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能胜湿"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依据五行理论,风者,五行属木,湿者,五行属土,木能克土,故风能胜湿。"风能胜湿"发挥于后世医家的用药实践中,尤其在指导"风药能胜湿"理论和临床用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临床治疗的角度理解,"风能胜湿"理论中的"风"指的是风药;"胜湿"则是说中医界在治疗湿邪为患的疾病时,普用风药,风药以祛风为长,多具味薄气轻、轻扬发散之性,其性辛、苦、温,味香,属木,辛温可升阳,苦温可燥湿,辛香可醒脾,属木之性助肝之条达,以达胜湿止泻之功;且风药在与其他药物适当配伍后具有良好的协同增效作用。本篇针对"风能胜湿"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给予论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风药、"风能胜湿"理论、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脾脏及湿邪的关系、李氏常用风药及风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作用的分析,探讨了李东垣"风能胜湿"理论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作用,并通过验案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3.
浅议风药在慢性泄泻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病 ,本文结合临床病例 ,论述了风药在慢性泄泻治疗中具有健脾升阳、祛风胜湿、发散郁热而止泻的功用  相似文献   

4.
李铁云 《光明中医》2020,(19):3108-3110
目的探讨"湿胜则阳微"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对叶天士"湿胜则阳微"理论的阐述,分析其形成的病机实质包括:湿邪易伤阳气致"阳微",以及湿邪易阻遏气机致"阳郁"。结果对"阳微"及"阳郁"分别治以"温阳"与"通阳"之法。结论 "温阳"与"通阳"是治湿的2种基本方法,适当温阳有助于通阳,而通阳则不仅仅在于"温阳",还包括通利小便,疏利气机等方法。  相似文献   

5.
刘某,42岁,工人。1989年1月11日初诊。症见带下量多,淋漓不断月余。色白、质稀、无臭味。伴有腰痛,小腹凉,尿频,恶风怕冷,面色(白光)白,舌质淡、苔白,脉象濡细。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畅,宫颈光滑,子宫常大、后倾位,活动性良,双侧附件软、无压痛。阴道分泌物色白、量多。查霉菌(一)、滴虫(一)。本例系肾气不足,阳虚内寒,带脉失约,任脉不固所致带下量多、淋漓不断;肾虚,命门火衰,胞宫  相似文献   

6.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一侧或双侧头痛为特点。笔者于2002年6月至2006年6月用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偏头痛,获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叶天士“湿胜阳微”理论,通过溯源“湿胜阳微”理论内涵,探讨湿秘的辨治,从脾胃脏腑生理特性及湿秘与肠道微生态关系出发,阐述湿秘病机及诊治,通过调和脾胃,调节肠道微生态,扶正祛邪,复其稳态,以恢复机体“阴平阳秘”状态;同时提出湿秘先期利湿开郁、通阳祛邪,后期温阳扶正、固本培元治法,为临床诊治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8.
梁波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5):60-61
辛味风药在治疗泄泻中为诸多医家所推崇,其作用有健脾益气、疏肝解郁、升举阳气、调理气机等,不仅适用于脾虚、肝郁泄泻,而且也适用于脾肾两虚、肾虚五更泻等。然而辛味风药在使用时需讲究配伍,且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湿胜则阳微理论的阐述,分析了艾滋病的病机,病邪首先犯脾,致阳气不振,湿邪易存体内,从而导致临床上艾滋病患者五脏气血阴阳俱虚,病情迁延难愈。通过对艾滋病的内外致病因素理论上的思考,从而得出艾滋病祛湿扶正兼以健脾的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0.
健脾贵运,运脾贵温:谈谈温阳药在小儿泄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表现为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关节症状反复发作等特征,具有六淫中“湿邪”致病的特点。湿邪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及其病机演变密切相关,故在治疗上应以“从湿论治”的角度,外湿调和营卫,引湿外达;内湿标本兼顾,健脾和胃;同时针对湿邪病机演变,重视活血通络,冀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提出“胃风”是泄泻的主要病因病机之一,临证以胃风理论为指导,在泄泻的治疗中提倡重视“风药”的运用,取其健脾胜湿祛风、升举清阳畅风、条达肝气宁风、开通玄府疏风之功,常获良效。本文分析徐景藩从“胃风”角度以风药治疗泄泻的丰富经验与独到见解,以期启迪临床、开阔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冠心病"阴弦"的病理机制中,湿邪是源头,痰浊是过渡,痰瘀是结局。故将"湿伤肉,风胜湿"、"风属木,湿属土,木能克土"等理论为基础所形成的"风能胜湿理论"用于冠心病的论治,体现着病从本源而治,以风阳先胜湿阴,而后痰浊易化,痰瘀可逆的思想。在临床中依据风药的特点及其使用原则,辨证地于处方中少佐风药胜湿邪,寓风开云雾见清天之意,逆转该病的进展,亦本着求索之心,积极开拓冠心病辨病而治的法门,以期不断发展中医特色理论。  相似文献   

14.
“风药”之名首见于李东垣之《脾胃论》:“如脉弦者,是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目前有关风药的定义,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但一般认为风药的定义应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具有升阳、宣散、通行、透达、渗利、解郁、开动等特性,行使祛除、疏散外风或平熄、搜剔内风功能,主归肺、肝经,主要用以治疗风病的药物[1]。目前风药的使用日趋广泛,不仅用于祛风散邪以治风病,更取其“轻灵”、“善行”、“主动”之性。由于其具疏通经络、调节脏腑、鼓舞正气之功,故或疏肝健脾、或活血化瘀、或除湿利水、或助他药增效、或作佐使收奇功,而妙用于各种…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通过梳理古籍文献结合临床实践,认为玄府是人体气血津液的输布代谢之门户;玄府功能失调,风、湿之邪相兼是湿疹发生的关键病机。湿疹的治疗应在玄府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运用风药,以达到祛风通玄、胜湿通玄、引药达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谭强  肖茜 《陕西中医》2013,34(1):49-50
目的:通过理论研究及临床典型病例分析阐明从"湿"可以治疗硬皮病。方法:从"湿"立论,从湿邪的性质、致病特点及与硬皮病的关系出发,提出除湿之法在硬皮病治疗中的重要性。结果:强调在硬皮病的临证治疗中,不能拘泥于活血化瘀之法,而应仔细辨证论治,提高疗效。结论:从"湿"出发可以治疗硬皮病。  相似文献   

18.
摘要: “湿胜则濡泻” 出自《黄帝内经》,其不仅是对泄泻病机的阐释,也是指导中医临床治疗泄泻的重要原则之一。“濡 泻”病机既可源于外湿侵袭,又可来自内湿停聚,内湿与外湿合而为患,内伤脾阳,脾阳不振,而成泄泻。基于“湿胜则 濡泻”脾阳不振、水湿停聚的病机,其治则当温运脾阳。现代中医临床实践及相关机制研究表明,温运脾阳治则与现代医 学之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苓桂术甘汤、附子理中汤等温阳健脾以缓解“濡泻”的机制与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有关; 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通过升阳除湿以缓解“濡泻”的机制与改善炎症状态下的线粒体损伤有关;小建中汤、理中汤 等通过运脾以缓解“濡泻”的机制与改善线粒体氧化损伤有关。“湿胜则濡泻”的病机内涵及其温运脾阳治则的现代机制探 索将为湿邪的病因病机、湿证的证候研究提供借鉴,并可对居于岭南、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潮湿气候环境下及在现代社会不 良膳食结构复合影响下的泄泻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表现为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等。湿热病邪既有亢盛炎上的热邪性质,又有粘腻郁滞之湿邪性质,且湿热为患,虽以夏秋季节为甚,但四季皆可发生,属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对湿温的治疗,除主要辨明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分别治以清热、化湿之外,下法对其亦有独特的治疗作用。清代名医吴鞠通对湿温病曾提出“三禁”:“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吴氏认为湿温病不可误作为腑实而早予攻下,否则可致脾气下陷,湿热内渍而生变。上述“三禁”是指湿温…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尪痹)是一种以全身关节疼痛为主要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因病机尚未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遗传、内分泌、环境等因素有关,治疗主要以缓解疼痛、对症支持为主。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痹病”范畴,认为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导致本病的发生,风、寒、湿是其重要病因。中医针对病因病机,运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文章旨在基于“风胜湿”理论探讨风药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