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核桃是退耕还林工程中,理县干旱河谷地区引进的主要经济树种。对杂谷脑干旱河谷区域内引种的核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核桃在干旱河谷有较强的适应性,其成活率在90%以上。结果期的第2年产量,嫁接苗在420 kg.hm-2~450 kg.hm-2,产量年增长幅度在15%~20%,同时,结果时间早,栽培后第3年开始挂果,见效快;实生苗则表现在1 500 kg.hm-2~1 750 kg.hm-2,产量年增长幅度在10%左右,但结果时间晚,栽培后7 a和8 a开始挂果。  相似文献   

2.
攀西地区干旱河谷花椒丰产栽培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攀西地区干旱河谷花椒品种,整地规格,造林密度,施肥量4因素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海拔1800 ̄2400m河谷地带栽培大红袍5年生单株结实量比正路椒,青椒分别高20.4%和32.6%;整地规格,株行距对结实量影响达1%显著水平;施肥量对结实量影响不显著。文章阐明了攀西地区干旱河谷建立花椒丰产园的栽培技术方案;为该区域推广和经营花椒经济林提供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通过设置不同海拔梯度,对土壤水分、岷江柏生理生化及生长指标进行了分析,旨在探索干旱河谷区主要造林树种对逆境的响应,为这一地区岷江柏人工林的营造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随海拔的升高,岷江柏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率、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苗高和地径年生长量的蒸腾速率、可溶性蛋白含量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而P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则是随着海拔的升高呈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从其生长指标和生理指标来看,岷江柏在海拔2 200 m~2 300 m之间生长最好。因此,在该区营造人工岷江柏林的时候,应该优先选择这一地段。  相似文献   

4.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降雨量小,蒸发量大,土壤严重干旱缺水,加之频繁的地质灾害等,使该地区成为我国最困难的造林地区之一.本试验针对杂谷脑河干旱河谷区域内近年栽植的臭椿,通过水分生理对其抗旱性的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椿叶片含水量、24 h失水率、水分饱和亏却度、细胞膜透性等,均随着叶片的生长逐渐降低以增强抗旱性;通过隶属(反隶属)函数法对其抗旱性动态变化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为9月(3.828)>7月(3.591)>8月(2.945)>5月(1.515),6月最低,仅为1.489.  相似文献   

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特征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特征与植物多样研究表明:1)植物种类贫乏,有明显的重点科;并以的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等被子植物种类较大。2)对阴、阳坡不同海拔灌丛植被α多样性的的测度表明,各样地灌丛群落灌木和草本的物种多样性H与丰富度S、均匀度E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优势度D呈相反关系;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指标在阴坡随海拔升高表现出明显的直线上升增加趋势,阳坡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近似“U”型的海拔梯度格局;草本具有和灌木多样性指数相似的海拔梯度格局。3)低海拔梯度和高海拔梯度的灌丛植物种类和群落生境有较大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相似性减小,物种更替速率增大,灌丛群落的β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带上。它的自然环境非常复杂,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经济发展非常落后,社会文化多彩多样。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过度的人类干扰,导致区域植被退化,引起了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对整个岷江流域乃至长江上游的生态安全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均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该地区的生态恢复和治理成了当前生态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详细阐述了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成因,并提出了科学的恢复对策。本项研究对区域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岷江柏木幼林地经过连续4 a利用雨季种植绿肥压青,增加土壤肥力,提高水分利用率,促进幼树生长研究。结果表明:(1)种植红豆草的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3.6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7 g·cm-3;种植草木樨土壤0~40 cm含水量旱季增加4.18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05 g·cm-3;种植沙打旺土壤0~40 cm含水量增加2.46 g.kg-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0.18 g·cm-3。(2)种植绿肥压青,土壤有机质增加0.37 g·kg-1~0.55 g·kg-1,土壤CaCO3含量下降0.66 g·kg-1~1.36 g·kg-1,有效氮增加4.5 mg·kg-1~18.5 mg·kg-1,有效磷含量增加1.0~3.46 mg·kg-1,CEC比对照增加0.54~0.58mg.100g-1。(3)种植红豆草、草木樨、沙打旺绿肥压青对岷江柏木树高、地径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种植红豆草的岷江柏木幼树生长最好,高、径生长为对照的1.7倍和1.6倍。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不同树种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Ⅰ、岷江柏Ⅱ、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和辐射松(Pinus radiata)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40.3707 g、82.2402 g、37.7339 g、34.2295 g、26.6739 g,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769.186 kg·hm-2、272.215 ks·hm-2、72.297 kg·hm-2、68.87 kg·hm-3 和56.016 kg·hm-2.(2)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的根桩、粗根、中根和小根(Φ>2 mm)的根系生物量总和占单株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87%、58.99%、76.8%、83.0%和35.79%,不同树种细根生物量(Φ<2 mm)占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大小顺序为辐射松(64.2%)>岷江柏Ⅱ(41.0%)>榆树(23.2%)>岷江柏Ⅰ(17.1%)>刺槐(17.0%).(3)林木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关系密切,回归分析表明林分根系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符合线性关系.(4)不同林分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岷江柏Ⅰ>岷江柏Ⅱ>刺槐>榆树>辐射松,岷江柏Ⅰ生产力最高,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达128.20 ke/hm-2·a-1,辐射松生产力水平最低,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只有14.00 kg·hm-2·a-1,仅为岷江柏Ⅰ的10.9%.  相似文献   

9.
10.
经过连续6a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油松刺槐混交林分的土壤水分、养分、理化性质及林冠结构和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混交林土壤0~40 cm平均含水量比油松纯林增加0.91 g·kg-1、比刺槐纯林增加0.55 g·kg-1;(2)混交林18年后土壤容重比油松纯林减少0.13 g·cm-3、比刺槐纯林土壤容重减少0.10 g·cm-3;(3)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比纯林增加0.54 mg.kg-1~1.48 mg·kg-1、土壤碳酸钙含量比纯林减少0.43 mg·kg-1~1.09 mg.kg-1、土壤有效氮比纯林增加6.4 mg·kg-1~19.4 mg·kg-1、土壤有效磷比纯林增加0.36 mg·kg-1~1.37 mg·kg-1、土壤有效钾比纯林减少6.90 mg·kg-1~23.90 mg·kg-1,土壤CEC含量比纯林增加0.23 mg·100 g-1~0.85 mg·100 g-1;(4)混交林林冠面积、林冠厚度、林冠水分截留率分别比纯林提高47.83%~78.95%、40.63%~73.08%、6.15%~8.32%,枯落物饱和持水量是纯林的1.62倍~4.22倍;(5)混交林中油松的树高、胸径比纯林分别提高24.7%和27.35%,混交林年均利润是纯林的7.12倍。  相似文献   

11.
会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麻疯树群落结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群落学调查方法,对会理县金沙江干热河谷的麻疯树群落进行调查,不仅分析了麻疯树群落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而且对其分布格局及生长特性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区金沙江干热河谷,麻疯树可适应于不同的环境条件,其天然林分以中、高郁闭度林分为主,分枝多,大多呈丛状生长,天然更新良好。但是,若不加以人为干预,随着林分郁闭度增大,麻疯树林分内物种种类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大红袍花椒的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花椒原产我国 ,栽培历史悠久 ,主要栽植在低山丘陵、梯田边缘和庭院周围。随着花椒食用、药用及外贸出口的增加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运城地区芮城县把发展花椒作为丘陵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工程来抓。科研部门也结合生产实际 ,开展花椒良种选育和丰产栽培技术的研究 ,使花椒朝丰产、优质高效、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截止 1999年 ,全县已发展到 6 70 0hm2 ,总株数达 6 0 0万株 ,干椒年产量达 110万kg,产值 2 0 0 0余万元 ,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中夭乡现有大红袍花椒树 310万株 ,人均 2 0 0株 ,年产干椒 5 0余万k…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花椒施用不同量磷酸二铵和过磷酸钙的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临夏地区花椒结果树施肥管理中,增施P肥是必要的;株施0.50~0.75kg磷酸二铵,能基本满足其生长结果需求。  相似文献   

14.
汉源花椒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汉源花椒的规范化栽培技术,包括采种育苗、栽植与田间管理,为实现花椒的规范化栽植和速生丰产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付昌立 《四川林业科技》2009,30(4):107-109,116
根据多年在宁南县干热河谷造林中的经验,对宁南县干熟河谷造林立地类型划分、树种选择、造林方法、整地方法和幼林的抚育管护等技术措施进行了科学总结,提出了干热河谷造林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汉源花椒栽培及采收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源花椒"亦称"清椒"、"黎椒",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唐元年间(806年-820年)始贡朝庭,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免贡,历贡达1083年以上,故也有"贡椒"之名,以椒柄部附生1粒~3粒败育的小椒粒为其显著特征,俗称"子母椒"或"娃娃椒"[1].近20多年来"汉源花椒"更是以其千年"贡椒"的优异品质,享誉全国,名扬海外,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全国各地引种"汉源花椒"的地区也不少.为促进各地花椒产业稳步健康发展,根据汉源花椒千百年的种植、采收、贮运经验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试总结制定该"汉源花椒种植、采收、贮运技术规程",供广大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贵州省贞丰县北盘江镇的顶坛花椒属于芸香科花椒属变种,在花江峡谷栽种花椒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针对其品种特性对预坛花椒的栽培,需要加强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支持,要控制花椒树主枝、徒长枝的生长,增加侧枝及结果枝组数量,能够提高花椒的产出效益;作为一种优良生态恢复性速生丰产经济树种,普及顶坛花椒栽培技术对喀斯特地区生态恢复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的天然油松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天然油松林的结构、林木蓄积、死地被物贮量及其最大持水量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油松林的植物种数为25种;林木蓄积量为655.410 m3/hm^2,死地被物贮量为17.7 t/hm^2 ;最大持水量为37.3 t/hm^2.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上游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对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分析了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及主要由人为活动引起的森林、草场、农耕地和整个生态系统环境的退化现状,并探讨了长江上游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