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螺旋CT气管,支气管树成像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目的:重点研究螺旋CT气管、支气管树成像(CTB)的操作方法、成像原理及局限性,同时对其临床实用性进行了初步观察。材料和方法:双螺旋CT气管、支气管薄层扫描25例,利用计算机的后处理功能(MinIP和SSD功能),在不使用造影剂的情况下,行气管、支气管树立体成像。结果:正常气管、支气管树显影清晰,90%段以上分支显示;有病理改变的气管、支气管树影像与纤维支气管镜及手术所见完全符合。结论: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性的不需要任何造影剂的气管、支气管树成像技术是对传统气道诊断方法的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2.
肺癌的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63例肺癌患者的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对肺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材料和方法:收集自1997年10月至2000年2月已证实的肺癌患者共63例,包括中央型肺癌35例,周围型肺癌28例。所有病例均接受了EBCT扫描。扫描条件为130kV/630mA,层厚/间隔分别为3mm/3mm或1.5mm/1.5mm,扫描方式为连续容积扫描(CVS)。三维重建方式为遮盖表面显示法(SSD)。重建阈值为-500Hu--300Hu。结果:EB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显示中央型肺癌引起的气管、支气管树狭窄或闭塞的形态为:42.9%表现为锥状中断,22.9%表现为不规则偏心性狭窄,17.1%表现为杵状中断,14.3表现为截断且断端不规则,2.8%表现为右主支气管的裂开和右上叶支气管的截断。EB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可用于确定病变的准确部位,测定狭窄的范围和程序,可显示周围性肺癌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论:EB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对于中央型肺癌和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子束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电子束CT(EBCT)肺扫描图像的三维重建效果及影响因素。材料和方法:研究对象80例,均接受EBCT扫描。扫描条件:130kV/630mA,层厚/间隔分别有6mm/6mm,3mm/3mm,3mm/1.5mm和1.5mm/1.5mm等不同的扫描组合;扫描方式:连续容积扫描(CVS)。其横断面图像转入Insight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式为遮盖表面显示法(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重建阈值为-500Hu--300Hu。结果:3mm层厚/间隔连续容积扫描的三维重建图像可良好地显示部分段及以上的支气管、气管。3mm/3mm层厚/间隔和1.5mm/1.5mm层厚/间隔扫描组的左主、左上叶、左尖后段支气管三维重建图像的评分间均无显著差异,而其积分均高于6mm/6mm层厚/间隔扫描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B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可良好地显示气管以及部分段和段以上的支气管;3mm层厚/间隔连续容积扫描是EB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临床最适合的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4.
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中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评价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总结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处理的25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仿真支气管镜(CTVB)、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多平面重建(MPR)等多种重建技术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MPR、CTVB、SSD可清楚显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位置、形状、大小及异物所致气管、支气管狭窄的部位、程度和外形改变。结论 利用螺旋CT的多种三维重建方式,结合轴位图像能提高诊断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电子束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对73例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搜集自10月至2000年2月共73例伴气管,支气管病变或其邻近病变患者。所有对象均接受电子束CT(EBCT)扫描。扫描条件:130kV,630mA,层厚为1.5或3.0mm,扫描方式为连续容积扫描,其横断面图像转入INSIGHT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重建方式为表现遮盖显示法(SSD),重建阈值为-500--300HU。结果:EB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可显示不同病变引起的气管。支气管树的异常形态改变,包括中央肺癌,炎症,支气管扩张,剑鞘气管,气管癌,先天性异常,肺癌术后等,以及气道邻近的良,恶性病变所引起的气道狭窄,可用于确定狭窄的部位,范围和程度。35例中央型肺癌的SSD三维重建;6例表现为支气管杵状中断,15例为锥状中断,5例为截断且断端不规则,8例为不规则偏心性狭窄,1例为右主支气管的裂开和右上叶支气管的截断。结论:EB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其有特征的征象用于中央气道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CT气管,支气管树三维重建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螺旋CT三维成像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评价综合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选择53直支气管以上气道疾病患者行高档螺旋CT扫描,将容积扫描数据预处理后传至计算机工作站,分别用CT仿真支气管内镜(CTVB),表面遮盖显示法(SSD),最大强度投影(MIP),最小强度投影(Min IP),多平面重构(MPR)进行重建,分析影像学表现,4例与手术标本进行对照。结果 在轴位图像基础上,气管肿瘤在MPR、CT  相似文献   

7.
8.
螺旋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评价螺旋CT仿真支气管内窥镜(CTVB)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2例气管、支气管行螺旋CT(GE HiSoeedAdvantageCT/i)扫描,将其数据传至AdvantageWindows3.1版本工作站,用NavigatorSmooth软件建成酷似纤维支 气管镜所见的CTVB图像,并与纤维支气管镜对照。其中4例与病理标本对照。结果CTVB能100%地观察到段以上支 气管和80%以上亚段支气管。27例中心型肺癌发现支气管狭窄23例,闭塞4例,肺癌术后支气管残端4例,气管狭窄2 例,右中间段支气管憩室1例。结论CTVB是一种新的无创性观察气管、支气管腔的方法,酷似纤维支气管镜所见,但在 观察支气管粘膜的表浅病变和获取组织学标本方面不能取代纤维支气管镜。  相似文献   

9.
支气管树的多排螺旋CT三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多排螺旋CT(MDSCT)三维重建显示段以下中小气道的能力。方法20例健康志愿者行准直1mm,Pitch1.75的螺旋高分辨率扫描,分别用标准(FilterB)和高滤过重建算法(FilterD)重建横断面图像,间隔0.6mm。其中10例同时做增强扫描。16个新鲜肺叶充气标本,用3组方案扫描,准直分别为0.5mm、1.0mm和2.5mm,Pitch1.75,FilterD重建,间隔相应为0.3mm、0.6mm和1.3mm。用种子技术行支气管表面遮盖显示(SSD)重建,比较平扫与增强、不同滤过算法和不同层厚显示支气管的等级和长度。结果在活体,采用平扫重建的SSD图像优于增强,用FilterD重建的SSD图像优于FilterB,其中以平扫FilterD图像所做SSD最佳,能显示99.8%的4级、大部分5级及部分6级支气管。在肺标本,0.5mm组显示5~8级支气管明显优于1.0mm和2.5mm组,能显示全部7级和部分8级支气管。结论采用MDSCT、0.5~1.0mm准直的高分辨率扫描后行SSD重建能从平面和立体直观地显示4~7级支气管,评价该范围内的支气管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方法.资料与方法 将96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5组,第1组(18例),第2组(18例),第3组(19例),第4组(20例)及第5组(21例),每组采用不同的技术参数行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及血管三维重组.支气管动脉三维重组方法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肺癌1、2、3、4、5组主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83.43±19.65)HU、(218.64±18.20)HU、(269.69±42.21)HU、(326.11±77.19)HU、(328.61±62.38)HU;支气管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16.24±38.68)HU、(156.41±42.71)HU、(157.75±57.17)HU、(181.45±56.25)HU、(195.54±53.94)HU;肺动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146.63±46.79)HU、(176.48±64.44)HU、(179.62±69.84)HU、(240.44±81.18)Hu、(115.10±36.13)HU;上腔静脉强化后增加CT值分别为(291.39±159.71)HU、(385.90±240.73)HU、(414.47±275.78)HU、(435.19±311.09)HU、(166.24±67.66)HU;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质量优良率分别为61.11%、72.22%、78.95%、80%及90.48%.结论 第5组采用较小剂量(60 ml)和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370 mg I/ml),适中注射流率(4 ml/s),自动跟踪(Bolus tracking)扫描技术,是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血管成像较理想的扫描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子宫颈癌(cervical cancer)CT灌注参数的特点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临床诊断子宫颈癌的31例患者行子宫颈CT灌注扫描,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将癌旁相对正常宫颈组织15例作为对照。根据灌注所得图像得到时间-密度曲线,分析的灌注参数包括灌注值(PF)、血容量(BV)、强化峰值时间(TTP)和强化峰值(PEI),并结合病理结果作分组灌注参数分析。结果:宫颈癌灌注时间-密度曲线TDC特点为速升速降型.短时间达峰值,峰值高于癌旁对照组织。肿瘤组的PF、BV、PEI值分别为(42.70±27.48)ml/min·100g、(39.94±21.35)ml/100g、(37.28±13.00)HU,癌旁对照组织PF、BV、PEI值分别为(8.03±3.22)ml,/min·100g、(27.68±14.53)ml/100g、(26.17±7.75)HU,肿瘤组的TTP值为(30.51±20.79)s,癌旁对照组织TTP值为(76.11±2.91)s,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EI值腺癌组(46.49±17.01)HU高于鳞癌组(35.83±10.36)HU,淋巴结转移组(53.94±17.83)HU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4.08±9.27)HU,TTP值淋巴结转移组(18.43±2.14)s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2.08±21.98)s,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子宫颈癌为高血流灌注肿瘤,CT灌注参数反映肿瘤的血流特点和肿瘤内部的灌注情况,肿瘤CT灌注参数不同于癌旁对照组织的灌注参数,肿瘤的分期不同、分化程度不同、病理分型不同、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有部分灌注拳数的改变,因此CT灌注对肿瘤的分期和预后估计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常活体肾脏多层螺旋CT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正常活体肾脏在多层螺旋CT(MSCT)图像上一些指标的观测分析,提供相应的正常值范围为临床和教学服务。方法收集腹部多层螺旋CT扫描正常肾脏123例,并行三维成像,观察左、右侧肾脏上、下极平椎体的位置,并同时比较同一个体左、右侧肾脏的高低。测量左、右侧肾脏上、下端距脊柱中线的距离及长轴与短轴的长度;测量左、右侧肾脏长轴与矢状面(侧夹LS)及冠状面(前夹LC)的夹角;测量肾门中点至对应的肾脏外缘最突点的连线与冠状面的夹角(前倾CL),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左肾高于右肾的百分率明显大于右肾高于左肾的百分率。左、右肾上极大部分都平T12,左肾上极高于T11的例数较右肾多,双侧肾脏下极大部分都平L2下份至L3下份。左、右侧肾脏各CT测量指标的统计结果除男前倾、男前夹、女前夹、总前夹、总侧夹外,大部分左侧肾脏测量指标大于或接近于右侧,并且有男宽、总长、总宽、总上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大部分测量指标都大于女性,并且男、女的侧夹角及上、下距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正常活体肾脏的位置、大小、形态的数据,可供临床诊断、治疗以及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评价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对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检查或钼靶检查怀疑有乳腺疾病的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灌注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32例患者的59个被检组织分成4组:正常乳腺组(n=31)、乳腺癌组(n=12)、纤维腺瘤组(n=5)和乳腺增生病组(n=11).采用灌注序列 body perfusion扫描及 Perfusion 3 body灌注软件处理,分别测量感兴趣区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并对其相关测量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乳腺组呈低灌注状态,乳腺癌组呈高灌注状态,纤维腺瘤组及乳腺增生病组均呈较高灌注状态.正常乳腺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乳腺癌组比较,其BF、BV及P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TT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乳腺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纤维腺瘤组、乳腺增生病组比较,其BF及BV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TT及PS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癌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纤维腺瘤组比较,其PS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BF、BV及MTT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癌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乳腺增生病组比较,其BF、BV及PS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TT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乳腺增生病组灌注参数平均值与纤维腺瘤组比较,其BF、BV、MTT及PS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乳腺疾病的诊断提供定量、定性的帮助,是一种先进的功能检查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基于单螺旋CT实现四维成像的理论和方法.方法 实验用运动体模由运动平台和尺寸不一的玻璃小球组成,以步进电机驱动,使之往返正弦运动,以模拟呼吸运动.实验在一台Toshiba Asteion TSX-021A扫描仪上进行,根据放疗临床应用选取最优扫描方案,机架旋转周期、螺距和层厚分别取1.5 s、0.6 mm和3 mm.图像重构、目标物质的质心运动轨迹等数据处理在治疗计划系统TOPLANE WiMRT V1.0上完成.结果 体模实验证实,重构三维图像极大抑制了运动伪影,明显优于常规重建三维图像,四维成像所反映的体模质心运动轨迹接近实际运动过程.结论 基于单螺旋CT的四维成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孔16层螺旋CT多薄层重组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应用16层螺旋CT 多薄层重组(MSPR)研究腰椎间孔(LF)易发生神经根(nerve root,N)卡压的矢状切面的形态学表现.资料与方法 随机选取因腰腿痛行16层螺旋CT扫描检查而未见椎间盘突出/膨出的患者资料50例67个平面,测量各层LF的高度(H)、最大宽度(W)、面积ALF及N面积(AN),并计算AN/ALF值(%);观察LF形态变化及N毗邻关系.结果 由内而外L3~S1各平面LF矢状切面的H、ALF 趋于变小,近开口处略变大;AN、AN/ALF趋于变大,近开口处变小;W趋于变大.最小H、最小ALF多集中于第11~13层.最大AN多集中于第15~17层.最大AN/ALF多集中于第13~15层.在弓根中部冠状位重组像上,最大AN/ALF重建中心线在L3~5平面经过上位弓根最下缘;在L5~S1平面经过上位弓根下缘转折处.经此中心线的LF多呈"人耳状",N分级(I~Ⅱ级)显著高于其他部位(t=4.33;p<0.05).结论 16层螺旋CT MSPR能揭示LF形态学特点,其判断早期LF狭窄N卡压的敏感性,AN/ALF值高于其他参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硬化的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表现.方法 对25例肝硬化患者及12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者行肝脏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得到肝脏血流灌注参数值,并与Child分级相对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随着肝硬化程度的加重,肝脏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逐渐降低,肝动脉分数(HAF)逐渐增高;平均通过时间(MTT)未见明确变化规律.结论 CT灌注成像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硬化,而且可以用于评价肝硬化病变程度,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子宫附件肿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子宫附件良、恶性肿瘤各13例,良性肿瘤包括卵巢纤维瘤3例、子宫肌瘤6例、子宫腺肌瘤4例;恶性肿瘤包括卵巢癌5例,子宫内膜癌4例,黏液性囊腺癌2例,恶性畸胎瘤2例.全部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采用飞利浦16层螺旋CT进行灌注成像,采集时间-密度曲线及灌注值(Perfusion)、强化峰值(PEI)、达峰进间(TTP)、血容量(BV).结果 子宫附件良性肿瘤的时间-密度曲线上升较缓慢,约40 s到达峰值;而恶性肿瘤则呈持续快速上升,约25 s时接近峰值.良、恶性卵巢肿瘤灌注参数PEI、TTP、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有助于子宫附件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食管癌螺旋CT灌注成像与肿瘤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50例食管癌患者行多排螺旋CT灌注扫描,分析食管癌CT灌注成像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与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50例食管癌中,VEGF阳性表达率为62%(31/50),阴性表达率为38%(19/50),MVD值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值与MVD呈正相关(P<0.05),BV及PS值与MVD呈显著性正相关(P<0.01),MTT值与MVD无相关性(P>0.05);PS值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P<0.05),BF、BV及MTT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食管癌CT灌注成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活体的肿瘤血管生成状况。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多层螺旋CT对肝脏进行灌注成像,探讨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血流灌注参数变化的规律。方法对28例肝功能Ch ild-Pugh分级不同的肝硬化患者以及20例对照者选取肝门区良好显示脾脏、门脉主干、肝左右叶的层面,进行CT双层动态增强扫描,绘制时间-密度曲线,计算肝脏灌注参数。结果正常组肝动脉灌注量(HAP)为(0.3384±0.1409)m l.m in-1.m l-1,门脉灌注量(PVP)为(1.1063±0.3571)m l.m in-1.m l-1,总肝灌注量(THBF)为(1.4449±0.4633)m l.m in-1.m l-1,肝动脉灌注指数(HAI)为(23.37±6.12)%。肝硬化严重程度不同时,Ch ild-Pugh A、B、C 3组肝动脉灌注量均较正常组增高,但组间呈逐渐下降的趋势(0.4714±0.1657,0.4521±0.1019,0.4401±0.8209)m l.m in-1.m l-1;门脉灌注量和总肝灌注量均较正常组下降,组间呈下降的趋势,分别为(0.9403±0.1882,0.8362±0.1607,0.7365±0.1235)m l.m in-1.m l-1;(1.4148±0.3367,1.2884±0.2315,1.1766±0.1705)m l.m in-1.m l-1;动脉灌注指数则较正常组逐级升高(30.48±4.93,35.04±5.01,37.37±4.38)%。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准确地测量肝脏的血流灌注参数,肝硬化肝脏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