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玲玲  程丹  李鑫洁  苏磊  鲁艺 《环球中医药》2020,13(6):1036-1038
甘温除热法为中医治疗内伤发热的一种热因热用的反治法,在当今临床,对临床各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后世普遍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但补中益气汤并不能完整的体现甘温除热法的内涵及组方原则,相较而言,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中补中益气类药物用量远超补中益气汤,并且紧紧围绕中焦脾胃这一内伤发热的根本病因,药物组方原则更加明朗化,更好的体现了甘温除热法的全部内涵。因此,笔者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应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相似文献   

2.
丁世永  高建东 《河北中医》2011,33(9):1391-1392
补中益气汤是由金.李东垣所创,为治疗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开创了后世治疗内伤发热之先河,被后世推崇为"甘温除热第一方"。但是,如何理解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的机制,历来是研究李东垣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课题。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一种病理性阴火论。  相似文献   

3.
气虚发热,是内伤发热的一种症候,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动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引起的发热。一般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中热,但有时出现高热。医家李东垣根据脾胃气衰,元气不足会导致阴火内生,提出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忌用苦寒药损伤脾胃的元气,以补中益气汤用甘温除热作为治疗气虚发热的主要方剂。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在<内经>"劳者温之"和<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阳虚发热的启示下,首创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临床所见此类发热较多为低热,有时可见高热,病机历代各家见解不一,概括为:1)脾阳虚弱,气血虚损而发热.<脾胃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热法就是选用甘温之剂治疗里虚发热的一种疗法,是李东垣根据<内经>"劳则温之,损则益之"而创立的一种治疗阴火炽盛的一种法则,临床用于治疗某些发热性疾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后世医家一直沿用至今,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补中益气汤的临床用方效果,从补中益气汤的配伍特点入手,通过对补中益气汤相关理论文献和临床研究资料综合分析,为提高补中益气汤临床用方水平提供指导。认为补中益气汤在治疗气虚下陷证时要准确把握黄芪与陈皮的用量关系;甘温除热时,要把握其主治证阴火特征。  相似文献   

7.
李东垣《脾胃论》体现了他所开创的内伤脾胃学说的成就,并系统的提出了"甘温除热法",其所创制的补中益气汤就是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性方剂。对甘温除热的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清暑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5首方剂进行剖析,领会甘温除热之意,可以启迪当今临床诊疗思路。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补中益气汤首见于<脾胃论>,是李东垣所创立的名方,主要用于气虚发热证,被公认为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故其退热机制一般只被单纯认为是补益脾胃,甘温而除热,然就其方药组成配伍及其临床应用分析,补中益气汤之除热机制也并非独有补益脾胃,甘温而除热,还可能通过影响其他机制而解热.以下再探其理,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9.
"甘温除大热"思想源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彰于李东垣,是中医学认识、治疗热病的重要理论与方法之一。故分析"甘温除热"的理论渊源和发展,进一步剖析元气与阴火的内在联系,提出元气亏虚是内伤发热之关键,而阴火是一种内生的病理性虚火,其产生根源在于元气亏虚,并认为阴火为"元气之贼"。最后结合临床实践,深入探讨甘温除热理论的临床本义,总结并指出临床运用甘温除热法应抓住发热病机,在配伍用药上强调"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对于阴虚发热及实热证则当忌用,"甘温除热"法为治疗发热提供了分析思路,具有理论和临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甘温除热的方剂研究,近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有所论,现就有关论述略作叙述于次。  欧阳钅奇氏认为,凡方中有参、桂、芪、术、甘、枣等药者,都是甘温除热剂[1]。闵子谦氏认为,理中汤、桂附八味丸和四逆类方剂都是甘温除热剂[2]。王少椒氏认为,治疗气虚发热的方剂,除补中益气汤之外,临床常用的方剂尚有四君子汤、小建中汤、参苓白术散、生脉散、人参蛤蚧散等,可随证选用[3]。韩先知氏认为气虚发热是现象热而本质寒,主用补中益气汤方的甘温除热法,既可说是“热因热用”,也可说是“寒者热之”。甘温除热法,除补中益气汤与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11.
金元时期李东垣创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应用性味甘温之品治疗虚损劳倦引起的发热.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运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治疗发热疗效较好,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补中益气汤首见于《脾胃论》,是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的名方,主要用于气虚发热证,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就其方药组成配伍及其临床应用分析,补中益气汤之除热机制也并非独有补益脾胃,甘温而除热,还可能通过影响其他机制而解热[1]。上海中医药大学张再良教授擅长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老年性功能型便秘。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医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杨常 《新中医》1991,23(7):21-22
本文主要根据宫颈癌、宫肌瘤手术后气虚引起发热的机理,运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随证化裁治疗,通过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使元气渐生而臻充盛则阴火自降,气虚发热渐消而复常的治验)。  相似文献   

14.
孙晋超 《北京中医》2005,24(1):20-20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相似文献   

15.
李明 《四川中医》2011,(2):46-47
金代医家李东垣论病重脾胃,创“阴火”理论制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但东垣对“阴火”并无明确定义,致后世争议者众。通过对医学史料的研究,结合现代试验及临床,认为东垣“阴火”实为虚人感疫,补中益气汤意在扶正迭邪。  相似文献   

16.
“甘温除热”法,创始于元季李东垣,已为众所俗知。然而,清代叶天士对“甘温除热”法的发挥,今人殊多忽略。兹择其要者,试述如次,以就教于同道。 (一) “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是东垣补中益气汤,用以补脾益气,使“土厚则阴火自伏”而虚热得除,这已成为历来医家的传统  相似文献   

17.
"阴阳升降论"与补中益气汤皆为李东垣脾胃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试分别阐述"阴阳升降论""阴火"等理论,并由此对补中益气汤进行剖析。补中益气汤本旨乃治内伤热中证,其法为"甘温除热"。通过研究,笔者认为"甘温除热"为求雨之天气。以甘温补之,则阳升阴应。云雨乃成,雨降则火灭。  相似文献   

18.
饮食不规律,冷饮过度,偏食均可诱发糖尿病口腔溃疡,而"阴火"的产生主要来源于内因,而内因主要指饮食失调。糖尿病口腔溃疡与气虚阴火病机最为密切,体质因素及体虚是两者的重要致病因素,改善体质、补虚是预防该病发生的关键。从"阴火"论治糖尿病口腔溃疡治法:"补脾胃、泻阴火"法,滋阴降火法,甘温除热法。常用方剂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补中益气汤、知柏地黄丸。  相似文献   

19.
甘温除热法最先孕育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劳者温之”。李念莪注:“温者,甘温除大热也。”以后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继承发扬这一治疗方法,并且具体应用于临床,创立了著名的“补中益气汤”,至今仍被公认为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1 关于甘温除热机理不同学说目前对甘温除热法大致有以下几种认识:1.1 治阴虚发热:认为饮食劳倦,喜怒不节等所损耗的是机体的水谷精气,故所产生的“热”属“阴虚内热”,当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1.2 治血虚发热:认为这种热是脾胃气虚导致血虚,血虚则生大热,治疗只宜补中益气以固本,方用补中益气汤。1.3…  相似文献   

20.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著名医学家李杲所创立的名方,现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很多后世著作均将其作为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但如何正确理解补中益气汤的方剂配伍关系,确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笔者据李杲有关著作,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李杲在其所著的《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诸书中,强调了脾胃在人体内的重要性,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为升降之枢,在人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其治疗疾病时,多从脾胃入手,后世称他为“补土派”的代表.但是,李杲在这一学说中,提出来气虚发热的理论认识,由于论述简洁,后世医家对此展开了广泛的争论,至今仍未达到统一.尤其对李杲提出的“阴火”概念,更是各抒已见.笔者认为,李杲所论“阴火”,应包括心火和肝肾相火,因在其著作中既有“心火者,阴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