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选用碱金属硅酸盐做基料,耐高温纳米粉以及屏蔽作用的云母作为封孔材料,研制了一种耐高温腐蚀的封孔剂。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涂层表面,发现该封孔剂可以显著降低涂层的孔隙率,明显提高涂层的耐酸、碱、盐腐蚀性能,特别是耐高温腐蚀性能得到较大改善,延长涂层的使用寿命,且该封孔剂价格便宜、无污染,满足工业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2.
云母的加工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力  戴慧新 《云南冶金》2011,40(5):25-28,41
介绍了白云母材料、绢云母、金云母、黑云母材料的加工方法及应用现状,并对云母材料的综合利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同时探讨云母矿的采矿与选矿工艺现状。  相似文献   

3.
王学东 《铁合金》1999,30(1):37-42
介绍了新型绝缘构件、铁碳复合导电头的结构和性能 ,及其在生产中的使用效果。指出该新型绝缘构件具有耐高温、强度好、绝缘可靠、使用寿命长等优点。用它代替铁合金电炉原使用的云母绝缘结构 ,可大大减少备品备件消耗及维修工作量 ;铁碳复合导电头以耐高温热固化导体材料作填充料 ,用它替代铁合金精炼电炉常用的铜头 ,其使用寿命可延长5~10倍。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良好的可加工性和生物活性,通过熔铸法制备了“卷心菜”状的云母/氟磷灰石玻璃陶瓷,该材料有望用于人体骨、牙齿的替代和修复。采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对材料的相组成、微观形貌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随着原料中CaO和P2O5成分的增加,材料结晶温度提高,材料中氟磷灰石的相对含量增加。由于K2O的添加,云母和氟磷灰石在一个较宽的温度范围里同时从玻璃中析出。球形氟磷灰石晶体均匀的分布在相互交错的“卷心菜”状云母晶体表面。  相似文献   

5.
新型钛系珠光颜料近期由北京中新技术发展中心开发研制成功,是当今国内外最为流行的装饰材料。这种新型颜料是以云母和硫酸氧钛经水解与焙烧后制成的,涂覆后呈珍珠光彩,且无毒、耐高温、比重中等、不与一般的酸碱及有机溶剂发生反应、价格仅为进口产品的三分之一。 此颜料色彩柔和,给人以悦目、舒适的  相似文献   

6.
胡平  郑磊 《宝钢技术》2015,(4):22-29
耐高温材料的开发和材料高温下安全服役的实现一直是材料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简要阐述了钢铁材料强度性能随温度变化的一般规律、材料强度在高温下的主要损失机理,并详细介绍了几种代表性的耐高温用途的铁素体型钢铁材料的合金化思想和强化机制,可为今后针对其他应用条件,开发新型耐高温钢铁材料、改善现有材料耐高温性能提供技术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宜春锂云母矿产资源由于锂资源储量大且集中、开发利用条件好等优势,受到行业高度关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针对宜春不同类型的锂云母矿进行矿物学特征研究和总结,根据不同的矿床特性和矿物资源特点,将宜春锂云母矿主要总结为钽铌型锂云母矿、锂瓷石型锂云母矿、瓷土型锂云母矿和霏细岩型锂云母矿4大类型。分析了宜春各类型锂云母矿的矿石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矿物含量、矿物嵌布特征、矿物嵌布粒度等矿物特性,在现有宜春锂云母矿选矿存在的技术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各类型锂云母矿矿物学特征,提出了宜春4种类型锂云母矿对应适宜的选矿原则流程,分类研究有利于宜春锂云母高效规范开发利用,为合理确定宜春各类型锂云母矿的选矿工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型绝缘材料在冶金电炉上应用效益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绝缘材料是冶金电炉、有色电解设备中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这类材料要求耐温度高、抗弧度强,阻燃性好、且有一定的抗热温性,并能长期经受高温、高辐射的考验,能在明火焰中可靠使用,但长期以来,我国冶金电炉、有色电解设备所用的绝缘材料大部分是虫胶云母制品。虫胶云母制品瞩B级绝缘材料,其耐热、耐湿、阻燃等项物理性能指标较低,耐温在130℃以下,当外界温度达到105℃时,虫胶开始软化,熔解。外界温度达130℃以上时逐步焦化,结构很快疏松、风化,进而导致表面碳化为导体引起打弧。而且这类材料耐热湿性能也很差,机械强…  相似文献   

9.
耐高温抗氧化的优质喷涂材料镍铬铝复合粉刘维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100044)镍铬铝复合粉是一种由镍铬与铝组成的包复型复合粉。它与镍铝复合粉一样,喷涂时发生放热反应,使涂层本体与基体均有高的结合强度,该涂层更具有优良的耐高温抗氧化、耐气体腐蚀的性能。该...  相似文献   

10.
甲烷燃烧催化材料发展概况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甲烷催化燃烧具有低温操作、环保、节能、长时间稳定燃烧、安全系数高等诸多优点,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介绍了有关甲烷燃烧催化材料的一些最近发展动向,并提出了几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甲烷燃烧催化材料。同时指出要实现催化材料的真正产业化,几个问题尚需解决:对于高活性的贵金属材料主要是提高贵金属的热分解温度,提高材料的高温稳定性;对于高温催化材料(如钙钛矿和六铝酸盐材料等)应努力提高材料的催化活性,并开发耐高温、抗热冲击、比表面大的载体(或活性涂层)材料。  相似文献   

11.
周汉香 《炼钢》2001,17(2):16-19,33
研究了适用于高效方坯连铸的管式结晶器的材质、长度及倒锥度,并介绍了武钢第一炼钢厂引进的DLAMOLD管式结晶器及其使用情况,指出要发展高效方坯连铸必须研究出在材质、长度、倒锥度等方面都适合于高拉速的管式结晶器,并指出了方坯连铸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林生  王吉航  李翔 《中国冶金》2006,16(8):34-38
以板坯连铸机为例,分析了支撑辊轴承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提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和新型设计结构轴承。新材料和新结构轴承的研发与应用,解决了目前连铸机用轴承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铸坯质量、替代进口轴承、降低生产成本开辟了一条新渠道。  相似文献   

13.
SiO2微粉结合镁质浇注料的热震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风冷法并借助于XRD、EDA、SEM对SiO2微粉结合镁质浇注料的热震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地增加浇注料中SiO2微粉的含量以提高基质中镁橄榄石结合相的数量,有利于浇注料热震稳定性能的改善,但过量的引入SiO2微粉将增加浇注料中玻璃相含量,使得试样的脆性增大,热震稳定性反应而下降。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字化无模冷冻铸造精密成形技术实现了冷冻砂型的快速成形,对其浇注A356高温铝合金获得冷冻铸造平板试件。采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对冷冻铸造和树脂砂型铸造铸件微量元素的分布进行了表征,同时对冷冻铸造和树脂砂型铸造铸件断裂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冷冻铸造Si元素在铝基体相中的溶解度较树脂砂型铸造显著提高,冷冻铸造较树脂砂型铸造试件中Mg元素分布均匀,树脂砂型铸造试件中出现较多的Mg元素成分偏析区;冷冻铸造试件断裂方式为韧性和脆性的混合断裂模式,树脂砂型铸造试件的断裂形貌为解理台阶破坏形貌和长方状的撕裂结构形貌,合金偏向于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15.
碱性干式自流料在方坯连铸中间罐上的应用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波  张洪涛  杨海滨 《中国冶金》2006,16(2):20-21,25
为适应高效连铸和开发新品种的需要,邯钢第三炼钢厂方坯连铸中间包工作层用碱性干式自流料取代了硅质绝热板。生产实践表明,它在提高中间包使用寿命、降低钢水消耗、减少夹杂废品量、降低耐火材料消耗及降低劳动强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6.
侯桂安  翁焕奎 《钢铁》1995,30(8):68-71
阐述了新型早强高铝质浇注料在φ650轧机燃油推钢连结式加热炉上应用的经验,克服了砌砖炉体的整体性,密封性和保温性差,炉子升温慢,产量低,能耗高、寿命短、修炉费用高等一系列缺点,使用效果良好,经济效益显著,同时介绍了浇注料炉体设计,施工和烘炉要点等。  相似文献   

17.
无机架双辊式铸轧机设计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辊式铸机在投入工业性生产以来的近卅年里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它以简单的工艺代替了热轧铝带所需的全部铸坯、机械处理、加热、开坯及热轧工序。而其生产的铝带卷是铝带轧机及铝箔轧机的材料。本文介绍了作者设计的一种新型连铸机即“无机架双辊式铸轧机”并申报了中国专利。1995年8月,一台无机架双辊式铸轧机已在成都一家铝带工厂投入工业性生产。  相似文献   

18.
Conventional continuous slab casting currently represents the best method for producing material for top‐grade cold strip. Steady optimisation of the metallurgy and of the casting process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reduce the material‐induced defects in cold strip considerably. The present report describes the route taken by ThyssenKrupp Stahl AG over the past few years to achieve this goal. The classic continuous casting defects, such as slivers deriving from near‐surface casting powder or slag inclusions, and especially blisters typical for bow type casters, have been sustainably reduced in this respect. So‐called inclusion bands beneath the slab surface have also diminished to such an extent, thanks to substantial improvements in the secondary metallurgy, that even the surface of top‐grade cold strip is no longer significantly affected. In the course of the investigations it has been possible to identify a further, independent defect type: the so‐called microcrack defect. These are very fine subsurface cracks at the cast slab which have frequently been detectable only after the material has undergone initial or even final rolling. This defect type has so far either remained unconsidered among the host of classic defect types or has been wrongly attributed to the hot rolling process. Confirmed by controlled high‐temperature simulations in a continuous casting simulator, it has now been possible to attribute this defect to a primary solidification phenomenon, namely the formation of fine interdendritic hot cracks beneath the slab surface, which is free of defects at the moment of the cracks’ formation. The understanding gained in the meantime concerning the defect's causes will enable further optimisation of the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