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P2P流量的检测和管控是随着P2P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传统的P2P流量检测技术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导致各种新的P2P流量检测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热点.首先介绍了传统的P2P流量检测技术以及其存在的缺陷,然后重点提出了用于检测网络层数据包的多尺度分析模型.多尺度分析模型通过提取疑似P2P流量可以缩小P2P流量的检测范围,提高P2P流量的检测效率,提高P2P流量检测效率,并且结合决策树对疑似P2P流量进行协议分析达到有效识别和分类的目的.最后提出了P2P网络流量监管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当前网络环境中,P2P下载软件流量占用了宽带接入的大量带宽,这造成了网络带宽的巨大消耗,因此,对P2P流量的检测和控制是十分必要的.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协议多阶段的深度数据包检测的P2P流量识别的方法,该方法较已有方法具有识别准确度高、执行效率高、扩展性强的特点.基于这种方法,实现了一个多协议可扩展的P2P流量识别系统,系...  相似文献   

3.
P2P流量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P2P(peer-to-peer)技术的应用类型、用户规模和网络流量均呈爆发式增长,但P2P应用的兴起,也打破了网络运营商原有的运营和商业模式.为了更好地管理P2P流量,业界进行了多层次的探索,主要包括:一是通过DPI(深度数据包检测)技术进行流量识别和管控,二是进行流量本地化的优化,其中P2P缓存与Peer选择优化是两个主要方向.基于对上述技术的分析,本文提出一种将P2P缓存技术与Peer选择优化技术相结合的P2P承载架构,并以此承载架构为基础,对用户的管理、认证、计费、安全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实现电信级的P2P分发网络.  相似文献   

4.
对等网络流量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2P流量检测技术可分为基于流量特征的识别方法(TLI)和基于深层数据包识别方法(DPI)。TLI通过对传输层数据包进行分析并结合P2P系统所表现出来的流量特征,来识别某个网络流是否属于P2P。DPI采用协议分析与还原技术,提取P2P应用层数据,通过分析其载荷所包含的协议特征值,来判断网络流量是否属于P2P应用。DPI由于具有准确性高、健壮性好、具有分类功能,是P2P流量识别的主要方法。如果能够结合TLI和DPI的优点,就有可能设计出一个准确、高效的P2P流量实时识别算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P2P应用的广泛普及,如何对P2P流量进行正确的识别,合理的控制成为网络运维的重要问题。论文对当前P2P应用识别中所采用的几种主要技术手段(端口识别、深度包检测及深度流检测)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对P2P应用流量进行识别与控制的简单流程模型,同时对P2P流量识别技术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P2P流量检测技术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P2P技术及其应用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网络的负载,影响了网络的性能,因此,对P2P流量进行分析及控制十分必要。在介绍P2P流量检测技术的基础上,对目前几种主流P2P流量识别技术进行比较和分析,指出了各种技术的优势和不足,阐明了流量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种将不同检测方法相结合以满足一定准确率和效率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线速采集全部数据包,进行协议分析和业务类型识别,是实现P2P检测控制系统的基础。主要介绍P2P检测控制系统中协议分析的方法和流程,包括数据链路层到传输层的基本报文解析和应用层的协议识别,为各种P2P业务检测系统和网管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端到端业务的特征,提出控制和管理P2P业务流量的策略,对于如何标识和控制P2P流 量结合ATM的流量管理方法给出实现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了不同应用类型的P2P业务所具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节点端口、节点总连接数以及数据包离散性3个参数将P2P业务分类的方法模型。得到通过节点端口检测分离出具有固定服务器地址或者利用固定端口通信的P2P业务,通过分析节点连接情况区分P2P和非P2P业务,通过分析数据包的离散性区分流传输类和文件共享类P2P业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P2P网络聚合流量识别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坤  陈庶樵  夏军波 《通信技术》2010,43(1):142-144
对等体网络P2P(Peer-to-Peer)应用系统中对等体主机的行为特征与P2P业务流量特征多样化、复杂化,使得单纯利用一种典型特征的P2P流量分类技术的识别精度不高。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P2P流量多阶段识别方法,该方法根据P2P应用流量的一系列固有特征,可以从聚合网络流中识别P2P流量。通过实验表明,丈中所提出的方法P2P流识别精度可达99.7%,同时错误分类精度0.3%。  相似文献   

11.
结合当前SIP、P2P以及P2PSIP技术的现有方案。以JXT和RTCClient为基础,设计并实现了P2PSIP软电话原型系统。依据JXTA的管道通告发布和查询功能,给出了系统的模块结构,并设计了适配协议。最后通过测试和数据包截获,对呼叫过程的数据流进行了分析,验证了原型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P2P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匿名性,这就使得恶意节点能够轻易地在网络中传播虚假的甚至有害的文件,从而损害了整个P2P系统的鲁棒性.针对该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任传递关系建立可信对等网络的算法,能够动态调整信任路径,隔离恶意节点和恶意节点集.实验表明即使在大量恶意节点相互合作的情况下,算法仍能有效地降低网络中虚假文件的下载数量.  相似文献   

13.
对等网络(P2P)是一种构筑于底层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之上的虚拟网络,是一个分布式的、具有互操作性的自组织系统。现在,运用P2P技术的软件比比皆是,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P2P技术带来的快乐,与此同时它也浪费了大量的网络带宽。为了让P2P系统更高效的运行,同时降低网络的流量,本文介绍了P4P技术的相关理论。通过对P2P技术的研究,指出了P2P应用与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矛盾,并对其解决办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董仕  王岗 《通信学报》2012,33(12):25-34
以几款主流的P2P流媒体网络电视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流量在端口使用方面的特点和报文长度分布上的差异。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总结和提取,获得了基于端口特性“在一次交互过程中,特定主机的特定端口唯一确定一种应用”等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带有扩展属性的流记录准确识别P2P应用UDP流量的EXID算法。通过对CERNET江苏省边界10G主干信道上采集的Trace数据中5种P2P流媒体应用进行识别,并与机器学习流量识别算法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案具有很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时间效率高,且不易受样本比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周开宇 《电信科学》2007,23(5):6-10
随着P2P文件共享应用的泛滥,P2P应用大量占用了基础网络运营商的核心带宽,并在影响运营商利润的同时影响了P2P技术的继续发展.本文介绍了一种P2P流量优化技术--P2P缓存系统.通过对P2P流量进行缓存过滤,可使P2P流量占用的核心网络带宽大大降低,从而解决P2P文件共享同基础网络运营的矛盾.本文讨论了P2P缓存系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人们的应用需求,产生了网络视频会议系统.针对P2P网络技术协同网络会议系统的需求,分析流媒体传输与控制技术、Java Media Framework (JMF)媒体框架技术、RTP/RTCP流媒体传输与控制协议、P2P结构分析和P2P工作原理,建立P2P结构的系统框架和基于时间戳的RTCP流媒体同步机制,设计了基于JMF类及P2P结构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  相似文献   

17.
P2P覆盖网络的研究是确定系统类型的重要依据,是P2P技术研究中基础的部分。提出的基于前缀特征码匹配的混合式覆盖网PHB(Prefix Hybrid),可将高度异构的各种计算节点组织到一起,并可提供高效的路由协议。  相似文献   

18.
网络编码是信息论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它不同于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将网络编码应用到P2P网络中是当前研究热点之一,其中具有分布式特点的随机网络编码可广泛应用于P2P网络。对具有非实时性的P2P文件下载应用,为降低随机网络编码引入的复杂性,可对文件分块进行分代,然后采用代内或代间网络编码技术。对具有实时性的P2P流媒体直播和点播,则需要采用具有优先级意识的网络编码技术,包括分层网络编码,或与推拉技术相结合来实现高效率的P2P流媒体分发。  相似文献   

19.
P2P流媒体系统中层次化网络拓扑推断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前基于P2P技术的应用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互联网应用,成为占用互联网带宽最多的网络应用. 因此,如何减少P2P应用、特别是P2P流媒体播放系统对骨干网带宽的过度消耗,成为P2P技术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利用一种基于网络断层扫描的分层推断方法,以将P2P流媒体系统中的流量限制在较小的网络范围内,从而减少跨网流量、同网之间的骨干网带宽消耗,缓解网络拥塞.在OPNET上的仿真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P2P流媒体的高动态性,有效降低跨网流量以及对骨干网的带宽消耗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