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吲哚菁绿红外显像联合亚甲蓝染色,进行下肢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ymphaticovenular anastomosis,LVA),分析改良定位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2年5月笔者科室收治的40例下肢淋巴水肿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0例。两组分别以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红外显像联合亚甲蓝染色(研究组)和单纯ICG红外显像(对照组)作为定位方法,行LVA治疗,比较术中吻合淋巴管数目、淋巴管寻找时间、淋巴管吻合时间等数据差异。采用下肢淋巴水肿指数(Lower extremity lymphedema index,LELI)作为预后指标,观察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半年淋巴水肿症状缓解情况。结果:研究组吻合淋巴管数目高于对照组,淋巴管寻找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淋巴管吻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A术后半年,两组LEL指数均小于术前(P<0.05)。结论:ICG红外显像联合亚甲蓝染色精确定位具有实时可视、定位精确等优点,可提高吻合淋巴管数目,缩短术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分子荧光影像技术在单孔法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行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20例早期乳腺癌患者,均以ICG联合纳米碳混悬注射液作为示踪剂。手术切除的前哨淋巴结送术中冰冻病理检查及常规石蜡病理检查。比较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前哨淋巴结转移数量及ICG单独显影、纳米碳单独显影、ICG+纳米碳同时显影的前哨淋巴结数量。结果:ICG、纳米碳、ICG+纳米碳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分别为100.0%、95.0%、100%;前哨淋巴结检出数量分别为89枚、77枚、97枚,前哨淋巴结检出数量平均为(4.45±1.86)枚、(3.85±1.98)枚、(4.85±2.22)枚,ICG组与纳米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G+纳米碳组与纳米碳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例患者中3例检出前哨淋巴结转移,转移前哨淋巴结7枚;7枚转移前哨淋巴结均被ICG检出,纳米碳仅检出其中2例患者共5枚转移前哨淋巴结。结论:ICG与单孔法腔镜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结合应用,具有较高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及淋巴结检出数量,且前哨淋巴结假阴性率可能较低。  相似文献   

3.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荧光成像技术可提高结直肠癌手术中淋巴结切除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已被用于引导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本视频介绍1例ICG荧光成像技术引导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联合左盆侧方与左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扫码观看手术视频)。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的推广普及,荧光腹腔镜技术日益成熟,为精准临床示踪胃周淋巴结及预测癌细胞转移淋巴结提供了新的方法。大量文献证明,基于吲哚菁绿(ICG)的荧光腹腔镜辅助淋巴结诊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淋巴结清扫效率,提升转移淋巴结的预判准确率,为胃肠外科医生提供更精准化的胃癌淋巴引流区清扫范围,从而避免了过度清扫及发生医...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吲哚菁绿(ICG)荧光导航技术在医学各个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该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尤其是在腹腔镜肝胆胰外科手术中的发展日趋完善。ICG在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界定肝肿瘤病灶边界、侦查微小病灶、检测切缘残留病灶、实时标记肝段和手术切肝平面,有效减低手术风险并提高R0切除率;在胆道外科中主要涉及肝内胆管癌、胆囊切除,识别术中胆汁漏,避免胆管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ICG显像联合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可精准判断胰腺肿瘤与血管的解剖位置关系、定位淋巴结转移等,为外科医生提供非常有用的实时视觉信息。笔者现就ICG联合腹腔镜技术在肝胆胰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荧光法在示踪c 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前哨淋巴结(SLN)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c T1~3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共40例,用吲哚菁绿(ICG)作为荧光示踪剂,通过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及术后石蜡病理学检查,观察并检出SLN,分析ICG示踪SLN的作用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对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指导作用。结果 40例甲状腺癌患者均行SLNB后再做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有37例检出SLN,其检出率为92.5%(37/40),共检出SLN 98枚,1~5枚/例,平均2.65枚/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示28例患者SLN有癌转移,9例患者SLN无癌转移,其中有1例术中检测SLN无癌转移的患者,术后石蜡病理学检查检测出微转移,其余8例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中央区淋巴结未见癌转移。3例未检出SLN者中央区淋巴结无癌转移。ICG荧光示踪法行SLNB的灵敏度为96.6%(28/29),假阴性率为3.45%(1/29)。结论荧光示踪法检测甲状腺癌的SLN,具有检出率高及灵敏度高的优势,能较为准确地对c N0期甲状腺癌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吲哚菁绿荧光(ICG)法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2月至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住院且行SLNB的6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66例患者分别应用ICG法(ICG组,34例)和美蓝染色法(美蓝组,32例)来预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此进行比较。结果所有66例患者中检出前哨淋巴结患者共59例,检出率为89.39%(59/66)。59例检出前哨淋巴结患者中共检出前哨淋巴结162枚,平均2.75枚/例。检出时间为(5.05±1.52)min。在ICG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97.06%(33/34),美蓝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为81.25%(26/32),ICG组的前哨淋巴结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组(P0.05)。59例检出前哨淋巴结中有32例是前哨淋巴结阳性,其中ICG组20例,美蓝组12例。所有患者均行ALND,有35例发现腋窝淋巴结转移,其中ICG组21例,美蓝组14例。ICG组和美蓝组的灵敏度和假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2%比85.7%,P0.05;4.8%比14.3%,P0.05)。结论 ICG法在乳腺癌患者SLNB的应用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美蓝组,且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术中淋巴染色对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判定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术中淋巴染色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判定中的作用。方法:62例Ⅰ、Ⅱ期乳腺癌,术中向乳腺肿块或其周围组织内注入1%亚甲蓝注射液4ml,术后将腋淋巴结按部位统计每例染色淋巴结的数量、转移度,计算用染色淋巴结判断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和漏诊率。结果:62例淋巴染色均而获成功。23例腋淋巴结查见转移癌,其中20例染色淋巴结查见转移癌。判断腋淋巴结有无转移敏感性为87.0%(20/23),特异性为100%(39/39),准确性为93.7%(59/62),漏诊率为13.0%。染色淋巴结的转移度34.8%(39/112),与总体淋巴结及未染色淋巴结的转移度(27.5%、29.7%)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亚甲蓝作为术中淋巴染色剂,对早期乳腺癌病人有较高的成功率,应用染色淋巴结作为前哨淋巴结来判断腋淋巴结转移情况有较高的漏诊率,其应用价值尚待进一步大样本的研究评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实时成像联合术中超声技术在特殊部位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应用ICG荧光实时成像联合术中超声技术的特殊部位腹腔镜肝癌切除术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患者仅1例中转开腹;19例完成腹腔镜肝癌切除术,其中ICG荧光显像成功17例,失败2例,1例为为胆管细胞癌,1例为混合型肝癌。19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整切除病灶,切缘均阴性,手术时间(165±38)min,术中出血量(280±26)mL,术后发生胆漏1例,无再出血发生。结论吲哚菁绿荧光实时成像联合术中超声技术在特殊部位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联合美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检测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4月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2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使用吲哚菁绿联合美蓝检测前哨淋巴结(SLN),对照组单独使用美蓝检测SLN。手术切除的SLN进行病理检查,所有患者行SLNB后行腋窝I、II水平淋巴结清扫。结果:观察组SLN检出率为96.77%,病理诊断腋窝淋巴结(ALN)30例,观察组检测灵敏度为96.67%,假阴性率为3.33%;对照组SLN检测率为93.54%,病理诊断ALN 32例,对照组检测灵敏度为65.63%,假阴性率为34.38%;观察组和对照组灵敏度和假阴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检测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95.16%,κ值为0.903(P0.05);对照组检测与病理诊断一致率为70.97%,κ值为0.421(P0.05);观察组SLN平均检出数为(3.54±1.22)枚,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吲哚菁绿联合美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在乳腺癌SLNB检测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获得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纳米碳与吲哚菁绿(ICG)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淋巴结清扫方面的优劣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167例患者资料,根据所使用的示踪剂种类,分为纳米碳组130例、ICG组37例,应用GraphPad Prism 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围术期指标及淋巴结清扫数目等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率等计数指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示踪剂对不同病理分期胃癌的淋巴结清扫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各种胃癌根治术式中,淋巴结分拣均有助于提高淋巴结总检出数。纳米碳组较ICG组更有助于提高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第5站淋巴结的清扫数目(P=0.02)、根治性近端胃切除术第1站淋巴结的清扫数目(P=0.03)以及根治性远端胃淋巴结的总清扫数目(P=0.03)。在提高淋巴结检出率方面,两种示踪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纳米碳与吲哚菁绿在不同病理分期中的总体淋巴结清扫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论使用何种示踪剂,均提倡淋巴结分拣。纳米碳较吲哚菁绿更有助于提高根治性全胃第5站淋巴结的清扫数、根治性近端胃第1站淋巴结的清扫数以及根治性远端胃淋巴结的总清扫数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 ICG)与纳米炭在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中淋巴结示踪效果的差异。方法纳入自2020年10月至2022年7月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52例择期接受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患者, 随机分为ICG组和纳米炭组, 每组26例, 术中进行淋巴结示踪, 对常规病理检测阴性淋巴结进行微转移灶检测。结果 ICG组前哨淋巴结(SLN)的检出率为100%, 灵敏度为93%, 假阴性率为7%, 准确度为96%, 均优于纳米炭组(92%、57%、43%、77%)。ICG组比纳米炭组检出更多的SLN[(3.2±0.7)枚比(2.6±1.1)枚, t=4.424, P=0.020], 其中阳性淋巴结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1.2)枚比(0.5±0.8)枚, t=15.176, P=0.013]。ICG组中BMI≥24 kg/m2和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SLN活检准确度明显优于纳米炭组(90%比44%, χ2=7.935, P=0.005;90%比57%, χ2=4.309, P=0.03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CG组与纳米炭组的SLN中微转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荧光法在乳腺癌患者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期间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36例,通过于乳晕处皮内及皮下组织内注射吲哚菁绿(ICG)荧光示踪剂,动态引导定位寻找前哨淋巴结(SLN),分析ICG的示踪效果和SLNB对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的预测效果。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行SLNB,SLN检出率为100%;共检出SLN 86枚,1~3枚/例,平均2.39枚/例;从皮肤切开至取出SLN的手术时间为3~22 min,平均9 min。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示16例有SLN癌转移,20例无SLN癌转移;1例术中冰冻病理学检查示无SLN癌转移者,术后石蜡切片病理学检查示有SLN癌转移。ICG示踪下SLNB的灵敏度为94.1%(16/17),假阴性率为5.9%(1/17)。结论荧光法动态引导定位用于乳腺癌SLNB,具有定位准确、检出率高及创伤小的优势,能较准确地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治疗肝癌的难点在于荷瘤肝段的标记以及断肝平面的选择。吲哚菁绿(ICG)肝段染色在获得确切持久的肝表面及实质内部荧光标记的同时,可实时引导断肝操作中肝断面的选择,帮助外科医师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腹腔镜解剖性肝段切除。ICG肝段染色方法分为正染法和反染法,单一肝段或亚肝段染色尽量选用正染法,联合肝段、肝区或半肝切除时应选择鞘外解剖的反染法。通过联合术前三维重建手术规划、术中腹腔镜超声引导,有望进一步提高ICG肝段染色成功率,使其成为全新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式。然而,长期的肿瘤学疗效仍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吲哚菁绿(ICG)荧光技术应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2年2月期间68例乳腺癌患者,其中36例以ICG荧光导航技术进行SLNB(ICG组),32例应用美蓝为示踪剂行SLNB(染料组)。所有患者SLNB结束后行I、II水平腋窝淋巴清扫。结果:两组基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ICG组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为97.2%(35/36),染料组为81.3%(26/32),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假阴性率与每例患者平均检测SLN数量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用ICG荧光导航技术行乳腺癌SLNB,其检出率高于染料法,且同时具备核素、染料示踪剂的替代选择。  相似文献   

16.
前哨淋巴结(SLN)转移情况的评估,对乳腺癌病人腋窝淋巴结处理有重要意义。染料法联合核素法是应用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检出率最高的方法,且仍处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其存在的一些无法克服的问题,因而不断有新的SLNB方法应用于临床,如超声造影、近红外荧光染料法(吲哚菁绿,ICG)、纳米碳和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等。这些新方法、新技术使SLNB多样化,无核素污染,更加微创,并且检出率、敏感性、特异性也与传统方法媲美。特别是使用超声造影(定位)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定性)的术前评估SLN情况的超微创新方法,可将传统的术中SLN评估提前至术前,使乳腺癌的临床实践更具合理性。此外,乳腺癌内乳淋巴结的评估,也有助于临床分期更全面,对内乳淋巴结检测的新观点及检测技术的改进,本文也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在胃癌中应用及流式细胞术对胃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的可行性。方法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普外科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对60例胃癌病人术中应用亚甲蓝定位活检前哨淋巴结(SLN),术后行HE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 60例中56例找到SLN,检出率为93.3%,SLN组织学状态能比较准确预测胃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 在T1、T2期中更为明显。HE发现49枚/24例SLN转移,流式细胞术发现71枚/37例SLN转移,即22枚/13例SLN存在微转移。结论 亚甲蓝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胃癌中是可行的,特别在T1、T2期中更具有重要意义,流式细胞术结合SLNB检测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高的检出率, 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CN0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CN0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颈淋巴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运用美蓝染色法对疑为CN0PTC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术中冰冻证实为乳头状腺癌(PTC)的42例患者常规行改良颈廓清术(MRND),观察对照SLN术中冰冻与术后颈清淋巴结病理的淋巴转移情况。结果 42例患者中有40例检出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为95%,术中冰冻SLN发现16例淋巴结转移,并得到术后病理证实,有2例SLN假阴性,淋巴结隐匿转移率为45%。Ⅳ区SLN阳性率明显高于Ⅲ、Ⅳ区,与MRND术后总体淋巴结转移情况相符,淋巴结转移与肿块大小有一定关系。结论 美蓝染色法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够预测CNOPTC颈淋巴转移情况,对CNODTC患者常规行选择性淋巴清扫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摘要】目的研究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在cNn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其对颈淋巴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运用美蓝染色法对疑为CN。PTC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对术中冰冻证实为乳头状腺癌(PTC)的42例患者常规行改良颈廓清术(MRND),观察对照SLN术中冰冻与术后颈清淋巴结病理的淋巴转移情况。结果42例患者中有40例检出前哨淋巴结,SLN检出率为95%,术中冰冻SLN发现16例淋巴结转移,并得到术后病理证实,有2例SLN假阴性,淋巴结隐匿转移率为45%。IV区SLN阳性率明显高于Ⅲ、Ⅳ区,与MRND术后总体淋巴结转移情况相符,淋巴结转移与肿块大小有一定关系。结论美蓝染色法进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能够预测CNOPTC颈淋巴转移情况,对CNODTC患者常规行选择性淋巴清扫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由于扩大淋巴结清扫术(e PLND)的严重并发症和转移阳性淋巴结的检出率低,靶向前哨淋巴结检测被认为有望替代e PLND。本研究旨在评估荧光靶向适配体在机器人辅助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盆腔前哨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本研究将前列腺癌细胞特异性核酸适配体(Wy-5a)与荧光造影剂吲哚菁绿(ICG)共价结合,开发出前列腺癌特异性的荧光靶向核酸适配体Wy-5a-ICG。比较Wy-5a-ICG与ICG光学性质及理化特征。体内、体外验证Wy-5a-ICG与前列腺癌细胞结合的特异性及安全性。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2021年4月中危前列腺癌患者1例,Briganti列线图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为5.7%,术前晚注射10 mg荧光造影剂。术中,首先在荧光暗视野下检查盆腔荧光阳性淋巴结(FLN),视为前哨淋巴结,记录位置,切除送检,切除腺体时,暗视野观察肿瘤荧光显影,包膜外侵犯情况,记录并切除包括腺体的荧光阳性组织。结果 Wy-5a-ICG与ICG的理化性质相似,光学特征相同。体外细胞MTT实验及动物实验均证实Wy-5a-ICG安全无毒。患者手术顺利,无并发症,病理提示切缘阴性,共检出2枚淋巴结,其中1枚转移阳性。结论 Wy-5a-ICG可作为前列腺癌成像的高效工具,结果提示Wy-5a-ICG能够提示术中实时靶向前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会阴穿刺注射吲哚菁绿(ICG)介导的组织荧光显影识别技术在机器人辅助前列腺癌根治术与盆腔淋巴清扫术的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到2018年12月期间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接受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根治术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淋巴显影技术患者30例(研究组),平均年龄(62±8)岁;体质量指数(22.8±1.4)kg/m2;前列腺体积(57.5±1.4)ml;术前PSA(81.2±1.2)ng/dl;Gleason评分≤7分的患者占46.73%。对照组30例,平均年龄(61±7)岁;体质量指数(22.7±1.3)kg/m2;前列腺体积(56.9±1.3)ml;术前PSA(82.4±1.2)ng/dl;Gleason评分≤7分的患者占43.30%。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中采用前列腺穿刺注射5 mg ICG溶液,应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配备的Firefly摄像头进行荧光显影组织的观察及切除,所切除组织进行标记计数并送病理检查。收集术中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终点为生化复发。 结果30例研究组患者接受了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注药,1例出现了ICG泄漏情况。30例患者前列腺腺体显影良好且与周围非荧光显影组织区别明显。30例患者均观察到了淋巴结组区域有荧光显影,荧光显影的特征为细管状及团块状,经术后病理明确为淋巴管及淋巴结组织。所有患者切除下的淋巴结总数为970枚,研究组526枚,明显多于对照组444枚。研究组每例患者较对照组多检出2.7枚淋巴结(17.5枚/例vs 14.8枚/例)。研究组显影淋巴结419枚,未显影107枚,荧光识别率达89.6%。两组术后控尿率96.7%,研究组淋巴漏发生率6.7%(16.7%),生化复发率3.3%(13.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经会阴途径前列腺内注射ICG介导的荧光显影方法稳定可靠,安全易行,荧光显影识别淋巴组织敏感性高,但缺乏前列腺癌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