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Luo QL  Wang L  Wu HY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92-695
目的观察激光光凝后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和脉络膜超微结构的改变和修复过程。方法收集眼眶恶性肿瘤患者7例,其眼球的视网膜及脉络膜结构基本正常。均经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眶内容物剜除术前1、3、7d,用Ⅰ、Ⅱ、Ⅲ级光斑光凝视网膜。摘除眼球后,将其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制成超薄切片、醋酸铀和枸橼酸铅染色,于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激光光凝后1d,经Ⅰ级光斑光凝视网膜组织见部分RPE细胞肿胀、坏死、数量减少,微绒毛部分消失;Bruch膜完整;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肿胀,少数管腔闭塞。经Ⅱ级光斑光凝的视网膜组织见较多RPE细胞溶解破坏,Bruch膜空泡形成,脉络膜毛细血管广泛闭塞。经Ⅲ级光斑光凝的视网膜组织见大量RPE溶解消失,Bruch膜部分破坏,脉络膜血管受损。激光光凝后3d,RPE细胞和脉络膜水肿减退,破坏区内出现吞噬细胞,RPE细胞和脉络膜纤维组织开始增生。激光光凝后7d,增生的RPE细胞覆盖破坏区,脉络膜血管减少和基质纤维化。结论激光光凝可引起RPE细胞水肿、坏死,Bruch膜和脉络膜血管不同程度破坏,随后RPE细胞和纤维组织增生修复破坏区。不同参数的激光治疗可修复病变的RPE和脉络膜组织。(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92-695)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微脉冲半导体激光与氩激光对兔视网膜损伤和修复的组织学反应。方法在黄斑水肿治疗参数下分别对兔眼行微脉冲阈下光凝和氩激光光凝,观察视网膜组织学改变。结果微脉冲阈下光斑不可见而氩激光可见;激光后两者光镜下视网膜感光细胞损伤不明显但脉络膜小静脉轻度充血,4周后消退;电镜下氩激光光斑处外节排列稀疏,色素上皮细胞(RPE)和节细胞肿胀,外核层细胞异染色质增多,4周后RPE和胶原增生明显,脉络膜内色素颗粒增生;而微脉冲光斑变化不明显。结论微脉冲激光光凝视网膜较氩激光损伤更轻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SRNV)的发病机理。方法用高强度氩激光光凝兔视网膜,经眼底镜,光、电镜观察眼底变化及视网膜、脉络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光斑出血发生率为27%。光凝后1~3天,光镜下光班区Bruch膜及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断裂,视网膜、脉络膜组织严重破损,水肿、出血、毛细血管闭塞。电镜下光感受器细胞内、外节溶解,白细胞浸润、巨噬细胞聚集。光斑边缘RPE细胞线粒体空泡变性。光凝后1周,新生血管长入光斑边缘。结论高强度激光所造成的视网膜外层破坏、局部缺血、炎性反应、出血等,在SRNV的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波长激光光凝术后视网膜、脉络膜结构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与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有色兔36只,左眼为空白对照组,右眼为实验组,实验组随机分3组,分别用绿光、黄光、红光激光光凝视网膜后极部,激光反应斑Ⅲ级,光斑直径300μm,光斑间距300μm,曝光时间200 ms.于光凝后lh、7d、14 d、28 d分别对光凝区行OCT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组织病理学检查:3种激光光凝后1h,视网膜、脉络膜组织不同程度受到破坏:绿光光凝斑处主要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轻度扩张,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线性结构消失,光感受器细胞层结构紊乱,外核层见核固缩;黄光光凝斑处主要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扩张明显,RPE层色素大量缺失,光感受器细胞层内、外节结构紊乱,内、外核层见核固缩;红光光凝斑处主要表现为脉络膜血管大部分扩张,内、外核层细胞缺失.随后,3种激光激光斑处RPE细胞、Müller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增生修复光凝区.OCT图像:3种激光光凝后1h,脉络膜组织的反射均显示不清,视网膜失去了其正常组织结构的划分,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 neuroepithelial layer,RNL)全层增厚、高反射;绿光、黄光、红光光斑处RNL厚度分别为(265.81±5.39) μm、(227.90±6.11) μm、(193.76±8.76) μm,与光凝前的(149.43±6.80)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绿光光凝斑处见RPE层光带基本消失,黄光光凝斑处见RPE层光带连续性大部分中断,红光光凝斑处RPE层光带只见连续性部分中断.随后,3种激光斑处RNL全层向光凝斑中心牵拉凹陷,视网膜内RPE反射不断增多,遮挡脉络膜组织反射.结论 激光光凝后光凝斑OCT图像变化与组织病理学结构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作为激光光凝后活体观察视网膜及脉络膜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像学工具之一.不同波长的激光作用于眼底的组织学深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532nm倍频激光击射兔眼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532nm倍频激光击射有色家兔眼底,照射参数为:1000mW、50μm、0.1s;激光击射后1个月将家兔处死,行组织学检查,观察激光击射兔眼眼底组织学变化和CNV形成情况。结果 532nm倍频激光击射后,光镜下视锥、视杆细胞核下毛细血管丛状增生,血管周围有小灶出血,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细胞萎缩断裂,脉络膜血管扩张充血。有的病灶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变性、坏死,部分脱落或消失,被增生的胶质细胞所取代,形成胶质瘢痕,伴有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灶性增生。结论 激光小光斑、曝光时间短、能量过大击射有色家兔眼底,可引起玻璃膜破裂,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6.
背景 近年来研究表明,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视网膜疾病可达到传统577 nm激光光凝的治疗作用且对视网膜组织损伤小,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和敏感的靶细胞尚未完全阐明. 目的 探讨和比较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与577 nm激光光凝视网膜后成年中华黑兔视网膜组织形态学变化,为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光凝在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抽签法按照视网膜光凝条件不同将26只中华黑兔分为正常对照组(2只)、577 nm激光组(6只)和阈下微脉冲激光组(18只),其中阈下微脉冲激光组按照激光工作负载率的不同亚分为9%、12%和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每组各6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光凝后行彩色眼底照相及OCT检查,摘取兔眼球壁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兔脉络膜和视网膜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 彩色眼底照相和OCT显示正常对照组兔眼视网膜组织结构清晰.9%阈下微脉冲激光组OCT扫描可见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稍模糊;12%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光凝斑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轻度水肿,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稍模糊;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可见光凝斑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明显水肿,RPE层局限性隆起;各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彩色眼底照相均未见光凝斑.577 nm激光组兔眼彩色眼底照相可见灰白色光凝斑,OCT扫描层面可见视网膜呈多灶性隆起,视网膜各层组织结构模糊,伴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与正常对照组兔眼相比,9%和12%阈下微脉冲激光组兔眼脉络膜血管变形或出血,但视细胞形态结构、双极细胞层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层未见明显改变;15%阈下微脉冲激光组视细胞扁平状膜盘肿胀,双极细胞层和RGC层未见明显改变;577 nm激光组兔眼视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RGC层结构紊乱,RPE层变薄.结论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对脉络膜层和RPE层具有高度选择性,视网膜光凝后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的损伤程度轻微,既可发挥治疗作用,又不损伤视网膜神经上皮;577 nm激光视网膜光凝可对视网膜全层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7.
眼底病激光光凝治疗主要是利用激光的热效应,使视网膜局部组织发生病理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不同疾病激光光凝治疗目的和技术操作要点不完全相同.其中,缺血缺氧类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激光光凝必须达到破坏视细胞,形成脉络膜视网膜瘢痕的强度;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激光光凝只需清除病变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能量不宜过大;视网膜裂孔激光光凝治疗需要形成有效的视网膜脉络膜瘢痕,产生较强的视网膜脉络膜粘连,以防发生大范围的视网膜脱离;而黄斑水肿的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是使血管自身调节收缩、视网膜外屏障功能恢复,减少持续性黄斑水肿和视功能损伤.只有根据疾病性质及病灶的具体情况,分别选择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局部视网膜激光光凝、黄斑格栅样激光光凝,辩证处理好光斑大小、间隔、强度以及曝光时间等激光参数的合理搭配,才能取得最佳的激光光凝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Freumer  F  王爽 《国际眼科纵览》2007,31(4):287-287
目前对于渗出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治疗主要有温热疗法、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疗法。手术彻底去除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RPE)、Bruch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损伤。黄斑转位术虽可使RPE维持黄斑中心凹光感受器的功能,但由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和复视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而限制其应用。  相似文献   

9.
程凌云  范雪定 《眼科研究》1992,10(3):158-160
中度氩激光凝固使玻璃膜(BM)中形成微小裂隙,重度凝固使BM 中出现巨大裂隙或全层断裂。BM 的修复主要靠再生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及浅层脉络膜中增生的成纤维细胞。中度凝固后BM 基本可修复,但微小裂隙不消失。重度凝固后BM 不能全部修复,且实验晚期某些病灶中RPE 及成纤维细胞伸出突起侵蚀BM,有时整个成纤维细胞移行入BM 或BM 上出现疣状沉着物。  相似文献   

10.
实验性氩绿激光对视网膜脉络膜的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氩绿激光对视网膜脉络膜的损伤情况。方法 :4只成年有色兔 ( 8眼 )行眼底氩绿激光光凝 ,产生淡灰白几乎不可见的光凝斑 ,观察视网膜的病理光镜和电镜改变。结果 :激光前后 ,兔视网膜层未见明显损伤 ,但可见激光处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小静脉轻度充血 ,无出血。结论 :轻度氩绿激光光凝视网膜不会损伤视网膜 ,但可引起脉络膜血管充血  相似文献   

11.
阈下微脉冲激光(SML)是一种短促重复的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相比,SML不会破坏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也不会留下激光斑,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手段。SML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重复的阈值下能量激活RPE细胞,促使热休克蛋白表达增加,从而启动RPE细胞的调节修复功能。目前SML的适应证主要有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黄斑水肿、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本文旨在综述SML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各适应证中的应用,以期为SML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及脉络膜的老年性黄斑变性改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并定量分析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pigment epithelium,RPE)、Bruch膜和脉络膜的老年性改变及在老年黄斑变性眼的改变。方法应用改良Masson三色组织染色法及电脑图像分析软件,对36例不同龄正常眼及6例老年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RMD)眼的RPE数量和形态、Bruch膜的厚度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密度及脉络膜厚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及讨论。结果RPE老年性形态改变包括数量的减少及细胞高度的增加伴有Bruch膜增厚(老年性黄斑变性);但脉络膜毛细血管密度及脉络膜的厚度与年龄未见明显的关系。ARMD眼主要表现为RPE形态明显改变及基底膜线样沉着物形成,Bruch膜增厚。结论RPE以及Bruch膜的改变可能是早期和基础性的老年性改变,其进一步的变化可能导致脉络膜及视网膜的损害。  相似文献   

13.
激光对水肿视网膜的生物效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初步研究激光对水肿视网膜的生物效应。方法:在视网膜静脉阻塞的动物模型上采用三种不同波长的激光(氩离子、半导体和532倍频)对水肿视网膜进行光凝。光凝后即刻和7天行眼底彩色照相,并在光、电镜下观察水肿视网膜的组织病理学及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半导体光凝斑可造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游离进入视网膜外核层,严重者达内核层;少数氩离子光凝斑可见轻度色素上皮层细胞紊乱。但各波长激光光凝水肿视网膜后,Bruch氏膜都始终保持完整。结论:眼底可见的传统概念边界清晰的乳白色视网膜光凝反应对于水肿视网膜己为过强,要在水肿视网膜上达到与正常视网膜光凝后相对序的组织学改变,其所呈现的反应应较正常的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微脉冲半导体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的生物学效应.方法:有色兔8只16眼,每眼上、下方视网膜随机分别行810nm半导体激光连续波阈值光凝及微脉冲阈下光凝,于光凝后即刻观察光斑反应和眼底荧光造影后荧光素渗漏情况,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对视网膜和脉络膜造成的组织学改变.结果:微脉冲激光阈下光凝后光斑不可见,亦无荧光素渗漏,视网膜损伤不明显;阈值光凝后可见光斑反应并有荧光素渗漏,视网膜损伤明显,外核层细胞数量减少,内、外核层均出现少量核固缩和胞质空泡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Bruch膜完整无损.结论:微脉冲激光光凝视网膜不会损伤视网膜,但确定阈能量时要从低能量起,且选择周边视网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研究微脉冲半导体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的生物学效应。方法8只有色兔(16眼)中每只眼的上、下方视网膜随机分别行810nm半导体激光连续波阈值光凝及微脉冲阈下光凝,于光凝后即刻观察光斑反应和眼底荧光造影后荧光素渗漏情况,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对视网膜和脉络膜造成的组织学改变。结果微脉冲激光阈下光凝后光斑不可见,亦无荧光素渗漏,视网膜损伤不明显;阈值光凝后可见光斑反应并有荧光素渗漏,视网膜损伤明显,外核层细胞数量减少,内、外核层均出现少量核固缩和胞浆空泡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增生,Bruch膜完整无损。结论微脉冲激光光凝视网膜不会损伤视网膜,但确定阈能量时要从低能量起,且选择周边视网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色素家兔视网膜光凝术后Müller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在激光斑的表达。 方法:采用倍频532nm绿激光光凝色素家兔视网膜后极部30点(光斑效应为Tso分级Ⅲ级),建立色素兔视网膜光凝Ⅲ级光斑效应动物模型。24只有色家兔右眼为视网膜光凝眼、左眼为正常对照眼。按术后观察时间1,3,7,14,21,28d分为6个亚组,各组动物于光凝术后相应的时间点处死,取出眼球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GFAP和CTGF的表达,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两者之间有无相关性。 结果:GFAP蛋白在色素家兔正常对照眼神经节细胞层弱表达,光凝后3d,激光斑Müller细胞表达GFAP,表达持续增强到光凝术后28d。光凝后3d,CTGF在光斑处弱表达,持续增强至术后28d,CTGF阳性表达在视网膜光凝斑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GCL)、成纤维细胞、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细胞和无定形的胶原基质。CTGF蛋白在正常对照眼无表达。 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视网膜光凝斑GFAP与CTGF表达强度在时序上呈密切正相关(r=0.786,P<0.01)。 结论: CTGF与GFAP参与了视网膜光凝术后激光斑损伤修复的调控过程。可能是视网膜神经胶质瘢痕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用低能量,短曝光时间的氩蓝-绿激光和氩绿激光对猴眼视网膜距黄斑中心凹500μm以外区域进行光凝。组织病理学显示,两种激光对黄斑部视网膜组织的损伤程度、范围和修复特点大致相同,损伤局限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弱外网状层,未见基底膜破裂,内层视网膜结构完整,修复期未见损伤区扩大。实验表明,用低能量和短曝光时间上述两种激光对黄斑部光凝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损害性质.方法 应用海德堡眼底造影系统对67例(67只眼主检)临床确诊CSC患者进行绿色激光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对18例适于光凝治疗的患者直接光凝封闭RPE渗漏点,并观察视网膜下液吸收速度.结果 64只眼绿色激光眼底像显示浆液性视网膜脱离(盘脱)同时FFA显示RPE渗漏点,3例绿色激光眼底像显示明显盘脱而FFA未显示RPE渗漏点.所有FFA显示RPE渗漏点相对应的ICGA处均显示脉络膜循环异常.43/64(67.19%)患眼在与RPE渗漏点相对应之外其他部位脉络膜也出现了循环异常.盘脱平均面积为(12.91±8.84)mm2,视网膜下液平均吸收时间为(23.38±9.70)d.结论 CSC患者为弥漫性脉络膜循环异常、弥漫性RPE功能损害,且功能损害先于结构破坏.  相似文献   

19.
兔视网膜光凝术后组织形态学改变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532nm激光TsoⅢ级光斑光凝色素家兔视网膜后光凝斑组织形态改变的病理特征。方法:(1)18只色素家兔按光凝后观察时间1,3,7,14,21d及28d分为6组,每组3只。每只(双眼)用532nm激光TsoⅢ级光斑光凝色素家兔视网膜后极部30点(532nm,450mW,100μm,0.05s)。(2)光凝后不同观察时间点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raphy,FFA)观察光凝斑FFA特点;取光凝区眼球壁制作标本,进行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并定量分析视网膜光凝斑大小、视网膜细胞存活率的动态变化。结果:(1)荧光血管造影:光凝后3d,部分光凝斑为高荧光,荧光渗漏随时间延长逐步减轻,至光凝后14d,荧光渗漏基本消失。(2)组织病理学检查:光凝斑区域视网膜各层组织细胞结构破坏;光凝斑周围光感受器细胞的凋亡或坏死和神经节细胞的损伤;继后色素上皮细胞、M櫣ller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修复破坏区。(3)形态学定量指标:光凝后第1d视网膜光凝斑直径最大为116.4±9.6μm,比参照光斑(75μm)增大了55.2%,随后有下降的趋势,21d后为82.8±5.4μm趋于稳定。视网膜细胞存活率光凝后第1d最小为(29.5±4.2)%,随后有上升的趋势,21d为(48.2±4.4)%趋于稳定。结论:视网膜光凝TsoⅢ级光斑会导致光凝斑周围视网膜感觉神经细胞的非选择性、扩展性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微脉冲半导体激光和氩激光对兔眼视网膜损伤的形态学改变。方法:有色兔8只16眼,每只兔的两眼随机分别行810nm微脉冲阈下光凝和514nm氩绿激光光凝,在黄斑水肿治疗参数下,光凝后即刻观察光斑反应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对视网膜和脉络膜造成的组织学改变。结果:微脉冲激光阈下光凝后光斑不可见,氩激光光凝后可见光斑反应;激光后即刻两者光镜下视网膜感光细胞损伤不明显但脉络膜毛细血管、小静脉轻度充血,电镜下氩激光光凝处外节排列稀疏,色素上皮细胞和节细胞肿胀,外颗粒层细胞异染色质增多。微脉冲光凝处外节排列较整齐,外颗粒层变化不明显。结论:微脉冲激光光凝视网膜较氩激光损伤更轻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