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75例ACI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n=40)、常规治疗组(n=35)以及健康对照组(n=40)。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4h、72h、7d、14d的血清MMP-9水平,并在治疗后14d进行临床疗效的判定。结果治疗前两组的MMP-9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亚低温治疗组降低较常规治疗组更明显(P〈0.05)。而且亚低温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水平,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局部亚低温延长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3例发病6~12小时通过多模式MRI筛选符合溶栓条件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溶栓组及对照组,亚低温组同时给予局部亚低温及尿激酶溶栓治疗,溶栓组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3组常规治疗相同,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14天、90天NIHSS评分及总有效率。结果:亚低温组及溶栓组治疗后14天及90天NIHSS评分明显减少(P<0.05),亚低温组90dNIHSS评分低于溶栓组(P<0.05),但2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患者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溶栓组,在多模式MRI筛选下,一些超出目前规定时间窗的患者可以从溶栓治疗中获益,而不增加出血转归,局部亚低温是否有助于延长溶栓时间窗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红莲  张志民 《四川医学》2009,30(2):181-182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给予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加常规治疗,对照组40例,仅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两组均给予临床疗效评定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结果治疗组第3、4周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重症脑卒中,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应激激素变化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前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血糖的变化及治疗前、治疗后30d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两组治疗1周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胰高血糖素、血糖较前明显下降(P〈0.05),亚低温治疗组和同期对照组相比,影响更明显(P〈0.05)。治疗30d后,亚低温治疗组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应激性疾病,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早期亚低温治疗,评估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1周后观察组患者NDS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弥漫性轴索伤患者颅内压及预后的影响及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将45例弥漫性轴索伤患者随机分为常温治疗组(23例)和亚低温治疗组(22例),体温分别控制在36.9+/-0.3℃和34.2+/-0.2℃。动态监测患者亚低温治疗及常规治疗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及第5天颅内压的变化并于3月后对预后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比较亚低温治疗能明显降低患者颅内压(P〈0.05),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弥漫性轴索伤患者颅内压,改善神经功能,保护脑组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局部亚低温的治疗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术后局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68例HICH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发病后第5天血糖、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发病后3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Barthel指数(BI)。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血糖、出血侧PI显著降低,出血侧Vm显著增高(P〈0.05);应激性溃疡发生率、NDS显著降低(P〈0.05);而BI则无统计学意义(P=0.094)。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抑制HICH微创术后患者的过度应激反应,改善出血侧脑循环,促进缺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护理要点。方法将85例入选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与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生理盐水250mL加奥扎格雷钠80mg静滴,2次/天;0.9%氯化钠100mL加依达拉奉30mg,2次/天。比较两组的治疗及护理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P〈0.05);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治疗组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平均住院天数18.96±8.6天,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组基本治愈率为63.86%,有效率达98.80%,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配合良好的护理,能有效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迭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发病24h内入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谯。两组给予了长达拉奉静脉滴注14a,观察组加用32-34℃的低温治疗72h,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的,治疗了a1及14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并测定hs—CRP水平。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14d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s—CRP水平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7d、14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能取得更佳疗效,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应用于临床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持续降温3~7天;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综合治疗。治疗30天后比较2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头部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可以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对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予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血清氧化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降低、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S100β蛋白及NSE水平均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NO、MDA、S100β蛋白及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保护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氧化因子水平,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丁苯酞序贯治疗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因子及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收治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3例,采用抗血小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43例,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2组治疗时间均为4周。观察比较2组神经功能、炎症因子及Hcy、NSE的差异。 结果 治疗2、4周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治疗4周后与治疗2周后相比,2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治疗2、4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降低更显著(均P<0.05);治疗4周后2组炎症因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IL-6、TNF-α水平降低更显著(均P<0.05);治疗4周后2组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Hcy、NSE水平降低更显著(均P<0.05)。 结论 丁苯酞序贯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减轻炎症反应,降低Hcy、NSE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依达拉奉右莰醇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观察研究,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患者95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阿替普酶组40例、阿替普酶+依达拉奉右莰醇组55例,主要终点事件为发病后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90 d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1的患者比例,治疗后36 h内症状性颅内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的发生率;次要指标:入院时、14 d后采集2组血清,免疫组化定量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流式细胞学分析CD4阴性T淋巴细胞(CD4-negat...  相似文献   

14.
薛炬君  陈曦 《中外医疗》2016,(17):30-3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收集2015年4—2015年11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50例,治疗组25例应用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照组25例应用生理盐水,观察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血清NSE、IL-6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四周后NIHSS量表评分(10.28±1.74),(8.35±3.09);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四周后NIHSS量表评分为(10.11±1.89),(9.01±2.87)。治疗组NIHSS量表评分改善程度略高于对照组。梗死面积变化治疗组略好于对照组。 NSE水平及血清IL-6水平在治疗后均较入院时降低,但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实施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方案可以一定程度提高治疗效果,并有效保护患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对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1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1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例。观察组79例,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63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后,比较2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s量表(mRS)]、炎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氧化应激反应[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疗效。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NIHSS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NIHS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R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hs-CRP、IL-1β、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SOD、GSH-px水平显著升高,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SOD、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5%(P<0.05)。 结论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黄嵘  王翀  吴家勇 《疑难病杂志》2014,(11):1108-1110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降钙素原(PCT)的影响。方法收集脑梗死患者14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7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治疗(银杏达莫+氯吡咯雷+拜阿司匹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治疗,共治疗14 d。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血清中hs-CRP和PCT的水平进行检测,计算脑梗死体积变化,并比较美国国立研究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结果治疗14 d后,2组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梗死灶体积下降和NIHSS评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清hs-CRP、PCT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下降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尤瑞克林对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理想,同时能有效地降低血清hs-CRP和PCT的表达,临床中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只进行脑梗死的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北大之路,恩经复18ug≥9000AU),18ug,im,q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周和第6周对所有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并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周两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显示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NGF)能较快速的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有很大临床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局部亚低温联合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hemorrhage after 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治疗方...  相似文献   

19.
杨予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5):786-788
目的 观察葛根素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1(ET-1)浓度的影响,探讨葛根素注射液的脑保护机制.方法 将65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2例)和葛根素治疗组(33例),葛根素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通腑开窍汤鼻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脑卒中急性期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GCS、NIHSS、ADL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10例脑卒中急性期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腑开窍汤鼻饲治疗。通腑开窍汤方药组成:大黄6 g,芒硝(冲服)6 g,枳实9 g,厚朴12 g,瓜蒌15 g,清半夏9 g,石菖蒲15 g,川芎15 g,麝香(冲服)0.15 g,黄芪30 g,大枣12 g,生姜9 g。水煎取汁200 m L,每日鼻饲3次,共14 d。观察两组患者的格拉斯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ctivity daily liviing,ADL)和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GCS、NIHSS和ADL评分都有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GCS、NIHSS和ADL评分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为92.73%,对照组有效率为78.1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腑开窍汤鼻饲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脑卒中急性期昏迷患者GCS、NIHSS、ADL评分,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