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脑梗死是临床上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其主要病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狭窄,本文收集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资料,探讨彩超检查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5年10月4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7例,平均年龄60岁。临床均有高血压,血脂、胆固醇均不同程度增高,其中16例患有糖尿病。经CT或MRI检查36例患者有基底核腔隙性梗死灶或/和大面积脑梗死及软化灶。1·2方法超声检查使用Sequoia512、HP-IP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5~1…  相似文献   

2.
辛伐他汀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颈动脉超声定量评价他汀类药物辛伐他汀服药前及服药6月、12月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面积的改变,并同时观察相应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价辛伐他汀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方法 应用HP SONOS 5500型彩色超声多普勒仪,检查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68例,其中治疗组46例,对照组22例:对有斑块的颈动脉部位,于斑块最大面积时冻结图像,沿斑块边缘测定其面积,同时测定颈动脉分叉处IMT。所有患者于服药前及服药6月、12月后检查相应生化指标。治疗组惠者给予每日辛伐他汀20mg口服,共12月。服药期间所出现的不适嘱及时告知。结果 所有治疗组患者12月服药期间均无不适主诉,46例惠者两侧颈动脉共有79个斑块,服药半年消失25个斑块,消失率达32%;服药12月后消失31个斑块,消失率达39%;未消失的斑块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用药6月及12月后IMT有明显减低;用药后6月与12月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服药前、6月、12月尿素、肌酐、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减低。结论 颈动脉超声定量评价辛伐他汀服药6月及12月IMT及斑块面积改变的结果表明,坚持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以达到稳定与消退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6例脑梗死病人做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86例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1例,发生率为70.93%,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外,以扁平斑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检测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诊断价值及声像图表现特点.方法 对临床确诊的41例高血压病、33例糖尿病和17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分布、狭窄程度及狭窄处血流动力学改变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颈动脉的超声声像图改变.结果 91例患者IMT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71例有斑块形成,且多发生于分叉部,13例存在颈内动脉狭窄,6例狭窄处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明显增高,2例颈内动脉闭塞. 结论 CDU诊断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性高,其可较准确评价颈总动脉的IMT、斑块特点、狭窄程度及狭窄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为临床诊治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和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检查,观察管腔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及分布、管腔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 68例患者中16例单纯出现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内膜面毛糙,粥样硬化斑块形成52例,颈动脉狭窄42例,血流显像充盈缺损41例.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准确、有效的方法,对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21例住院和门诊患者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以颈总动脉分叉部最为常见;其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男性多于女性;声像图特征以扁平斑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可靠方法,为有效预防和治疗血管性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0例患者中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4例脑梗死;42例非缺血件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发牛率、斑块类型及斑块的分布情况。结果TIA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73.2%(41/56),脑梗死组异常率为87.8%(65/74),对照组受检者异常率为28.6%(12/42),TIA组及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患者脂质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的发生率高于TIA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又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近段。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在诊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DFI检查,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颅外端血管内径及管腔狭窄程度;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中超声诊断正常28例,闭塞及狭窄共32例,狭窄共25例,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8、20、12条,闭塞7例,共14条.DSA检查正常29例,狭窄及闭塞共31例,狭窄共26例,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18、16、18条,闭塞5例,共10条.将颈动脉彩色超声与DSA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0.786(P<0.05).所有颈动脉血管以DSA检查为金标准,计算CDFI形态学及频谱测定诊断中重度狭窄情况,两者与DSA比较具有很高的准确性.结论 CDFI检查与DSA检查在评估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够取代有创性DSA诊断中重度以上的狭窄.  相似文献   

9.
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正>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破裂或糜烂导致血栓形成,是严重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机制。易于破裂并导致血栓形成的斑块,称之为"易损斑块"。颈动脉相对于冠状动脉而言,位置表浅且运动较少,因此,很多研究选用颈动脉作为研究易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8例陈旧脑梗死患者检查颈动脉血流及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情况,并与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血管狭窄和附壁粥样硬化斑块情况。结果4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40例,占83.3%;对照组颈动脉管壁增厚及斑块形成10例,占33.3%,二者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着密切关系,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检出有助于对脑梗死的预测和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探讨社区相对健康中老年人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CA-IMT)和斑块(CP)形成、分布、数目与性质. 方法 1930例相对健康中老年人从《广州生物库队列研究》随机选取,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各项指标.比较性别、年龄对颈动脉硬化的影响.结果 男性CCA-IMT和CP发生率分别为41.5% (400/963)和34.1% (328/967),明显高于女性16.2%(157/967)和13.8%(133/967)(均P<0.001).按年龄分为50~59岁、60~69岁和70~79岁3组,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左或右侧CCA-IMT均呈现随年龄增加而明显增厚(均P<0.001).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种类以溃疡斑(37.8%)最多见,其次分别为硬斑(24.9%)、软斑(22.1%)和扁平斑(15.2%),斑块好发部位依次是颈动脉的交叉处(61.7%)、颈总动脉(21.0%)和颈内动脉(17.3%);50~59岁年龄组的斑块发生率女性为44.4% (83/87),明显高于男性的20.9%(108/517),而年龄在60岁或以上者则男性为79.1%(409/571),明显高于女性的55.6% (104/187). 结论 年龄在60岁或以上者男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溃疡斑最多见,斑块好发部位是颈动脉的交叉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颈动脉超声对动脉粥样硬化(AS)兔脑血管弹性储备评价的方法。方法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AS组(B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C组),每组8只。采用高脂饲料和免疫损伤制作AS模型;C组在B组喂食基础上,每天服用阿托伐他汀2.5mg/kg(饲料总量为100g/a)。分别于高脂饲料饲喂前、饲喂后4、8、12周行颈动脉超声和TCD检测。拟定兔的颈动脉弹性传递指数(CETI):CET11=颈内动脉血管弹性系数/颈总动脉血管弹性系数(EMICA/EMCCA),CET12=ICA搏动指数/CCA搏动指数(PIICA/PICCA),CET13=基底动脉EM/EMCCA,CET14=基底动脉PL/PICCA[血管弹性系数(EM)=Vm/PI]。12周取兔颈动脉行病理学检测。结果随着饲养时间的延长,①B组和C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逐渐增厚(与A组比,P〈0.05);C组较B组增厚程度降低(P〈0.05)。②B组CET11、CET14逐渐减小,与对照组比较,CETII在第12周时、CET14从第4周开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ET12、CET13有逐渐增大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CET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CET13从第4周开始,各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CET11、CET12各时间点变化不明显,CET13、CET14变化趋势与B组相同,但变化时间较B组滞后。③B组CET11与PI。呈负相关(r=-0.35,P〈0.01);CET12与PI。A呈正相关(r=0.6,P〈0.01);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与PIICA呈正相关(r=0.69,P〈0.01)。CET14与pIBA内一中膜厚度呈负相关(r=-0.46,P〈0.01);CET13与PIBA无明显的相关性(r=0.28,P=0.08);IMT与PIBA呈正相关(r=0.57,P〈0.01)。结论CETI可以作为评估颅内AS的指标,CETI升高,提示颅内血管的AS速度高于颈总动脉的速度;CETI下降,则提示颅内血管的AS速度低于颈总动脉的硬化速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对颞浅动脉炎(ST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12年5月,威海市立医院收治的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诊断标准的STA患者,共18例(STA组),7例行颞浅动脉组织活检检查。选取同期年龄、性别相近,非STA患者20例为对照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双侧颞浅动脉管壁回声、动脉内径、血管壁厚度、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的差异性。结果①18例STA患者中,16例(88.9%)患者出现CDU异常结果,其中14例(77.8%)患者出现"靶环征",1例(5.6%)出现"靶环征"合并节段性血管狭窄征,1例(5.6%)出现血管壁回声增强、管腔显示不清、无血流信号充盈的血管闭塞征。②经CDU检查,对照组患者均未出现"靶环征"和"靶环征"合并节段性血管狭窄征。1例(5.0%)患者为动脉闭塞,血管结构显示不清,与STA组闭塞患者的CDU结果相似。③STA组的颞浅动脉内径为(1.31±0.14)mm,低于对照组的(1.55±0.18)mm;STA组的管壁厚度为(0.86±0.18)mm,高于对照组的(0.34±0.06)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STA组与对照组之间的PSV、EDV、RI、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U检查中出现"靶环征"、颞浅动脉内径和管壁厚度的改变有助于临床诊断STA。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椎动脉发育不良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椎动脉先天性发育不良对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1日-6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血管超声诊断科应用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连续检测可疑后循环缺血的脑血管病患者5500例,从中筛查出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者288例。比较双侧椎动脉椎间隙段的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及血流频谱的差异。结果①椎动脉发育不良侧平均管径为(2.21±0.20)mm,与健侧管径(3.39±0.47)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288例患者中,发育不良侧管径≤2.0mm者61例(21.2%),2.0mm〈管径≤2.5mm者227例(78.8%),P〈0.01;左侧发育不良者81例(28.1%),右侧207例(71.9%),P〈0.01;女性162例(56.3%),男性126例(43.7%),P〈0.05。③发育不良侧椎动脉椎间隙段PSV、EDV及RI为(52±11)、(17±6)cm/s及0.66±0.07,健侧分别为(59±10)、(23±5)cm/s及0.61±0.06,均P〈0.01。发育不良侧椎动脉椎间隙段为高阻力型血流频谱改变。结论椎动脉发育不良可引起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急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特征.方法 END定义为人院第7天时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入院时至少增加2分.128例入院24 h内接受颈动脉超声检奁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38例出现END的患者作为END组,40例危险因素相匹配的非END患者作为非END组.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特征.结果 END组斑块积分[(16.7±4.4)mm对(13.3±3.5)mm,t=2.673,P=0.009)、内膜-中膜横截面积[(26.4±8.5)mm2对(20.5±6.8)mm2,t=3.394,P=0.001]、动脉僵硬指数(28.94±4.29对21.22±5.85,t=6.618,P:0.000)以及小稳定斑块(66.7%对43.3%,χ2=9.164,P=0.003)、偏心性斑块(62.8%对45.6%,χ2=5.008,P=0.025)、狭窄≥50%(71.1%对37.5%,χ2=8.828,P=0.003)和负性重构(28.9%对7.5%,χ2=6.087,P=0.014)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非END组,而扩张系数[(14.74±8.66)×10-6/Pa对(19.16±9.35)×10-6/Pa,t=2.163,P=0.034]和顺应系数[(0.49±0.13)×10-4mm2/Pa对(0.58±0.11)×10-4 mm2/Pa,t=3.307,P:0.001]均显著低于END组.结论 斑块积分、内膜-中膜横截面积、动脉僵硬度、不稳定斑块、偏心性斑块、狭窄≥50%、负性重构、扩张性和顺应性等超声特征可能有助于预测急性卒中的END.  相似文献   

16.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低下(简称亚甲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证实的亚甲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同时选择30例健康者(正常组)及20例单纯性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甲亢组)作为对照。结果亚甲低患者甲状腺大部分腺体内血流信号增多,血流速度快,左右两侧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分别为(76.86±25.26)和(79.54±29.83)cm/s。亚甲低组左右两侧甲状腺上动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01),低于甲亢组(P<0.001),阻力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亚甲低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已建立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彩超诊断记分法的实用性及可重复性.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得到99份颈动脉彩超片.3名经临床彩超医生培训的课题组成员,按照已经建立的标准(正常为0分,依病例严重程度分为1~7分),共同对99份彩超片进行诊断并记分1次;10日后3名课题组成员对99份彩超片各自独立进行盲评,诊断并记分.对诊断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检验该套诊断记分体系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结果 3名课题组成员甲、乙、丙共同诊断的结果为0分27例、1分27例、12分10例、3分4例、4分13例、5分8例、6分6例、7分4例;甲独立诊断的结果为0分29例、1分24例、2分11例、3分2例、4分12例、5分11例、6分6例、7分4例;乙独立诊断的结果为0分29例、1分22例、2分14例、3分4例、4分13例、5分5例、6分8例、7分4例;丙独立诊断的结果为0分28例、1分25例、2分8例、3分5例、4分14例、5分10例、6分4例、7分5例.4次诊断的记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019,P>0.05);甲、乙、丙分别诊断结果与共同诊断结果呈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977、0.987和0.932,P均<0.01),甲、乙、丙分别诊断结果之间亦呈高度相关(r值分别为0.969、0.935和0.928,P均<0.01);甲、乙、丙分别诊断结果与共同诊断结果之间的符合率分别为88.9%(88/99)、90.9%(90/99)和86.9%(86/99).结论在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超诊断记分法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及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