伤寒论》三阳三阴的结论。如果以约定俗成的态度将《伤寒论》之三阳三阴病定型为"六经病",则必须将"六经"还原到三阳三阴,用三阳三阴的方法来认识《伤寒论》所论之伤寒病。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所创立的三阴三阳辨证,后世也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笔者通过对经方、六经理论的阐释,以及对《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位序的理解,认识到古人总结经方的过程即:先认识到表、里,后认识到半表半里,三阳证先认识到表阳证太阳和里阳证阳明,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阳证少阳,故三阳的排序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证先认识到里阴证太阴和表阴证少阴,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阴证厥阴,感到疑问最多的是厥阴,故三阴的排序是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中三阳三阴排序不是简单的编写问题,更与经络相传无关,而正是标明了经方发展史。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理论对于现代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腹泻是化疗过程中常见的不良反应,然而部分止泻药物的疗效具有一定局限性。通过总结《伤寒论》三阴病篇中有关“下利”的部分条文及相关文献,从太阴、少阴、厥阴三个层面探讨六经辨证论治化疗相关性腹泻的思路,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重视体质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体质形成的原因,揭示了三阴三阳体质分类及其重要临床意义。还重视辨病在临床诊疗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糖尿病内热伤阴耗气基本病机。并重视辨方证,认为辨方证是中医辨证的最佳途径之一,辨方证应与辨体质与辨病机相结合。基于此提出的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诊疗模式,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经实践证明,非常切合实用。  相似文献   

12.
13.
“保胃气”的思想贯穿《伤寒论》始终,胃气的强弱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化和预后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各种疾病的治疗中都应重视胃气的根本作用。倾倒综合征(DS)是胃癌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胃切除术使胃气受损严重,引起消化道甚至全身不适反应。《伤寒论》中“保胃气”的思想对倾倒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养胃合剂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予养胃合剂口服;对照组100例,予西药口服,疗程均为15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7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养胃合剂治疗胃脘痛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在呼吸道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病毒感染后咳嗽逐渐成为感染者出现的主要症状之一。提高对病毒感染后咳嗽的理解有助于临床工作者进行诊治处理。中医认为,病毒感染后咳嗽以呼吸道病毒感染为始动原因,病机以外邪犯肺、肺失宣降为本,常可损及脾胃肝肾。据此,本文围绕病毒感染后咳嗽的病因病机展开讨论,根据病毒感染后外邪侵袭、机体正气不足,提出清除余邪、扶本益肺为纲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治疗原则,注重后期顾护脏腑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辩证以及对症治疗的思路。方法:从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来我院内科门诊进行就医的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中,随机选取30例病例,并对其病情症状、体征、脉象以及舌苔等多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30例病患中,阴虚痰湿未尽证病例数为18例,占60%;气阴两虚证病例数为8例,占26.67%;肺脾蕴热证病例数为2例,占6.67%;痰热闭肺证与痰湿蕴肺证患者各为1例,分别占3.37%。结论:经中医辨证分型得知,阴虚痰湿未尽证较为多发,占60%,其次为气阴两虚证,占26.67%。  相似文献   

17.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种非关节性风湿病,是风湿病科门诊就诊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约占10%-30%。本病好发于20-50岁的女性,临床表现以广泛性肌肉骨骼系统疼痛、发僵、疲劳,在特定部位有压痛点为特征,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等症状。本病有原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PFMS)和继发性纤维肌痛综合征(SFMS)之分,后者多继发于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及多种非风湿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从三阴三阳开阖枢论治失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红 《光明中医》2016,(19):2777-2781
阳不交阴,则夜不成寐。《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主开,少阳主枢,阳明主阖""三阴之离合,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也。"其中阳明不能阖是失眠的重要原因,影响阳明不能阖的原因有太阳、太阴开机的不佳,少阳、少阴枢机的不利,厥阴、阳明的不能阖。现根据顾植山老师"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在临床治疗失眠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课程是在以证为核心、以证统法、以法统方的思想指导下,对中医诊断学课程中“辨证”的内容与方剂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设计,将理、法、方、药熔为一炉,系统介绍有关辨证论治基础理论与方法,为我校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新课程.为便于学生掌握中医临床辨证分析及处方用药一贯性的规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团队等方面进行了课程建设,并通过两轮教学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老年尿道综合征是中老年女性好发疾病,西医尚无有效治疗之方法,我院通过从心、肝脾、肾进行辨证论治疗此病取得了不错之疗效,特将临床体会及临证验案汇报如下,以兹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